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人員講述生死一瞬 兩同事逆行救人失聯

8月14日,成昆鐵路涼紅至埃岱站間,救援隊伍用搜救犬和生命探測儀開展搜救工作。新華社發

"倖存人員講述生死一瞬 兩同事逆行救人失聯

8月14日,成昆鐵路涼紅至埃岱站間,救援隊伍用搜救犬和生命探測儀開展搜救工作。新華社發

倖存人員講述生死一瞬 兩同事逆行救人失聯

成昆鐵路涼紅至埃岱站間高位巖體崩塌現場。 新華社發

是什麼,讓原本能夠安全撤離的兩人,再折回去?

死裡逃生的陳坤認為,“是成昆精神”。

“沒有什麼預兆,生死就在一兩秒之間。”8月17日,成昆鐵路甘洛段巖體高位崩塌發生第三天,倖存者陳坤為記者講述了當時發生的情況。

據他介紹,有兩名工作人員在逃離崩塌區域後,看到還有人員沒有撤離,於是折回向其大喊示警,後不幸失聯。這兩位逆行救人的失聯者是:中鐵成都局西昌工電段防洪辦助理工程師何耀、中鐵成都局西昌工務段漢源橋路車間南爾崗橋路維修工區工長楊銘。

生死時刻

他們義無反顧折回救人

近期,甘洛縣多次遭受暴雨泥石流災害,成昆鐵路甘洛段涼紅至埃岱區間多次中斷,現場一直處於反覆搶險施工中。

陳坤是西昌工電段的橋隧工。據瞭解,橋隧工是從事鐵路橋樑、涵洞、隧道保養清理、安全維護等工作的人員,在雨季,防洪工作成為主要任務。

8月14日上午,雨停了,河溝裡的水也清了,而且不含砂石。看到這種情況,施工人員判斷可以對鐵路涵洞裡的泥沙進行清淤。陳坤介紹,當時主要是用挖掘機作業,人工配合。但因挖掘機進不了涵洞,疏通涵洞主要由人進去清淤。

12點40分左右,該路段過了一輛上行貨車後,陳坤突然發現山坡有異樣。“快跑!快跑!”他一邊大喊,一邊和楊銘等幾個同事一起,往鐵路線成都方向飛跑起來。與此同時,他看到何耀等同事則往昆明方向在跑。

“跑的時候,我聽到跟我一起跑的同事按響了對講機警報,附近的車站火車都能收到警報信號。”陳坤回憶說,當時感覺整個山坡都在往下坍塌。

跑出約40米,到了安全地帶,但此時他發現楊銘卻不見了。原來,楊銘看到涵洞周邊還有部分人員沒有發現異常,跑出幾米後,折回去提醒他們……卻再也沒有跑出來。

另外一名倖存者劉建華回憶,當時,他們一行四人在一起作業,何耀最先發現山體出現異樣,向他喊了一聲“你看”,劉建華便看見山體已開始崩塌,連忙叫了一聲“快跑”,三人立即往昆明方向跑,而何耀卻往更危險的成都方向跑。劉建華看到何耀跑向挖掘機,彎腰揮手提醒正在操作的人員緊急避險。僅僅兩秒鐘後,等劉建華三人撤離到安全區域回頭再看時,就只能看到層層亂石和滾滾塵煙,不見何耀的身影。

選擇逆行

源於建設者的精神

是什麼,讓原本能夠安全撤離的兩人,再折回去?

“是成昆精神。”陳坤認為。

1970年,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建設期間,2100多名烈士獻出了寶貴而年輕的生命,平均每500米就留下一名烈士。築路鐵軍靠著戰天鬥地、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的成昆精神,建成了這條西南大動脈、涼山扶貧路。

記者瞭解到,何耀今年37歲。7月29日,成昆線發生斷道後,他從眉山輾轉峨眉、石棉才到達甘洛的搶險現場。10多天來一直在工地上進行防洪技術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白天主要負責聯絡和現場傳遞搶險情況,晚上還要整理資料,非常辛苦。“很憨厚很踏實的一個小夥子,對工作從來不說苦和累。”西昌工電段防洪辦主任陳昕告訴記者。

“90後”楊銘是一名退伍軍人,勤懇踏實的他在2018年被工區提為工長。漢源橋路車間書記杜應文說:“南爾崗橋路維修工區的13名職工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而楊銘這個年輕工長能讓職工信服也是來源於自身的實幹。”

從7月29日搶險開始,楊銘一直都在搶險現場,白天撥打他的電話很難找到他,一般都是正在通話中,只有晚上才能聯繫上。連續三次搶險,楊銘都和工區的職工在一起,連續作業,嗓子都喊啞了。

死裡逃生第二天,陳坤就返回了現場,投入搶險工作。今年47歲的他,已在鐵路上工作了29年。巧的是,陳坤的父親陳富高正是當年修築成昆線的建設者,由於對鐵路有著很深的感情,他用諧音“成昆”的陳坤作了兒子的名字。

“父親現在80多歲了,他以前經常對我說,涼山老百姓出去打工、上學,都要靠這條成昆線,你要好好守護它。”陳坤說。 據川報觀察

知道一下

成昆鐵路難修難養難救援

成昆鐵路全長1090.9公里,北起四川成都,跨過岷江、青衣江,傍峨眉山麓南下,過金口河逆洶湧的大渡河轉牛日河而上。攀越崎嶇連綿的大小涼山,經過西昌,再沿奔流湍急的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連接攀枝花礦區。再溯龍川江上至滇中高原,南止於雲南昆明。

此次災害發生的甘洛段,恰好是成昆鐵路修築之時最為艱難的峨邊至甘洛段的南端。在自然地理上這裡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橫斷山東南部,是最高一級地貌單元青藏高原與第二級地貌單元四川盆地的過渡帶。地勢高亢險峻,群山此起彼伏,峽谷逼仄深邃,地形條件非常有利於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不僅如此,這裡位於乾熱河谷帶,年均降雨量僅700毫米,氣候乾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雖然年降水較少,但降水分佈相當集中,4~10月就佔全年總降水量的94%。雨季極易形成局部強降雨,誘發山洪或滑坡、泥石流。

進入汛期以來,這裡地質災害一直不斷。在此次山體崩塌發生之前,在短短半個月之內,此段便連續發生險情,兩次造成成昆線中斷。而此次遇險的人員,恰恰是前兩次災害發生後在這裡搶險的工程人員。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田之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