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警惕?小心大一新生“空心病”!

大學生:警惕?小心大一新生“空心病”!

“空心病”一詞是由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題為《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的演講中提出的,這位大學心理諮詢師從心理健康角度描述了北大學生中部分存在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等現象,其症狀與抑鬱症相似,按抑鬱症治療卻無效,因此徐凱文將其歸因於“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並比喻為“空心病”。

精英們都有“空心病”了,讓咱們這些二三流大學的渣渣們,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失落?其實,空心病的源頭最後被各位大神發掘出來了,就是價值觀的缺失。因為北大的標籤,讓人們誤以為只有北大的會得這種病,其實,這個病離大家都不遠,只不過你們喊出來沒有人理,今天小編就斗膽一回,讓大家注意怎麼不得這個空心病。

大學生:警惕?小心大一新生“空心病”!

變接受為尋找

從小到大,在老師、父母、長輩面前,都是教導我們,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你看那誰誰,又得了獎學金,那誰誰又發了大財,買了豪車,這一切都是讓你接受。至於別人是怎麼辦到的,他們也不知道。接受這個事實,接受這種壓力。我們漸漸逆來順受慣了。以致於不會思考生活的意義、學習的意義、人生的意義,更別提尋找一些意義。

當我們長大的時候,傳統和現實的扭曲居然讓我們覺得什麼都沒有意義了,每個人都不想死,可是又不知道活著的意義,這真是一個哈姆雷特的尷尬問題。

大學生:警惕?小心大一新生“空心病”!

批判一點

在真理和謬誤之間多一心眼兒,在接受之前過濾一下大腦,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就不會盲從。我們的教育從幼兒階段開始,更習慣於讓孩子“接受意義”而不是“尋找意義”。網上流傳過一篇中美歷史教育比較的文章,在學習某次戰爭的時候,中國學生被要求熟記時間、地點、事件這些“史實”,而美國學生會被要求寫一篇小論文分析“如果這場戰爭英國軍隊贏了會怎樣?”

過於迷信權威,讓年輕人無所適從。我們的學生習慣於認為,教材的說法總歸是對的,老師講的也一定是對的,從而在一開始接受教育時就缺乏反思和批判的動力,也逐漸養成了實用主義傾向——只要和書本、老師一致,就能拿到分。

大學生:警惕?小心大一新生“空心病”!

自由一點

這個自由不是放縱,是心靈的自由。你不要以為自由就是可以打LOL到昏天黑地,可以不吃不喝不上課。

心靈的疲憊更多是想法太多,而無力去做,與其如此,不如拋開一切,單純的做自己,不要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也不要勉強自己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那樣你就不是你了,沒有自我,就是“空心”!

大學生:警惕?小心大一新生“空心病”!

憤怒一點

有些年輕人看上去很老,不是容貌,是精神。老人一般都沒有脾氣,慢慢騰騰的。年輕人沒有脾氣了,就顯得老了。我不是讓你做憤青,遊蕩在各個論壇或qq群裡憤世嫉俗,罵罵這個,罵罵那個,然後成了職業噴子。

對該表態的事情,麻木的一飄而過,對該憤怒的事情,漠不關心,漸漸的,親,你還是年輕人嗎?

馬上開學了,大一新生們,高中的奮戰成為過去,大學校門為你敞開,希望你心裡有底,不要得了“空心病”,得了空心病的年輕人,會變成“空巢青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