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白鬍子老頭為何倒吊枝頭?四眼學霸為何閉門不出?

漢語發音為何屢遭黑手?例句為何頻頻被改?

詞條增減,究竟是何人所為?編輯部的門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吉尼斯世界記錄認證官的微笑又隱藏著什麼?

這一切的背後,是做和作的扭曲還是地得的的淪喪?是政策的爆發還是編輯的無奈?

敬請關注做書年度鉅獻《新華字典異聞錄》,讓我們跟隨著鏡頭走進國民級網紅書的前世今生……

要談字典,可以先說說文字。

傳說中造字的上古聖人倉頡雙瞳四目,相當於今天有人戴了眼鏡還要再加副美瞳。據說,倉頡閉門造字,功成以後,“淺天地之祕’’,接著“龍藏鬼哭”,山河變色,從那以後,勞動人民終於站起來了!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做書注:今天文章作者的笑話真的好冷啊……各位見諒)

如果文字有魔法,那麼收集,解釋文字的集成——字典,毫無疑問就是一本魔法書。

在世界上所有字典中,吉尼斯世界級官方認定,“由中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是 “最受歡迎的字典” 和 “最暢銷的書(定期修訂)” 。

截至兩項紀錄統計的截止時間(2015年7月28日),《新華字典》全球發行量共達5.67億本。”

全球56億人,每十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有《新華字典》呢!

激動完再想想,5.67億——從第從1957年(第一版)到2015年(第十一版)的銷售總量,再加上買《新華字典》的讀者99.99999%是中國人……

突然理解了吉尼斯世界記錄認證官的友善的微笑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2013年逐步啟動了政府採購《新華字典》的行動,力求讓每個義務教育的孩子都能有一本《新華字典》,這是真正偉大的一件事,真心希望我們的每個孩子都能擁有“識字”這項魔法技能和“字典”這本魔法書。

今天就是要說一說這本傳奇字典的八卦異聞。

首先,現在市場銷售的《新華字典》為第11版,2011年推出,那麼前面的版本都是哪年出版的呢?客官請看:

首版:1957年6月

第二版:1959年5 月

第三版:1962年7 月

第四版:1965年??

第五版:1979年12月

第六版:1987年12月

第七版:1990年2 月

第八版:1993年7 月

第九版:1998年5 月

第十版:2004年1 月

第十一版:2011年6月

集齊這11版字典是不是能召喚神龍?

答案:不能!因為這11版並不是全套。

01

首版《新華字典》背後的

重大失誤

在第十一版修訂說明中有這樣一段話:“《新華字典》是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首次出版於1953年,原由新華辭書社編寫,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先生主持編寫工作。”1953年首次出版?剛才的吉尼斯記錄不是說1957年嗎?新華辭書社又是什麼神祕組織?這就牽出了有關《新華字典》誕生的一段祕聞。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搜索“新華辭書”+“新華字典”可以找到這樣一張圖片,可以印證第十一版說明的真實性,確實有一本由名為「新華辭書社」的組織編纂的《新華字典》。但這幅圖片又留下了一條新的線索,在封面可見,這本《新華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而不是我們熟知的商務印書館。

那麼,這兩本《新華字典》是同一本書嗎?會不會跟中信出版社的《人類簡史》與九州出版社的《人類簡史》那樣,是“同名作品”?

首先來看「新華辭書社」。記錄顯示,這個組織是1950年8月,由前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魏建功先生成立。這同樣印證了現在商務印書館第十一版說明裡提到魏建功先生的表述。那麼,為什麼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呢?

跟隨新華辭書社這條線索繼續向上,發現魏建功先生雖然為創辦者,但其實是受命於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葉聖陶先生,而葉聖陶當時還兼任眾多要職,其中之一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

這樣一來,所有線索就都連成一線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編訂一本符合新中國文字標準的辭書被提上日程,教務部副部長的葉老選中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魏建功先生組建團隊編寫,名之「新華辭書社」。

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葉聖陶任社長,其擇選人才的「新華辭書社」自然也就併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成為辭書部,這本為新中國編纂的字典順理成章地被名為“新華字典”。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魏建功先生

人教社的《新華字典》出了兩版,分別為1953年12月的首版和1954年8月的第二版。

敏銳的人可能已經意識到首版和次版的間隔似乎太近。首版出版後,編輯部發現一個重大失誤——首版《新華字典》是按注音字母的順序排列的。在方言地區,由於字音的差異,無法根據首版的注音字母查詢漢字,於是立即趕製了《筆形部首檢字表》,以小冊子的形式隨書贈送。由此確立了後來的《新華字典》包括注音、部首兩套檢索系統的形式。

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編寫組,為了方言區民眾的使用方便,再編了以部首為順序排列的部首檢字版,再對一些釋義進行了修改。最終於1954年8月出版,是為第二版。

02

被改嫁的《新華字典》

那為什麼出版方又從人民教育出版社換到商務印書館呢?這有兩方面的影響,第一是編寫主體新華辭書社命運,另一個是中國出版界的命運。

前面已經說過,新華辭書社後來併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到1956年,又改嫁到當時的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後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這種合併其實是順理成章,因為在此之前的一年,即1955年,新華辭書社社長魏建功先生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院院士,至此,《新華字典》的編寫組正式變為今天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而社科院語言所與商務印書館的聯繫在於,1956年出於國務院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語言所承接了編纂一本以確定詞彙為目的的中型詞典,這就是後來的《現代漢語詞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很多原新華辭書社,參與過《新華字典》編纂的成員也成了《現代漢語詞典》的初期人員。

如果說前面的合併只是一種模糊聯繫的話,最終使得《新華字典》紮根商務印書館的決定性因素是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確立的出版社專業分工方針。

1950年10月28日,《政務院關於改進和發展全國出版事業的指示》裡首次指示為了克服出版工作中的盲目競爭和重複浪費,各出版社應該按出版社的性質實現大致分工。這個政策一直延續至今,並在各種文件中多次重申,比如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提出“各出版社都不得越出確定的出書範圍”。

在以上思想指導下,最終《新華字典》落戶被認為是辭書大戶的商務印書館,並延續至今,成為今天商務營收的“金磚”之一。

關於《現代漢語詞典》、出版社專業分工,以及為什麼商務印書館在當時被認為是辭書大戶,又是很多其他故事了,在此略過。

總而言之,現在可以確定,《新華字典》應該有商務印書館的十一版加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兩版,共13版。湊齊這13版是不是就可以召喚神龍了嗎?

答案還是:不能!!因為這13版還是不全。

03

周總理覺得

《新華字典》 應該這樣……

如果仔細研究商務印書館的版次出版時間,會發現在1965年的第四版和1979年的第五版相隔時間格外地長,這期間發生了什麼?這十幾年間曾經重版過《新華字典》嗎?

機緣巧合下,我找到一個哥們兒,他拿出一本他爸年輕時用過的《新華字典》,我拿來一看,真是晃瞎我的狗眼啊,這是一本1971年版的商務印書館《新華字典》!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1971年6月修訂重排本,新華字典,白紙黑字啊!這不同於其他11版的某某版表述又是怎麼回事?

看到旁邊的說明文字,這本字典的身世已經明白了個大概。

進一步查閱資料,我發現關於1971年版的誕生有這樣一種說法:

“1970 年春,供應字典的呼聲日趨強烈。當年秋,總理周恩來指示組織一個班子修訂《新華字典》,以應中小學生和工農兵的急需。修訂工作於9 月開始, 周恩來指示'小改',但康生、張春橋等有意見,要求大改,以'突出政治'。”

這種說法和字典上說明中“對其中反動和問題較大的註釋、例句作了刪改”形成了互相印證,姑且不論具體過程如何,但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在某個敏感時期,《新華字典》裡出現了一個對應時代需求的特別版本

再回到說明中的話,這個版本是“出版試用,以應急需”而且還有收集意見,“以便再做進一步的修改”。這些表述似乎在說這是一個在某個基礎上的微調版,而且還不是定稿。那這般”順勢“的《新華字典》基於哪個版本呢?

04

文革陰影下的《新華字典》

根據《新華字典》的傳統,後一版會在前一版的基礎上修訂,如果要找1971年版的前版,那就是1965年的第四版。

這時我們又發現一個詭異的問題,除第四版外包括這個修訂版的11個版本,都有標註出版月份,唯獨1965年的沒有。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前文回顧,沒仔細讀文章的朋友

請自行翻回去補課

原來第4版的修訂稿完成於文革前,並於1966年的5月和6月進行過印刷。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爆發,第4版並未公開發行。

也就是說,1971年修訂版可以說就是胎死腹中的第四版的修訂版,所以1979年12月發行的序號為第五版而不是第六版。

但但是,第四版真的沒有公開發行嗎?既然印刷過,那些印好的字典又去哪裡了?

資料顯示,第四版一小部分送給各機關審閱,大部分在1971年時隨著“修訂版”的發售,也得以降價發售,並附了落款為新華書店上海市店、上海發行所革命委員會告讀者說明——

“這本《新華字典》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印製的,望讀者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批判地使用。”

為什麼能得以銷售,我的猜測是當時對《新華字典》的民眾需求已經到了即使在那個氛圍下也不可忽視的地步,所以這些第四版才得以見天日,這也對應了1971年修訂版中“以應急需”四個字顯示出的急迫。

所以,如果說我哥們的1971年版式夢幻版的話,1965年第四版就是超夢版《新華字典》吧。

超夢就到頭了?呵呵,對不起我又有一個哥們兒。

在他老家又翻出了一本1972年版《新華字典》,這是在71年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增加了“四角號檢字表”的修訂版。

先驗明真身: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對比過71年版後,我發現連書號都一致,所以這個72年版可以確定無疑是71年版的加強版。

有多加強呢?文革《新華字典》有個特徵就是由於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它是唯一在首頁登載毛主席語錄的新華字典。

71年版語錄是黑白的,到72年版變成鮮紅色彩印了,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話說回來,其實72年版最大的改進應該是加入了“四角號檢字表”,也就是說,72年版的用戶在查字時可以通過3種方式:拼音、部首和“四角號檢字表”。

“四角號檢字表”是一種將漢字轉化成最多五位阿拉伯數字的方法,由王雲五先生於1925年發明。

這種檢字法的關鍵是將漢字拆分,然後用阿拉伯數字代表不同部分的筆畫。在它被髮明的時代也算是一種黑科技。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敏感的人應該一下就能想到這種將漢字筆畫拆分再轉換成代號,跟後來五筆字型輸入法的概念非常相似。(如果你讀完前面那句話中的五筆字型時心中“啊”了一聲,那麼恭喜你已經至少35歲上下了)

事實上確實出現過以四角碼為基礎的輸入法,如龍文、四角柳碼等,一套數字鍵盤即可輸入漢字,想想還是很酷的。

不過為什麼這套檢字表沒有留下來呢?

答案只有一個字:難。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隨著拼音輸入越來越便捷,對大眾來說,為了打字還需要學習一套特別編碼的實在是不值得,所以無論五筆字型還是龍文,最後都沒能生存下來。

另外四角號檢字法的發明人王雲五先生是民國時代商務印書館的大編輯,他和《新華字典》的淵源有機會另外開篇再說。

回到正題,現在可以羅列出以下15個新華字典版本: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說了這麼多,這回湊齊總該能召喚神龍了吧?

答案依然是不能!

因為我們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啊兄弟!建國之後不能成精!

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哎……《新華字典》背後的'出版大亂鬥'

▽ 點擊閱讀原文,來「做書雜貨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