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潘文捷

“《學貓叫》這樣的歌永遠會有,過去還有《兩隻蝴蝶》呢。”

日前,在“《春歌叢臺上》音樂人系列沙龍第一期——對話張楚、姜昕”的活動現場,搖滾歌手張楚這樣迴應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現狀。

他看到,總會有人順應套路做事,但也總會有人反著套路來做音樂,音樂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應當追隨自己的內心。歌手姜昕則建議聽眾:“什麼對你自己的生命有營養就去關注什麼,不要關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是一本音樂人訪談錄,重點在以商業的視角去記錄和觀察音樂人的狀態,張楚是其中的受訪者之一。

在活動現場,談話也圍繞著音樂的商業化進行。面對《學貓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場號召力,張楚並不否認,商業表現對於音樂來說是重要的,他認為,音樂本來就是一個產業,商業表現本身是音樂水平好不好的一個指標。

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音樂不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這並不是不是一味追隨套路做音樂的藉口。

他告訴現場觀眾:“在這個時代,音樂人面臨一定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機會。如果想把自己的音樂做好,社會也會給你空間。”他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責怪時代,“我覺得怪時代特傻。”

1

歌壇神曲: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

對音樂行業沒有任何貢獻

今年五月,在周杰倫巴黎演唱會上,有一位觀眾點了《學貓叫》這首神曲,周杰倫說:“這是我第一次唱別人的歌,還是在法國。”事後,他又在社交平臺發言:“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他的不少粉絲對此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對我們逝去的青春的褻瀆”,更有人提出,“我們的青春難道就這麼輸給了一首口水歌?”

在《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對今天的歌壇神曲抱有質疑。例如,被稱為“校長”的香港歌手譚詠麟就談到,在他的年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開口就能夠聽出是誰唱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容易識別了,“有的時候播了三首歌還沒聽出來是誰唱的。”在譚詠麟看來,這是因為一首歌紅了之後,人們都會去模仿、跟風,複製別人,卻沒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藝人。

歌手胡彥斌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說,現在的歌手創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會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調,進行大數據化,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這樣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的做法,認為這對音樂行業其實沒有任何貢獻。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潘文捷

“《學貓叫》這樣的歌永遠會有,過去還有《兩隻蝴蝶》呢。”

日前,在“《春歌叢臺上》音樂人系列沙龍第一期——對話張楚、姜昕”的活動現場,搖滾歌手張楚這樣迴應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現狀。

他看到,總會有人順應套路做事,但也總會有人反著套路來做音樂,音樂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應當追隨自己的內心。歌手姜昕則建議聽眾:“什麼對你自己的生命有營養就去關注什麼,不要關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是一本音樂人訪談錄,重點在以商業的視角去記錄和觀察音樂人的狀態,張楚是其中的受訪者之一。

在活動現場,談話也圍繞著音樂的商業化進行。面對《學貓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場號召力,張楚並不否認,商業表現對於音樂來說是重要的,他認為,音樂本來就是一個產業,商業表現本身是音樂水平好不好的一個指標。

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音樂不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這並不是不是一味追隨套路做音樂的藉口。

他告訴現場觀眾:“在這個時代,音樂人面臨一定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機會。如果想把自己的音樂做好,社會也會給你空間。”他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責怪時代,“我覺得怪時代特傻。”

1

歌壇神曲: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

對音樂行業沒有任何貢獻

今年五月,在周杰倫巴黎演唱會上,有一位觀眾點了《學貓叫》這首神曲,周杰倫說:“這是我第一次唱別人的歌,還是在法國。”事後,他又在社交平臺發言:“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他的不少粉絲對此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對我們逝去的青春的褻瀆”,更有人提出,“我們的青春難道就這麼輸給了一首口水歌?”

在《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對今天的歌壇神曲抱有質疑。例如,被稱為“校長”的香港歌手譚詠麟就談到,在他的年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開口就能夠聽出是誰唱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容易識別了,“有的時候播了三首歌還沒聽出來是誰唱的。”在譚詠麟看來,這是因為一首歌紅了之後,人們都會去模仿、跟風,複製別人,卻沒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藝人。

歌手胡彥斌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說,現在的歌手創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會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調,進行大數據化,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這樣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的做法,認為這對音樂行業其實沒有任何貢獻。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張楚

“他們只在乎數據,只在乎誰流量高,誰賣得多,評論數高,全部都是這些。”在書中,胡彥斌這樣說。他甚至還引用李宗盛的話稱:“大眾是豬,你喂什麼就吃什麼。”

在活動現場,張楚也對觀眾的接受能力抱有遺憾,他坦言:“觀眾有時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聽歌的時候不用動腦子,感覺接受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就在時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實際上,那些音樂的水準究竟如何,是值得質疑的。

“如果(聽眾)都聽口水歌,說明我們存在讓它生長的文化土壤。”張楚說,要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必須有一個過程。他想告訴現場聽眾的是,“對於藝術來說,方法論其實是不實用的,藝術應當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叢臺上》一書裡,張楚也談到,雖然現在在中國的音樂環境當中,無論做什麼都會有商業因素存在,但是也會有純商業和個性化商業的區分。

在他看來,純商業就是不停地複製,內容簡單、容易識別、容易被接受,雖然形成了社會文化上的共識,但是卻缺乏生命力,消費完就會喪失價值。

但是,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文化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人們不會把一個簡單的理念當做真知和信仰來崇拜。他說人們的視野雖然已經被快餐文化充斥著,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種音樂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適,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內在的標準。“我希望以後大家吃的是自己選擇的、有營養的,而不是市場給予的。”

2

蜂擁上節目:音樂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電視節目也對近年來的音樂產業產生了不少影響。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這類老牌選秀節目,還是《樂隊的夏天》這樣近期引發關注的節目,和音樂有關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

姜昕認為,這些節目一方面普及了音樂,但另一方面也會給觀眾造成誤區。她首先談到了音樂節目的不真實:“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現場,都是製造出來的。”

張楚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實際上,有些音樂例如朋克音樂聽起來五音不全,其實那是朋克樂手的追求,音樂節目的後期處理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誤解。

除了音樂本身可能被誤解以外,姜昕還看到,音樂節目給音樂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音樂類綜藝節目火爆的當下,歌手們參加節目之後,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費從5萬漲到了50萬”,這樣就讓音樂人都“往電視臺衝,爭取曝光,不好好去創作”。她說,過去,音樂人見面問的都是“最近看了什麼好書?”“聽了什麼好歌?”“寫了什麼作品?”

但是現在,大家見面的話題全部都變了味兒,他們討論的是參加了什麼節目、點讚的情況如何、評論如何……她問:“我們是在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潘文捷

“《學貓叫》這樣的歌永遠會有,過去還有《兩隻蝴蝶》呢。”

日前,在“《春歌叢臺上》音樂人系列沙龍第一期——對話張楚、姜昕”的活動現場,搖滾歌手張楚這樣迴應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現狀。

他看到,總會有人順應套路做事,但也總會有人反著套路來做音樂,音樂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應當追隨自己的內心。歌手姜昕則建議聽眾:“什麼對你自己的生命有營養就去關注什麼,不要關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是一本音樂人訪談錄,重點在以商業的視角去記錄和觀察音樂人的狀態,張楚是其中的受訪者之一。

在活動現場,談話也圍繞著音樂的商業化進行。面對《學貓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場號召力,張楚並不否認,商業表現對於音樂來說是重要的,他認為,音樂本來就是一個產業,商業表現本身是音樂水平好不好的一個指標。

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音樂不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這並不是不是一味追隨套路做音樂的藉口。

他告訴現場觀眾:“在這個時代,音樂人面臨一定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機會。如果想把自己的音樂做好,社會也會給你空間。”他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責怪時代,“我覺得怪時代特傻。”

1

歌壇神曲: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

對音樂行業沒有任何貢獻

今年五月,在周杰倫巴黎演唱會上,有一位觀眾點了《學貓叫》這首神曲,周杰倫說:“這是我第一次唱別人的歌,還是在法國。”事後,他又在社交平臺發言:“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他的不少粉絲對此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對我們逝去的青春的褻瀆”,更有人提出,“我們的青春難道就這麼輸給了一首口水歌?”

在《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對今天的歌壇神曲抱有質疑。例如,被稱為“校長”的香港歌手譚詠麟就談到,在他的年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開口就能夠聽出是誰唱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容易識別了,“有的時候播了三首歌還沒聽出來是誰唱的。”在譚詠麟看來,這是因為一首歌紅了之後,人們都會去模仿、跟風,複製別人,卻沒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藝人。

歌手胡彥斌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說,現在的歌手創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會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調,進行大數據化,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這樣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的做法,認為這對音樂行業其實沒有任何貢獻。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張楚

“他們只在乎數據,只在乎誰流量高,誰賣得多,評論數高,全部都是這些。”在書中,胡彥斌這樣說。他甚至還引用李宗盛的話稱:“大眾是豬,你喂什麼就吃什麼。”

在活動現場,張楚也對觀眾的接受能力抱有遺憾,他坦言:“觀眾有時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聽歌的時候不用動腦子,感覺接受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就在時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實際上,那些音樂的水準究竟如何,是值得質疑的。

“如果(聽眾)都聽口水歌,說明我們存在讓它生長的文化土壤。”張楚說,要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必須有一個過程。他想告訴現場聽眾的是,“對於藝術來說,方法論其實是不實用的,藝術應當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叢臺上》一書裡,張楚也談到,雖然現在在中國的音樂環境當中,無論做什麼都會有商業因素存在,但是也會有純商業和個性化商業的區分。

在他看來,純商業就是不停地複製,內容簡單、容易識別、容易被接受,雖然形成了社會文化上的共識,但是卻缺乏生命力,消費完就會喪失價值。

但是,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文化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人們不會把一個簡單的理念當做真知和信仰來崇拜。他說人們的視野雖然已經被快餐文化充斥著,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種音樂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適,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內在的標準。“我希望以後大家吃的是自己選擇的、有營養的,而不是市場給予的。”

2

蜂擁上節目:音樂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電視節目也對近年來的音樂產業產生了不少影響。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這類老牌選秀節目,還是《樂隊的夏天》這樣近期引發關注的節目,和音樂有關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

姜昕認為,這些節目一方面普及了音樂,但另一方面也會給觀眾造成誤區。她首先談到了音樂節目的不真實:“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現場,都是製造出來的。”

張楚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實際上,有些音樂例如朋克音樂聽起來五音不全,其實那是朋克樂手的追求,音樂節目的後期處理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誤解。

除了音樂本身可能被誤解以外,姜昕還看到,音樂節目給音樂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音樂類綜藝節目火爆的當下,歌手們參加節目之後,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費從5萬漲到了50萬”,這樣就讓音樂人都“往電視臺衝,爭取曝光,不好好去創作”。她說,過去,音樂人見面問的都是“最近看了什麼好書?”“聽了什麼好歌?”“寫了什麼作品?”

但是現在,大家見面的話題全部都變了味兒,他們討論的是參加了什麼節目、點讚的情況如何、評論如何……她問:“我們是在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姜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當下的娛樂環境,在《春歌叢臺上》中,龔琳娜也有自己的觀察。她看到,自己的同行很少有人再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原來很有水平的人現在都不唱了,“不用功,不練了,但還可以賺錢,還可以坐在那高高在上地當評委。”不僅那些早已成名的評委如此,參加選秀而成名的歌手也陷入浮躁的狀態當中。

參加過《中國好歌曲》的民謠歌手趙雷在書中坦言:“現在的音樂市場,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大多都廢了,他們只顧著眼前的利益,沒能繼續往上走,也沒能謙虛下來學一些東西。”他看到,那些沒有成名的歌手還好,一旦火了,就很難在音樂上有所提升。

音樂人急著上電視增加曝光率,這當中有現實的因素。參加過《奇葩說》的鍵盤手、製作人臧鴻飛看到,過去在專注做音樂的時候,還有人對自己說三道四,可是後來,“看我經常上電視,自己也能養自己了”,大家的態度都轉變了。他意識到,在中國,“決定你是不是藝術家的標準不只是你的作品,還包括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

正如臧鴻飛觀察到的那樣,商業是每個音樂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春歌叢臺上》的序言中,摩登天空CEO沈黎暉談到,音樂畢竟不是自娛自樂,還是希望影響大多數人。“音樂要不要賣?賣多少錢?怎麼賣?用什麼方式面對大家?”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他認為,玩音樂不一定是為了錢,但錢的問題依然會擺在那裡。可是,如果把金錢看得太重,反而會失去自己。

“產業再不好你也得去做事情。”張楚是這樣面對行業裡的種種難題的,“面對不好的環境,我只是去建設一些好的東西。去建設你認為對的東西,就行了。”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潘文捷

“《學貓叫》這樣的歌永遠會有,過去還有《兩隻蝴蝶》呢。”

日前,在“《春歌叢臺上》音樂人系列沙龍第一期——對話張楚、姜昕”的活動現場,搖滾歌手張楚這樣迴應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現狀。

他看到,總會有人順應套路做事,但也總會有人反著套路來做音樂,音樂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應當追隨自己的內心。歌手姜昕則建議聽眾:“什麼對你自己的生命有營養就去關注什麼,不要關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是一本音樂人訪談錄,重點在以商業的視角去記錄和觀察音樂人的狀態,張楚是其中的受訪者之一。

在活動現場,談話也圍繞著音樂的商業化進行。面對《學貓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場號召力,張楚並不否認,商業表現對於音樂來說是重要的,他認為,音樂本來就是一個產業,商業表現本身是音樂水平好不好的一個指標。

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音樂不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這並不是不是一味追隨套路做音樂的藉口。

他告訴現場觀眾:“在這個時代,音樂人面臨一定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機會。如果想把自己的音樂做好,社會也會給你空間。”他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責怪時代,“我覺得怪時代特傻。”

1

歌壇神曲: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

對音樂行業沒有任何貢獻

今年五月,在周杰倫巴黎演唱會上,有一位觀眾點了《學貓叫》這首神曲,周杰倫說:“這是我第一次唱別人的歌,還是在法國。”事後,他又在社交平臺發言:“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他的不少粉絲對此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對我們逝去的青春的褻瀆”,更有人提出,“我們的青春難道就這麼輸給了一首口水歌?”

在《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對今天的歌壇神曲抱有質疑。例如,被稱為“校長”的香港歌手譚詠麟就談到,在他的年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開口就能夠聽出是誰唱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容易識別了,“有的時候播了三首歌還沒聽出來是誰唱的。”在譚詠麟看來,這是因為一首歌紅了之後,人們都會去模仿、跟風,複製別人,卻沒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藝人。

歌手胡彥斌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說,現在的歌手創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會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調,進行大數據化,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這樣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的做法,認為這對音樂行業其實沒有任何貢獻。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張楚

“他們只在乎數據,只在乎誰流量高,誰賣得多,評論數高,全部都是這些。”在書中,胡彥斌這樣說。他甚至還引用李宗盛的話稱:“大眾是豬,你喂什麼就吃什麼。”

在活動現場,張楚也對觀眾的接受能力抱有遺憾,他坦言:“觀眾有時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聽歌的時候不用動腦子,感覺接受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就在時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實際上,那些音樂的水準究竟如何,是值得質疑的。

“如果(聽眾)都聽口水歌,說明我們存在讓它生長的文化土壤。”張楚說,要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必須有一個過程。他想告訴現場聽眾的是,“對於藝術來說,方法論其實是不實用的,藝術應當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叢臺上》一書裡,張楚也談到,雖然現在在中國的音樂環境當中,無論做什麼都會有商業因素存在,但是也會有純商業和個性化商業的區分。

在他看來,純商業就是不停地複製,內容簡單、容易識別、容易被接受,雖然形成了社會文化上的共識,但是卻缺乏生命力,消費完就會喪失價值。

但是,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文化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人們不會把一個簡單的理念當做真知和信仰來崇拜。他說人們的視野雖然已經被快餐文化充斥著,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種音樂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適,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內在的標準。“我希望以後大家吃的是自己選擇的、有營養的,而不是市場給予的。”

2

蜂擁上節目:音樂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電視節目也對近年來的音樂產業產生了不少影響。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這類老牌選秀節目,還是《樂隊的夏天》這樣近期引發關注的節目,和音樂有關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

姜昕認為,這些節目一方面普及了音樂,但另一方面也會給觀眾造成誤區。她首先談到了音樂節目的不真實:“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現場,都是製造出來的。”

張楚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實際上,有些音樂例如朋克音樂聽起來五音不全,其實那是朋克樂手的追求,音樂節目的後期處理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誤解。

除了音樂本身可能被誤解以外,姜昕還看到,音樂節目給音樂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音樂類綜藝節目火爆的當下,歌手們參加節目之後,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費從5萬漲到了50萬”,這樣就讓音樂人都“往電視臺衝,爭取曝光,不好好去創作”。她說,過去,音樂人見面問的都是“最近看了什麼好書?”“聽了什麼好歌?”“寫了什麼作品?”

但是現在,大家見面的話題全部都變了味兒,他們討論的是參加了什麼節目、點讚的情況如何、評論如何……她問:“我們是在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姜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當下的娛樂環境,在《春歌叢臺上》中,龔琳娜也有自己的觀察。她看到,自己的同行很少有人再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原來很有水平的人現在都不唱了,“不用功,不練了,但還可以賺錢,還可以坐在那高高在上地當評委。”不僅那些早已成名的評委如此,參加選秀而成名的歌手也陷入浮躁的狀態當中。

參加過《中國好歌曲》的民謠歌手趙雷在書中坦言:“現在的音樂市場,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大多都廢了,他們只顧著眼前的利益,沒能繼續往上走,也沒能謙虛下來學一些東西。”他看到,那些沒有成名的歌手還好,一旦火了,就很難在音樂上有所提升。

音樂人急著上電視增加曝光率,這當中有現實的因素。參加過《奇葩說》的鍵盤手、製作人臧鴻飛看到,過去在專注做音樂的時候,還有人對自己說三道四,可是後來,“看我經常上電視,自己也能養自己了”,大家的態度都轉變了。他意識到,在中國,“決定你是不是藝術家的標準不只是你的作品,還包括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

正如臧鴻飛觀察到的那樣,商業是每個音樂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春歌叢臺上》的序言中,摩登天空CEO沈黎暉談到,音樂畢竟不是自娛自樂,還是希望影響大多數人。“音樂要不要賣?賣多少錢?怎麼賣?用什麼方式面對大家?”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他認為,玩音樂不一定是為了錢,但錢的問題依然會擺在那裡。可是,如果把金錢看得太重,反而會失去自己。

“產業再不好你也得去做事情。”張楚是這樣面對行業裡的種種難題的,“面對不好的環境,我只是去建設一些好的東西。去建設你認為對的東西,就行了。”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

小鹿角APP 音樂財經 聯合出品 董露茜主編

東方出版社 2019-4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潘文捷,編輯:黃月、陳佳靖,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潘文捷

“《學貓叫》這樣的歌永遠會有,過去還有《兩隻蝴蝶》呢。”

日前,在“《春歌叢臺上》音樂人系列沙龍第一期——對話張楚、姜昕”的活動現場,搖滾歌手張楚這樣迴應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現狀。

他看到,總會有人順應套路做事,但也總會有人反著套路來做音樂,音樂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應當追隨自己的內心。歌手姜昕則建議聽眾:“什麼對你自己的生命有營養就去關注什麼,不要關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是一本音樂人訪談錄,重點在以商業的視角去記錄和觀察音樂人的狀態,張楚是其中的受訪者之一。

在活動現場,談話也圍繞著音樂的商業化進行。面對《學貓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場號召力,張楚並不否認,商業表現對於音樂來說是重要的,他認為,音樂本來就是一個產業,商業表現本身是音樂水平好不好的一個指標。

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音樂不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這並不是不是一味追隨套路做音樂的藉口。

他告訴現場觀眾:“在這個時代,音樂人面臨一定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機會。如果想把自己的音樂做好,社會也會給你空間。”他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責怪時代,“我覺得怪時代特傻。”

1

歌壇神曲: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

對音樂行業沒有任何貢獻

今年五月,在周杰倫巴黎演唱會上,有一位觀眾點了《學貓叫》這首神曲,周杰倫說:“這是我第一次唱別人的歌,還是在法國。”事後,他又在社交平臺發言:“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他的不少粉絲對此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對我們逝去的青春的褻瀆”,更有人提出,“我們的青春難道就這麼輸給了一首口水歌?”

在《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對今天的歌壇神曲抱有質疑。例如,被稱為“校長”的香港歌手譚詠麟就談到,在他的年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開口就能夠聽出是誰唱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容易識別了,“有的時候播了三首歌還沒聽出來是誰唱的。”在譚詠麟看來,這是因為一首歌紅了之後,人們都會去模仿、跟風,複製別人,卻沒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藝人。

歌手胡彥斌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說,現在的歌手創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會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調,進行大數據化,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這樣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的做法,認為這對音樂行業其實沒有任何貢獻。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張楚

“他們只在乎數據,只在乎誰流量高,誰賣得多,評論數高,全部都是這些。”在書中,胡彥斌這樣說。他甚至還引用李宗盛的話稱:“大眾是豬,你喂什麼就吃什麼。”

在活動現場,張楚也對觀眾的接受能力抱有遺憾,他坦言:“觀眾有時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聽歌的時候不用動腦子,感覺接受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就在時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實際上,那些音樂的水準究竟如何,是值得質疑的。

“如果(聽眾)都聽口水歌,說明我們存在讓它生長的文化土壤。”張楚說,要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必須有一個過程。他想告訴現場聽眾的是,“對於藝術來說,方法論其實是不實用的,藝術應當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叢臺上》一書裡,張楚也談到,雖然現在在中國的音樂環境當中,無論做什麼都會有商業因素存在,但是也會有純商業和個性化商業的區分。

在他看來,純商業就是不停地複製,內容簡單、容易識別、容易被接受,雖然形成了社會文化上的共識,但是卻缺乏生命力,消費完就會喪失價值。

但是,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文化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人們不會把一個簡單的理念當做真知和信仰來崇拜。他說人們的視野雖然已經被快餐文化充斥著,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種音樂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適,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內在的標準。“我希望以後大家吃的是自己選擇的、有營養的,而不是市場給予的。”

2

蜂擁上節目:音樂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電視節目也對近年來的音樂產業產生了不少影響。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這類老牌選秀節目,還是《樂隊的夏天》這樣近期引發關注的節目,和音樂有關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

姜昕認為,這些節目一方面普及了音樂,但另一方面也會給觀眾造成誤區。她首先談到了音樂節目的不真實:“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現場,都是製造出來的。”

張楚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實際上,有些音樂例如朋克音樂聽起來五音不全,其實那是朋克樂手的追求,音樂節目的後期處理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誤解。

除了音樂本身可能被誤解以外,姜昕還看到,音樂節目給音樂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音樂類綜藝節目火爆的當下,歌手們參加節目之後,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費從5萬漲到了50萬”,這樣就讓音樂人都“往電視臺衝,爭取曝光,不好好去創作”。她說,過去,音樂人見面問的都是“最近看了什麼好書?”“聽了什麼好歌?”“寫了什麼作品?”

但是現在,大家見面的話題全部都變了味兒,他們討論的是參加了什麼節目、點讚的情況如何、評論如何……她問:“我們是在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姜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當下的娛樂環境,在《春歌叢臺上》中,龔琳娜也有自己的觀察。她看到,自己的同行很少有人再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原來很有水平的人現在都不唱了,“不用功,不練了,但還可以賺錢,還可以坐在那高高在上地當評委。”不僅那些早已成名的評委如此,參加選秀而成名的歌手也陷入浮躁的狀態當中。

參加過《中國好歌曲》的民謠歌手趙雷在書中坦言:“現在的音樂市場,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大多都廢了,他們只顧著眼前的利益,沒能繼續往上走,也沒能謙虛下來學一些東西。”他看到,那些沒有成名的歌手還好,一旦火了,就很難在音樂上有所提升。

音樂人急著上電視增加曝光率,這當中有現實的因素。參加過《奇葩說》的鍵盤手、製作人臧鴻飛看到,過去在專注做音樂的時候,還有人對自己說三道四,可是後來,“看我經常上電視,自己也能養自己了”,大家的態度都轉變了。他意識到,在中國,“決定你是不是藝術家的標準不只是你的作品,還包括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

正如臧鴻飛觀察到的那樣,商業是每個音樂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春歌叢臺上》的序言中,摩登天空CEO沈黎暉談到,音樂畢竟不是自娛自樂,還是希望影響大多數人。“音樂要不要賣?賣多少錢?怎麼賣?用什麼方式面對大家?”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他認為,玩音樂不一定是為了錢,但錢的問題依然會擺在那裡。可是,如果把金錢看得太重,反而會失去自己。

“產業再不好你也得去做事情。”張楚是這樣面對行業裡的種種難題的,“面對不好的環境,我只是去建設一些好的東西。去建設你認為對的東西,就行了。”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

小鹿角APP 音樂財經 聯合出品 董露茜主編

東方出版社 2019-4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潘文捷,編輯:黃月、陳佳靖,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潘文捷

“《學貓叫》這樣的歌永遠會有,過去還有《兩隻蝴蝶》呢。”

日前,在“《春歌叢臺上》音樂人系列沙龍第一期——對話張楚、姜昕”的活動現場,搖滾歌手張楚這樣迴應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現狀。

他看到,總會有人順應套路做事,但也總會有人反著套路來做音樂,音樂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應當追隨自己的內心。歌手姜昕則建議聽眾:“什麼對你自己的生命有營養就去關注什麼,不要關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是一本音樂人訪談錄,重點在以商業的視角去記錄和觀察音樂人的狀態,張楚是其中的受訪者之一。

在活動現場,談話也圍繞著音樂的商業化進行。面對《學貓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場號召力,張楚並不否認,商業表現對於音樂來說是重要的,他認為,音樂本來就是一個產業,商業表現本身是音樂水平好不好的一個指標。

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音樂不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這並不是不是一味追隨套路做音樂的藉口。

他告訴現場觀眾:“在這個時代,音樂人面臨一定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機會。如果想把自己的音樂做好,社會也會給你空間。”他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責怪時代,“我覺得怪時代特傻。”

1

歌壇神曲: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

對音樂行業沒有任何貢獻

今年五月,在周杰倫巴黎演唱會上,有一位觀眾點了《學貓叫》這首神曲,周杰倫說:“這是我第一次唱別人的歌,還是在法國。”事後,他又在社交平臺發言:“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他的不少粉絲對此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對我們逝去的青春的褻瀆”,更有人提出,“我們的青春難道就這麼輸給了一首口水歌?”

在《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對今天的歌壇神曲抱有質疑。例如,被稱為“校長”的香港歌手譚詠麟就談到,在他的年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開口就能夠聽出是誰唱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容易識別了,“有的時候播了三首歌還沒聽出來是誰唱的。”在譚詠麟看來,這是因為一首歌紅了之後,人們都會去模仿、跟風,複製別人,卻沒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藝人。

歌手胡彥斌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說,現在的歌手創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會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調,進行大數據化,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這樣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的做法,認為這對音樂行業其實沒有任何貢獻。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張楚

“他們只在乎數據,只在乎誰流量高,誰賣得多,評論數高,全部都是這些。”在書中,胡彥斌這樣說。他甚至還引用李宗盛的話稱:“大眾是豬,你喂什麼就吃什麼。”

在活動現場,張楚也對觀眾的接受能力抱有遺憾,他坦言:“觀眾有時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聽歌的時候不用動腦子,感覺接受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就在時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實際上,那些音樂的水準究竟如何,是值得質疑的。

“如果(聽眾)都聽口水歌,說明我們存在讓它生長的文化土壤。”張楚說,要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必須有一個過程。他想告訴現場聽眾的是,“對於藝術來說,方法論其實是不實用的,藝術應當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叢臺上》一書裡,張楚也談到,雖然現在在中國的音樂環境當中,無論做什麼都會有商業因素存在,但是也會有純商業和個性化商業的區分。

在他看來,純商業就是不停地複製,內容簡單、容易識別、容易被接受,雖然形成了社會文化上的共識,但是卻缺乏生命力,消費完就會喪失價值。

但是,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文化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人們不會把一個簡單的理念當做真知和信仰來崇拜。他說人們的視野雖然已經被快餐文化充斥著,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種音樂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適,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內在的標準。“我希望以後大家吃的是自己選擇的、有營養的,而不是市場給予的。”

2

蜂擁上節目:音樂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電視節目也對近年來的音樂產業產生了不少影響。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這類老牌選秀節目,還是《樂隊的夏天》這樣近期引發關注的節目,和音樂有關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

姜昕認為,這些節目一方面普及了音樂,但另一方面也會給觀眾造成誤區。她首先談到了音樂節目的不真實:“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現場,都是製造出來的。”

張楚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實際上,有些音樂例如朋克音樂聽起來五音不全,其實那是朋克樂手的追求,音樂節目的後期處理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誤解。

除了音樂本身可能被誤解以外,姜昕還看到,音樂節目給音樂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音樂類綜藝節目火爆的當下,歌手們參加節目之後,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費從5萬漲到了50萬”,這樣就讓音樂人都“往電視臺衝,爭取曝光,不好好去創作”。她說,過去,音樂人見面問的都是“最近看了什麼好書?”“聽了什麼好歌?”“寫了什麼作品?”

但是現在,大家見面的話題全部都變了味兒,他們討論的是參加了什麼節目、點讚的情況如何、評論如何……她問:“我們是在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姜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當下的娛樂環境,在《春歌叢臺上》中,龔琳娜也有自己的觀察。她看到,自己的同行很少有人再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原來很有水平的人現在都不唱了,“不用功,不練了,但還可以賺錢,還可以坐在那高高在上地當評委。”不僅那些早已成名的評委如此,參加選秀而成名的歌手也陷入浮躁的狀態當中。

參加過《中國好歌曲》的民謠歌手趙雷在書中坦言:“現在的音樂市場,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大多都廢了,他們只顧著眼前的利益,沒能繼續往上走,也沒能謙虛下來學一些東西。”他看到,那些沒有成名的歌手還好,一旦火了,就很難在音樂上有所提升。

音樂人急著上電視增加曝光率,這當中有現實的因素。參加過《奇葩說》的鍵盤手、製作人臧鴻飛看到,過去在專注做音樂的時候,還有人對自己說三道四,可是後來,“看我經常上電視,自己也能養自己了”,大家的態度都轉變了。他意識到,在中國,“決定你是不是藝術家的標準不只是你的作品,還包括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

正如臧鴻飛觀察到的那樣,商業是每個音樂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春歌叢臺上》的序言中,摩登天空CEO沈黎暉談到,音樂畢竟不是自娛自樂,還是希望影響大多數人。“音樂要不要賣?賣多少錢?怎麼賣?用什麼方式面對大家?”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他認為,玩音樂不一定是為了錢,但錢的問題依然會擺在那裡。可是,如果把金錢看得太重,反而會失去自己。

“產業再不好你也得去做事情。”張楚是這樣面對行業裡的種種難題的,“面對不好的環境,我只是去建設一些好的東西。去建設你認為對的東西,就行了。”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

小鹿角APP 音樂財經 聯合出品 董露茜主編

東方出版社 2019-4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潘文捷,編輯:黃月、陳佳靖,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小鹿角APP——音娛產業數據終端

媒體、報告、教育、招聘、問答、社區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潘文捷

“《學貓叫》這樣的歌永遠會有,過去還有《兩隻蝴蝶》呢。”

日前,在“《春歌叢臺上》音樂人系列沙龍第一期——對話張楚、姜昕”的活動現場,搖滾歌手張楚這樣迴應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現狀。

他看到,總會有人順應套路做事,但也總會有人反著套路來做音樂,音樂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應當追隨自己的內心。歌手姜昕則建議聽眾:“什麼對你自己的生命有營養就去關注什麼,不要關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是一本音樂人訪談錄,重點在以商業的視角去記錄和觀察音樂人的狀態,張楚是其中的受訪者之一。

在活動現場,談話也圍繞著音樂的商業化進行。面對《學貓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場號召力,張楚並不否認,商業表現對於音樂來說是重要的,他認為,音樂本來就是一個產業,商業表現本身是音樂水平好不好的一個指標。

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音樂不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這並不是不是一味追隨套路做音樂的藉口。

他告訴現場觀眾:“在這個時代,音樂人面臨一定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機會。如果想把自己的音樂做好,社會也會給你空間。”他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責怪時代,“我覺得怪時代特傻。”

1

歌壇神曲: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

對音樂行業沒有任何貢獻

今年五月,在周杰倫巴黎演唱會上,有一位觀眾點了《學貓叫》這首神曲,周杰倫說:“這是我第一次唱別人的歌,還是在法國。”事後,他又在社交平臺發言:“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他的不少粉絲對此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對我們逝去的青春的褻瀆”,更有人提出,“我們的青春難道就這麼輸給了一首口水歌?”

在《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對今天的歌壇神曲抱有質疑。例如,被稱為“校長”的香港歌手譚詠麟就談到,在他的年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開口就能夠聽出是誰唱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容易識別了,“有的時候播了三首歌還沒聽出來是誰唱的。”在譚詠麟看來,這是因為一首歌紅了之後,人們都會去模仿、跟風,複製別人,卻沒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藝人。

歌手胡彥斌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說,現在的歌手創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會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調,進行大數據化,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這樣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的做法,認為這對音樂行業其實沒有任何貢獻。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張楚

“他們只在乎數據,只在乎誰流量高,誰賣得多,評論數高,全部都是這些。”在書中,胡彥斌這樣說。他甚至還引用李宗盛的話稱:“大眾是豬,你喂什麼就吃什麼。”

在活動現場,張楚也對觀眾的接受能力抱有遺憾,他坦言:“觀眾有時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聽歌的時候不用動腦子,感覺接受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就在時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實際上,那些音樂的水準究竟如何,是值得質疑的。

“如果(聽眾)都聽口水歌,說明我們存在讓它生長的文化土壤。”張楚說,要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必須有一個過程。他想告訴現場聽眾的是,“對於藝術來說,方法論其實是不實用的,藝術應當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叢臺上》一書裡,張楚也談到,雖然現在在中國的音樂環境當中,無論做什麼都會有商業因素存在,但是也會有純商業和個性化商業的區分。

在他看來,純商業就是不停地複製,內容簡單、容易識別、容易被接受,雖然形成了社會文化上的共識,但是卻缺乏生命力,消費完就會喪失價值。

但是,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文化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人們不會把一個簡單的理念當做真知和信仰來崇拜。他說人們的視野雖然已經被快餐文化充斥著,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種音樂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適,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內在的標準。“我希望以後大家吃的是自己選擇的、有營養的,而不是市場給予的。”

2

蜂擁上節目:音樂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電視節目也對近年來的音樂產業產生了不少影響。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這類老牌選秀節目,還是《樂隊的夏天》這樣近期引發關注的節目,和音樂有關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

姜昕認為,這些節目一方面普及了音樂,但另一方面也會給觀眾造成誤區。她首先談到了音樂節目的不真實:“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現場,都是製造出來的。”

張楚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實際上,有些音樂例如朋克音樂聽起來五音不全,其實那是朋克樂手的追求,音樂節目的後期處理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誤解。

除了音樂本身可能被誤解以外,姜昕還看到,音樂節目給音樂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音樂類綜藝節目火爆的當下,歌手們參加節目之後,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費從5萬漲到了50萬”,這樣就讓音樂人都“往電視臺衝,爭取曝光,不好好去創作”。她說,過去,音樂人見面問的都是“最近看了什麼好書?”“聽了什麼好歌?”“寫了什麼作品?”

但是現在,大家見面的話題全部都變了味兒,他們討論的是參加了什麼節目、點讚的情況如何、評論如何……她問:“我們是在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姜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當下的娛樂環境,在《春歌叢臺上》中,龔琳娜也有自己的觀察。她看到,自己的同行很少有人再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原來很有水平的人現在都不唱了,“不用功,不練了,但還可以賺錢,還可以坐在那高高在上地當評委。”不僅那些早已成名的評委如此,參加選秀而成名的歌手也陷入浮躁的狀態當中。

參加過《中國好歌曲》的民謠歌手趙雷在書中坦言:“現在的音樂市場,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大多都廢了,他們只顧著眼前的利益,沒能繼續往上走,也沒能謙虛下來學一些東西。”他看到,那些沒有成名的歌手還好,一旦火了,就很難在音樂上有所提升。

音樂人急著上電視增加曝光率,這當中有現實的因素。參加過《奇葩說》的鍵盤手、製作人臧鴻飛看到,過去在專注做音樂的時候,還有人對自己說三道四,可是後來,“看我經常上電視,自己也能養自己了”,大家的態度都轉變了。他意識到,在中國,“決定你是不是藝術家的標準不只是你的作品,還包括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

正如臧鴻飛觀察到的那樣,商業是每個音樂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春歌叢臺上》的序言中,摩登天空CEO沈黎暉談到,音樂畢竟不是自娛自樂,還是希望影響大多數人。“音樂要不要賣?賣多少錢?怎麼賣?用什麼方式面對大家?”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他認為,玩音樂不一定是為了錢,但錢的問題依然會擺在那裡。可是,如果把金錢看得太重,反而會失去自己。

“產業再不好你也得去做事情。”張楚是這樣面對行業裡的種種難題的,“面對不好的環境,我只是去建設一些好的東西。去建設你認為對的東西,就行了。”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

小鹿角APP 音樂財經 聯合出品 董露茜主編

東方出版社 2019-4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潘文捷,編輯:黃月、陳佳靖,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小鹿角APP——音娛產業數據終端

媒體、報告、教育、招聘、問答、社區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潘文捷

“《學貓叫》這樣的歌永遠會有,過去還有《兩隻蝴蝶》呢。”

日前,在“《春歌叢臺上》音樂人系列沙龍第一期——對話張楚、姜昕”的活動現場,搖滾歌手張楚這樣迴應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現狀。

他看到,總會有人順應套路做事,但也總會有人反著套路來做音樂,音樂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應當追隨自己的內心。歌手姜昕則建議聽眾:“什麼對你自己的生命有營養就去關注什麼,不要關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是一本音樂人訪談錄,重點在以商業的視角去記錄和觀察音樂人的狀態,張楚是其中的受訪者之一。

在活動現場,談話也圍繞著音樂的商業化進行。面對《學貓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場號召力,張楚並不否認,商業表現對於音樂來說是重要的,他認為,音樂本來就是一個產業,商業表現本身是音樂水平好不好的一個指標。

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音樂不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這並不是不是一味追隨套路做音樂的藉口。

他告訴現場觀眾:“在這個時代,音樂人面臨一定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機會。如果想把自己的音樂做好,社會也會給你空間。”他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責怪時代,“我覺得怪時代特傻。”

1

歌壇神曲: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

對音樂行業沒有任何貢獻

今年五月,在周杰倫巴黎演唱會上,有一位觀眾點了《學貓叫》這首神曲,周杰倫說:“這是我第一次唱別人的歌,還是在法國。”事後,他又在社交平臺發言:“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他的不少粉絲對此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對我們逝去的青春的褻瀆”,更有人提出,“我們的青春難道就這麼輸給了一首口水歌?”

在《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對今天的歌壇神曲抱有質疑。例如,被稱為“校長”的香港歌手譚詠麟就談到,在他的年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開口就能夠聽出是誰唱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容易識別了,“有的時候播了三首歌還沒聽出來是誰唱的。”在譚詠麟看來,這是因為一首歌紅了之後,人們都會去模仿、跟風,複製別人,卻沒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藝人。

歌手胡彥斌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說,現在的歌手創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會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調,進行大數據化,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這樣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的做法,認為這對音樂行業其實沒有任何貢獻。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張楚

“他們只在乎數據,只在乎誰流量高,誰賣得多,評論數高,全部都是這些。”在書中,胡彥斌這樣說。他甚至還引用李宗盛的話稱:“大眾是豬,你喂什麼就吃什麼。”

在活動現場,張楚也對觀眾的接受能力抱有遺憾,他坦言:“觀眾有時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聽歌的時候不用動腦子,感覺接受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就在時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實際上,那些音樂的水準究竟如何,是值得質疑的。

“如果(聽眾)都聽口水歌,說明我們存在讓它生長的文化土壤。”張楚說,要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必須有一個過程。他想告訴現場聽眾的是,“對於藝術來說,方法論其實是不實用的,藝術應當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叢臺上》一書裡,張楚也談到,雖然現在在中國的音樂環境當中,無論做什麼都會有商業因素存在,但是也會有純商業和個性化商業的區分。

在他看來,純商業就是不停地複製,內容簡單、容易識別、容易被接受,雖然形成了社會文化上的共識,但是卻缺乏生命力,消費完就會喪失價值。

但是,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文化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人們不會把一個簡單的理念當做真知和信仰來崇拜。他說人們的視野雖然已經被快餐文化充斥著,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種音樂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適,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內在的標準。“我希望以後大家吃的是自己選擇的、有營養的,而不是市場給予的。”

2

蜂擁上節目:音樂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電視節目也對近年來的音樂產業產生了不少影響。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這類老牌選秀節目,還是《樂隊的夏天》這樣近期引發關注的節目,和音樂有關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

姜昕認為,這些節目一方面普及了音樂,但另一方面也會給觀眾造成誤區。她首先談到了音樂節目的不真實:“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現場,都是製造出來的。”

張楚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實際上,有些音樂例如朋克音樂聽起來五音不全,其實那是朋克樂手的追求,音樂節目的後期處理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誤解。

除了音樂本身可能被誤解以外,姜昕還看到,音樂節目給音樂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音樂類綜藝節目火爆的當下,歌手們參加節目之後,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費從5萬漲到了50萬”,這樣就讓音樂人都“往電視臺衝,爭取曝光,不好好去創作”。她說,過去,音樂人見面問的都是“最近看了什麼好書?”“聽了什麼好歌?”“寫了什麼作品?”

但是現在,大家見面的話題全部都變了味兒,他們討論的是參加了什麼節目、點讚的情況如何、評論如何……她問:“我們是在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姜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當下的娛樂環境,在《春歌叢臺上》中,龔琳娜也有自己的觀察。她看到,自己的同行很少有人再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原來很有水平的人現在都不唱了,“不用功,不練了,但還可以賺錢,還可以坐在那高高在上地當評委。”不僅那些早已成名的評委如此,參加選秀而成名的歌手也陷入浮躁的狀態當中。

參加過《中國好歌曲》的民謠歌手趙雷在書中坦言:“現在的音樂市場,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大多都廢了,他們只顧著眼前的利益,沒能繼續往上走,也沒能謙虛下來學一些東西。”他看到,那些沒有成名的歌手還好,一旦火了,就很難在音樂上有所提升。

音樂人急著上電視增加曝光率,這當中有現實的因素。參加過《奇葩說》的鍵盤手、製作人臧鴻飛看到,過去在專注做音樂的時候,還有人對自己說三道四,可是後來,“看我經常上電視,自己也能養自己了”,大家的態度都轉變了。他意識到,在中國,“決定你是不是藝術家的標準不只是你的作品,還包括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

正如臧鴻飛觀察到的那樣,商業是每個音樂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春歌叢臺上》的序言中,摩登天空CEO沈黎暉談到,音樂畢竟不是自娛自樂,還是希望影響大多數人。“音樂要不要賣?賣多少錢?怎麼賣?用什麼方式面對大家?”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他認為,玩音樂不一定是為了錢,但錢的問題依然會擺在那裡。可是,如果把金錢看得太重,反而會失去自己。

“產業再不好你也得去做事情。”張楚是這樣面對行業裡的種種難題的,“面對不好的環境,我只是去建設一些好的東西。去建設你認為對的東西,就行了。”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

小鹿角APP 音樂財經 聯合出品 董露茜主編

東方出版社 2019-4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潘文捷,編輯:黃月、陳佳靖,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小鹿角APP——音娛產業數據終端

媒體、報告、教育、招聘、問答、社區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作者:潘文捷

“《學貓叫》這樣的歌永遠會有,過去還有《兩隻蝴蝶》呢。”

日前,在“《春歌叢臺上》音樂人系列沙龍第一期——對話張楚、姜昕”的活動現場,搖滾歌手張楚這樣迴應今天神曲套路化的現狀。

他看到,總會有人順應套路做事,但也總會有人反著套路來做音樂,音樂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是應當追隨自己的內心。歌手姜昕則建議聽眾:“什麼對你自己的生命有營養就去關注什麼,不要關心那些不能吸引你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是一本音樂人訪談錄,重點在以商業的視角去記錄和觀察音樂人的狀態,張楚是其中的受訪者之一。

在活動現場,談話也圍繞著音樂的商業化進行。面對《學貓叫》等套路化神曲的市場號召力,張楚並不否認,商業表現對於音樂來說是重要的,他認為,音樂本來就是一個產業,商業表現本身是音樂水平好不好的一個指標。

尤其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音樂不再是藝術品,而是日用品了。可是,這並不是不是一味追隨套路做音樂的藉口。

他告訴現場觀眾:“在這個時代,音樂人面臨一定生存壓力,但同時也獲得一定的機會。如果想把自己的音樂做好,社會也會給你空間。”他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責怪時代,“我覺得怪時代特傻。”

1

歌壇神曲: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

對音樂行業沒有任何貢獻

今年五月,在周杰倫巴黎演唱會上,有一位觀眾點了《學貓叫》這首神曲,周杰倫說:“這是我第一次唱別人的歌,還是在法國。”事後,他又在社交平臺發言:“為什麼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他的不少粉絲對此表示憤慨,認為“這是對周董的不尊敬,也是對我們逝去的青春的褻瀆”,更有人提出,“我們的青春難道就這麼輸給了一首口水歌?”

在《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中,很多歌手也都對今天的歌壇神曲抱有質疑。例如,被稱為“校長”的香港歌手譚詠麟就談到,在他的年代,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一開口就能夠聽出是誰唱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容易識別了,“有的時候播了三首歌還沒聽出來是誰唱的。”在譚詠麟看來,這是因為一首歌紅了之後,人們都會去模仿、跟風,複製別人,卻沒有想打造出不同的藝人。

歌手胡彥斌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說,現在的歌手創作是有公式的,甚至有一些“大佬”會分析每一首歌的走向、曲調,進行大數據化,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流量。他非常抗拒這樣帶著公式、套路來寫歌的做法,認為這對音樂行業其實沒有任何貢獻。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張楚

“他們只在乎數據,只在乎誰流量高,誰賣得多,評論數高,全部都是這些。”在書中,胡彥斌這樣說。他甚至還引用李宗盛的話稱:“大眾是豬,你喂什麼就吃什麼。”

在活動現場,張楚也對觀眾的接受能力抱有遺憾,他坦言:“觀眾有時候是傻的。”他看到,普通人聽歌的時候不用動腦子,感覺接受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就在時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實際上,那些音樂的水準究竟如何,是值得質疑的。

“如果(聽眾)都聽口水歌,說明我們存在讓它生長的文化土壤。”張楚說,要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必須有一個過程。他想告訴現場聽眾的是,“對於藝術來說,方法論其實是不實用的,藝術應當更加尊重人的精神。”

在《春歌叢臺上》一書裡,張楚也談到,雖然現在在中國的音樂環境當中,無論做什麼都會有商業因素存在,但是也會有純商業和個性化商業的區分。

在他看來,純商業就是不停地複製,內容簡單、容易識別、容易被接受,雖然形成了社會文化上的共識,但是卻缺乏生命力,消費完就會喪失價值。

但是,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文化應該是豐富多元的,人們不會把一個簡單的理念當做真知和信仰來崇拜。他說人們的視野雖然已經被快餐文化充斥著,但是希望大家更多地思考某種音樂是不是令自己真正感到舒適,是不是真正適合自己,是不是符合自己內在的標準。“我希望以後大家吃的是自己選擇的、有營養的,而不是市場給予的。”

2

蜂擁上節目:音樂人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除了套路化的神曲以外,電視節目也對近年來的音樂產業產生了不少影響。不論是《中國好聲音》這類老牌選秀節目,還是《樂隊的夏天》這樣近期引發關注的節目,和音樂有關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

姜昕認為,這些節目一方面普及了音樂,但另一方面也會給觀眾造成誤區。她首先談到了音樂節目的不真實:“那些剪切、修音,都不是真正的現場,都是製造出來的。”

張楚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實際上,有些音樂例如朋克音樂聽起來五音不全,其實那是朋克樂手的追求,音樂節目的後期處理可能會給觀眾帶來一些誤解。

除了音樂本身可能被誤解以外,姜昕還看到,音樂節目給音樂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音樂類綜藝節目火爆的當下,歌手們參加節目之後,曝光率猛增,“一下子演出費從5萬漲到了50萬”,這樣就讓音樂人都“往電視臺衝,爭取曝光,不好好去創作”。她說,過去,音樂人見面問的都是“最近看了什麼好書?”“聽了什麼好歌?”“寫了什麼作品?”

但是現在,大家見面的話題全部都變了味兒,他們討論的是參加了什麼節目、點讚的情況如何、評論如何……她問:“我們是在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還是在毀了自己?”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姜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當下的娛樂環境,在《春歌叢臺上》中,龔琳娜也有自己的觀察。她看到,自己的同行很少有人再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原來很有水平的人現在都不唱了,“不用功,不練了,但還可以賺錢,還可以坐在那高高在上地當評委。”不僅那些早已成名的評委如此,參加選秀而成名的歌手也陷入浮躁的狀態當中。

參加過《中國好歌曲》的民謠歌手趙雷在書中坦言:“現在的音樂市場,選秀節目出來的歌手大多都廢了,他們只顧著眼前的利益,沒能繼續往上走,也沒能謙虛下來學一些東西。”他看到,那些沒有成名的歌手還好,一旦火了,就很難在音樂上有所提升。

音樂人急著上電視增加曝光率,這當中有現實的因素。參加過《奇葩說》的鍵盤手、製作人臧鴻飛看到,過去在專注做音樂的時候,還有人對自己說三道四,可是後來,“看我經常上電視,自己也能養自己了”,大家的態度都轉變了。他意識到,在中國,“決定你是不是藝術家的標準不只是你的作品,還包括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

正如臧鴻飛觀察到的那樣,商業是每個音樂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在《春歌叢臺上》的序言中,摩登天空CEO沈黎暉談到,音樂畢竟不是自娛自樂,還是希望影響大多數人。“音樂要不要賣?賣多少錢?怎麼賣?用什麼方式面對大家?”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他認為,玩音樂不一定是為了錢,但錢的問題依然會擺在那裡。可是,如果把金錢看得太重,反而會失去自己。

“產業再不好你也得去做事情。”張楚是這樣面對行業裡的種種難題的,“面對不好的環境,我只是去建設一些好的東西。去建設你認為對的東西,就行了。”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春歌叢臺上:對話33位音樂人》

小鹿角APP 音樂財經 聯合出品 董露茜主編

東方出版社 2019-4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潘文捷,編輯:黃月、陳佳靖,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小鹿角APP——音娛產業數據終端

媒體、報告、教育、招聘、問答、社區

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張楚:《學貓叫》這種神曲永遠會有,音樂人要建設自己認為對的東西

左右滑動 瞭解小鹿角APP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