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得起,是一種閱歷

服裝 寶貝過大年 耳環 行為藝術 反褲衩陣地 2019-04-08

首先,讓我來講一個關於節省的故事。

我有個朋友極熱愛紅色鞋子,以至於得了個綽號叫“鞋姑”。第一次見她時根本猜測不到這個喜好。她愛穿黑灰白,一丁點花哨都沒有,均是辦公室裡最常見傳統的樣式,斯斯文文,闆闆正正,鞋子是那種傳統的半跟款。成了朋友之後我們曾經一起回憶,據說很早之前我就跟她打過照面,竟然完全沒有印象。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啊,”鞋姑笑道,“就像你把硬幣扔到大海里,根本連零星浪花都翻不起來的那種。”

事實上她樣子絕不難看,細眼豐脣,簡單點形容就是長了一張“時髦臉”。在一個大型上市公司擔任中層。因為職業關係,名字偶爾會出現在社交媒體上,年末各種酒會活動要出席致辭,無論如何也不是枚普通硬幣。

我一直以為她只是愛素淨。直到某天去她家做客,目睹從天花板到地面的一牆面鞋櫃,整整齊齊擺滿近百雙深淺不一的紅色鞋子:從女明星走紅毯的極細跟紅鞋底,到平底蝴蝶結芭蕾式樣,鋪天蓋地,讓人情不自禁地屏牢呼吸。“這他媽的簡直就是行為藝術啊!” 我在心底裡吶喊,立即轉頭問她,“為什麼你從來都不穿?!”

買得起,是一種閱歷

她緩緩地描述了自己的童年。

鞋姑從小由媽媽獨自撫養長大,但家庭條件並不算差。媽媽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三批大學生,英文程度比市面上大部分大學生都要溜。可也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媽媽一直都非常節儉,甚至潛意識裡認為物質享受是可恥的。

從小鞋姑穿的衣服都是親戚小孩剩下的,沒有零食,連葷腥都吃得很少。基本沒參加過班級春秋遊,因為媽媽覺得那些都沒必要。物質匱乏對於鞋姑來說早已習慣,她說不上來那是種什麼樣的感覺,似乎很正常,卻又無時無刻被窘迫感包圍。任何一個小小的慾望,都要在心裡再三打轉,評估是否可以被提出——最後無論是否合理或金額大小,還是會遭到拒絕,推諉拖延,並以痛訴生活艱辛為結尾。久而久之,她習慣了隱藏需求,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甚至很多時候會認為自己是媽媽的負擔而自責。

直到有一年,鞋姑已經接近少女的年紀。春節外婆給了一筆壓歲錢,媽媽出乎意料地表示只要她考試成績好就可以自由支配。她每天經過商店櫥窗,看著惦記很久的紅色皮鞋都會微笑,“突然充滿了信念,” 那一刻她微笑著回憶道,“第一次主動加入女同學的聊天,討論該怎麼花錢添置點小零碎,還琢磨了各種要搭配那雙鞋的打扮。”

當然你也猜到了,鞋姑並沒有順利得到她的鞋,雖然整整一學期都表現良好。此後十多年裡,每當她遇到人生重大事件,例如高考、求職、洞察到男友劈腿的可能等等,都會夢到自己鼓起勇氣向媽媽提出要壓歲錢的那個情景。即使在夢裡,媽媽的語氣都有呼之欲出的壓抑,“用功讀書是你應該做的,不是拿來換東西的條件。你知道要養你有多難?壓歲錢已經交學費了,以後有本事你就靠自己的能耐再買吧。”

買得起,是一種閱歷

“後來我終於有能力給自己花錢了。買了很多很多紅色的鞋子,好像要把童年的缺失全部填滿一樣。但那就像是個心意結,只在特定時間裡存在。等過了那個階段,心結就鬆了。”鞋姑就這樣攢了一櫃子的紅鞋,只是她再也沒有那種興高采烈的心氣,“我正努力和自己多年累積的自卑以及討好型人格作鬥爭,也許會進步得很快,也許會停滯許久。但還好,辦法再笨,起碼我有能力。”

看著她平靜的臉,我忽然想到在亦舒小說《喜寶》裡,有個記憶深刻的片段。喜寶的媽媽姜女士一手將她拉扯大,自公司拾回縛禮物的緞帶給喜寶做小小裝飾,買不起燙鬥,就用搪瓷漱口杯盛了開水熨平,把耳環給喜寶當胸針用,居然贏得無限豔羨目光。母女的生活堪稱狼狽,但當喜寶想起媽媽,還是一段又一段的溫馨。其實關於滿足這回事,並不一定要散盡千金,而是當一個小女孩渴望快樂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認真對待她的需求。即使買不起,也能讓她感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體驗到生活裡大大小小的美好,因而對未來可以充滿信心。

節省是一件壞事嗎?當然不。但有時我們也許會曲解節省的意義。節與省,只是不要在錯的地方胡亂浪費,而不是成為把自己與世界隔離的守財奴。若花一些對生活不構成負擔的小錢,吃美味的東西,穿好看的鞋,換取到體驗的快樂,難道不是世界上最值得的事之一嗎?因為之後很快你就會發現,這種直接的愉快,在長大後也許花上數倍成本都無法得到了。

買得起,是一種閱歷

因為我經常寫手錶,總會收到讀者留言諮詢。曾經有個女孩問到一枚價值約莫小五萬的入門款名錶,錶盤乾淨利落,風格中性,男女佩戴都很好看。她談到它的時候說,“因為喜歡的男生一直戴它,覺得特別順眼,希望自己也可以擁有。”

這女孩之後便三不五時地留言給我,彷彿是種慣性傾訴。她大學剛畢業,進了外企,遇見同公司裡學長同事。男生做事體面有分寸,外表打扮也潔淨舒服,很容易就動了心——“尤其他有一雙適合彈鋼琴的手,手指修長,戴了枚你曾經寫過的表,這些細節我每每回想起來就會忍不住微笑。”女孩希望能早點攢錢買一枚同系列女款。一方面她覺得好看,另一方面也隱隱地希望能和男生有所聯繫。

但男生很快就離開公司出國深造了。女孩有些失落,她好不容易才鼓足勇氣想要接近他。人生第一筆年終獎金髮下來時,女孩忽然失去了繼續儲蓄買表的念頭,而是走進某個輕奢品牌,買了一款價格十分之一的雷同設計。“其實是不是我追逐得太遙遠呢?也許做人不應該有那麼大的負擔。”看著她的留言,我想說點什麼,但又遲疑良久。說到底人生的探求沒有誰能多加指點,只有靠自己一點一點去摸索。我後來回覆道,“如果一件夢寐以求的東西可以輕易被取代,那說明它確實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女孩並沒有因此停止留言。漸漸地,我知道她升了職,加了薪,工作上表現優秀,也有了新約會。她說新對象和那個男生說話聲音很像,於是引起了她的注意。其後接二連三,她買了一枚又一枚雷同的表,有些甚至驟眼看著確實很像。她也換了一個又一個男友,似乎在感情上頗有一番跌撞。

買得起,是一種閱歷

直到前不久,女孩發了張照片給我,手腕上戴著當年那枚她一直想買的表。

“我一直都在等那個目標,能讓我喜歡的、嘆一口氣說‘太好啦!終於找到你了’的那個目標。開始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能替代的,六七成相似已經很足夠了,從一枚手錶到一個男人,差不多就可以了。但後來我發現,其實不是那樣的,心底裡那個真正的需求一直都在,無論開頭多心滿意足,之後還是會對細節吹毛求疵。這並不是物件或人出了錯,而是我並沒有認真地去了解自己。實在不想過總是說‘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人生。”

女孩說,買下那枚手錶的時候,感覺一切都塵埃落定。在擁有數件相似品之後,還是無比渴望它。她換了兩三個男友,他們都有那男生的影子,但她發現自己只是習慣了尋找替代品的過程,而根本來不及真正和他們產生共鳴。

我想,在那一刻,女孩終於走到了成長的分岔路口,看清了前後道路。買一樣昂貴的東西也好,談一段感情也好,歸根結底都需要審視生活,對自己提出一個千古經典問句——我到底需要什麼?這個過程未必來得輕鬆,不僅要了解自己的喜好,有時更需要極力抵抗所有無關人等的價值觀。畢竟沒人能替你生活,你想要在什麼樣的軌跡上運行,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買得起,是一種閱歷

我們常常愛說一句話,“花錢是門藝術”。

你擁有的物件,與你的生活境遇息息相關。它們也許是某種童年缺失的補償,也許是尋求自我的嘗試,一路走,一路買,一路散落下這樣和那樣的回憶。它們並不是你輕易獲得的饋贈,而是一分一毫的人生積累。只有當你經歷良多,看了許多的書,去了許多地方,作出了一些成就,漸漸學會分辨什麼是好東西,你才有機會有能力坦蕩地說一句:“我需要它,我也買得起”。

是,寫過很多文章,舉過很多例子,說了很多道理,但真正支撐我們笑對一切人生的難,只是四個字:我買得起。

別給我扯什麼消費主義。你真正懂這四個字的含義麼?

買得起,首先是一種自信。一種無論你之前遭遇了什麼、經受了多少風風雨雨,但不重要了,你捱過來了,堅持住了,於是現在才有了選擇和試錯的能力。

買得起,也是一種閱歷。像那些售貨員老大姐特愛說的“這玩意兒這麼貴,就一定有貴的道理”。當你覺得你買得起了,你其實首先已經衡量了商品的價值、切實懂得物品本身的好,才會選它作為標準,擲地有聲地說,我值得擁有。

更重要的是,買得起,是一種雖然會被嘲笑、被質疑、但絕對行之有效的自我調節方式。是是是,我當然知道好的愛情勝過世間一切,用心經營家庭和朋友心裡也比什麼都踏實,當然還要努力修行令內心平和不焦慮不攀比不貪婪——這些都對。但問題是,在越來越超速、越來越冷漠的現世裡,想獲得存粹的情感圓滿和平衡,需要付出的東西可比金錢多太多了!很多時候,買東西,真的只是自己給自己一點鼓勵:即使感覺再不好,我也還在努力活出一些新花樣、給自己找點不礙旁人的樂子。

所以,如果喜歡一樣東西,又買得起,買完了不但用得上還很開心,有什麼可不買的?

買得起,是一種閱歷

最後我想說說,買得起之餘,應當如何買?

1,永遠只買第一選擇。暫時買不起就不買,不要買替代品,無論它們多接近。

2,學會把錢花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買那些直接作用於自己的身心靈、而不必讓人看見的好東西。比如我說過的床墊、花灑、護膚品。須知:和自己相處好了,世界才是你的。

3,沒有什麼特別的場合、沒有什麼東西好到捨不得用、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買來就立即用,物盡其用、能在每一次使用它時都感到愉悅,才是對消費的最大尊重。

4,不要為了優越感買任何東西。優越感遲早會反噬你。愛物質不等於愛虛榮,就像美食一樣,你只是為了好吃。

5,什麼主義不主義的?花自己的錢,讓別人說去吧!

祝你買得起,放得下。

買得起,是一種閱歷

本文插畫來自藝術家Anna Parini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