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由匈奴等遊牧民族帶來的邊患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嚴峻,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就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進入春秋戰國,邊境衝突更為劇烈。第一個建立起春秋霸權的齊桓公就是在打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是在向西對遊牧民族的擴張中建立起霸權。在戰國時期,秦、趙、燕都曾面臨遊牧民族的困擾,秦國自惠文王到昭襄王滅亡了長期困擾他的義渠,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而趙國本來十分貧弱,在武靈王在位時期,通過“胡服騎射”增強了軍事力量,向北擴張國土。吞併了樓煩、林胡在內的多個遊牧民族的地盤,還將遊牧民族騎馬的技術引入了中原。還是趙國,有著“戰國四大戰神之一”尊稱的李牧在任職代地的時候,針對匈奴的連年襲擾選擇“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年不敢進犯趙國。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但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還沒有真正顯現。匈奴的崛起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其全盛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中國走向了統一。面對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帝國選擇了主動的軍事戰略,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重創匈奴大軍,奪取了河套平原,使得匈奴北遁。同時連接原有的秦、趙、燕長城,建成了秦長城,並修建直通邊境的“秦直道”。這些軍事設施保證了秦對佔領地區的控制,匈奴的攻勢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冒頓單于的手中。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由匈奴等遊牧民族帶來的邊患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嚴峻,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就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進入春秋戰國,邊境衝突更為劇烈。第一個建立起春秋霸權的齊桓公就是在打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是在向西對遊牧民族的擴張中建立起霸權。在戰國時期,秦、趙、燕都曾面臨遊牧民族的困擾,秦國自惠文王到昭襄王滅亡了長期困擾他的義渠,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而趙國本來十分貧弱,在武靈王在位時期,通過“胡服騎射”增強了軍事力量,向北擴張國土。吞併了樓煩、林胡在內的多個遊牧民族的地盤,還將遊牧民族騎馬的技術引入了中原。還是趙國,有著“戰國四大戰神之一”尊稱的李牧在任職代地的時候,針對匈奴的連年襲擾選擇“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年不敢進犯趙國。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但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還沒有真正顯現。匈奴的崛起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其全盛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中國走向了統一。面對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帝國選擇了主動的軍事戰略,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重創匈奴大軍,奪取了河套平原,使得匈奴北遁。同時連接原有的秦、趙、燕長城,建成了秦長城,並修建直通邊境的“秦直道”。這些軍事設施保證了秦對佔領地區的控制,匈奴的攻勢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冒頓單于的手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冒頓單于是匈奴人的一代天驕,正是在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及軍臣單于的手中,匈奴王朝達到巔峰。冒頓在位時期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國,南並樓煩王、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將北方草原眾多部落統而為一。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套上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至二十四長的完整的政治軍事管理體系。在這一系列征伐戰爭和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後,匈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遊牧王朝。在建立匈奴王朝後,冒頓自然將目光瞄向了更為廣闊富庶的中原地區。

漢匈百年戰爭:從屈辱求和到全面反擊

三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

—— 《漢書·惠帝紀》

當時的中原地區剛剛經歷了秦末亂世,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卻偏偏撞上了匈奴的全盛時代。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引賊入寇,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大軍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並與主力失聯。若非陳平獻計,賄賂單于閼氏,堂堂天子就要淪為匈奴人的階下囚。

白登之圍後,漢朝意識到目前還無力對抗匈奴,於是採取議和的策略,並將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以求寧息。在之後的數十年中,漢朝沒有和匈奴爆發大規模衝突,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和平。直到漢武帝繼位,漢朝的國運才得到圜轉。漢武帝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北擊匈奴,基本上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十年的邊患,提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由匈奴等遊牧民族帶來的邊患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嚴峻,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就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進入春秋戰國,邊境衝突更為劇烈。第一個建立起春秋霸權的齊桓公就是在打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是在向西對遊牧民族的擴張中建立起霸權。在戰國時期,秦、趙、燕都曾面臨遊牧民族的困擾,秦國自惠文王到昭襄王滅亡了長期困擾他的義渠,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而趙國本來十分貧弱,在武靈王在位時期,通過“胡服騎射”增強了軍事力量,向北擴張國土。吞併了樓煩、林胡在內的多個遊牧民族的地盤,還將遊牧民族騎馬的技術引入了中原。還是趙國,有著“戰國四大戰神之一”尊稱的李牧在任職代地的時候,針對匈奴的連年襲擾選擇“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年不敢進犯趙國。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但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還沒有真正顯現。匈奴的崛起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其全盛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中國走向了統一。面對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帝國選擇了主動的軍事戰略,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重創匈奴大軍,奪取了河套平原,使得匈奴北遁。同時連接原有的秦、趙、燕長城,建成了秦長城,並修建直通邊境的“秦直道”。這些軍事設施保證了秦對佔領地區的控制,匈奴的攻勢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冒頓單于的手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冒頓單于是匈奴人的一代天驕,正是在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及軍臣單于的手中,匈奴王朝達到巔峰。冒頓在位時期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國,南並樓煩王、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將北方草原眾多部落統而為一。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套上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至二十四長的完整的政治軍事管理體系。在這一系列征伐戰爭和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後,匈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遊牧王朝。在建立匈奴王朝後,冒頓自然將目光瞄向了更為廣闊富庶的中原地區。

漢匈百年戰爭:從屈辱求和到全面反擊

三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

—— 《漢書·惠帝紀》

當時的中原地區剛剛經歷了秦末亂世,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卻偏偏撞上了匈奴的全盛時代。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引賊入寇,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大軍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並與主力失聯。若非陳平獻計,賄賂單于閼氏,堂堂天子就要淪為匈奴人的階下囚。

白登之圍後,漢朝意識到目前還無力對抗匈奴,於是採取議和的策略,並將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以求寧息。在之後的數十年中,漢朝沒有和匈奴爆發大規模衝突,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和平。直到漢武帝繼位,漢朝的國運才得到圜轉。漢武帝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北擊匈奴,基本上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十年的邊患,提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採用了邊民聶壹的計謀,準備在馬邑伏擊匈奴大軍。結果因為洩密使得軍臣單于察覺埋伏,馬邑之謀無功而返,但卻揭開了漢朝反擊匈奴的序幕,史稱“馬邑絕親”。正式的反擊作戰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至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結束,漢朝對匈奴發動全面反擊,沉重打擊了匈奴勢力。在這場全面反擊中,有三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第一場戰役是為了奪取在秦末被匈奴奪回的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平原地區。漢武帝元朔二年,匈奴進犯上谷、漁陽等地(今河北地區),漢武帝選擇避實擊虛,派衛青奪取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於長安的直接威脅。漢武帝隨後在該地建立了朔方、五原兩個郡,並移民實邊,把河套地區變成了漢朝進攻匈奴的軍事基地。匈奴人不甘心放棄這一要地,隨即組織了反撲,漠南之戰爆發。漢軍再次戰勝匈奴人,鞏固了河南之戰的勝利果實,徹底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由匈奴等遊牧民族帶來的邊患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嚴峻,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就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進入春秋戰國,邊境衝突更為劇烈。第一個建立起春秋霸權的齊桓公就是在打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是在向西對遊牧民族的擴張中建立起霸權。在戰國時期,秦、趙、燕都曾面臨遊牧民族的困擾,秦國自惠文王到昭襄王滅亡了長期困擾他的義渠,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而趙國本來十分貧弱,在武靈王在位時期,通過“胡服騎射”增強了軍事力量,向北擴張國土。吞併了樓煩、林胡在內的多個遊牧民族的地盤,還將遊牧民族騎馬的技術引入了中原。還是趙國,有著“戰國四大戰神之一”尊稱的李牧在任職代地的時候,針對匈奴的連年襲擾選擇“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年不敢進犯趙國。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但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還沒有真正顯現。匈奴的崛起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其全盛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中國走向了統一。面對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帝國選擇了主動的軍事戰略,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重創匈奴大軍,奪取了河套平原,使得匈奴北遁。同時連接原有的秦、趙、燕長城,建成了秦長城,並修建直通邊境的“秦直道”。這些軍事設施保證了秦對佔領地區的控制,匈奴的攻勢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冒頓單于的手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冒頓單于是匈奴人的一代天驕,正是在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及軍臣單于的手中,匈奴王朝達到巔峰。冒頓在位時期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國,南並樓煩王、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將北方草原眾多部落統而為一。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套上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至二十四長的完整的政治軍事管理體系。在這一系列征伐戰爭和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後,匈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遊牧王朝。在建立匈奴王朝後,冒頓自然將目光瞄向了更為廣闊富庶的中原地區。

漢匈百年戰爭:從屈辱求和到全面反擊

三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

—— 《漢書·惠帝紀》

當時的中原地區剛剛經歷了秦末亂世,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卻偏偏撞上了匈奴的全盛時代。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引賊入寇,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大軍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並與主力失聯。若非陳平獻計,賄賂單于閼氏,堂堂天子就要淪為匈奴人的階下囚。

白登之圍後,漢朝意識到目前還無力對抗匈奴,於是採取議和的策略,並將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以求寧息。在之後的數十年中,漢朝沒有和匈奴爆發大規模衝突,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和平。直到漢武帝繼位,漢朝的國運才得到圜轉。漢武帝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北擊匈奴,基本上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十年的邊患,提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採用了邊民聶壹的計謀,準備在馬邑伏擊匈奴大軍。結果因為洩密使得軍臣單于察覺埋伏,馬邑之謀無功而返,但卻揭開了漢朝反擊匈奴的序幕,史稱“馬邑絕親”。正式的反擊作戰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至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結束,漢朝對匈奴發動全面反擊,沉重打擊了匈奴勢力。在這場全面反擊中,有三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第一場戰役是為了奪取在秦末被匈奴奪回的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平原地區。漢武帝元朔二年,匈奴進犯上谷、漁陽等地(今河北地區),漢武帝選擇避實擊虛,派衛青奪取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於長安的直接威脅。漢武帝隨後在該地建立了朔方、五原兩個郡,並移民實邊,把河套地區變成了漢朝進攻匈奴的軍事基地。匈奴人不甘心放棄這一要地,隨即組織了反撲,漠南之戰爆發。漢軍再次戰勝匈奴人,鞏固了河南之戰的勝利果實,徹底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河西位於現在的甘肅,地處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是聯通西域的戰略要地,有“河西走廊”之稱。為了打通與西域的聯繫,漢軍再次與匈奴人爆發戰爭。這一戰最出彩的莫過於霍去病,他孤軍深入上千裡,突襲匈奴所部,鏖戰皋蘭山,連戰連捷,斬首萬級,俘渾邪王子及其相國。同年夏,再次長驅直入,決戰祁連山下,斬首三萬級,俘匈奴眾多王孫貴胄,受降四萬餘人,取得了這一戰役的最終勝利。漢朝徹底控制了河西走廊,並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

兩次大戰之後,匈奴在漠南的勢力已經被消滅殆盡,匈奴人逃到了漠北。一方面是匈奴人不甘失敗,另一方面是漢武帝並不想就此罷手,於是雙方爆發了漠北之戰。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再次動員了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以及十餘萬戰馬,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北征。衛青所部與匈奴單于相遭遇,雙方大戰之後,單于敗逃,衛青一直追到今杭愛山南,火燒趙信城。而霍去病則從代郡再次長途奔襲,遭遇匈奴左賢王部,盡殲其精銳,俘虜七萬餘人,並封狼居胥。至此漢軍取得了對匈奴的軍事勝利,而匈奴從此“漠南無王庭”。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由匈奴等遊牧民族帶來的邊患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嚴峻,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就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進入春秋戰國,邊境衝突更為劇烈。第一個建立起春秋霸權的齊桓公就是在打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是在向西對遊牧民族的擴張中建立起霸權。在戰國時期,秦、趙、燕都曾面臨遊牧民族的困擾,秦國自惠文王到昭襄王滅亡了長期困擾他的義渠,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而趙國本來十分貧弱,在武靈王在位時期,通過“胡服騎射”增強了軍事力量,向北擴張國土。吞併了樓煩、林胡在內的多個遊牧民族的地盤,還將遊牧民族騎馬的技術引入了中原。還是趙國,有著“戰國四大戰神之一”尊稱的李牧在任職代地的時候,針對匈奴的連年襲擾選擇“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年不敢進犯趙國。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但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還沒有真正顯現。匈奴的崛起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其全盛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中國走向了統一。面對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帝國選擇了主動的軍事戰略,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重創匈奴大軍,奪取了河套平原,使得匈奴北遁。同時連接原有的秦、趙、燕長城,建成了秦長城,並修建直通邊境的“秦直道”。這些軍事設施保證了秦對佔領地區的控制,匈奴的攻勢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冒頓單于的手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冒頓單于是匈奴人的一代天驕,正是在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及軍臣單于的手中,匈奴王朝達到巔峰。冒頓在位時期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國,南並樓煩王、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將北方草原眾多部落統而為一。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套上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至二十四長的完整的政治軍事管理體系。在這一系列征伐戰爭和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後,匈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遊牧王朝。在建立匈奴王朝後,冒頓自然將目光瞄向了更為廣闊富庶的中原地區。

漢匈百年戰爭:從屈辱求和到全面反擊

三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

—— 《漢書·惠帝紀》

當時的中原地區剛剛經歷了秦末亂世,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卻偏偏撞上了匈奴的全盛時代。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引賊入寇,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大軍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並與主力失聯。若非陳平獻計,賄賂單于閼氏,堂堂天子就要淪為匈奴人的階下囚。

白登之圍後,漢朝意識到目前還無力對抗匈奴,於是採取議和的策略,並將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以求寧息。在之後的數十年中,漢朝沒有和匈奴爆發大規模衝突,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和平。直到漢武帝繼位,漢朝的國運才得到圜轉。漢武帝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北擊匈奴,基本上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十年的邊患,提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採用了邊民聶壹的計謀,準備在馬邑伏擊匈奴大軍。結果因為洩密使得軍臣單于察覺埋伏,馬邑之謀無功而返,但卻揭開了漢朝反擊匈奴的序幕,史稱“馬邑絕親”。正式的反擊作戰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至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結束,漢朝對匈奴發動全面反擊,沉重打擊了匈奴勢力。在這場全面反擊中,有三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第一場戰役是為了奪取在秦末被匈奴奪回的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平原地區。漢武帝元朔二年,匈奴進犯上谷、漁陽等地(今河北地區),漢武帝選擇避實擊虛,派衛青奪取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於長安的直接威脅。漢武帝隨後在該地建立了朔方、五原兩個郡,並移民實邊,把河套地區變成了漢朝進攻匈奴的軍事基地。匈奴人不甘心放棄這一要地,隨即組織了反撲,漠南之戰爆發。漢軍再次戰勝匈奴人,鞏固了河南之戰的勝利果實,徹底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河西位於現在的甘肅,地處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是聯通西域的戰略要地,有“河西走廊”之稱。為了打通與西域的聯繫,漢軍再次與匈奴人爆發戰爭。這一戰最出彩的莫過於霍去病,他孤軍深入上千裡,突襲匈奴所部,鏖戰皋蘭山,連戰連捷,斬首萬級,俘渾邪王子及其相國。同年夏,再次長驅直入,決戰祁連山下,斬首三萬級,俘匈奴眾多王孫貴胄,受降四萬餘人,取得了這一戰役的最終勝利。漢朝徹底控制了河西走廊,並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

兩次大戰之後,匈奴在漠南的勢力已經被消滅殆盡,匈奴人逃到了漠北。一方面是匈奴人不甘失敗,另一方面是漢武帝並不想就此罷手,於是雙方爆發了漠北之戰。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再次動員了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以及十餘萬戰馬,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北征。衛青所部與匈奴單于相遭遇,雙方大戰之後,單于敗逃,衛青一直追到今杭愛山南,火燒趙信城。而霍去病則從代郡再次長途奔襲,遭遇匈奴左賢王部,盡殲其精銳,俘虜七萬餘人,並封狼居胥。至此漢軍取得了對匈奴的軍事勝利,而匈奴從此“漠南無王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之後,由於漢朝內部的政治鬥爭,在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匈奴失敗並投降匈奴後,漢武帝就再也沒有對匈奴發動過戰爭了。在漢武帝去世當年,匈奴就再度侵犯朔方,但匈奴也很難掀起大的風浪了。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朝派遣五將軍率十六萬騎兵,烏孫發兵五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

· 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 —— 班固·《漢書·食貨志》

· 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

· —— 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匈奴被殲滅超過二十四萬餘人,這對人口只有百萬餘人的匈奴是沉重打擊。而匈奴賴以生存的牲畜更是損失慘重,對本就脆弱的遊牧經濟來說簡直不可承受,匈奴因此徹底衰落。不過,與此同時漢朝也因為連年的戰爭而社會矛盾激化,漢武帝晚年,民間起義頻發,漢武帝下《輪臺罪己詔》,對自己的過錯表示懺悔,挽救了西漢王朝。昭、宣兩位皇帝勵精圖治,才使得西漢王朝恢復了過來,史稱“昭宣中興”。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由匈奴等遊牧民族帶來的邊患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嚴峻,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就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進入春秋戰國,邊境衝突更為劇烈。第一個建立起春秋霸權的齊桓公就是在打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是在向西對遊牧民族的擴張中建立起霸權。在戰國時期,秦、趙、燕都曾面臨遊牧民族的困擾,秦國自惠文王到昭襄王滅亡了長期困擾他的義渠,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而趙國本來十分貧弱,在武靈王在位時期,通過“胡服騎射”增強了軍事力量,向北擴張國土。吞併了樓煩、林胡在內的多個遊牧民族的地盤,還將遊牧民族騎馬的技術引入了中原。還是趙國,有著“戰國四大戰神之一”尊稱的李牧在任職代地的時候,針對匈奴的連年襲擾選擇“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年不敢進犯趙國。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但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還沒有真正顯現。匈奴的崛起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其全盛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中國走向了統一。面對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帝國選擇了主動的軍事戰略,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重創匈奴大軍,奪取了河套平原,使得匈奴北遁。同時連接原有的秦、趙、燕長城,建成了秦長城,並修建直通邊境的“秦直道”。這些軍事設施保證了秦對佔領地區的控制,匈奴的攻勢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冒頓單于的手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冒頓單于是匈奴人的一代天驕,正是在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及軍臣單于的手中,匈奴王朝達到巔峰。冒頓在位時期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國,南並樓煩王、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將北方草原眾多部落統而為一。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套上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至二十四長的完整的政治軍事管理體系。在這一系列征伐戰爭和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後,匈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遊牧王朝。在建立匈奴王朝後,冒頓自然將目光瞄向了更為廣闊富庶的中原地區。

漢匈百年戰爭:從屈辱求和到全面反擊

三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

—— 《漢書·惠帝紀》

當時的中原地區剛剛經歷了秦末亂世,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卻偏偏撞上了匈奴的全盛時代。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引賊入寇,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大軍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並與主力失聯。若非陳平獻計,賄賂單于閼氏,堂堂天子就要淪為匈奴人的階下囚。

白登之圍後,漢朝意識到目前還無力對抗匈奴,於是採取議和的策略,並將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以求寧息。在之後的數十年中,漢朝沒有和匈奴爆發大規模衝突,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和平。直到漢武帝繼位,漢朝的國運才得到圜轉。漢武帝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北擊匈奴,基本上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十年的邊患,提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採用了邊民聶壹的計謀,準備在馬邑伏擊匈奴大軍。結果因為洩密使得軍臣單于察覺埋伏,馬邑之謀無功而返,但卻揭開了漢朝反擊匈奴的序幕,史稱“馬邑絕親”。正式的反擊作戰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至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結束,漢朝對匈奴發動全面反擊,沉重打擊了匈奴勢力。在這場全面反擊中,有三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第一場戰役是為了奪取在秦末被匈奴奪回的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平原地區。漢武帝元朔二年,匈奴進犯上谷、漁陽等地(今河北地區),漢武帝選擇避實擊虛,派衛青奪取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於長安的直接威脅。漢武帝隨後在該地建立了朔方、五原兩個郡,並移民實邊,把河套地區變成了漢朝進攻匈奴的軍事基地。匈奴人不甘心放棄這一要地,隨即組織了反撲,漠南之戰爆發。漢軍再次戰勝匈奴人,鞏固了河南之戰的勝利果實,徹底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河西位於現在的甘肅,地處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是聯通西域的戰略要地,有“河西走廊”之稱。為了打通與西域的聯繫,漢軍再次與匈奴人爆發戰爭。這一戰最出彩的莫過於霍去病,他孤軍深入上千裡,突襲匈奴所部,鏖戰皋蘭山,連戰連捷,斬首萬級,俘渾邪王子及其相國。同年夏,再次長驅直入,決戰祁連山下,斬首三萬級,俘匈奴眾多王孫貴胄,受降四萬餘人,取得了這一戰役的最終勝利。漢朝徹底控制了河西走廊,並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

兩次大戰之後,匈奴在漠南的勢力已經被消滅殆盡,匈奴人逃到了漠北。一方面是匈奴人不甘失敗,另一方面是漢武帝並不想就此罷手,於是雙方爆發了漠北之戰。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再次動員了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以及十餘萬戰馬,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北征。衛青所部與匈奴單于相遭遇,雙方大戰之後,單于敗逃,衛青一直追到今杭愛山南,火燒趙信城。而霍去病則從代郡再次長途奔襲,遭遇匈奴左賢王部,盡殲其精銳,俘虜七萬餘人,並封狼居胥。至此漢軍取得了對匈奴的軍事勝利,而匈奴從此“漠南無王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之後,由於漢朝內部的政治鬥爭,在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匈奴失敗並投降匈奴後,漢武帝就再也沒有對匈奴發動過戰爭了。在漢武帝去世當年,匈奴就再度侵犯朔方,但匈奴也很難掀起大的風浪了。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朝派遣五將軍率十六萬騎兵,烏孫發兵五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

· 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 —— 班固·《漢書·食貨志》

· 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

· —— 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匈奴被殲滅超過二十四萬餘人,這對人口只有百萬餘人的匈奴是沉重打擊。而匈奴賴以生存的牲畜更是損失慘重,對本就脆弱的遊牧經濟來說簡直不可承受,匈奴因此徹底衰落。不過,與此同時漢朝也因為連年的戰爭而社會矛盾激化,漢武帝晚年,民間起義頻發,漢武帝下《輪臺罪己詔》,對自己的過錯表示懺悔,挽救了西漢王朝。昭、宣兩位皇帝勵精圖治,才使得西漢王朝恢復了過來,史稱“昭宣中興”。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輪臺罪己詔》


農耕與遊牧,漢族與匈奴的數百年糾葛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野體現在兩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兩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不過,不同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民族命運。世界上形成的幾個早期的高度發達的文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生活在北緯三十度左右的大河流域。緯度決定的是氣候,河流決定的是水源,合在一起決定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樣的地理條件有利於發展種植業,而種植業相比與畜牧業,其在收穫方面具有較為穩定的特點;在組織管理方面要求集權管理;在社會分工方面有利於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在社會文化方面有著更為充足的人力物力。而這,就是農耕文化優於遊牧文化的原因所在。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由匈奴等遊牧民族帶來的邊患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嚴峻,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就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進入春秋戰國,邊境衝突更為劇烈。第一個建立起春秋霸權的齊桓公就是在打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是在向西對遊牧民族的擴張中建立起霸權。在戰國時期,秦、趙、燕都曾面臨遊牧民族的困擾,秦國自惠文王到昭襄王滅亡了長期困擾他的義渠,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而趙國本來十分貧弱,在武靈王在位時期,通過“胡服騎射”增強了軍事力量,向北擴張國土。吞併了樓煩、林胡在內的多個遊牧民族的地盤,還將遊牧民族騎馬的技術引入了中原。還是趙國,有著“戰國四大戰神之一”尊稱的李牧在任職代地的時候,針對匈奴的連年襲擾選擇“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年不敢進犯趙國。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但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還沒有真正顯現。匈奴的崛起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其全盛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中國走向了統一。面對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帝國選擇了主動的軍事戰略,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重創匈奴大軍,奪取了河套平原,使得匈奴北遁。同時連接原有的秦、趙、燕長城,建成了秦長城,並修建直通邊境的“秦直道”。這些軍事設施保證了秦對佔領地區的控制,匈奴的攻勢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冒頓單于的手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冒頓單于是匈奴人的一代天驕,正是在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及軍臣單于的手中,匈奴王朝達到巔峰。冒頓在位時期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國,南並樓煩王、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將北方草原眾多部落統而為一。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套上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至二十四長的完整的政治軍事管理體系。在這一系列征伐戰爭和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後,匈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遊牧王朝。在建立匈奴王朝後,冒頓自然將目光瞄向了更為廣闊富庶的中原地區。

漢匈百年戰爭:從屈辱求和到全面反擊

三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

—— 《漢書·惠帝紀》

當時的中原地區剛剛經歷了秦末亂世,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卻偏偏撞上了匈奴的全盛時代。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引賊入寇,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大軍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並與主力失聯。若非陳平獻計,賄賂單于閼氏,堂堂天子就要淪為匈奴人的階下囚。

白登之圍後,漢朝意識到目前還無力對抗匈奴,於是採取議和的策略,並將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以求寧息。在之後的數十年中,漢朝沒有和匈奴爆發大規模衝突,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和平。直到漢武帝繼位,漢朝的國運才得到圜轉。漢武帝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北擊匈奴,基本上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十年的邊患,提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採用了邊民聶壹的計謀,準備在馬邑伏擊匈奴大軍。結果因為洩密使得軍臣單于察覺埋伏,馬邑之謀無功而返,但卻揭開了漢朝反擊匈奴的序幕,史稱“馬邑絕親”。正式的反擊作戰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至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結束,漢朝對匈奴發動全面反擊,沉重打擊了匈奴勢力。在這場全面反擊中,有三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第一場戰役是為了奪取在秦末被匈奴奪回的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平原地區。漢武帝元朔二年,匈奴進犯上谷、漁陽等地(今河北地區),漢武帝選擇避實擊虛,派衛青奪取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於長安的直接威脅。漢武帝隨後在該地建立了朔方、五原兩個郡,並移民實邊,把河套地區變成了漢朝進攻匈奴的軍事基地。匈奴人不甘心放棄這一要地,隨即組織了反撲,漠南之戰爆發。漢軍再次戰勝匈奴人,鞏固了河南之戰的勝利果實,徹底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河西位於現在的甘肅,地處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是聯通西域的戰略要地,有“河西走廊”之稱。為了打通與西域的聯繫,漢軍再次與匈奴人爆發戰爭。這一戰最出彩的莫過於霍去病,他孤軍深入上千裡,突襲匈奴所部,鏖戰皋蘭山,連戰連捷,斬首萬級,俘渾邪王子及其相國。同年夏,再次長驅直入,決戰祁連山下,斬首三萬級,俘匈奴眾多王孫貴胄,受降四萬餘人,取得了這一戰役的最終勝利。漢朝徹底控制了河西走廊,並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

兩次大戰之後,匈奴在漠南的勢力已經被消滅殆盡,匈奴人逃到了漠北。一方面是匈奴人不甘失敗,另一方面是漢武帝並不想就此罷手,於是雙方爆發了漠北之戰。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再次動員了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以及十餘萬戰馬,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北征。衛青所部與匈奴單于相遭遇,雙方大戰之後,單于敗逃,衛青一直追到今杭愛山南,火燒趙信城。而霍去病則從代郡再次長途奔襲,遭遇匈奴左賢王部,盡殲其精銳,俘虜七萬餘人,並封狼居胥。至此漢軍取得了對匈奴的軍事勝利,而匈奴從此“漠南無王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之後,由於漢朝內部的政治鬥爭,在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匈奴失敗並投降匈奴後,漢武帝就再也沒有對匈奴發動過戰爭了。在漢武帝去世當年,匈奴就再度侵犯朔方,但匈奴也很難掀起大的風浪了。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朝派遣五將軍率十六萬騎兵,烏孫發兵五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

· 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 —— 班固·《漢書·食貨志》

· 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

· —— 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匈奴被殲滅超過二十四萬餘人,這對人口只有百萬餘人的匈奴是沉重打擊。而匈奴賴以生存的牲畜更是損失慘重,對本就脆弱的遊牧經濟來說簡直不可承受,匈奴因此徹底衰落。不過,與此同時漢朝也因為連年的戰爭而社會矛盾激化,漢武帝晚年,民間起義頻發,漢武帝下《輪臺罪己詔》,對自己的過錯表示懺悔,挽救了西漢王朝。昭、宣兩位皇帝勵精圖治,才使得西漢王朝恢復了過來,史稱“昭宣中興”。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輪臺罪己詔》


農耕與遊牧,漢族與匈奴的數百年糾葛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野體現在兩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兩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不過,不同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民族命運。世界上形成的幾個早期的高度發達的文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生活在北緯三十度左右的大河流域。緯度決定的是氣候,河流決定的是水源,合在一起決定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樣的地理條件有利於發展種植業,而種植業相比與畜牧業,其在收穫方面具有較為穩定的特點;在組織管理方面要求集權管理;在社會分工方面有利於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在社會文化方面有著更為充足的人力物力。而這,就是農耕文化優於遊牧文化的原因所在。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文明的第一要義是生存。漢族需要耕地,在生產技術得不到提高的條件下,人們只有擴大耕地面積才能提高土地產值,以養活更多的人。匈奴需要牧場,溫暖溼潤的地區具有天然的誘惑力。河套平原的爭端是一個絕好的例證,它說明了文明的戰爭就在於對生存空間的爭奪。

至於為什麼二者在公元前一世紀前後發生全面衝突?筆者認為,這與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這一時期,中國的農耕經濟在走向自耕農時代,鐵犁牛耕在普及,帶來的影響是生產力水平在發展,土地產值在增加,人口因之而增長。有了更多的勞動力,同時也要面臨養活更多的人口的問題,開荒有了更大的社會需求以及更好的技術支持,農業帝國的擴張不可遏制。而遊牧民族也在發展,前文提到匈奴在秦漢時代大概有一百萬到兩百萬人口,牛羊馬匹的數目更是巨大。可見,遊牧民族的規模也已經十分龐大。那麼原有的聚居地的土地承載力是否能夠負擔這樣規模的消耗就需要去考量,而疾病、氣候、戰爭也同時影響著他們的生存環境,使得他們的社會經濟遠比我們要脆弱。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雙方矛盾的激化。恰恰在這一時期,雙方都建立了巨大的統治機器,使得衝突的量級必然提升。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由匈奴等遊牧民族帶來的邊患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嚴峻,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就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進入春秋戰國,邊境衝突更為劇烈。第一個建立起春秋霸權的齊桓公就是在打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是在向西對遊牧民族的擴張中建立起霸權。在戰國時期,秦、趙、燕都曾面臨遊牧民族的困擾,秦國自惠文王到昭襄王滅亡了長期困擾他的義渠,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而趙國本來十分貧弱,在武靈王在位時期,通過“胡服騎射”增強了軍事力量,向北擴張國土。吞併了樓煩、林胡在內的多個遊牧民族的地盤,還將遊牧民族騎馬的技術引入了中原。還是趙國,有著“戰國四大戰神之一”尊稱的李牧在任職代地的時候,針對匈奴的連年襲擾選擇“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年不敢進犯趙國。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但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還沒有真正顯現。匈奴的崛起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其全盛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中國走向了統一。面對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帝國選擇了主動的軍事戰略,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重創匈奴大軍,奪取了河套平原,使得匈奴北遁。同時連接原有的秦、趙、燕長城,建成了秦長城,並修建直通邊境的“秦直道”。這些軍事設施保證了秦對佔領地區的控制,匈奴的攻勢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冒頓單于的手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冒頓單于是匈奴人的一代天驕,正是在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及軍臣單于的手中,匈奴王朝達到巔峰。冒頓在位時期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國,南並樓煩王、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將北方草原眾多部落統而為一。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套上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至二十四長的完整的政治軍事管理體系。在這一系列征伐戰爭和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後,匈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遊牧王朝。在建立匈奴王朝後,冒頓自然將目光瞄向了更為廣闊富庶的中原地區。

漢匈百年戰爭:從屈辱求和到全面反擊

三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

—— 《漢書·惠帝紀》

當時的中原地區剛剛經歷了秦末亂世,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卻偏偏撞上了匈奴的全盛時代。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引賊入寇,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大軍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並與主力失聯。若非陳平獻計,賄賂單于閼氏,堂堂天子就要淪為匈奴人的階下囚。

白登之圍後,漢朝意識到目前還無力對抗匈奴,於是採取議和的策略,並將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以求寧息。在之後的數十年中,漢朝沒有和匈奴爆發大規模衝突,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和平。直到漢武帝繼位,漢朝的國運才得到圜轉。漢武帝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北擊匈奴,基本上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十年的邊患,提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採用了邊民聶壹的計謀,準備在馬邑伏擊匈奴大軍。結果因為洩密使得軍臣單于察覺埋伏,馬邑之謀無功而返,但卻揭開了漢朝反擊匈奴的序幕,史稱“馬邑絕親”。正式的反擊作戰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至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結束,漢朝對匈奴發動全面反擊,沉重打擊了匈奴勢力。在這場全面反擊中,有三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第一場戰役是為了奪取在秦末被匈奴奪回的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平原地區。漢武帝元朔二年,匈奴進犯上谷、漁陽等地(今河北地區),漢武帝選擇避實擊虛,派衛青奪取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於長安的直接威脅。漢武帝隨後在該地建立了朔方、五原兩個郡,並移民實邊,把河套地區變成了漢朝進攻匈奴的軍事基地。匈奴人不甘心放棄這一要地,隨即組織了反撲,漠南之戰爆發。漢軍再次戰勝匈奴人,鞏固了河南之戰的勝利果實,徹底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河西位於現在的甘肅,地處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是聯通西域的戰略要地,有“河西走廊”之稱。為了打通與西域的聯繫,漢軍再次與匈奴人爆發戰爭。這一戰最出彩的莫過於霍去病,他孤軍深入上千裡,突襲匈奴所部,鏖戰皋蘭山,連戰連捷,斬首萬級,俘渾邪王子及其相國。同年夏,再次長驅直入,決戰祁連山下,斬首三萬級,俘匈奴眾多王孫貴胄,受降四萬餘人,取得了這一戰役的最終勝利。漢朝徹底控制了河西走廊,並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

兩次大戰之後,匈奴在漠南的勢力已經被消滅殆盡,匈奴人逃到了漠北。一方面是匈奴人不甘失敗,另一方面是漢武帝並不想就此罷手,於是雙方爆發了漠北之戰。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再次動員了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以及十餘萬戰馬,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北征。衛青所部與匈奴單于相遭遇,雙方大戰之後,單于敗逃,衛青一直追到今杭愛山南,火燒趙信城。而霍去病則從代郡再次長途奔襲,遭遇匈奴左賢王部,盡殲其精銳,俘虜七萬餘人,並封狼居胥。至此漢軍取得了對匈奴的軍事勝利,而匈奴從此“漠南無王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之後,由於漢朝內部的政治鬥爭,在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匈奴失敗並投降匈奴後,漢武帝就再也沒有對匈奴發動過戰爭了。在漢武帝去世當年,匈奴就再度侵犯朔方,但匈奴也很難掀起大的風浪了。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朝派遣五將軍率十六萬騎兵,烏孫發兵五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

· 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 —— 班固·《漢書·食貨志》

· 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

· —— 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匈奴被殲滅超過二十四萬餘人,這對人口只有百萬餘人的匈奴是沉重打擊。而匈奴賴以生存的牲畜更是損失慘重,對本就脆弱的遊牧經濟來說簡直不可承受,匈奴因此徹底衰落。不過,與此同時漢朝也因為連年的戰爭而社會矛盾激化,漢武帝晚年,民間起義頻發,漢武帝下《輪臺罪己詔》,對自己的過錯表示懺悔,挽救了西漢王朝。昭、宣兩位皇帝勵精圖治,才使得西漢王朝恢復了過來,史稱“昭宣中興”。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輪臺罪己詔》


農耕與遊牧,漢族與匈奴的數百年糾葛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野體現在兩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兩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不過,不同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民族命運。世界上形成的幾個早期的高度發達的文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生活在北緯三十度左右的大河流域。緯度決定的是氣候,河流決定的是水源,合在一起決定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樣的地理條件有利於發展種植業,而種植業相比與畜牧業,其在收穫方面具有較為穩定的特點;在組織管理方面要求集權管理;在社會分工方面有利於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在社會文化方面有著更為充足的人力物力。而這,就是農耕文化優於遊牧文化的原因所在。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文明的第一要義是生存。漢族需要耕地,在生產技術得不到提高的條件下,人們只有擴大耕地面積才能提高土地產值,以養活更多的人。匈奴需要牧場,溫暖溼潤的地區具有天然的誘惑力。河套平原的爭端是一個絕好的例證,它說明了文明的戰爭就在於對生存空間的爭奪。

至於為什麼二者在公元前一世紀前後發生全面衝突?筆者認為,這與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這一時期,中國的農耕經濟在走向自耕農時代,鐵犁牛耕在普及,帶來的影響是生產力水平在發展,土地產值在增加,人口因之而增長。有了更多的勞動力,同時也要面臨養活更多的人口的問題,開荒有了更大的社會需求以及更好的技術支持,農業帝國的擴張不可遏制。而遊牧民族也在發展,前文提到匈奴在秦漢時代大概有一百萬到兩百萬人口,牛羊馬匹的數目更是巨大。可見,遊牧民族的規模也已經十分龐大。那麼原有的聚居地的土地承載力是否能夠負擔這樣規模的消耗就需要去考量,而疾病、氣候、戰爭也同時影響著他們的生存環境,使得他們的社會經濟遠比我們要脆弱。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雙方矛盾的激化。恰恰在這一時期,雙方都建立了巨大的統治機器,使得衝突的量級必然提升。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而之前我們說過,三代以來直至春秋,中原社會一直處於一個華夷雜處的局面,而這一局面在春秋以來被改變。從齊桓公開始,中原王朝對於遊牧民族進行了強力打擊,這其中有反侵略的一面,也有侵略的一面。齊桓公抵抗戎狄保衛了華夏文明;秦穆公吞併了大量的西北戎族,建立了自己的霸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吞併了北部眾多遊牧民族的地盤。隨著中原王朝的戰爭規模一步步的擴大,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在不斷被壓縮。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平定西南夷,是這一進程的延續。在這場戰爭中,遊牧民族的命運只有被同化或被驅逐,這改變了傳統的民族格局,也形成了新的歷史形勢。

參考資料:《史記》 司馬遷;《漢書》 班固;《國史大綱》 錢穆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我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


前言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爆發過無數場戰爭,各個族群之間為了求得生存互相撻伐,千百年來使得一個個文明興起湮滅。人類歷史上曾湧現過許多文明,但他們大多消逝在歷史長河中。與之相比,我們中華文明卻是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並不是我們沒有受到入侵,漢族在歷史上遭受到的大規模侵略並不少見,但中華文明卻得到延續。要說起民族戰爭,就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冤家匈奴人。從戰國時代直至魏晉時期,我們和這個民族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匈奴人,看看漢族與匈奴之間數百年的糾葛,並說說我的發現。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匈奴的起源:華夏的分流與異族的融合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起源在史記中就有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就是上古三代中的夏朝王室,夏朝將君主稱為“後”,因此稱其為夏后氏。比如后羿,他是有窮氏部落首領,名為羿,因為奪取了夏朝王位,因此稱后羿。傳說在夏朝末年夏王履癸昏庸無道,履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夏桀。有關夏桀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諡號。另一種是說這個桀字本意是描繪履癸死後的慘狀,這個字來源於金文,甲骨文並沒有桀字。

商湯伐桀,滅其國,夏桀的兒子淳維出逃,帶著一幫夏朝遺老遺少逃向了北方。淳維所帶領的夏人兼併了當時生活在北方陰山至鄂爾多斯高原一帶的葷粥(音同“薰玉”)、獫狁、山戎等部落,形成了匈奴部族的雛形。

舊說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遠居四裔,而諸夏在中原:此觀念殊不可待。當時蓋為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 錢穆·《國史大綱》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傳統概念中的古民族分佈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給我們的印象中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而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農耕與遊牧的區別。雖然大家對於族群界定很重視,但其實大家同屬一個文明體系,甚至同祖同源。

匈奴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匈奴的發展史並不是很清晰,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年代久遠,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自己沒有文字,而他和漢族的頻繁接觸要到戰國時期,所以其歷史空白比較多。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中國第一種文字是甲骨文,關於夏朝用什麼文字不得而知,如果夏朝沒有文字,這也就能解釋由夏朝後裔在夏末商初形成的匈奴沒有文字的原因。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有關匈奴的早期發展歷程更多的是猜測與學說,王國維在其著作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人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由匈奴等遊牧民族帶來的邊患自商周以來就十分嚴峻,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就攻破鎬京,滅亡了西周。進入春秋戰國,邊境衝突更為劇烈。第一個建立起春秋霸權的齊桓公就是在打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而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是在向西對遊牧民族的擴張中建立起霸權。在戰國時期,秦、趙、燕都曾面臨遊牧民族的困擾,秦國自惠文王到昭襄王滅亡了長期困擾他的義渠,從此再無後顧之憂;而趙國本來十分貧弱,在武靈王在位時期,通過“胡服騎射”增強了軍事力量,向北擴張國土。吞併了樓煩、林胡在內的多個遊牧民族的地盤,還將遊牧民族騎馬的技術引入了中原。還是趙國,有著“戰國四大戰神之一”尊稱的李牧在任職代地的時候,針對匈奴的連年襲擾選擇“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舉殲滅匈奴十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年不敢進犯趙國。

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但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其對中原王朝的威脅還沒有真正顯現。匈奴的崛起始於公元前三世紀,其全盛時期是公元前二世紀。正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末期,中國走向了統一。面對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秦帝國選擇了主動的軍事戰略,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重創匈奴大軍,奪取了河套平原,使得匈奴北遁。同時連接原有的秦、趙、燕長城,建成了秦長城,並修建直通邊境的“秦直道”。這些軍事設施保證了秦對佔領地區的控制,匈奴的攻勢暫時得到了遏制。但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匈奴的真正崛起是在冒頓單于的手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冒頓單于是匈奴人的一代天驕,正是在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及軍臣單于的手中,匈奴王朝達到巔峰。冒頓在位時期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定樓蘭、烏孫、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國,南並樓煩王、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將北方草原眾多部落統而為一。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套上至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下至二十四長的完整的政治軍事管理體系。在這一系列征伐戰爭和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後,匈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遊牧王朝。在建立匈奴王朝後,冒頓自然將目光瞄向了更為廣闊富庶的中原地區。

漢匈百年戰爭:從屈辱求和到全面反擊

三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

—— 《漢書·惠帝紀》

當時的中原地區剛剛經歷了秦末亂世,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卻偏偏撞上了匈奴的全盛時代。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發動叛亂,並勾結匈奴,引賊入寇,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匈奴大軍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並與主力失聯。若非陳平獻計,賄賂單于閼氏,堂堂天子就要淪為匈奴人的階下囚。

白登之圍後,漢朝意識到目前還無力對抗匈奴,於是採取議和的策略,並將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以求寧息。在之後的數十年中,漢朝沒有和匈奴爆發大規模衝突,雙方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和平。直到漢武帝繼位,漢朝的國運才得到圜轉。漢武帝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北擊匈奴,基本上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十年的邊患,提振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採用了邊民聶壹的計謀,準備在馬邑伏擊匈奴大軍。結果因為洩密使得軍臣單于察覺埋伏,馬邑之謀無功而返,但卻揭開了漢朝反擊匈奴的序幕,史稱“馬邑絕親”。正式的反擊作戰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至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結束,漢朝對匈奴發動全面反擊,沉重打擊了匈奴勢力。在這場全面反擊中,有三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第一場戰役是為了奪取在秦末被匈奴奪回的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平原地區。漢武帝元朔二年,匈奴進犯上谷、漁陽等地(今河北地區),漢武帝選擇避實擊虛,派衛青奪取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對於長安的直接威脅。漢武帝隨後在該地建立了朔方、五原兩個郡,並移民實邊,把河套地區變成了漢朝進攻匈奴的軍事基地。匈奴人不甘心放棄這一要地,隨即組織了反撲,漠南之戰爆發。漢軍再次戰勝匈奴人,鞏固了河南之戰的勝利果實,徹底消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河西位於現在的甘肅,地處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是聯通西域的戰略要地,有“河西走廊”之稱。為了打通與西域的聯繫,漢軍再次與匈奴人爆發戰爭。這一戰最出彩的莫過於霍去病,他孤軍深入上千裡,突襲匈奴所部,鏖戰皋蘭山,連戰連捷,斬首萬級,俘渾邪王子及其相國。同年夏,再次長驅直入,決戰祁連山下,斬首三萬級,俘匈奴眾多王孫貴胄,受降四萬餘人,取得了這一戰役的最終勝利。漢朝徹底控制了河西走廊,並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

兩次大戰之後,匈奴在漠南的勢力已經被消滅殆盡,匈奴人逃到了漠北。一方面是匈奴人不甘失敗,另一方面是漢武帝並不想就此罷手,於是雙方爆發了漠北之戰。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再次動員了十萬騎兵,幾十萬步兵以及十餘萬戰馬,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北征。衛青所部與匈奴單于相遭遇,雙方大戰之後,單于敗逃,衛青一直追到今杭愛山南,火燒趙信城。而霍去病則從代郡再次長途奔襲,遭遇匈奴左賢王部,盡殲其精銳,俘虜七萬餘人,並封狼居胥。至此漢軍取得了對匈奴的軍事勝利,而匈奴從此“漠南無王庭”。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之後,由於漢朝內部的政治鬥爭,在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匈奴失敗並投降匈奴後,漢武帝就再也沒有對匈奴發動過戰爭了。在漢武帝去世當年,匈奴就再度侵犯朔方,但匈奴也很難掀起大的風浪了。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朝派遣五將軍率十六萬騎兵,烏孫發兵五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

· 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 —— 班固·《漢書·食貨志》

· 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

· —— 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匈奴被殲滅超過二十四萬餘人,這對人口只有百萬餘人的匈奴是沉重打擊。而匈奴賴以生存的牲畜更是損失慘重,對本就脆弱的遊牧經濟來說簡直不可承受,匈奴因此徹底衰落。不過,與此同時漢朝也因為連年的戰爭而社會矛盾激化,漢武帝晚年,民間起義頻發,漢武帝下《輪臺罪己詔》,對自己的過錯表示懺悔,挽救了西漢王朝。昭、宣兩位皇帝勵精圖治,才使得西漢王朝恢復了過來,史稱“昭宣中興”。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漢武帝《輪臺罪己詔》


農耕與遊牧,漢族與匈奴的數百年糾葛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野體現在兩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兩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不過,不同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民族命運。世界上形成的幾個早期的高度發達的文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生活在北緯三十度左右的大河流域。緯度決定的是氣候,河流決定的是水源,合在一起決定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樣的地理條件有利於發展種植業,而種植業相比與畜牧業,其在收穫方面具有較為穩定的特點;在組織管理方面要求集權管理;在社會分工方面有利於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在社會文化方面有著更為充足的人力物力。而這,就是農耕文化優於遊牧文化的原因所在。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文明的第一要義是生存。漢族需要耕地,在生產技術得不到提高的條件下,人們只有擴大耕地面積才能提高土地產值,以養活更多的人。匈奴需要牧場,溫暖溼潤的地區具有天然的誘惑力。河套平原的爭端是一個絕好的例證,它說明了文明的戰爭就在於對生存空間的爭奪。

至於為什麼二者在公元前一世紀前後發生全面衝突?筆者認為,這與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這一時期,中國的農耕經濟在走向自耕農時代,鐵犁牛耕在普及,帶來的影響是生產力水平在發展,土地產值在增加,人口因之而增長。有了更多的勞動力,同時也要面臨養活更多的人口的問題,開荒有了更大的社會需求以及更好的技術支持,農業帝國的擴張不可遏制。而遊牧民族也在發展,前文提到匈奴在秦漢時代大概有一百萬到兩百萬人口,牛羊馬匹的數目更是巨大。可見,遊牧民族的規模也已經十分龐大。那麼原有的聚居地的土地承載力是否能夠負擔這樣規模的消耗就需要去考量,而疾病、氣候、戰爭也同時影響著他們的生存環境,使得他們的社會經濟遠比我們要脆弱。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雙方矛盾的激化。恰恰在這一時期,雙方都建立了巨大的統治機器,使得衝突的量級必然提升。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而之前我們說過,三代以來直至春秋,中原社會一直處於一個華夷雜處的局面,而這一局面在春秋以來被改變。從齊桓公開始,中原王朝對於遊牧民族進行了強力打擊,這其中有反侵略的一面,也有侵略的一面。齊桓公抵抗戎狄保衛了華夏文明;秦穆公吞併了大量的西北戎族,建立了自己的霸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吞併了北部眾多遊牧民族的地盤。隨著中原王朝的戰爭規模一步步的擴大,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在不斷被壓縮。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平定西南夷,是這一進程的延續。在這場戰爭中,遊牧民族的命運只有被同化或被驅逐,這改變了傳統的民族格局,也形成了新的歷史形勢。

參考資料:《史記》 司馬遷;《漢書》 班固;《國史大綱》 錢穆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我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匈奴人不是外族而是夏朝遺民?漢民族與匈奴人的數百年糾葛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