《德孝情》在鄭州展演獲好評

戲曲 藝術 音樂 豫劇 駐馬店網 2017-04-10

□晚報記者 康國富

3月27日晚,由我市著名音樂人陳嶺編劇、作曲的絲絃道劇目《德孝情》在鄭州某劇場亮相,引起轟動,獲得省有關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3月29日,記者採訪了載譽歸來的陳嶺。

從盛極一時到“劫後重生”

《德孝情》編劇、作曲陳嶺說,絲絃道原本是一種以琴會友、自娛自樂的坐唱藝術形式,早期清音演唱,參與者多為文人雅士、仕官階層。後來,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鼓子曲”和當地的民間小調, 逐步演變為有領唱、伴唱、對唱的藝術表演形式,絲絃道也從“曲高和寡”走向千家萬戶,並因演出形式輕便靈活、演出場所大小皆宜、演出時間可長可短而深受群眾青睞。據記載,1935年,僅汝南一縣,絲絃道班社就有40多個,演員350多人。班社遍佈城鄉,廣泛流行於駐馬店、信陽、周口及安徽阜陽一帶,可謂盛況空前。

“隨著社會變遷,絲絃道在經歷短暫的繁榮之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銷聲匿跡。然而,十年動亂結束後,全國迎來了文藝的春天。”陳嶺回憶,當時政府部門組織了一系列搶救文化遺產的活動,一批文藝工作者走訪民間、蒐集資料、整理曲目、聽音記譜,他正是其中一員。由此,絲絃道被重新挖掘,並“復出”。

2007年,絲絃道藝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輿縣絲絃道傳承保護中心應運而生。

重返舞臺 一鳴驚人

幾經沉浮,歷經滄桑。再次登上舞臺的絲絃道該如何向世人展示這一古老又全新的藝術,是賦予其鮮活的生命還是簡單照搬傳統的形式?

絲絃道這一代“傳承者”選擇了前者。平輿縣絲絃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田春筍說,經過不懈努力,2014年推出的新編絲絃道劇目《德孝情》,在參加駐馬店市第五屆戲曲大賽時一鳴驚人,一舉斬獲演出、編劇、導演、音樂等多項金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絲絃道有史以來首次以大型劇目的形式登上舞臺。

《德孝情》講述了古時姜灣村,鄉紳姜文娶妻龐三春,生子安安,家庭富裕和睦,卻因小人挑撥,使得婆婆趕走三春……真相大白後,閤家團圓。劇情既帶鄉土氣,又具時代感,完美地闡釋了“真善美” 這一價值觀。

導演王小更說,一部好的作品凝聚著一個製作團隊的心血。

我省戲劇評論家徐則挺說,這次創新表現在樂器配置、劇本體制、舞臺調度等方面,刷新了傳統絲絃道藝術的面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

傳承發展 任重而道遠

目前,平輿縣絲絃道傳承保護中心現有演職員工46人,演出仍然以豫劇為主。絲絃道的保護和傳承仍面臨資金不足、從業人員銳減且流動性較強、人才斷層現象嚴重等問題。近年來,為使絲絃道這種古老的藝術煥發出嶄新的魅力,政府和社會各界做出了不少努力。

在3月27日晚演出結束後的專家研討會上,許多專家表示,人才培養是絲絃道發展、繁榮的關鍵所在。要通過5~10年的時間,把絲絃道藝術的梯次形人才結構(包括表演、樂手、編劇、作曲、導演)建立起來。

“現在政府對稀有劇種保護髮展都很重視,我們會繼續挖掘整理,復排推出經典劇目,結合戲曲進校園活動,培養年輕觀眾,有計劃地向周邊各省市推進、擴展,我相信,絲絃道的明天一定會更好。”田春筍說。採訪過程中,田春筍始終透著滿滿的自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