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與IoT對突發新聞事件的影響:從描述到干預

□馬 強 單雪微

【內容提要】社會文明的運轉離不開信息傳播的發展,從粗略和長時延到具像化、直播化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電信技術的不斷迭代,讓信息傳播開始藉助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以實現高精度的媒體呈現。隨著5G網絡部署,其低時延和萬物互聯的兩大特點使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有望大幅提升到毫秒級,新聞媒體的運行方式也將從描述已發生的社會事件,逐漸轉變為沉浸式體驗和實時改變社會事件。5G時代的信息傳播將對社會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傳媒將不但可以及時瞭望社會的景象而且可能實時干預突發事件。

5G與IoT對突發新聞事件的影響:從描述到干預

【關鍵詞】5G 物聯網 低時延 媒體影響

社會生活的每一次質的飛躍都源於科技進步,而通信技術的每一次更新換代,都不同程度改變著信息的傳播方式和時效性。電子通信技術從誕生之際一直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不斷改進迭代,讓信息的傳播越來越清晰、及時。如今,5G時代即將席捲而來,這將給信息傳播和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社會體驗場景。

一、早期信息傳播方式的時效回顧

在人類的早期發展中,為了生存需要,人們使用肢體和麵部、手勢與呼聲等進行信息傳播,但信息轉瞬即逝。文字發明之後,信息開始能夠更明確地表達、保存和傳播,人們用書信進行社會行政交往,也傳遞個人情懷。後來為了增加傳遞信息的時效性,又使用了飛鳥、快馬、烽火、郵驛等方式。但是無論是用於傳遞軍事情報還是日常往來,這些傳播方式都具有很高的延遲性。遠距離的書信往往要幾個月才能被接收,對這則信息做出的迴應又要同樣多時間,即便是皇室的加鞭快馬,也僅能達到每日八百里的速度並可能有信息遺失、更改的風險。唐代詩人杜甫曾在其作品《春望》中提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正是體現了當時書信傳播對社會的影響。

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19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開始使用電話與電報進行信息傳遞,報紙內容可以通過電話更及時地傳送,當地進行記錄、印刷並在當地發行,而無需車輛遠程運輸。當時新聞傳播時延可以縮短至一個星期,內容也更加具體,政府對於重大事件的迴應也變得相對及時。但是當時的遠程語音傳播依賴人工(話務員)的環節較多,會出現很多不可控因素,“第一個研究併發明自動電話交換機的人是美國堪薩斯城一家殯儀館的老闆。他發覺,電話局的話務員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常常把他的生意電話接到他的競爭者那裡,使他的多筆生意因此丟掉。”①如此看來,電話與電報只支持文字記錄和語音傳遞,雖然時效性較強,但是傳播方式單一且缺少具像描述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廣播和電視逐漸發展,新聞傳播開始進入電視錄播,信息傳遞的方式開始從聲音向視頻發展,又從黑白畫面發展至彩色畫面,信息的具像化傳播開始被受眾偏愛。視頻業務也逐漸由“貴族”轉向“平民化”,這讓人們在家中就可以獲得基本需要的社會信息,但基於電視的信息傳播需要等待媒體組織進行一系列錄製和審核後才能夠被大眾獲得,也存在一定時間人為的延遲。直到後來產生了電視直播,時效性得到大幅改善,但設備複雜、費用高昂,除了大型傳媒專業機構,普通人無緣參與其中,這也對新聞的客觀性和話語權造成了影響。

二、歷代移動網絡對傳媒的影響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移動傳播技術開始出現,即1G網絡時代,模擬移動電話“大哥大”最早在廣東地區引進。1G移動網絡只能實現語音信息傳播,受到網絡容量的限制,聲音效果不佳,並且由於價格昂貴而導致用戶受限。但1G網絡的誕生,使新聞傳播的方式從此擺脫了線路的束縛,開啟了移動傳播的新紀元。

1987年,廣東郵電局從日本引進了第一批“大哥大”移動手機,第一個手機個人用戶是一家海鮮餐廳的老闆②,當時由於海鮮貨源每天的銷售價格不同,供貨點也較遠,過去通信的不便使他不能直接與賣家及時溝通採購價格,而移動電話的到來,使行情和訂貨量隨時聯動,減少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後來該海鮮餐廳發展成了海鮮集團。

1991年7月,中國的電信網開始引入歐洲的2G數字網絡技術GSM進行商用,1995年底,隨著移動數字網逐漸普及,移動傳播的用戶總容量達到160萬戶,到2008年6月,我國移動信息傳播的用戶總量突破6億戶,當時幾乎每戶家庭都擁有一部移動電話。

2G數字網絡增加了語音傳播的流暢性,並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短信功能,這使傳統媒體能夠通過短信給移動傳播受眾傳遞文本新聞和交互信息,並實現了流暢的電話交互和基本的線上交流,但GSM只有單向鑑權加密,手機本身無法確認網絡的合法性,因此信息傳播的安全性很難保證,湧現了大量通過“偽基站”進行的電信通話和短信詐騙,2G時代也被稱為移動網絡傳播最不安全的時代。③

隨著2G網絡的發展,短信、傳呼機開始成為傳媒信息的重要載體。文本信息的傳播實現了及時化和移動化。

2000年,我國提交的TD-SCDMA正式成為國際標準,與歐洲的WCDMA、美國的CDMA2000成為3G傳播時代最主流的三大技術。相對於2G網絡,基於3G網絡的信息傳播能夠同時進行聲音傳播和數據信息傳播,並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無線漫遊,信息可以通過網頁、電話會議等多種方式進行反覆碰撞與交流,受眾能夠在各種環境下接受信息並且保密性優良。從1995年《神州學人》雜誌率先上網開始,許多家報紙、雜誌開始在網絡上發行電子版。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電視臺、通訊社、廣播電臺也紛紛開通移動WAP網站。網易、搜狐、新浪等商業媒體,也推出手機網新聞中心。可以說,3G使任意時間、地點及任意人之間的網絡信息傳播成為可能,並且由於其終端(手機)便於攜帶、價格平民,培育了巨大的用戶群體,人們開始在手機網頁上讀報紙、查信息、下載文件和圖片,但由於其上行速度不能達到高清視頻的基礎,導致移動終端的新聞視頻在此時質量還比較粗糙,設備笨重且播出效果卡頓。

2012年,由於天氣惡劣,傳統的衛星車無法抵達現場,北京電視臺使用16臺3G直播設備對暴雨天氣進行了16個小時的新聞直播,成功傳回時事新聞素材30多條,及時向民眾傳遞了信息,為救災活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通道。④

近年來,基於4G網絡的信息傳播技術廣泛應用,能夠實現的最高速率是3G技術的50倍,大大降低了傳播時延,並且4G擁有更強的安全性、智能性、兼容性和靈活性,能夠快速傳輸數據、高質量的音頻、視頻和圖像等。在新聞採編方面,對社會事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流暢的高清視頻現場報道可以通過4G網絡傳輸,並支持跨區域的多點應用。普通人可以通過4G直播實現即時、真實的互動交流。2018年6月,中緬邊城瑞麗實現了“中國主播+緬甸玉商”的大型翡翠玉石現場直播交易,中國主播在瑞麗翡翠市場現場直播砍價,網民可以通過直播遠程購買玉石,實現了透明的遠程跨國交易,不僅節省了買家的時間和花銷,還確保了買賣的真實和安全性。但是,即使4G時代實現了實時直播,由於傳輸延時,我們對於快速變化事件的呈現和記錄也基本處於跟蹤的狀態。⑤

三、IoT(物聯網)對傳媒的影響

物聯網,即“萬物相連的互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和擴展,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實現了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物聯網一般為無線網,4G網絡限制了傳感器信息的交互速率,使物聯網對社會突發事件的反應滯後,無法及時干預行駛的車輛等快速變化的事物,而5G網絡的普及將帶來改變。

通過高速物聯網與5G整合,可以用智慧雲計算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多重聯接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公共設備、交通、物流進行遙控,包含協調車輛交通規管以減少車禍、突發災害事件預測與犯罪防治等。物聯網將現實世界數字化,傳感器數據已經成為新聞報道重要的信息來源。在未來5G時代,萬物都可以作為媒體發佈終端傳播信息,並隨時收到反饋,真正實現“萬物皆媒”。

四、5G技術對傳媒影響的展望

目前,5G傳播技術已經開始試商用,預計2020年實現部署。5G技術目標是在4G的基礎上使移動數據流量增長1000倍,人均速率將提升10倍,網絡峰值速率能達到1.2Gbps,這樣的帶寬和網速,能滿足包括智能高速傳感器在內的大量物聯網設備接入。5G與歷代移動通信傳播技術的對比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到,歷代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逐步提升了傳媒信息的時效性和豐富性。如果說4G技術達到了我們感覺中的普通事件信息的實時傳播,那麼5G和高速物聯網將達到一個里程碑,傳輸速率超過人體生理敏感,使機器反應也達到實時的延時標準。由於其規劃的可用帶寬高達2000Mbit/s,甚至能夠實現多種設備信息交互傳播同時瞬間進行,對社會突發事件的記錄與干預將在十幾毫秒之內同時完成。通過5G高速智能的交互系統,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都能夠極低延時地進行信息傳遞。也就是說使信息傳播達到超人體敏感度的即時性,許多社會事件將在超越人類生理反應的幾十毫秒量級之內得到智能化干預和調整。

“2017年12月,醫院藉助華為5G技術成功實現了全球第一例遠程活體手術,通過5G多路高清視頻實時傳輸,遠端的醫生不僅可以詳細檢查患者的皮膚紋理、張力、傷口深度等,還能對患者的變化進行及時的反應和處置,從而實現遠程診斷與手術,這使偏遠鄉村也能得到必要、及時的先進醫療服務。”⑥2018年開始,試驗性5G直播時常出現在重要賽事、行業性展會、重大事件報道中,國際性的進博會中、園博會的報道方式已經從錄播向超高清直播、3D、全景VR發展。5G+8K+VR技術的逐漸成熟,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提供實時的沉浸式現場感。

2019年央視春晚首次通過5G網絡向全國傳播分會場節目,實現了江西井岡山、吉林長春、廣東深圳三地畫面4K超高清視頻實時回傳直播,此後,5G信號覆蓋了“兩會”新聞中心,中央廣播電視臺首次實現了5G+4K+VR直播。相對於4G直播系統,5G把人們帶進了一個流暢的虛擬現實場景,滿足了VR、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概念的技術需求。在5G已經滿足VR各項需求的技術背景下,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通過將VR應用於媒體領域,使內容體驗更加富於參與性,讓人們沉浸在事件場景之中,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也是需要探索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突發事件中,過去的傳媒手段往往是在新聞事件發生以後,對其進行籠統的間接描述。即使4G時代實現了直播,由於延時,我們對於突發事件的呈現和記錄也基本處於跟蹤描述的狀態。5G時代,在高速物聯網和社會智能系統管理之下,傳媒將與社會智慧雲平臺深度融合。一些突發事件信息可以得到有效實時處理,雲端智能系統瞬間決策干預,從而改變事件的走向。例如在重慶公交車墜江等重大突發事件中,通過5G電子交通傳感網絡,城市智能雲大腦可以實時感知公交車已經偏離預定軌道,並在十幾毫秒內對它進行及時多重控制,紅綠燈配合,並連帶周圍一定範圍的車輛同步剎停,從而在緊急關頭改變突發事件的進程。因此,5G使我們有望實現實時干預事件,甚至提前預知事件可能偏離正常範圍,以確保更加安全的社會環境。而對於傳媒來說,不僅可以對社會突發事件實時追蹤記錄、傳播,而且有可能參與改變新聞事件本身。

註釋:

①中國科普博覽.從人工交換到自動交換[EB/OL].http://www.kepu.net.cn/gb/technology/telecom/switch/swt302.html

②人民郵電報.改革開放40年訪談丨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訪中國內地第一個手機用戶徐峰[EB/OL].https://www.sohu.com/a/282714973_354877,2018-12-18.

③【美】米切爾·斯蒂芬斯.新聞的歷史[M].陳繼靜譯.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三版.2014.

④範永紅,姚瑤.從3G新聞傳輸系統看未來新聞採集[J].現代電視技術,2013(10):94-97.

⑤昆明信息港.在瑞麗 直播促成“中國主播+緬甸玉商”的新格局[EB/OL].https://www.kunming.cn/news/c/2018-06-14/10534847.shtml,2018-6-14.

⑥C114新聞.給行業提供“金手指”:華為5G創新應用探索先人一步.http://www.c114.com.cn/4app/5218/a1084996.html,2019-4-16.

作者簡介:馬強,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單雪微,內蒙古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輯:孟凌霄

2019年第3期《新聞論壇》

本刊啟事

本刊不收取任何費用,目前也沒有官方網站,沒有在線投稿投稿一說,請投稿者提高防範意識。本刊未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徵稿,請投稿者直接與我刊聯繫。論文要求視角新穎,與媒體實踐有深度結合,字數3200字、4600字、6700字三個字段,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投稿聯繫方式: 0471-6635549 0471-6635516 0471-663538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