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去年扭虧為盈,李河君能否重奪首富之位?

新能源 李河君 漢能控股 能源 無冕財經 2017-06-06

不同於馬雲、王健林等人,李河君如今已經很少出現在公眾話題中,但他數年前的名聲卻依然還在。

2013年10月,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出爐,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河君,以665億人民幣的淨資產首次上榜,並位列第四,成為富豪榜上新能源業的第一人。

此後,2014年李河君被《新財富》500人富豪榜評定為中國首富,並在2015年獲得了《新財富》、《胡潤財富》評選的“雙料”中國大陸首富,風頭蓋過馬雲更盛。

但就在2015年5月20日10時15分,漢能集團控股的漢能薄膜發電(HK.00566)股票突然發生斷崖式下跌,20分鐘內大跌47%。“覆巢”之下,李河君的財富瞬間蒸發了1167億港元(摺合約935.5億人民幣),縮水至1319.34億港元。漢能去年扭虧為盈,李河君能否重奪首富之位?

(前首富李河君。)

身價直接被腰斬,首富從神壇跌落成為前首富。自那以後,漢能薄膜發電持續停牌,李河君也漸漸淡出了公眾視野。直至2017年4月26日,漢能薄膜發電發佈2016年度報告,其扭虧為盈的消息這才漸漸傳開。

漢能的另一條好消息則是——在經歷李河君辭任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及股權架構調整等動作發生後,2017年1月底漢能薄膜發電發佈公告宣稱,其已與香港證監會就復牌的兩項必要條件達成共識。

儘管復牌時間目前仍未確定,但持續傳出的回暖消息,不禁讓人聯想:復牌後的漢能薄膜發電能否再續市值傳奇,幫助李河君奪回大陸首富之位?

1. 中國大陸首富從何來?

1967年,李河君出生於廣東省河源市觀塘村,父母務農,家庭經濟條件不好。1984年,年僅17歲的李河君從河源中學畢業,考上北方交通大學(現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

大學期間,李河君的成績依舊良好,但卻不願安分學習,“滿腦子賺錢、做生意”。讀本科期間,他曾組織30多位同學在食堂門口買膠捲,給自己賺了12元。留校讀研時,他依舊“什麼賺錢做什麼”,甚至在導師病逝後直接放棄了學業。

“我至今只有本科學歷,後來去英國劍橋(大學)讀書也沒有讀完,只差最後一篇論文。”後來李河君回憶起這段經歷時如是說。

輟學後,李河君曾跟機械工程系一位教授借到5萬元創業,但僅不到3個月,借來的5萬元就被花光了。為償還這筆債務,李河君不得不開始在中關村做起小生意,從賣電子元器件、賣玩具到賣礦泉水他都做過。最後,他和夥伴們一度做到了一起開礦、炒地產,17個人甚至積累了7000多萬元資本。

1994年,李河君回到河源老家,用1000多萬元買下了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但當時還年輕的李河君,並不滿足於單純做一個小水電站主,他抓住了九十年代國內水電站快速發展的機會。

2002年雲南省政府開始引進多種所有制經濟投資水電,李河君大膽決定接下金沙江中游“一庫八級”水電站中的六座,儘管因為當年的電力體制改革,李河君最終僅拿下了金安橋電站以及11%的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股份,但卻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大陸民營資本進入百萬級水電項目的史上第一例。

漢能去年扭虧為盈,李河君能否重奪首富之位?

(施工中的金安橋水電站。)

金安橋水電站於2003年開始籌建,由於建設難度極大,總投資超過了200億元人民幣,工期長達8年。鉅額的投資和長期的建設給李河君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他不得不一邊出售早些年買下的小水電站,一邊四處尋找融資和貸款,後來他在書中這樣回憶這段經歷——“每一天的資金投入都像磨盤一樣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最困難的時候,漢能將多年積攢下來的風險準備金全部投了進去,金安橋卻像無底洞一樣總也填不滿”……

這樣的狀態持續8年以後,李河君總算熬了過來。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併網發電;2012年8月,四臺機組全部併網發電,年發電量超過130億度。

如果說輟學後的經商經歷使李河君完成了從普通人到億萬富翁的轉變,那麼對金安橋水電站的大膽投資,則直接奠定了之後李河君到達首富地位的基礎。

萬事俱備,很快幫助李河君坐上首富寶座的“東風”就來了。

2. 市值傳奇能否再續?

“我必須思考未來怎麼走, 漢能必須產業升級。”正在水電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隱約感覺到水電週期漫長的李河君卻又盯上了光伏行業。

2008年,全球光伏發電裝置的安裝量增長了1倍以上。這段時間前後,也是國內光伏行業蓬勃發展的時候。

此時李河君投資的水電站還未建成,卻又再次做出一個大膽決定——漢能進軍光伏行業。

當時,光伏發電主要有兩種形式:傳統的晶硅發電和新一代的薄膜發電。而相比於薄膜發電,晶硅太陽能產品佔據了90%的市場份額,產品更加成熟。

李河君卻不這麼認為,他提出“晶硅和薄膜是黑白電視和彩電的關係”,自己“彷彿已經看到晶硅一片死屍”,因此力排眾議選擇薄膜太陽能作為切入點,計劃打通全產業鏈,做出規模。

2009年漢能集團開始進入薄膜發電領域,如今的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就是這一戰略下的產物,儘管其前身企業在1996年就已成功登陸港交所,股票代碼為00566。

1994年,李河君創辦了漢能最早的前身企業——華睿集團。此後華睿集團經歷了多次改名,於2008年更名為漢能控股,最後又於2014年8月更為現名“漢能薄膜發電”。

為了推動公司在薄膜發電領域的發展,漢能進一步明確公司的產業結構為“一基兩翼”,即以清潔能源發電板塊為基礎,以太陽能光伏研發與生產為左翼,以太陽能光伏應用為右翼。

漢能在資本市場受到熱捧,2014年12月9日漢能薄膜發電市值規模突破1000億港元;僅3個月後的2015年3月2日,漢能薄膜發電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達到2180億港元,成為全球首家市值超過2000億港元的光伏企業,相當於排名第二的美國First Solar市值的4.5倍。

最高時,漢能薄膜發電的市值一度達到3778億港元,比全球第二、三位同行加起來的市值還要多出一倍多。。

受益於鉅額的市值,當時持漢能薄膜發電股份超90%的李河君,其個人財富一路飆升超出2000億元,終於坐上了中國大陸首富的位子,直到本文開頭所述的股價暴跌、停牌的發生。

2015年7月15日,港交所指令漢能薄膜發電繼續停牌至今。

漢能去年扭虧為盈,李河君能否重奪首富之位?

(漢能總部大樓。)

停牌期間,漢能大刀闊斧地對公司進行了結構調整和治理優化,重組精簡為13個事業部,建立起“以客戶為核心”的銷售文化。

在戰略佈局上,漢能明確“一基兩翼”戰略,將業務聚焦於上游裝備產線業務、下游分佈式能源及移動能源業務等核心業務。

在上游,漢能持續投入和研發最先進的薄膜太陽能技術,掌握了全球領先的裝備產線製造技術和研發能力,各技術路線研發和量產效率屢創新高,成為了公司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在下游,漢能投入巨資重點開發光伏應用領域,大步領先於行業建立起戶用系統經銷商模式,累計開發經銷商超過1200多家,基本完成了對全國市縣級市場的覆蓋,預計2017年經銷商數量可達2000家。

一番調整過後,漢能在2016年售出接近3萬套戶用光伏系統,銷售收入由2015年的2.81億港元增長至12.35億港元,同比增長340%,穩居戶用光伏市場前列。

2016年度,漢能薄膜發電總營收達到44.83億港元,同比增長約59%;毛利增至25.98億港元,年度增幅達到89%;更重要的是,2016年度漢能薄膜發電扭虧為盈,淨利潤達到2.52億港元(2015年淨利潤為虧損122億港元)。

2017年1月23日,漢能薄膜發電發佈公告,稱漢能薄膜已與香港證監會就復牌的兩項必要條件達成共識,條件之一是李河君及四位現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同意在證監會展開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14條之民事程序中不抗辯責任和證監會尋求的法院命令,另一個條件則是漢能薄膜發電需要詳細披露公司的活動、業務、資產、負債、財務績效和前景等資料。

與港交所達成復牌共識後,漢能薄膜發電已經著手委聘財務顧問進行盡職調查,並委聘核數師審核綜合財務報表,披露文件正在準備。重重跡象表明,曾經輝煌絕世的全球第一大光伏品牌正在回暖。

儘管如此,漢能重回第一位置的道路,似乎還很長;而仍持前者70%股份的李河君,迴歸首富的道路,也很長。

作者:無冕財經 葉萬

版權聲明: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版權歸無冕財經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本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