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視察青海一年來 奮力書寫綠色發展的“青海答卷”

新能源 經濟 能源 投資 人民網 人民網 2017-08-29

8月的暖陽照耀高原大地,前行的車輪飛旋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眼前金色的戈壁灘上架起的一塊塊深藍色光伏電板,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四射。利用廣袤的沙漠資源茁壯成長起的“綠色莊稼”,將豐富的太陽能轉換為了青海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細數光陰,如白駒過隙。初秋的微風夾帶著豐收的氣息,將收穫的喜悅送給了高原兒女。站在特殊的時空節點,春華秋實又是一年,當時間勾勒出新的年輪,也刻下了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前行的足印,一項項悅人成就已記入了我省紮紮實實推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記錄冊”。

走好綠色發展路,寫好“綠色答卷”。這一年,從河湟谷地到柴達木盆地,深入貫徹“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著力推動“四個轉變”,一項項創新成果,一個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足音”,推動我省經濟結構不斷向優發展。

一批批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在青海大地上無限釋放動能,成為了經濟實現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成為了我省綠色發展的“主旋律”。

供給側改革深化,成推動綠色發展強勁動力

如果2016年是我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那麼2017年就是站在嶄新歷史起點上的新青海,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從“攻堅”的號角奏響高原大地,到“深化”的步伐鏗鏘有力,這一年,我省以創新為核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一批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循環經濟加快建設……一份份令人欣喜的成績單,讓“供給改革”不斷為經濟發展推波助瀾。

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幸福城市,清澈的湟水河穿境而過,作為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西寧市強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點、極、帶”有機統一的供給體系, “去、降、補”統籌推進的政策體系、 “減、優、增”聯動發展的產業體系、 “產、學、研”協同發力的創新體系,拓展了供給等於生產、供給限於經濟、供給依賴市場等傳統理念,初步緩解了消費需求外溢、輸入性物價波動、產業路徑等長期難題,經濟增速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2位,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超過50% ,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5% 。

沿著湟水河畔,尋著一年來青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腳步,被譽為我省“東大門”的海東市,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成為了全省工業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之一。

一年來,海東市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淘汰碳化硅落後產能4.8萬噸、鐵合金落後產能3.96萬噸,水泥落後產能20萬噸、玻璃落後產能110萬重量箱。作為我省工業經濟發展的一大“主力軍”,這一年,海西州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及時出臺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各項措施意見,開展親商暖商護商愛商活動,組織項目集中開復工活動,全力推進經濟趨穩向好。

2016年海西州推動經濟逆勢向好,各項經濟指標全面回升, 5 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排名首位,取得了“十三五”開門紅。今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3% 。

新興產業崛起,成推動經濟結構向優耀眼主力

8月的“青海藍”沁人心脾, 8 月的青海大地激動人心。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從塔拉灘的一塊塊光伏電板,到萬里黃河“第一壩”,依託優勢,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在這裡建成,實現了水電與光伏發電的完美結合。

新型清潔能源產業作為海南州“建成三江源綠色產業集聚發展先行區”奮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年來,堅持新型清潔能源擴容增容與就地轉化輸出同推進,著力打造水電、水光風多能互補、光伏發電新能源基地和西北地區重要的“西電東輸”基地。

據介紹,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5293兆瓦,併網發電3617兆瓦,建成世界最大的800兆瓦水光互補發電項目,實現向江蘇及省內有關企業輸電12億千瓦時,起點位於海南州境內的青海至河南中國首條特高壓清潔能源外送通道工程正式啟動。

加快光伏全產業鏈發展,是我省綠色轉型發展主線的關鍵一環。在省會城市西寧,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制動出臺了《關於西寧市建設光伏製造業基地的實施意見》,與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共建國家光伏重點實驗室,帶動實施光伏產業項目36個,總投資28億元,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光伏光熱製造和千億鋰電產業以及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

加快綠色產業體系構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海東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無限動能。

在海東大地上,一年來的成績催人奮進,康泰鑄鍛成功擠壓出世界第一的P91鋼管;中國鐵塔、明陽3D打印等項目建成投產; “高原大數據中心”建成使用;比亞迪“雲軌”,浪潮智慧城市等項目取得重大進展。

一年來,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紮紮實實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海西州依託豐富的鹽湖資源,著力打造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示範區,按照“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鹼、平衡氯”的戰略佈局,加快推進“生態鎂鋰鉀產業”發展,出臺了《進一步加快鹽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鹽湖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等,推動試驗區向示範區跨越邁進。

產業集群創新,成推動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熱力

被譽為“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位於海西州境內,因蘊藏豐富的鹽湖、礦產、油氣等資源,這裡成為了重要的資源接續地。

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海西州佔據全省90%以上的礦產資源,擁有45%以上的土地,青海重點打造的油氣、鹽湖等產業基地也在這裡。

“海西發展青海就能發展”,在全省經濟總量中,這樣形容海西州的經濟地位一點也不誇張。

這一年裡,海西把“五個千”產業集群作為落實“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的重要行動,立足資源稟賦,圍繞“五個千”優化產業佈局,開拓經濟廣闊前景。努力打造千億元鋰電產業集群、千億元新材料產業集群、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千萬噸原油儲備及油氣化工產業集群、千億元高原特色生物產業集群。

一年的成就來之不易,一年的成就催人奮進。這一年,作為“五個千”產業集群首當其衝的鋰產業,成功引進了高端六氟磷酸鋰、金屬鋰、石墨烯鋰電池等項目落地。

新材料產業集群方面,金屬鎂裝置工藝全線打通,建成興華高純氯化鋰、寶鼎玻璃絲棉等項目;新能源產業集群方面,啟動國家零碳清潔能源示範基地建設,已建成新能源發電設施158個,裝機規模達到4421.5兆瓦。

油氣產業集群方面,全年預計實現天然原油產量228萬噸、天然氣65億立方米,原油加工量140萬噸。特色生物產業集群方面,柴達木綠色有機枸杞產銷聯盟啟動,以紅黑枸杞、藜麥、中藥材加工為基準的特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深入貫徹“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著力推動“四個轉變”,享受著青海經濟綠色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向優的暖心“成果”,一篇篇動人“華章”,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奏起了雄壯的“奮進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