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光院士:警惕糖尿病危險因素 防控需從生活方式入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所長寧光接受新華網採訪 新華網 楊鍩 攝

新華網無錫9月13日電(宮曉倩 王坤朔)“當前,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為11.6%,但有約70%的患者並不知情;我國有近一半的人口處於糖尿病前期,但對其知之甚少,防控形勢十分嚴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所長寧光在日前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由於高血糖初期症狀不明顯,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被稱為“無聲的殺手”,超過三成的中國人患有以糖尿病為代表的代謝綜合徵。

代謝病源於生活方式 認識危險因素及早防護

據瞭解,代謝綜合徵包含糖尿病、糖耐量異常、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等五大疾病。寧光表示,這些疾病的共同患病因素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胰島素抵抗等,會引發包括心梗和腦中風在內的心腦血管疾病。

“代謝性疾病一般是生活方式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吃的更多更好,但是動的少了。再加上一些環境汙染因素,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導致代謝綜合徵發病率提高。”寧光說。

作為嚴重危害國人健康的慢性疾病,加強對代謝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刻不容緩。寧光認為,防治代謝疾病的首要工作是讓大眾瞭解高危因素,如年齡在60歲以上,患有高血壓、肥胖等,都屬於代謝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寧光所牽頭的研究團隊曾對全國約20萬人口進行了為期三年的隨訪,將各種危險因素進行了比對,根據體重、年齡、血壓等計算出一項代謝指數,如果代謝指數升高,發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然而不容樂觀的是,根據寧光及其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的糖尿病知曉率僅為30.1%,其中城市居民知曉率為38.7%,農村居民知曉率為24.6%,我國糖尿病知曉率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據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達50.1%。據瞭解,糖尿病前期並非一種“臨床疾病”,是一種介於正常血糖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狀態,通常被認為是糖尿病的必經階段,是糖尿病的危險信號。

“對於糖尿病前期人群,若及時發現,進行早期的干預與生活方式改變,可以逆轉血糖異常,能讓更多高風險人群迴歸健康,最終實現糖尿病患病率的降低。”寧光表示。

寧光院士:警惕糖尿病危險因素 防控需從生活方式入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所長寧光 新華網 楊鍩 攝

代謝中心實現一站式服務 助推診療規範化

代謝性疾病是一種全身疾病,涉及血糖、血脂、血壓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寧光表示,按照目前常規的醫療方式和習慣,患者為了完成檢查、診斷、治療,通常要跑兩到三個科室,患者不但在醫院疲於穿梭,寶貴的醫療資源也沒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同時,代謝疾病需要長期管理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但患者往往缺乏監測及規範的指導,並且難以長期堅持。

對於糖尿病等代謝疾病,規範診療是重要課題。為了提升代謝性疾病診療效率、改善患者院後管理,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寧光的牽頭下,中國醫師協會發起成立了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National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 簡稱MMC),集疾病診療、快速檢測、數據分析和患者宣教於一體。據寧光介紹,代謝中心可以對五大類代謝疾病進行一體化、一站式診療,同時讓更多患者接受規範化治療,也可以降低醫院運行成本。

在設備配置和技術應用上,代謝中心納入智慧醫療,通過智能儀器和可穿戴設備,應用物聯網技術,打通患者的線上線下診療過程,加強患者教育,提供全病程的治療方案。檢查、監測設備以及患者數據都串聯入雲端,納入代謝中心的醫療機構都可調取數據,應用標準化的診療方案與服務標準。

除了能讓患者更便捷、快速、規範地接受治療外,代謝中心還可運用物聯網技術收集標準化數據及數據分析結果,將為醫生及相關研究提供數據支持。寧光認為,心跳、血壓、血糖的監測和管理,都能與物聯網技術相聯繫。“通過智能設備和物聯網技術,不但能更加了解患者的瞬時數據,有利於更好地瞭解患者生命體徵和治病指標的變化,同時,也減輕了醫生的工作壓力。”寧光表示。

寧光表示,目前全國已陸續建設了20幾家代謝中心,到今年年底,將在全國20個省市鋪開100個代謝中心,預計到2018年能夠達到500家,到2020年能夠建成1000家。中心都將採用標準、統一的方式去治療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真正能夠實現代謝性疾病的一體化、標準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