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性格和心理差異!

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性格和心理差異!

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1982年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到2015年我國獨生子女覆蓋率在城市佔有率達90%以上,農村佔60%左右。除了出現了未富先老的老齡化社會外,獨生子女的心理衛生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2016年1月1日起,新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正式施行。明確規定了“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這就向全國人民宣告,兩孩生育新政策已在中國大陸全面實施。隨著“兩孩”政策的落地,人們自然會考慮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成長教育問題。不少人認為獨生子性格太自私,讓兩個孩子共同成長,性格發展可能會相對好一些。對獨生子和非獨生子的性格差異,以及非獨生子女的性格就一定健康的話題有了一些自己的觀點。我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在學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育會有不同的影響。同時,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兒童個性、品德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性格和心理差異!

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六方面:

一、傳統的家庭觀念。隨著城鄉的發展,中國的家庭結構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的重男輕女、多子多福、傳宗接代與養兒防老等家庭觀念已有了很大改變。但不可否認,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陳舊觀念。這些觀念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發育,出現了諸如敏感、膽小,過於內向等情緒問題。

二、特殊的家庭地位。某些家長將獨生子女作為家庭的軸心,給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動均圍著獨生子女轉,處處受到特殊照顧。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顛倒了家庭關係中的主次地位。這種特殊的家庭地位會使獨生子女養尊處優,高人一等,逐漸變得驕傲自滿,沒有禮貌,沒有同情心,助長了"自我中心"意識,扭曲了性格,從而形成了驕橫拔扈、不顧他人的自私心理。

三、家長期望值過高。如今,"望子成龍"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的普遍心態。可能某些家長是非本意地只生一個孩子,"望子成龍"的願望便十分迫切,他們不顧孩子的素質與興趣,也不重視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硬是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到子女身上。在學習上要求過高,進行過難的訓練,超越子女的實際水平。一旦子女學習成績下降,就恨鐵不成鋼,對子女施加壓力或加以懲罰,致使某些獨生子女對學習產生恐懼感。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傷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過高期望也是獨生子女的一種巨大心理壓力,日久會導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變態或產生反社會行為。

四、愛的失誤。父母愛子女,人之常情。愛給兒童溫暖、安全感,給予力量,使之情緒愉快,易於開發智力,促進身心全面發展。但某些家長溺愛獨生子女,事事遷就放縱,想方設法滿足獨生子女的要求,放棄教育;或者事事包辦,百般服侍,不讓孩子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或者保護過度,恐其受到傷害,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動。這些舉措最終把獨生子女變得如同溫室裡的花朵,難經風吹雨打。一旦受點挫折就發脾氣,或者膽小怕事,缺乏責任感,常常難以適應社會。

五、管教方式不一致。家長管教子女不單是懲罰,主要在於對期望的行為給予鼓勵和讚揚,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壞的標準,建立自我控制機制。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行為檢點,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一些家長在管教獨生子女的孩子時,總是一方批評,另一方袒護;一方嚴格,另一方放縱,管教態度極不一致。有的甚至當子女的面相互指責或爭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難以樹立威信,也使孩子無從適應,是非不辨,好壞不分,以及養成看人行事的不良品行。

六、過早進入成人世界。80年代以來,我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常訴寂寞的幼兒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這說明了獨生子女缺乏與小朋友共同生活的體驗,渴望與同伴交往。許多父母將獨生子女送進了託兒所、幼兒園,讓獨生子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養互相幫助、學習、競爭的情感。這些舉措是很正確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關係的心理價值,只讓獨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裡,向其灌輸成人的思維模式,過早地將他們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與交往的機會,失去了童年的歡樂與集體活動的樂趣,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的損失。

我們的獨生子女以其“獨”而寶貴。多有父母溺愛子女,“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從小凡事順之,替其做事,代其受苦,為其處處遮風避雨,甚至遇事一手包辦,為的是讓其躲避磨難,“一順百順”。父母的“代替”和“包辦”,不僅造成了這些獨生子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懂得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吃苦耐勞,還甚至造就了不少“小公主”、“小皇帝”,他(她)們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更不懂得溫、良、恭、儉、讓。這樣的一群人長大後,就會貪圖舒適和享樂,經不起風雨和磨難,缺乏愛心和責任感,不懂得付出與委身,很難擔起社會、家庭的重擔。

近些年,有許多文章以“小太陽”、“小皇帝”為名形容獨生子女,比較多地描述他們的弱點,而分析獨生子女存在哪些優勢的文章卻極為少見。事實上,與多生子女相比較,獨生子女的某些優勢是明顯的。這些優勢,既反映在家庭環境和家長身上,也反映在孩子身上。我們不但要看到這些優勢,而且要充分利用它們,促使下一代更好的發展。

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性格和心理差異!

那麼,非獨生子女的性格發展一定會健康嗎?

非獨生子女,就是一個家庭裡有2個或2個以上的小孩。第一個小孩,在他出生後到第二個小孩出生前,他在家裡是唯一的小孩,家長可以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予他。教育他,陪他做遊戲,給他講故事,在這個階段,第一個小孩享受到充分的愛和重視,他(她)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一切是自然的,是正常的:當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媽媽或爸爸總是能夠用各種方式與之溝通,即使是做錯事遭到了懲罰,那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而突然在某一時刻,有一個他(她)認為跟他(她)沒有任何關係的小孩完全奪走了媽媽平時用來照顧和陪伴他(她)的時間,非常自然的,第一個孩子的抵抗情緒會不容分說地噴湧而出。由於媽媽陪大孩子的時間是相當的有限,當大孩子在遇到委屈,或需要媽媽陪伴時,媽媽經常是缺席的,甚至會因為太過於忙亂而把氣撒在大孩子身上。如果家長沒有及時處理好這個問題,大孩子的性格很容易走向極端,走向畸形;出現嫉恨、不滿心理,感覺自己被遺棄的,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感。通常性格會在第二個孩子誕生後有很大的轉變,情緒不穩定,喜歡攻擊別人,有些甚至不愛回家。

通常,第二個小孩各方面都會比第一個小孩好。一是媽媽的經驗比生育第一個小孩時豐富,有了第一胎的經歷,媽媽在生育第二胎時胸有成竹,知道什麼階段該注意什麼,知道出現什麼情況時要怎麼處理,不至於手忙腳亂;二是第二個小孩在出生後便一直有另外一個小孩陪伴著他成長,這等於間接在對他進行早教啟蒙。三是第二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分享”和“輪流玩”的交際方式一直存在他的遊戲當中,他會認為與他人分享或照顧他人是理所當然的。很多人都認為同一個家庭中第二個小孩相對比較聰明,比較優秀,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因此第二個小孩通常更容易獲得自己家庭內部親人和家庭外部親戚的寵愛,但這會讓他覺得自己比第一個小孩優秀,從而產生盲目的自大或自我優越感。

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的家長,迫切需要處理並需要長期持之以恆處理的事情,就是公平公正地對待兩個孩子,盡力避免可能使孩子產生父母“偏愛”或“集寵”情緒的危機場面的出現。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樣,對每個親生眷養的孩子的感情都是一樣深厚,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感。但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能把每件事情都處理穩妥得當,公正公平不失偏頗如法官?這中間存在很多風俗、觀念、看法、信息不對稱等客觀因素,誤解或判斷失誤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緒,及時解決孩子情緒上的問題,盡力做到客觀公平公正,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的家長長期必修的功課。

很顯然,上面所分析的幾種情況同“獨生子女比較自私、冷漠”、“非獨生子女心理比較健康”的論斷一樣存在著概率問題,所以,客觀條件不是主因,關鍵還在於家庭的教育。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父母平時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傳輸孩子怎樣的觀念,以及如何言傳身教,這些才是影響孩子心理和性格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