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張宏福

【張宏福簡介】

岩石地球化學家。西北大學教授。1962年8月出生於陝西省山陽縣,籍貫陝西山陽。198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1988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碩士學位,1998年在倫敦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大陸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學研究。在地幔地球化學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探索等前沿科學領域做出了重要創新性貢獻。提出橄欖岩——熔體相互作用不僅造成岩石圈地幔組成和屬性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而且最終導致了華北克拉通破壞的新觀點,並證明其具有全球普適性。開拓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L——Fe——Mg)在地幔地球化學中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地幔組成轉變過程中熔體的性質和來源,拓展了地幔地球化學研究領域。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撬地球的人

孫亞玲

約好早晨8:30採訪,張宏福準時從大門進來——五十來歲的樣子,臉膛白淨,中等個子,一步一步穩穩當當地走過來。就像他的成長曆程一樣——農家子弟、上學讀書、考大學、上班工作、出國留學、學成回國、帶學生為國家培養人才,再到成為全國兩院院士。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艱難求學路

1981年仲夏,山陽縣漫川關的天是那麼的藍,雲是那麼的白,風是那麼的香,鳥兒的叫聲清脆而亮麗……19歲的張宏福拿到了西北大學地質系的錄取通知書。

漫川關當時的交通並不方便,特別是剛剛發過洪水,錄取通知書不能及時送到他的家中,只能送到鄉上。鄉政府的一位青年幹事接到手裡,看著日期,急得如同蒸鍋上的螞蟻,幾次想渡過金錢河把通知書送到張宏福手裡,都因為洪水太大、路面沖毀不能送達。終於在離開學五天前的一個傍晚,他滿身泥水地來到張宏福的家裡。剛一進門,就高興地舉起錄取通知書,說:“大伯,你兒子考上大學了,這是錄取通知書!”張宏福的父母相互一愣,驚訝這麼晚了,家裡怎麼突然撞進一個陌生人來,還報告了這麼好一個消息。顫抖著的雙手接過通知書,急忙拿在昏暗的桐油燈下觀看,嘴裡還不停地說:“考上了,考上了,我娃考上了!”

看著還站在屋中央的陌生人,母親突然間清醒過來,急忙轉過身,從櫃子裡拿出攢了半個多月的雞蛋,打了一碗荷包蛋,端到鄉幹部跟前,感激地說:“快吃,快吃。”

要去西安上大學,得有路費,還得給孩子置身像樣的衣服。母親一夜都沒閤眼,在床上輾轉反側。第二天,她借遍了全村的鄉親,才湊到70元錢。

要送兒子出門時,母親特意給兒子烙了幾個油餅,噙著淚花,默默地把欣喜、牽掛、留戀,密密麻麻地縫在他的被褥裡。

張宏福有個姐姐,是四姨的孩子。四姨在女兒一歲的時候去世,一年後四姨夫也走了。張宏福的母親剛剛結婚,姥姥就讓母親把那可憐的孤兒接過來撫養。臺階似的五個娃娃把這對鄉下夫妻的精力和喜悅透支得一乾二淨。張宏福考上了西安的名牌大學,老父親覺得身上的擔子立刻減輕了許多:兒子終於可以走出大山,去吃商品糧,再不用像他那樣把日頭從早背到晚,一年到頭還是沒吃沒穿沒錢花,甚至在過年時給孩子們連一頓肉都吃不上。

父親扛著他的行李捲,默默地把兒子送到村口。

張宏福看著父親蜷曲的腰板還有那高興的神情,幾次都想從父親肩上接過行李,可是,父親不讓他扛,一程又一程,一直把他送到漫川鎮的汽車站。他知道,父親不放心他一個人去大山另一邊的西安,看著張宏福瘦弱的身體扛著五六十斤重的行李,父親真想一直把他送到學校,但卻不能,幾塊錢的車費,對父親來說,太珍貴了,有了這幾塊錢,就能讓孩子在學校吃飽一點,或者買一本參考資料呢。

張宏福的父母沒有文化,笨嘴拙舌,說不出多少大道理,但卻裝了一肚子的叮嚀和期盼,讓他到城裡後,一定要堅守農村人的樸實和本分,給這個窮家庭爭光,給漫川人爭光。

汽車緩緩啟動了,父親跟著汽車跑了幾步。隔著汽車玻璃,張宏福咬著嘴脣,臉上淌滿淚水。他在心裡默默地對自己說:一定要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

此後的將近40年,張宏福把父母的話牢牢地記在心裡,不管他身在西安,還是北京,甚至在國外,他都把行動落在實處:對待同事和學生,他總是耐心而嚴肅地傳授知識;對待科研工作,他總是嚴謹而踏實地探索追求。近40年來,張宏福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堅持,一步一步地走進了令他神往的地質天地。他長期堅持在固體地球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成為我國地幔地球化學領域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2017年,張宏福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付出總會有回報

張宏福一邊給我倒水,一邊說:當時給他們上過古生物課的舒德干院士,課講得非常仔細,一節課下來,把一個對他來說生疏而偏僻的古生物講得栩栩如生,看著每一張圖片,就好像5億年前的一隻小生命經過地殼運動,到2億年的海陸空變遷,地質歷史的“植物演化譜系”,他聽得很有興趣。從此,他愛上了地質學。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張宏福說,讓他記憶猶新的還是第一學期的野外實習。

那時,正值酷暑,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潮溼而悶熱的漢江畔,教室是野外,寢室是帳篷,蚊子多而大,隔著蚊帳竟然把人叮得滿身血包。其實,所有的辛苦對他這個從小吃慣苦的山裡孩子來說,都不是問題。他沒有畏縮,也沒有沮喪,白天找化石,看化石,晚上寫課題報告,看著找回來的三葉蟲化石、筆石化石、角石化石,他高興得忘了所有的艱辛,反而覺得看化石找化石研究化石很好玩,更加堅定了在地質系認真學習下去的信心。

本科畢業後,張宏福考入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也就是今天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岩石礦物地球化學系岩石學專業學習,師從池際尚學部委員(院士),攻讀碩士學位。

池際尚早年赴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是我國岩石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她在教學科研中,對張宏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張宏福回到母校西北大學,成為地質學系的一名青年教師。六年裡,張宏福跟隨老教師一起去野外,漫山遍野拉地層剖面,找石油。這一段工作經歷,使他具備了出色地辨認岩石的能力。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1994年,張宏福作為訪問學者赴英,一年後開始在倫敦大學Royal Holloway學院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張宏福學成歸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剛到英國,他們一家三口每天只能吃土豆和幹米飯,大人還好說,孩子只有兩歲半,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私立幼兒園費用昂貴,半年後,他們把孩子轉到了免費的公辦幼兒園。不會英語,沒有小朋友願意和她玩,回到家孩子直哭,他因忙於工作而無暇照顧孩子,這個擔子只能落到夫人的肩上。她白天料理家務,晚上教孩子英語,三個月後,孩子便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他便和孩子用英語交流。看著孩子一天天的變化,他心裡愧疚,覺得欠夫人的太多:回想起到英國快一年了,還沒有陪她母女逛過一次街。

回國後,有一次在北京,他帶著夫人和孩子去超市購物。一位老太太一直跟著他們。他們走到哪,老太太跟到哪,看著他們從貨架上把東西一件件放到購物車中,一直推到收費處,終於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說:“年輕人,以後的日子不過了,買這麼多東西?”雖然老太太一個善意的責備,但他認識了國內外的差距,國外人都是在超市一次購買一週的生活用品,國內卻連像樣的大超市都很少,一次性購買一週的生活用品都覺得不可思議,更何況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這些先進知識呢。

他靜下心來,思考了國內和國外的差距,他要放開手腳,把在國外所學的先進知識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研究的地質學和他所帶的研究生。此時,中國已經進入了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國力日漸強盛時代,更是一個崇尚科學、尊重知識、珍惜人才的時代。在這個改革進取的時代,張宏福決定為國家書寫“知識改變命運”的科學人生觀;在這個開放包容的時代,他和眾多中外科學家一起,叩問古老地球隱藏的祕密……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0年,西北大學地質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入到發展的關鍵時期,急需一位專長於岩石地球化學研究並瞭解相應先進測試技術的學術帶頭人。在張國偉院士的極力推薦下,經陝西“百人計劃”支持,張宏福回到他曾經學習、工作過的校園,出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多年來,張宏福一直從事大陸岩石圈演化研究。自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來,張宏福先後承擔多項國家、中科院和部委重大研究計劃、重點、“百人計劃”等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張宏福是ISI地球科學Top 1%高被引科學家,他發表的189篇論文中,有152篇被SCI收錄,被SCI引用5700餘次。他還主辦了兩次國際學術會議,國際著名期刊Lithos和Gonwana Research特別邀請他編輯了兩部專輯。因為在探索岩石圈與軟流圈相互作用機理、揭示岩石圈演化過程中的制約因素方面取得了系統的科學成就,2009年和2017年張宏福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4年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向好,國家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才使他得以承擔一些大的項目,獲得了充足的科研基金,能夠在一個領域內持續深入地進行研究。張宏福曾經先後在香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卡內基研究所、日本岡山大學和法國南錫岩石地球化學國家研究中心訪學,最讓他動心的是這些研究機構實驗儀器的先進完備和外國同行們做尖端實驗的便利。現在,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裡的設施有些比國外的還先進,主體分析測試水平長期處於國際一流水平。

“科學的未來一定要靠年輕人。”張宏福有一個觀點,就是博士畢業後的10年裡,往往是一位學者一生中成果頻出的“黃金時期”。多年來,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張宏福耗費了大量心血培養學生,提攜後輩,構建團隊,共培養了博士、碩士、博士後共20人,其中2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人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5人獲得“侯德封獎”,1人獲得“金錘獎”。張國偉院士說:

“研究大陸構造是一次突破原有理論的原創性探索。人類需要重新認識地球,亟待構建新的理論體系,發展板塊構造理論。”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現在,在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宏福帶領著這些和他一樣懷抱共同理想的科學家正在聯合攻關,並已經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探索之路山高水遠,張宏福和他的同事們每前進一步,都會推動人類社會前進一步。在他們的共同研究下,鋰、鎂、鐵穩定同位素,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也是最早運用到解決地幔地球化學中,他帶領他的研究生們,在為國家做著系統性、原創性的貢獻。

2017年,在張國偉院士的推薦下,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有了第三個中國科學院院士,那就是——張宏福院士。

採訪結束時,我問張宏福院士:成為院士後,您的心裡及工作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他憨厚地一笑,說:

“壓力更大了,擔子更重了,既然國家對我工作這麼認可,把這麼高的榮譽給了我,我就要帶領我的學生,為國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帶領學科的發展,團隊的建設,發揚西北大學百年老校的優良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走向國際的領獎臺。”

孫亞玲: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散文學會對外創作聯絡部主任,魯迅文學院、西北大學作家高研班學員。曾出版散文集《太白煙霧》《一輪明月映秦嶺》,35萬字流浪兒童題材長篇小說《回家》。主編《藍田青年美文選》、《作家搖籃》雜誌。《用激情抒寫精彩人生》獲人社柳青文學報告文學獎。

(來源:碑林區委宣傳部)

END

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碑林名人|撬地球的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宏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