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時被抗日川軍收養,尋根70餘載,8旬老人攜家人赴洛陽新安祭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記者 李曉波

本報訊 生於河南,長於四川。

今年80歲的楊勝雄,年僅2歲時,被養父家人從河南新安縣抱回四川。2年前,楊勝雄希望能夠回到新安縣尋親,經川豫兩地誌願者及公安機關的努力下,老楊終於在新安縣找到了失散70多年的家人。(大河報曾聯繫報道)

今年在清明節到來前,楊勝雄帶著四川一家人,一同回到新安老家祭祖,並回到養父生前對日作戰的地方看一看。

2歲時被抗日川軍收養,尋根70餘載,8旬老人攜家人赴洛陽新安祭祖

1942年,河南天災不斷,人禍橫行。旱災、蝗災,加上戰亂,人民生活極度困難。當時,國民革命軍第36集團軍在河南新安縣一帶駐防,同侵華日軍作戰。

楊勝雄2歲時候,川軍隊伍經過他老家,用三鬥米將他換來收養,並送到四川成都生活,楊克昌成了他的養父。彼時,楊克昌任國民革命軍第36集團軍178師532團一營營長。直到18歲時,楊勝雄才從么爸口中得知這段身世,幾十年來一直在尋找河南的親人,但線索極少,尋親困難重重。

新安縣川軍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在聽說老楊的事情後,也一直在努力幫助他尋親,建議老楊到新安縣當地的公安機關進行採血,進行DNA比對,看能否找到一些線索。2017年6月,比對結果出爐,楊勝雄到DNA與新安縣城關鎮厥山社區一戶崔姓居民高度相似。最終經過確認,他們就是一家人,中斷75年的親情,終於得已延續,他們也拍了一張真正的全家福。

4月3日,楊勝雄帶著兒子,兒媳和孫子一同從成都從發,趕赴洛陽新安,一方面跟兄弟,妹妹團聚,也要到父母的墳前去祭拜。

新安縣川軍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說,楊勝雄的養父楊克昌是當年川軍47軍178師532團團長的彭仕復部一營營長。彭仕復當年在新安阻擊日軍時犧牲,但埋骨地卻始終找不到。“經過多年尋找,終於在新安縣南李村鎮馬溝村找到了抗日烈士的墳墓。”孫保旭說。

楊勝雄一家在孫保旭等志願者帶領下,前往川軍中原抗戰紀念園,彭仕覆墓等地進行祭拜。在彭仕覆墓前,楊勝雄的兒子楊進雲作為抗日川軍英烈後人代表唸誦祭文。

他說,她既是四川人,也是新安人,爺爺生前是彭仕復團營長。這些年父親尋親的經歷,也讓她深深明白了“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道理,造成父親骨肉相離的是戰爭,是災荒,是日軍的野蠻侵略,父親能在古稀之年找到自己的家,靠的是愛心人士和媒體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國家強盛給了我們和平的環境,給了我們堅強的後盾。

“抗日川軍在河南抗戰的歷史,有了我們抗日川軍後代與新安的深情厚誼,讓我們珍惜四川與新安在血與火中鑄就的深厚友誼,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共創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楊進雲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