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母校附中師生分享中學生心理健康《尋找真正的幸福 》

心理健康 小說 大學 數學 心理學者隨緣 2017-05-14

尊敬的徐書記、王校長、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早上好!很高興今天來到母校附中和各位老師和同學共同交流、共同進步。今天我分享的題目是《尋找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什麼?在我眼裡,幸福不是一疊厚厚的鈔票,不是一件華麗無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貪圖片刻歡娛的美酒。那麼真正的幸福是什麼呢?當今社會中,對幸福的渴求從未如此迫切。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抑鬱症的平均起病年齡也從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最近一項調查也指出,將近45%的美國大學生因抑鬱而影響到了正常的社會功能。在英國,1957年時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到2005年時,只剩下了36%,而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而在中國,兒童和成年人焦慮和抑鬱症的患病率一直在上升。 越來越多的人想解決一個悖論——財富帶給我們的好像並不是幸福——而他們都開始在積極心理學中尋找答案。

積極心理學研究調查了一些中過鉅額彩票的人,如果這個人是具有抑鬱情緒的不快樂的人,在之前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快樂。他中獎後會快樂半年左右,但半年後他們又陷入了不快樂之中,重新變得抑鬱。結果證明金錢只能使一個原本不快樂的人獲得暫時快樂,但從一生的角度看,金錢導致的快樂是很短的,而且研究表明過分地追求財富還會造成幸福感的下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幸福與財富、地位……關係非常有限,環境的改變對我們幸福感的影響只有10%。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很快樂。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積極心理學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你更幸福,無需再等待問題解決或願望實現。你會發現幸福原來是一種能力。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應該是心靈深處微妙的感受,是一個人真真切切的感受。為了同學們能有個美好幸福的人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自我調節,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說,我們的心理沒有問題,給我們講心理健康幹什麼。其實,這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誤解,心理健康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祝福親朋好友,祝你萬事如意,一帆風順,心想事成。但實際上,這種祝福只是人們良好的心願,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因為各種原因,很難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從而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和打擊。就中職生而言遭受的挫折也是很廣的,常體現在:學習成績下降,升學不理想,人際關係不良,家庭變故,患病傷殘,失戀等,如果不能正確的對待挫折,將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輕者影響學習和生活,重者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甚至造成人格的歪曲,而影響一生的幸福,所以,幫助同學們正確認識挫折,掌握應對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同時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為將來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給人的健康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的殘缺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 也就是說,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體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無疑表明,人不僅要重視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視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頒佈的《關於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遇到快樂和各種煩惱,但有的人對煩惱的事情能處理得很好,有些人就處理不好,甚至一直悶在心理,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時想不開,甚至去做一些傻事。比如:四川大學的一名女大學生,在小學和中學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大學後,發現自己很難再拔尖,無法面對現實,痛苦萬分,留下了遺書,匆匆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心理健康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響。許多同學都有這種感覺,就是一遇到煩心的事情就看什麼都不順眼。比如,有一位學生王某,從高一到高二,他都在全年級前五名之內,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是重點大學的苗子。但在這個時候,他飄飄然了,他和本班的某個同學鬧矛盾了,該同學說了一些對他不敬的話使他很惱火,於是整天算計著如何教訓這位男同學。為此,他接觸上了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閒散人員,拉幫結派,拜把兄弟,最後終因和這個學生在校園內打群架,而被學校給予留校查看處分,雖然沒有被開除,但因為他天天無心學習,終於名落孫山,後來他連續複習了5年,最終他還是沒有考上大學,我們可以看出,他為此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

可以說心理健康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再比如杭州有個9歲的孩子,在××小學讀三年級,學習優秀,被老師和同學選為班長兼少先隊中隊長。有一天上午,他又被全票通過評為“三好學生”。

當天中午,他姐姐把茶話會上的4塊糖果帶回家,分給他兩塊,留給媽媽兩塊,可他不願意,堅持全要,並大發脾氣,踢姐姐幾腳之後,跑到樓上,反鎖在屋內,並用紅領巾將自己吊死在窗框上。

這些事例雖然屬於特例,是極個別現象,但心理疾病在目前的社會中卻是極為普遍的。

二、心理疾病挑戰全球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心理疾病已成為社會熟知的疾病。在美國紐約:每年精神病發病率平均為8.3%,同時每年還以0.6%的速度在遞增。在這個美國,有30%的人曾經接受心理治療。近50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經歷過沉重的心理壓抑。

據統計,每年由於心理壓抑給美國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50億美元。在法國,健康投資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費用已經超過了購買食品的費用。鎮靜藥每年使用1億多盒,平均每人每年兩盒。因此法國人自稱是世界上最“鎮定”的國家。

在我們中國,由於社會的轉型,生活節奏的加快,心理疾病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1992年在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危機干預自殺研討會”上,中科院一項調查批露:中國每年死於自殺的人數14至16萬,平均每天400人(當然,這個數字不包括自殺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殺意圖的)。

1989年國家教委的一份報告:對全國12.6萬大學生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達20.23%。

上海的一項調查表明,34%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深圳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明,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3.2%,但如果把心理問題達到臨界程度的考慮為需要心理干預,則需要個別心理指導的學生達到32%。

聽到這些數據,可能有些同學會問,什麼樣的心理才算是健康的呢?

三、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有諸多標準,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10條標準: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瞭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發洩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我認為中職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動,智力正常,與同齡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樂和行為表現,言談舉止和思想活動符合社會規範。

2.人際關係和諧,尊敬師長,信任同學,能寬容和諒解有缺點和反對過自己的人。喜歡和老師、同學在一起。

3.能正視現實,適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根據環境和形勢要求改變自己,也能創造環境。

4.有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現狀感到滿意,對前景也覺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靜、理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擊。學會用正確方法和態度去對待錯誤,對強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適度的反應,有忍受挫折、從失敗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患得患失。能揚長避短,有切合實際的志向水平;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不把獲得的成績看作高於一切或毫無意義,不自卑,不過分自責,有安全感。

7.有從事各種活動的興趣、信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

8.在有利於社會或集體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個性的獨立性,保持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的協調和統一。能獨立地做出決定,並對決定負責任,而不受別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現在,我先給大家講兩個真實的故事,從故事中可以更深刻的瞭解不健康心理對我們的危害。

【案例】鎮江一女中學生因受批評服毒自殺

江蘇省鎮江市某中學高一年級學生劉嬋娟,在班上的學習成績是中下等,她有點偏科,在所有的學習科目中,她最喜歡語文,最討厭數學。她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讀課外讀物,尤其喜歡看小說。同學們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喜歡讀課外讀物的同學一般來說語文成績都比較好,換一個角度思考,語文成績比較好的同學一般都比較喜歡讀課外讀物。劉嬋娟就是這樣一個同學。

星期四這一天,劉嬋娟借了一本小說,由於時間比較緊迫看不完,上數學課的時候,她就把小說拿出來看了起來,數學老師發現以後就把小說收了去。

第二天星期五,劉嬋娟很早就來到學校,趁老師還沒上班,就躡手躡腳地來到數學老師的辦公室,見數學老師的辦公桌沒鎖,就拉開抽屜,看見那本小說靜靜地躺在抽屜裡,於是就將小說拿走了。數學老師上班以後,發現抽屜裡的小說不見了,就懷疑是劉嬋娟拿走的。數學老師將這件事告訴了劉嬋娟的班主任。班主任知道以後,非常生氣,嚴厲地批評了劉嬋娟,並且讓她寫檢討還說檢討要在全校公佈,劉嬋娟聽說檢討還要在全校公佈,就流露出不願意的神情。最後班主任說,如果你不寫就不要來上學了。

星期六的早晨,劉嬋娟遲遲不願意去上學,當她的媽媽知道事情的經過以後,就去了學校,準備向老師認錯以請求老師的諒解。就在劉嬋娟的媽媽去了學校以後,劉嬋娟在家裡想了很多很多,她認為老師不會原諒她的媽媽,還會批評她的媽媽,媽媽會受一肚子的氣,回來後,媽媽一肚子的氣會發洩到自己的頭上,輕者捱罵,重者捱打。劉嬋娟覺得很受委屈,於是,她到街上買了一瓶農藥回到家裡就喝了下去。當劉嬋娟的媽媽在學校得到了老師的諒解,高高興興地回到家準備叫劉嬋娟去上學時,發現劉嬋娟已經服毒自殺身亡了。

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以後心情一定很沉重,一個花季少女就因為上課看小說而失去了年輕輕的生命,多麼惋惜呀!

當時,我看了這篇報道以後,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其實,上課看小說或者上這門課看其它學科的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說它平常,說它小,是因為我們在座的不少同學曾經都做過類似的事情。就是這麼一件小事,由於處理得不好,出現了惡果,釀成了悲劇。

在這件事情發展的過程中,我認為老師的處理方法是很正常的,任何老師在遇到這樣的事情時,都會採取類似的處理方法。我思考最多的是劉嬋娟,我認為,事情發生的主要原因就出在劉嬋娟身上,出在劉嬋娟的心理上。在整個事情發展的過程中,劉嬋娟沒有調適好自己的心理,沒有采取積極的態度去爭取好的發展結果。具體來說劉嬋娟有三個方面的錯誤:

第一,劉嬋娟不該上數學課看小說。儘管她不喜歡數學,不喜歡數學,你可以想辦法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數學的動機,因為數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

第二,當數學老師將小說拿走以後,劉嬋娟沒有采取主動的方法。主動的方法應該是向數學老師認個錯,把心裡的想法告訴老師,求得老師的諒解。當班主任讓她寫檢討並說要在全校公佈時,她沒有把心裡的話告訴老師,以懇求老師的寬容。作為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弱點,那就是不願意甚至不敢主動地跟老師交流。

第三,當劉嬋娟的媽媽去了學校以後,她在家裡想的都是消極的,沒有朝積極的方面去想。而事情的發展正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老師原諒了她,同意她去上學了。

這三點都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劉嬋娟沒有做好心理方面的調適。

有的同學會說,我到學校裡來學習是為了拿文憑的,至於什麼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人際關係都無所謂,我只要拿到文憑,一切都好了,一好百好。果真是這樣嗎?果真是有了文憑一切都好了嗎?我看未必。我再講一個大學生的故事。

【案例】“神童”出家當和尚

寧鉑是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首批招收的少年大學生,被稱為“神童”。大學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異,留校任教,並在19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講師。一直到此時,寧鉑走的路都是輝煌的。但是,寧鉑並沒有按照這條輝煌的路繼續走下去,而是出現了仿差。聰明的才智、優異的學業並沒有使他取得進一步的發展,相反,由於他沒有注意調適好自己的心理,他慢慢地沉淪了。當時過分的輿論渲染,給他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慢慢形成了恐懼失敗的心理。他曾經三次報考研究生,但三次都退縮了。他的生活方式與常見的生活習慣漸行漸遠。2002年,寧鉑為了逃避現實生活,隻身前往五臺山出家。當然,最後還是被學校找了回來,如果他的心理能調適得好,他仍然還是個人才。一位“神童”,一位全國最年輕的大學講師,最後卻想著要去五臺山出家當和尚。既可笑又可惜呀。既使我們心裡想笑也笑不出來,因為這裡麵包含著太多的辛酸。這兩個真實的故事很好的說明了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我們在校學生的心理是個怎樣狀況呢?

四、當前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

目前,我們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如何呢?根據已有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認為我們學校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適應問題。適應的本意是指人們對來自外界和內部的刺激在持續不斷的影響個體時,所產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適應不良,它將會降低人們對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與周圍環境不能相對平衡。

因為,進入警校後,我們會發現學校的學習生活與小學和中學是完全不同的:

其一,由一個學校到另一個新學校,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都相對陌生,在很多方面都不適應。其二,人際關係的變化,新的人際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對於不善交際的人來說,又會感到困難。

因此,適應不僅是指要適應新學校的新環境,它還包括適應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更包括人際關係的適應。新生往往會被這一問題困擾,而感到煩惱,要麼是學習跟不上,要麼是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但是,這樣的問題大多在第一學期後會得以解決。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有嚴重的心理壓力,輕則導致情緒失調,重則會誘發為心理疾病。表現為逆反心理、自卑心理等,這些心理到底以什麼行為表現的,主要成因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和消除,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呢?

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一、逆反心理

1.含義:逆反心理,是客觀要求與主觀需要不相符合時所表現出的強烈牴觸情緒。

2.表現:多數同學會表現出

1)家長總要反覆嘮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給予理解或幫助,就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讓他東、他偏西,”家長不願意什麼,他就會幹什麼。

2)玩電子遊戲、交異性朋友、上課玩手機、晚自習偷偷去上網、甚至喝酒、吸菸、打架

3)對某個老師品頭論足,這不好,那不好。上課時故意油腔滑調地回答問題,或提出一些與上課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

4)對優等生冷言冷語、挖苦嘲諷,同時,也對自己的落後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3.原因:

1)中職生心理特點:

①自尊心強,意志力薄弱:同學們有較強的自尊心理,比較敏感,追求平等意識,但由於學業不出色,往往內心深處又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尤其關注別人是否重視和關注自己,常為講義氣和一點小事而喪失理智,辦事不計後果。意志力薄弱,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和強烈的追求意識,遇到困難就無所適從。

②好批評:某些同學樂意看到權威角色的不足和缺點,從而提出猛烈的批評,從對外界的批評中體驗到自己的價值。

③好爭論:某些同學急於表現他們的能力和獨特而與人爭論不休,也經常因此與人失和。從一件小事情而起的爭論到最後往往演化為捍衛個人尊嚴的榮譽之爭。如某同學為關窗打架。

2) 教師、家長:不瞭解學生心理特點,用喝斥、諷刺、打罵、強行禁止等簡單、粗暴手段對待學生;或從相反的角度不關心、不理睬、不管教學生。

4.本質:

通過表現出對他人的不遵從、抗拒來突出自我的某種需要或尊嚴,突出自我的獨立性、自主性或存在價值。心理上還是進步向上的,只是形式不恰當。

5.克服逆反心理

1)改變認識:這並不是個人無能、無藥可救的問題,這是人的心理特點,只是沒有正確認識而經過不斷的負面強化。

2)用合理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珍惜機會,相信自己的能力,積極主動表現出來。例如競選班幹部,參加比賽,為班集體出謀劃策。

3)瞭解、寬容父母老師。

二、自卑心理

請同學們聽案例我們從中分析自卑的含義、表現及原因;

【案例】曹操一代奸雄,有氣吞萬里之志定國安邦之才;然而曹操卻一直犯有自卑的心病,源頭來自其不明不白的身世。不大光彩的身世最終形成了曹操多疑、暴戾、喜怒無常的奸雄脾性。曹操也會自卑?病根在其不光彩身世?這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從中得到許多關於教育方面有益的啟示。

曹操的父親是曹嵩,而曹嵩是曹騰的養子。《三國志·武帝紀》說:“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曹嵩到底從何而來,又是誰人之後?《曹瞞傳》及《世語》都認為,曹嵩是夏侯氏之子,是夏侯惇的叔父。這般看來,曹操與夏侯惇當屬堂兄弟,難怪曹操一直非常重用夏侯惇、夏侯淵,原來是親緣關係使焉!袁紹則不同,接連四世在朝廷中官居“三公”的高位,袁紹家族權傾朝野,名震天下。曹操對自己的身世設法隱瞞,在當時十分講究家庭和出身背景的氣候下,即使事業如日中天的曹操也無法逃脫世俗眼光的審視。曹操在與袁紹等同級競爭者交往中始終抬不起頭,他實在受不了袁紹等人眼底那股嘲笑、鄙夷的目光。最典型的例子,曹袁對陣,陳琳為袁紹作討曹檄文,開始揪住曹操不光彩家世不放,此時曹操正因頭風病臥床,讀檄文,悚然汗出,一躍而起……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曹騰,是從前的中常侍,與左悺、徐璜,同時興風作浪,驕橫放縱,損害風化,虐待百姓,他的父親曹嵩,使曹騰收養的義子,藉助曹騰的地位,乘坐金車玉輦,勾結權勢,篡奪皇位,顛覆皇權。曹操是宦官閹人的後代,本來就沒什麼品德,狡猾任俠,喜歡製造動亂和災禍,袁紹統領豪傑,產出奸佞,又遇到了董卓的專權,欺凌百官,虐待百姓,於是袁紹拔劍擊鼓,發動諸侯,召集英雄,不追究他們從前的過錯,都予以任用,於是和曹操共同商討討伐董卓,本來以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任用,誰知他愚昧短見,輕易發動進攻,打了大敗仗,喪失了許多兵力,袁紹於是又分給他兵力,休整隊伍,上表讓他擔任東郡太守;又讓他擔任兗州刺史,讓他披著虎文將袍,交給他軍隊,給他獎罰的權利,希望他能夠像秦國將軍(孟明視)一樣將功贖罪。但是曹操趁機飛揚跋扈,更加變本加厲,剝削人民,殘害賢能良善的人,前任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出名,直言正色,從不阿諂奉承,卻被曹操殺死把頭顱懸掛起來示眾,妻子二女都被殺害。

曹操從小自卑,最終養成終生多疑奸詐的性格,我們還以曹操為例:功成名就後的曹操,對小兒曹植非常讚賞,而對大兒曹丕則不大感興趣,這時候曹操的心理是傾斜的,曹操一手為兄弟倆奠定了不平衡的心理,也為曹植的早死埋下禍根。

那麼,什麼是自卑心理呢?

1.含義:一個人對自己能力和品質等作出偏低的評價,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

2.表現:

1)自慚形穢:有些同學因為個子矮、容貌差等客觀事實,總覺得“低人一等”,常產生“我不如人”的自我感覺。他們往往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害怕與人交往,不敢當眾表現自己。

2)自暴自棄:由於一時的失敗或偶爾的犯錯,如考試失敗、交友受阻、家庭變故等,常會使一些同學從自信一下子跌入自卑的低谷。伴隨著希望的破滅,完全喪失了往日的激情。在逆反心理的驅使下,有的同學甚至破罐子破摔,時常惹事生非,成為同學討厭老師頭疼的“油條”。表面看來他(她)們活得輕鬆自在,對一切都無所謂,其實內心卻萬分痛苦。此類男生中居多。

3.分析原因:

①自身條件的缺陷。容貌醜陋、身體殘疾、家庭貧困、成績落後……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強烈的自尊心得不到應有的滿足,在與周圍群體的比較中常常產生落後感和失敗感。

②失敗經歷的陰影。自卑源於失敗。曾經的失敗讓人刻骨銘心,消極心理未能得到及時調解,產生“我不行”的心理定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揹負著失敗的陰影,自卑者很難再燃自信的火花。

③錯誤觀念的主導。自卑乃“自以為卑”,並非真的不行。個人的錯誤觀念和錯誤做法常常蒙著自卑者的眼睛越走越遠。例如對自己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常常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自然難嘗勝利的美酒;從小在優越的環境中度過,現在卻表現平平,環境的改變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爭強好勝,希望在每一個方面都超過別人,卻又選擇了一個不恰當的對手等等。

④人格障礙的影響。意志薄弱者難適應環境,堅持到底,成功往往與之失之交臂;多愁善感者易被悲觀情緒所困擾;嫉妒心強者常難坦然面對對手的勝利;完美主義者總覺得自己有很多不足。人格障礙是自卑情緒的內在成因。

4.本質:

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會束縛和壓抑自己的身心潛能的發揮,不相信自己能取得進步。他們表面上裝著若無其事,有時還十分傲慢,實際上他們內心仍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關心和讚許。但長時間的不公正待遇,使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內心變得十分自卑。

5.克服自卑心理:

1)相信自己。自卑是自信最大敵人,自信的對立面即自卑。美國著名整形外科醫生馬克斯韋爾·莫爾茲在談及修復心理和精神的畸形與缺陷時說,“在人生所有的陷阱中,喪失自信和自尊是最致命的陷阱。因為這種陷阱是你自己親手設計和挖掘的”。同樣我們可以這樣提一個問: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麼怎樣使別人相信你呢?假如一個人儘想著“我辦不到”,那他果然就會辦不到。自信是戰勝自卑的良方。自信不是孤芳自賞,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無根據的自以為是和盲目樂觀;而是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一種心理素質,是以高昂的鬥志、充沛的幹勁、迎接生活挑戰的一種樂觀情緒,是戰勝自己、告別自卑、擺脫煩惱的一種靈丹妙藥。自信,並非意味著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成功,而是說戰略上要藐視困難,戰術上要重視困難,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動手,腳踏實地、鍥而不捨地奮鬥拼搏,紮紮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戰勝每一個困難,從一次次勝利和成功的喜悅中肯定自己,不斷地突破自卑的羈絆,從而創造生命的亮點。

要“相信自己”的方法有三:⑴改變形象法。心理自卑者,通常具備說話吞吞吐吐、走路畏縮等特點。從說話的音量、走路的姿勢入手,便可改變他們的心態。昂首闊步的舉止以及整潔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同時還得欣賞自我形象,把自己最滿意的照片選出來懸掛並常常欣賞或常對著鏡子微笑等方法可以增強信心,使自己更看重自己。⑵語言暗示法或自我激勵法。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如“沒關係,我行!”、“感覺還不錯!”等。⑶預演勝利法。每當自卑者遇到困難,不敢接受挑戰時,就要求他們先在頭腦中想象完成任務時的勝利情景。這種白日夢式的預演勝利法,對於幫助他們戰勝恐懼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2)表現自己。自卑者每表現一次自己,就會為自己增添一次成功的機會;每成功一次,就會對自卑感產生一次猛烈的衝擊。其方法有三:⑴發揮長處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避己之短,揚己之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長,就連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就是有殘疾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⑵逆向比較法。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要認識自己就得拿別人來做比較。我們通常不提倡逆向比較,即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但對於“羨人之長,羞己之短”的學生來說,選擇別人的短處或過去的自我作為比較的對象,對於消除自卑心理,達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⑶降低追求法。一位哲人說過:“追求越高,才能的發揮就越充分。”這要求在自信是基礎上,建立或設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或期望值,即指個體將某件事做到某種程度的心理需求。“抱負水平”不宜定得太高或太低。定得太高即超過自身能力水平,達不成則易產生“失敗感”——俗稱“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定得太低則沒奮鬥激情,易產生惰性。所以要調整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距離,使心理達到平衡。目標制定等要求可行性、指向性與層次性,達到“高而可攀,望而可及”。

3)補償自己。其方法有二:⑴儲蓄成功法。自信是成功的保證,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經驗之上的,科學家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腦便有一種刻畫的痕跡——動作模式的電路紋。當人重新憶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時,又可重新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消除自卑心理時,為了能讓他生活在成功的體驗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導他建立成功檔案,將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與進步都記錄下來,積少成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看看,經常重溫成功的心情,這樣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難。⑵洗刷陰影法。失敗的陰影是產生自卑的溫床。自卑心理者遇到挫折與失敗比一般人要多得多,及時洗刷失敗的陰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敗陰影方法很多,較為常見的有兩種:一是將失敗當作學習的機遇,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和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失敗是成功之母”;二是徹底遺忘,有意將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徹底地忘記,或是用成功的經歷去抵消失敗的陰影。儲蓄成功或洗刷陰影,兩者都是在自己的記憶與體驗中去彌補自己的生理缺陷或心理創傷。而現實生活中,則要求“大膽、主動、充滿信心”、“敢想、敢問、敢說、敢做”,這樣才能真正地補償自己。

4)珍愛自己。自己把自己當作人看,善待自己、珍愛自己,其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自己負責,二是尊重他人。悅納自己是尊重他人的前提,尊重他人是悅納自己的保障。而自卑者要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並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與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往——這也是一種對自己人生負責的表現——而這樣可以從別人那裡得到幫助,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且增強信心和體驗生命的真實意義。這裡要指出的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尊重別人,至少說可以減輕別人為你憂心的煩惱。比如,學生在學校裡踏實認真地學習,不僅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且是對關心他(她)的父母、教師以及同輩群體的一種慰藉與饋贈。所以,“只有珍愛自己才是珍重他人的最好方法,珍愛自己對於自己和他人兩方面來說都是最高境界。”

最後我應該向同學們指出的是,戰勝自卑、樹立信心的關鍵是要知道兩個問題:自己要什麼?自己正做著什麼?那麼對於同學們來說,必須進行良好的心理調適,正視現實、擺正立場,“大膽、主動、充滿信心”地迎接“生活是連續的挑戰”的挑戰;要充分認識與評估自己存在的價值,“向下看你就快樂,向上看你就苦惱,快樂與苦惱本來就這樣簡單”;哀莫大於心死,只要對自己的生命沒有放棄,我們都可以向成功投射目光,並用自己深深的足跡來一步一步的印證。我們要向下面的主人公學習,以他為榜樣,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案例】感謝兩棵樹

一個年輕人,從小就是人見人愛的孩子。上學時是三好學生、班幹部,初二那年參加全國奧數比賽,獲得一等獎。

17歲不到,他就被保送到某大學深造。命運在他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年的暑假,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一次過馬路時,一輛飛馳而來的車輛無情地奪去了他的雙腿和左手。面對這飛來橫禍,他沒有被打倒,最終憑著驚人的毅力自學完全部大學課程,後來又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成為一家擁有上千萬元固定資產的私企老總,並當選為市裡的“十大傑出青年”。那天去採訪他,問他如何克服難以想象的慘痛折磨,取得今天的成績。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最想感謝的既不是給他巨大關愛的父母,也不是一直鼓動和支持他的朋友。面對我的提問,他極快地回答:我要感謝兩棵樹!

遇到車禍之後,對從小就出類拔萃、自尊心極強的他來說,不啻為世界末日的來臨。看看自己殘缺不全的身體,他痛不欲生,感到一生就這樣毀了,人生再沒有什麼值得追求的目標和意義,一度想要自殺。即使在醫院聽到遠遠從街上傳來的一兩聲汽車喇叭聲,也能引起他的煩躁和不安,情緒極不穩定。為了讓他散心,轉移一下注意力,在他出院以後,家人特意把他送到鄉下的姑媽家靜養。

在那裡,他遇到了決定他生命意義的兩棵樹。

姑媽家住在一個遠離城市的小村子,寧靜、安逸,甚至有些落後。他就在姑媽的小院子裡,每天吃飯、睡覺,睡覺、吃飯,一天天地打發著他認為不再寶貴的時光,人也更加灰心喪氣和慵懶下來。一晃半年過去。

一天下午,姑媽家下田的下田,上學的上學,僅他一人在家。百無聊賴的他,自己搖動輪椅走出了那個小小的院落。

就這樣,似有冥冥中的安排,他與那兩棵樹不期而遇。

那是怎樣的兩棵樹啊!在離姑媽家五六十米的地方,有兩棵顯得十分怪異的榆樹,像藤條一般扭曲著肢體,但卻頑強地向上挺立著。兩樹之間,連著一根七八米長的粗粗的鐵絲,鐵絲的兩端深深嵌進樹幹裡。不,簡直就是直接纏繞在樹裡!活像一隻長布袋被攔腰緊緊繫了一根繩子,呈現兩頭粗、中間細的奇怪形狀。

見他好奇的樣子,一旁的鄰居主動告訴他,起初是為了晾晒衣服的方便,七八年前,有人在兩棵小榆樹之間拉了一根鐵絲。時間一長,樹幹越長越粗,被鐵絲纏繞的部分始終衝不出束縛,被勒出了深深一圈傷痕,兩棵小樹奄奄一息。就在大家都以為這兩棵榆樹再也難以成活的時候,沒想到第二年一場冬雨過後,它們又發出了新芽,而且隨著樹幹逐漸變粗,年復一年,竟生生將緊箍在自己身上的鐵絲“吃”了進去!

莫名地,他的心被強烈地震撼了:面對外界施加的暴力和厄運,小樹尚知抗爭,而作為一個人,又有什麼理由放棄對生活的努力呢!面對這兩棵榆樹,他感到羞愧,同時也激起了深藏於內心的那份不甘——只見他用自己僅存的右手,艱難地從坐了半年多的輪椅上撐起整個身體,恭恭敬敬地給那兩棵再普通不過,卻又再堅強不過的榆樹,深深鞠了個躬!

很快,他便主動要求回到城裡,拾起了久違的課本還有信心,開始了屬於自己的新的生活。同學們,類似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很多很多,小到十幾歲的少年,大到六七十歲的老人。所以,不管我們處在什麼年齡階段,不管以後我們發展到什麼程度,從事什麼職業,我們一定要始終保持心情愉快、樂觀開朗的心態,心理上的健康才是最最重要的。

此外我們要注意培養我們的社交能力,搞好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包括:與老師的關係,與同學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將來就業後與同事的關係。1、與教師的關係問題。主要集中在由於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過多幹涉學生的業餘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煩惱。有位中學生談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詢問功課,被老師看到後受到了苛刻的指責,並把這事作為一條小辮子抓在手裡,動輒就揪出來“示眾”一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嗎..”,嚴重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導致他對教師的反感,對立,老師指東他偏向西,而內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響了對學業的業趣。另有一位學生幹部則說,現在做班幹部真難,兩頭受氣,不管事,教師批評你不負責任,要管事,又難免與一些同學發生爭執,若一旦吵起來,老師首先要批評班幹部,故而覺得十分委屈。生老師的氣又不敢頂撞;想不幹了又怕失去老師的信任,左右為難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該怎麼辦。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想法,諸如:認為老師“嫌貧愛富”的,認為老師“處事不公正”的,認為老師“輕視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係的問題.

2、與同學的關係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係而苦惱。有位學生講到,他的一位好朋友總是對他不信任,懷疑他對朋友的友誼,認為他為朋友的付出不夠多,使他十分苦惱,不知怎樣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懷疑。還有一位女生因兩位要好的朋友發生了矛盾,她夾在中間十分為難,與甲交往怕乙不高興,與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後乾脆兩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內心又十分孤獨,寂寞,想恢復與朋友的關係又不知該怎樣去做。此外,尚有個別學生因初中升到中專後的朋友越來越少,而懷疑世上沒有真正的友誼,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進而想離世隱居的。

3、與父母關係的問題。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係不和學生造成的心靈傷害。例如,有位學生談到“我經常和媽媽鬧矛盾,聽到她的罵聲就心煩,有時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來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頭髮又覺得於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這種內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該怎麼辦。”

社交能力是指參加社會群體生活與周圍人們相互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說服能力,指揮能力和應變能力等,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成功人士只有15%左右來源於專業知識而85%的成功因素是取決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實踐證明人際交往的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人際交往不僅有助於人的成功,而且還有助於人格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對我們中職生成長更具積極的作用。

首先它給情感處於發展中的中職生帶來心理上的穩定感、滿足感和安全感,給我們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寬鬆環境,彼此之間能夠學會合理地溝通。其次,它可以幫助我們認清自我角色以及相互間的責任,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求得共識,並瞭解社會,減少對立與衝突,學會尊重與平等,合理地與他人相處,另外,它可以使我們的社會經驗積累加快,知識面迅速擴大,同時有利於男女之間互相全面瞭解,為進入社會獲得異性的信賴與友誼,奠定了基礎。

理解和懂得了人際交往的意義和作用,我們更加迫切地需要馬上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廣交朋友,怎樣讓別人尊重自己?怎樣獲得真正的深厚的友情?

其實人際交往是有原則,把握住原則就會得到友情,喪失原則就會眾叛親離。尤其是交友更要講原則。請聽故事,從中我們找出交友的原則。

【案例】張三和李四是一對好朋友,他倆約好星期日下午1點在圖書大廈見面一同去買書,星期日下午張三早早來到圖書大廈門口等候,左等右等不見李四同學的蹤影,心裡那個急啊。第二天上學時,張某見到李某的第一句話就是“昨天你怎麼沒去啊!我在大廈門口等了你一下午”。而李四卻說:“唉,我忘了,你怎麼死心眼呀?看我沒去,你就自己去買書吧?”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李四同學的言行,李四不守信用,還譏笑朋友,長此下去,別人不會再跟他交朋友,所以在交友中:

第一條原則就是誠實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與誠實的人打交道,我們有安全感,所以,我們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導我們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這句話在社會交往中可以靈活一些,但對朋友不能虛情假意,口是心非,否則,日後被朋友識破而失去朋友的信賴。

第二條原則是寬容理解的原則,長時間與朋友相處難免產生不愉快的磨擦甚至爭吵。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呢?關鍵是嚴格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解並寬容朋友。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大家現在看看你們周圍的同學,有沒有缺點和不足的人,也就是十全十美的人,沒有,想一想在你所有認識的人中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所以,在平時交往中,如果出現小的或無原則性失誤,要以寬容理解的姿態對待朋友,對待他人。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前幾天的一箇中午,我正和陳老師說話,一位男同學推門進來就問:“喂,有飯勺嗎?”沒人理他,他提高音調又問到:“喂,有飯勺嗎?我的飯勺丟了?”依然沒人理他。這時另一名女同學推門進來,說“老師,我的勺丟了,能再給我個勺嗎?”陳老師起身從抽屜裡拿了一個勺給了她。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會有兩種不同的結局呢?那就是尊重的結果。所以寬容理解朋友應該體現在不吹毛疵,不怨恨朋友,不要以自己為標準要求朋友,胸襟開闊一些,不要事事時時爭強好勝,給朋友留點餘地和麵子

第三條原則是互相尊重的原則,這條原則在人際關係中被稱“黃金律”或“黃金法則”。若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應尊重別人,尊重別人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也是友情賴以存在的條件,是搞好朋友關係的基礎。現在同學們中間有個別人,依仗著胳膊粗力氣大,社會上有幾個不三不四的朋友,打著朋友哥們的旗號,欺辱他人“哥們今天忘帶錢了,借2元。”或“幫我買瓶水”或說“幫忙,把上網錢先墊上。”自視高大,欺辱弱小。把朋友當成“工具”,這樣的人不是朋友,是敵人。是打著朋友旗號的敵人。真正的朋友不因家庭、經歷、工作、容貌的不同而區別對待,不會拿朋友的生理缺陷隱私開玩笑,而是尊重朋友的尊嚴和人格,尊重朋友正當的權利和意見。

第四條原則友善熱情的原則,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總是希望得到交往對象的同情、幫助。如果這種幫助得不到滿足,相互間的交往就缺乏吸引力。因此,在與朋友交往中,要注意樂於助人,當朋友需要幫助時,要毫不猶豫地伸出友誼之手,及時地予以幫助,當朋友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應予以熱情支持,當朋友經濟上遇到困難時,應盡力予以扶助。並且在幫助朋友的時候,不要擺出一種有恩於人而念念不忘的姿態,但對別人的幫助,不論受益大小都應向朋友表示出誠懇的謝意。

我們只要加強修養,塑造自己人緣型的個性品質,在交往中遵循交往規律和交往原則,我們就會擁有朋友,我們的社交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就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青春期心理問題

1)情感:情感是和人的社會需要相聯繫的一種較高級而穩定的體驗。對於我們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和異性交往的問題。早戀:我們在校生尚未成年,我們把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現在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由於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使得我們的性心理的發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所以自認為認真的、朦朧狀態下的戀愛出現了,儘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卻是一個令人十分觀注的問題。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衝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嚮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等等。. 如:與同齡人的感情糾葛,多是同學間的密切交往所至。我碰到過這樣的詢問,“我和一個男生很要好,現在他升大學了,我想與他確立關係可以嗎?”“我和一個男同學很談得來,想發展成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師和家長不同意,影響不好,該怎麼辦?”“我喜歡一個男孩,可有好幾個女同學喜歡他,我該去競爭呢,還是退下來?”等等。 當對方不接受這種情感時,就覺得生活毫無意義,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這充分說明中學生的情感問題並不簡單。

面對學生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況,怎麼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呢?

(一)、在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衝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煉課,這是在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擬遊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瞭解別人,與人交涉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洩痛苦、發洩憤怒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二)、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內容,只要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就可以使授課內容深入一層,如,語文課就包含有許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勞動課、體育課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學生的挫折隨力、鍛鍊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三)、在學校建立心理諮詢與調節室,除了一般的諮詢談心外,還可採用一些心理治療的簡易方法對症下藥。

① 引導學生合理民洩不良情緒。由於青少年發育尚未成熟,情緒不太穩定。遇到情感挫折時發洩常常不能自控。諮詢者應理解這一特點,為他們創設合理發洩的渠道,防止不當的發洩。較好的方法:一是讓他們盡情傾訴,二是引導情緒轉移,用積極情緒代潛消極情緒,三是音樂撫慰,用優美、輕柔的音樂調節情緒。

② 淡化被動受教,培養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發育之中,對成伯依賴性較強,因此,輔導與諮詢時應特別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諮詢過程中側重於引導,鼓勵,在幫助他分析問題的基礎上自己找到解決的對策。

③ 注意行為訓練,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中學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還不夠成熟,許多心理障礙表現都與不良的行為習慣有關。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響就是不良的作息習慣。因此,對其進行調節時特別要注意行為的訓練,最好是助其設計出訓練方案,按行為治療的原則與做法助其一步步達到改正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

④ 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學生信任感。由於中學生還處在偶象崇拜階段,接受建議的過程也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因此,諮詢者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將直接影響諮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強個人修養,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帥作用,避免在學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誠關注,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惑,並以此為基礎共同尋找解決的策略,切忌以旁觀者的身份濫施同情,使學生自尊心受損,導致諮詢失效。

其實異性吸引以致於異性間的單獨交往也屬正常,只是交往雙方,無論他們是不是真的在戀愛,都會遭到教師、家長以及周圍人的壓力和反對。而他們自己也面臨著以學業為重,還是以感情為重的選擇,於是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現問題在所難免。

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同學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讓我談,我偏要談給你們看看,從而把自己逼上了絕路,荒廢了學業,耽誤了一生。有的同學為此很煩惱,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心理十分壓抑。

其實在求學階段,你們無力承擔組建婚姻與家庭的重任,你們也不可能在中學階段選擇好真正適合與你的伴侶,因為戀愛、婚姻與家庭都是社會的產物,是建立在社會基礎之上的。下面請聽故事,從中分析青春期的第二個主要心理問題。

【案例】帥小夥原來是小偷

你在公共汽車站等車,這時候來了一個小夥子,身高一米七以上,西裝革履,頭髮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鋥亮,滿面笑容。這個小夥子給你什麼印象?很帥,很酷,非常陽光,非常健康。車開了,你們一道上車了,當公交車開了一段路程以後,你突然發現這個小夥子的兩根手指伸進了別人的口袋,啊?原來他是個小偷。此時此刻,你還覺得他很帥、很酷嗎?他還陽光健康嗎?不!他一點兒也不帥了,而且很醜陋,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居然幹下這等勾當。他儘管長得很帥,但是,他的內心很骯髒,他的道德已經很不健康了。

所以心理專家說,青少年易有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因為青少年的好奇心及模仿性強,這種心理狀態使使他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例如吸菸,中學時期常受家庭、夥伴、社會的影響,比其他時期更容易學會吸菸。他們常由於煩惱,想從吸菸中得到精神放鬆和樂趣,又認為吸菸可以顯出魅力,成熟,認為男青年吸菸顯得有男子漢氣概,女青少年吸菸意味著男女平等,與成人不同的是,青少年吸菸還常伴有學習成績下降或無心學習,同時沾染喝酒習慣,以及其他不良習慣等很容易走下坡。

(三)學習問題

【案例】勤奮自學的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985.6),我國現代著名數學家。他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市)一個小商人家庭。1925年初中畢業後,為了謀求職業,到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後因家境貧困,中途輟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小店,同時在家自學。18歲的他又染上了傷寒病,留下了終身殘疾——右腿瘸了。1930年,他19歲時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當時他還是一個小店員。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看到了,他問周圍的人,“華羅庚是從哪個國家留學回來的?現在在哪所大學任教?”當他得知華羅庚還是一個小店員時很受感動,於是主動把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對他進行指導。後來,還把華羅庚派到英國留學,在英國華羅庚獲得了博士學位,成了世界聞名的數學巨星。華羅庚有一句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和華羅庚相比,我們有著許多優越的地方,他只讀到了初中,而我們現在已經是中專了;他家裡很窮,父母沒有錢供他繼續讀書,而我們很幸福,我們的父母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足夠的支持。雖然我們很難取得他那樣的成績,但是我們可以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做得更好。假如,你認為自己很笨的話,沒關係,勤奮能彌補你的笨拙,只要你投入一分辛苦,你肯定會有一分收穫。有的學生學習刻苦,態度端正,智力發展正常,可學習效率低下,他們要麼是學習技能障礙,要麼是方法欠缺,長期失敗使學習自信心喪失,厭學是我們學校學生在學習中比較突出的問題。那麼,什麼是厭學心理呢?

厭學心理

1.含義:個體對上學毫無興趣,提起學習就頭疼,厭惡、逃避學習。

2.表現:逃學、上課不專心聽講,開小差,睡覺,考試前生病。

3.原因:

1)錯誤觀念“讀書無用論”。 有些同學認為說:“讀書越多,收入越少”,“文憑越高,待遇越低”。這種錯誤的認識是對社會體腦倒掛,分配不公的主觀反映,也是流傳的一種社會偏見在學校中的折射。但無論如何,這種觀點對相當一部分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是厭學症產生一種主要的社會文化因素之一。

2)外界壓力太大,讀書伴隨不愉快經驗。本來學習應是一種輕鬆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動,但由於多種原因,卻使學生討厭學習。在教師和家長的壓力下,學生勉強學習,卻時常伴隨著不愉快的體驗。如緊張、焦慮、恐懼、羞愧、內疚、厭惡等。有的學生談到學習就頭痛,看到作業就心煩,聽到考試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說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好奇心。他們只是在外在壓力下機械、被動、應付式學習。

3)成績差,遇到失敗就放棄,逃避學習。他們好像感到只有離開學習才能達到心理平衡。他們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學習活動之中,一般不願做作業,不認真聽講,經常違反課堂紀律,時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有的乾脆棄學出走和輟學。對老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故意牴觸對立,形成惡性循環。

4)不良個性特點:意志力薄弱、興趣廣泛不專一、注意穩定性差,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內在學習動力,都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4、本質:

學生為達到心理上的滿足和平衡,而自我放棄,不去學習,害怕遭受失敗。

5、克服厭學心理

1)培養堅強意志力,尋找適合的興趣,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內在學習動力。

2)關鍵是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3)父母、老師給予支持、鼓勵。

最關鍵的是利用興趣、培養興趣

興趣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的一種內在動力,是人的意識對一定事物或活動的內在趨向性和選擇性。面對浩翰無垠的知識海洋,孰視無睹,麻木不仁,缺少興趣,我們不如說他缺少生命活力。讓我們翻開詞典去找一下,由於有了強烈興趣而達到的境界:積極主動,如飢似渴,廢寢忘食,持之以恆,夜以繼日,手不釋卷。興趣對人的發展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定向作用,一個人現在做什麼,不做什麼是由自己的興趣來定向的,因此,要努力地引導自己發展那些積極的健康的興趣,堅決拒絕和抑制那些低級趣味的不正當的興趣。如打牌,賭博,惡作劇等。

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

愛因斯坦說:“推動我進行科學工作的是一種想了解自然奧祕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別的感覺。

中學生培養學習興趣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開擴法:多接觸事物,多讀書,多參與實踐活動。(舉例)

2、突破法:認識優勢,發揚優勢。(舉例)

3、遷移法:把人對其他方面的興趣轉移到學習興趣上來。(舉例)

4、討論法:討論學習是現代群體互動式學習。(舉例)

5、理智法:把興趣和遠大目標結合起來,形成志趣(舉例)

人的興趣是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雖然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它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原來對某學科或某方面的知識不喜歡,沒興趣,但在學習過程中,端正態度明確動機,就會有愈來愈濃的求知慾望,漸漸就產生了興趣,這樣就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愛因斯坦曾告訴我們要自覺培養學習興趣,而不是說學習要以個人興趣愛好為轉移,使學習服從於興趣。

(四)行為和人格偏離

【案例】北京一少年為偷錢上網 將奶奶砍死爺爺砍成重傷 17歲少年小新(化名)為了偷錢上網,竟然將奶奶當場砍死,將爺爺砍成重傷。事後,小新投案自首。 兩年前,小新開始沉浸在網絡裡,學習成績陡然下降。初中還沒有畢業便輟學。 因擔心兒子整天沉迷於網吧,小新的媽媽讓他照看家裡的檯球桌。小新把看臺球桌掙的錢拿去上網。後來家裡不再提供上網的錢,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網吧呆了一個星期。父親的一頓打罵對小新來說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僅僅幾天後,上網的慾望又像蟲子一樣噬咬著他的心。此時,爸爸月初給奶奶生活費時說的一番話浮現出來。“爸爸說爺爺那兒有4000多塊錢,當時聽了也沒太注意,後來就想去偷爺爺的錢。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爺爺家,晚上,看爺爺奶奶都已經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傷了再翻。” 睡夢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響聲驚動了爺爺。不顧一切的小新又將菜刀砍向了他。爺爺受傷後逃出家門。小新翻箱倒櫃也沒有找到那4000元錢,只在奶奶兜裡找到了兩元錢。事後,小新的爺爺說,那是奶奶為孫子準備的早點錢。小新捏著兩元錢在村口的一個洞裡躲了起來。思來想去,還是投案自首了。案例的主人公使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原因是行為障礙,什麼是行為障礙?

1.行為障礙,或稱不良行為。中學生中常見的不良行為有:多動症,攻擊行為,破壞行為,懶散,對抗行為等。這些多見於初中低年級學生群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商品經濟的浪潮下,追求虛榮,追星族心態和迷戀電腦遊戲的不良行為快速上揚,有人將網絡稱為精神毒品,這足以看出網絡對未成年人的危害。

我們都知道網絡是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對我們有利,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學習許多有用的東西,但另一方面網絡上面魚龍混雜,由於青少年的辨別能力不強,容易被網上的一些遊戲及不良內容所誘惑,一旦染上網癮,那和毒癮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國家為了保護青少年,專門在網吧門口強制性地懸掛著“未成年人不得入內”的標誌,由此足以看出網絡對青少年的精神毒害之嚴重性,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進網吧,你就在網吧門口默默地念幾遍這幾個字,然後思考一下為什麼要懸掛這個標誌,也許你從此就改變了你自己。

2.人格偏離。人格也叫個性,是一個人具有的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綜合。人格偏離主要是個體人格發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問題。中學生中常見的人格偏離有:

(1)自我意識偏差,初中生獨立意識增強,但自我認識和評價不全面、不準確,因而抑鬱、閉鎖。

(2)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只考慮自己,較少考慮他人的感受。

(3)自卑心理。

(4)嫉妒心理,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狹窄、好表現。這些不良心理品質不僅會讓自己生活無樂趣,還會阻礙自己健康成長。如:

【案例】馬加爵特大殺人案

2004年2月,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馬加爵與同學因瑣碎事情發生爭執,然後,將他的四名同班同學先後殘忍地殺害了。後經雲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以故意殺人罪判處馬加爵死刑,剝奪政治權力終身,6月17日馬加爵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馬加爵特大殺人案公佈以後,全國震驚,在世界範圍內也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馬加爵雖然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事情的發生卻引起了人們深深地思考。如果馬加爵是社會上的小混混、不痞子,人們聽了這個事情以後,或許心裡所受到的震驚要小一些。但是,馬加爵是一個大學生,是人們樂以稱道的天之嬌子,而就是這個天之嬌子卻犯下了滔天大罪。馬加爵殺人案導致五個家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被殺的四個和他自己。五個大學生都是來自農村,有三個還是來自廣西貧困的農村,其中一個大學生的家庭因為供他上初中、高中、大學已經欠債二十萬;另一個大學生家庭極其貧困,貧困得家裡惟一能說得上是電氣化生活用品的是電子石英鐘,至於電冰箱、電視機、空調想都不敢想。他們的爸爸媽媽含辛茹苦,對他們的孩子報有多大的希望啊,實指望他們大學畢業以後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好好地回報他們的父母,但是,就是這些樸素的想法都破滅了。

馬加爵為什麼會殺人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馬加爵的心理出現了問題,馬加爵脾氣暴躁、心胸狹窄、心態自卑、人際關係緊張,這些心理問題一直得不到很好地調適,慢慢地就患上了心理疾病,而且是嚴重的心理疾病,這才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那麼,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呢?有一位智者說過這樣四句話:

一是把自己當成別人。比如,有些同學善於欺侮別人,話一定要在別人的話上面,你試著想一下,如果別人這樣對待你,你是什麼感覺?

還有一些同學喜歡抽菸,總認為自己抽菸的樣子一定很酷,到底是不是很酷呢,這裡我不做評價,你只要看一看哪一個小學生或者幼兒園的小朋友抽菸的摸樣是不是很酷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說,只要你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自己就會明智許多,許多問題也就想開了。

智者的第二句話是,把別人當成自己。也就是說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一下,要同情別人的不幸,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富有善心的人才是心靈的富裕者。

智者的第三句話是,把別人當成別人。就是說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獨立性,不要侵犯他人的權利,不要侵吞他人的財物。

智者的最後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也就是說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通過自己的努力勞動創造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作為我們應該怎樣調適自己呢?

我們中職生心理特點之一就是情緒不穩定。忽而激動萬分,忽而沉默,其情緒的明顯變化主要與生理有關,與青春期體內的激素分泌不規律有關,但也與我們個人的修養有關。

有人曾把中學生的情緒比做洪水並不過分。對待洪水不能只是一味地加以控制不讓他爆發出來,因為光靠控制是不行的,情緒在身體內部積蓄會對身體有害,所以,情緒需要調節需要疏導,而且應在理智的安排下,對情緒進行調節,使我們的情緒達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根據前人多年的經驗,我們認為調節情緒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轉移注意力法:

注意力轉移法就是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的事情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這樣可以使人從消極情緒中解脫出來,從而激發積極愉快的情緒反應。上課時有幾道不會做,老師講解也聽不懂心裡很煩,如果下課後和同學做做遊戲,或聽個笑話,心情就會好許多。在家裡看到老爸老媽經常吵架一定很煩,如果找同學們打打球,下下棋,也許煩惱就會拋在腦後了;在班上和同學產生矛盾時,馬上離開當時的環境,就會及時化解一場無謂的爭論;有時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心情就很低落很糟,這時,如果你能到環境優美的地方去遊覽一番,心情馬上會得到改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都喜愛到美麗的地方旅遊的緣故。另外,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散散步也是幫助我們轉移注意力的好方法。目前流行聽MP3中的歌曲,在這裡我提醒同學們注意,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一定要聽歡快的曲子,剛強有力的歌曲,如紅旗飄飄、軍歌啦,可以振奮人心,改善情緒。如果此時還要聽情意綿綿,或悲哀的曲調,一定會使你雪上加霜,痛哭不止。

二、合理的發洩情緒

現在許多公司或學校都設有宣洩室,就是當你不高興的時候,到那裡狠命地打一頓,把不滿發洩出去,情緒會好些,這一點是情緒轉移法做不到的,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適應於比較容易排解的情緒,對待那些難以排解的情緒應該採用合理發洩的方法,如突然失去親人,人們安慰其家人的常用方法是勸其哭出來,常說:哭吧!哭吧,大聲地哭吧!而沒有說去遛遛吧,到外面轉一圈吧!因為遛一遛轉一轉不管用。苦痛的悲傷的情緒,只有向親朋好友說出來,對著蒼天,大地喊出來,大聲哭出來,才能緩解我們的悲傷。發洩情緒的方法和途徑很多除了哭、喊、訴外還可以通過劇烈運動、打、罵象徵物,摔一些不易碎的靠墊、或寫日記、撕紙等方法,排解不良情緒,在宣洩情緒的過程中,要非常注意的一點就是“度”,也就是宣洩要適當,不能緩解了情緒,傷害了身體,有的男生因憤怒而用手打碎玻璃,劃破自己手臂的。有一位同學失戀後,痛苦難以忍受,就用小刀在手臂上劃了70多刀,這種自殘行為不足取,一位老夫人忽聞兒子戰死傷心而大哭三日,眼裡哭出血而成為瞎子,終身與黑暗為伴。還有一種誤區是:有的同學在學校受了氣,回到家對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吹鬍子瞪眼,摔盆砸碗,心理壓力轉嫁到親人身上,這樣就大錯特錯了。(空椅子技術)因此,我們不但要懂得宣洩,更要學會控制。

空椅子技術---------------合理宣洩憤怒情緒

適合條件:自己憤怒想發洩時,可以針對具體的人或者事物。可以自己單獨進行,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

原則:保證自己的安全

工具:一把空椅子,文稿紙。

程序:

(1)將空椅子擺在屋子的中央,想象是面坐著你想要發怒的對象。

(2)將你想要對“他”說的話一股腦兒說出來,你想對“他”做什麼就做什麼。罵“他”、打“他”都可以,也可以告訴他你生氣了,你很憤怒,一切想說、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只要遵循一個原則:保證自己的安全。

(3)發洩完以後進行反思:我此時此刻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椅子上坐的還是那個人,我現在會對他說什麼?將自己現在要對他說的話記在紙上,然後有機會的時候對那個人表達。

三、控制情緒

很小的時候,我們常常為一點小事而爭吵打鬧不止,現在我們成為中學生懂得了“剋制”兩字的真正含意,因此開始變的成熟,等到老的時候不但知道“剋制,忍讓”兩字的含意,更知道把他變成自覺的的行動,所以,修煉到一種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的境界,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超越於自我的境界,我們現在做不到,但必須努力追求。適當控制情緒的方法主要有

⑴自我暗示法:要和別人打架之前先數10個數,或者讓舌頭在口裡轉十圈,也許就會避免一場無謂爭鬥。上臺表演之前跟自己說“別緊張,我一定能唱的非常好”,也許你就會成功的。給自己找個合適的理由,讓大錯誤變小錯誤,從而減少自責自罪或減輕不良的情緒反應。(現在我們一些同學其實平時也經常用到自我暗示法,不過卻是反面的。)

(2)自我激勵法:把挫折,不幸當作上帝給予自己鍛鍊的機會,“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世界上凡是成功之人有誰沒有經歷波折、痛苦,面對這些小小的困難,我一定能戰勝。自我激勵不但能改善情緒,更可以使人堅強勇敢起來。對個人的發展很有幫助。(考試前同學們訂學習目標和趕超對象)

(3)心理換位法:也稱為換位思考,(手錶後面是什麼?)“我要是他會是怎樣呢?”“別人出了這樣的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別人是不是也有出現過同我一樣的問題。”換位思考讓我們轉變片面思考問題角度,正確地認識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拿到考卷突然感到考題很難,很多都不會做,因此,緊張焦慮起來,越緊張越不會做,就會使考試越不理想。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也許會緩解緊張,使情緒穩定下來。應該這樣思考。“我感覺難,大家都難,我要是考不好,別人也都會考不好。”

四、昇華法:

一個人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他就會對人生充滿信心,他的情緒也會變得積極而穩定。心胸寬廣的人,熱愛生活的人,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他們能主動適應生活、體諒別人,對生活充滿樂趣,因而情緒自然是“健康、積極而穩定的”。

五、放鬆練習

背靠椅背,閉上眼睛,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放鬆肩部,並依次向下。感謝自己的心靈,休息幾分鐘,告訴自己睜開眼睛將會更加清晰和敏銳。

良好情緒的培養其關鍵是靠自己,今天我們瞭解中學生情緒的特點,學習了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將所學的方法,靈活地運用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只有學會控制自己,才能學會學寬容別人,我們在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要讓憤怒的野獸控制我們的行為!笑面人生,昨日的暴風雨已經過去,清新、燦爛的新的一天已經開始。記住: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成就與出身無關,與信心有關;努力才是人生的支撐點,真正的幸福屬於能夠把握住自己的人。

好,最後,祝願全體同學都能夠成為心理健康,心靈充實,生活幸福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