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喜歡那些爆款網絡歌曲,就像互聯網上隨處可見的圍繞著“憑什麼”“為什麼”“怎麼會”“能不能”的評論一樣,它們十有八九都是劍指“土味情歌”。

"

我不喜歡那些爆款網絡歌曲,就像互聯網上隨處可見的圍繞著“憑什麼”“為什麼”“怎麼會”“能不能”的評論一樣,它們十有八九都是劍指“土味情歌”。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3660圖片

“土味情歌”不僅是一個謔稱之詞,它代表了一眾審美階層,甚至一種時代現象。這樣一個網絡詞彙,從玩笑調侃,變成鄙視嘲諷,再演變成今天的噁心厭煩。並非簡簡單單的審美優越感所造成,某一著名訪談主持人曾經說:社會進入到轉型時期,人們價值觀的分歧會非常大。

拋開這些都不談,單從網絡評論裡看,這些評價往往都是一邊倒的討厭“土味歌曲”,但你不得不承認,即便如此,“土味歌曲”依舊能霸佔著各大網站,甚至音樂排行榜的前十,這證明了其受眾的量級是巨大的。

其實華語樂壇一直存在著極為龐大的“城鎮化審美”的音樂,在十幾年前它們是大陸網絡歌曲、車載音樂、彩鈴音樂等,是鄭源、唐磊、香香、慕容曉曉,甚至龐龍或刀郎。只不過因為當時的主流音樂依然強勢,華語樂壇正處於最後一個黃金時期,周杰倫、王力宏、孫燕姿們依然不可撼動。所以,“土味歌曲”雖然存在,但還不足以撼動主流市場。可今天不同,互聯網的爆發將這股民間力量放大了數百上千倍,而華語主流樂壇在偶像的衝擊下全面熄火,於是呈現出一種“偶像經濟”與“網紅藝人”的狂歡景象。

"

我不喜歡那些爆款網絡歌曲,就像互聯網上隨處可見的圍繞著“憑什麼”“為什麼”“怎麼會”“能不能”的評論一樣,它們十有八九都是劍指“土味情歌”。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3660圖片

“土味情歌”不僅是一個謔稱之詞,它代表了一眾審美階層,甚至一種時代現象。這樣一個網絡詞彙,從玩笑調侃,變成鄙視嘲諷,再演變成今天的噁心厭煩。並非簡簡單單的審美優越感所造成,某一著名訪談主持人曾經說:社會進入到轉型時期,人們價值觀的分歧會非常大。

拋開這些都不談,單從網絡評論裡看,這些評價往往都是一邊倒的討厭“土味歌曲”,但你不得不承認,即便如此,“土味歌曲”依舊能霸佔著各大網站,甚至音樂排行榜的前十,這證明了其受眾的量級是巨大的。

其實華語樂壇一直存在著極為龐大的“城鎮化審美”的音樂,在十幾年前它們是大陸網絡歌曲、車載音樂、彩鈴音樂等,是鄭源、唐磊、香香、慕容曉曉,甚至龐龍或刀郎。只不過因為當時的主流音樂依然強勢,華語樂壇正處於最後一個黃金時期,周杰倫、王力宏、孫燕姿們依然不可撼動。所以,“土味歌曲”雖然存在,但還不足以撼動主流市場。可今天不同,互聯網的爆發將這股民間力量放大了數百上千倍,而華語主流樂壇在偶像的衝擊下全面熄火,於是呈現出一種“偶像經濟”與“網紅藝人”的狂歡景象。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360圖片

凡事有果必有因,當一種發達潮流文化入侵進青年人滯後的本土世俗生活之中時,年輕的虛榮,貧乏的物質生活、表現的慾望、與這潮流文化形成了一種滑稽的扭曲與反差,這種反差過大時會造就“審美下沉”。放在十年前是快男超女,五年前是民謠回潮,放在今天就是“土味審美”。

“審美下沉”也並非中國才有,日本80年代大眾對紙醉金迷的泡沫時代的幻想與迷戀,也造就了一波“暴走族”“殺馬特”的浪潮。一個社會在經濟騰飛時,必然會有先富起來的人,和滯後的人,藝術審美能力也是如此。

"

我不喜歡那些爆款網絡歌曲,就像互聯網上隨處可見的圍繞著“憑什麼”“為什麼”“怎麼會”“能不能”的評論一樣,它們十有八九都是劍指“土味情歌”。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3660圖片

“土味情歌”不僅是一個謔稱之詞,它代表了一眾審美階層,甚至一種時代現象。這樣一個網絡詞彙,從玩笑調侃,變成鄙視嘲諷,再演變成今天的噁心厭煩。並非簡簡單單的審美優越感所造成,某一著名訪談主持人曾經說:社會進入到轉型時期,人們價值觀的分歧會非常大。

拋開這些都不談,單從網絡評論裡看,這些評價往往都是一邊倒的討厭“土味歌曲”,但你不得不承認,即便如此,“土味歌曲”依舊能霸佔著各大網站,甚至音樂排行榜的前十,這證明了其受眾的量級是巨大的。

其實華語樂壇一直存在著極為龐大的“城鎮化審美”的音樂,在十幾年前它們是大陸網絡歌曲、車載音樂、彩鈴音樂等,是鄭源、唐磊、香香、慕容曉曉,甚至龐龍或刀郎。只不過因為當時的主流音樂依然強勢,華語樂壇正處於最後一個黃金時期,周杰倫、王力宏、孫燕姿們依然不可撼動。所以,“土味歌曲”雖然存在,但還不足以撼動主流市場。可今天不同,互聯網的爆發將這股民間力量放大了數百上千倍,而華語主流樂壇在偶像的衝擊下全面熄火,於是呈現出一種“偶像經濟”與“網紅藝人”的狂歡景象。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360圖片

凡事有果必有因,當一種發達潮流文化入侵進青年人滯後的本土世俗生活之中時,年輕的虛榮,貧乏的物質生活、表現的慾望、與這潮流文化形成了一種滑稽的扭曲與反差,這種反差過大時會造就“審美下沉”。放在十年前是快男超女,五年前是民謠回潮,放在今天就是“土味審美”。

“審美下沉”也並非中國才有,日本80年代大眾對紙醉金迷的泡沫時代的幻想與迷戀,也造就了一波“暴走族”“殺馬特”的浪潮。一個社會在經濟騰飛時,必然會有先富起來的人,和滯後的人,藝術審美能力也是如此。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頭條號

這些年來,我主動或被動聽了不少“土味音樂”,發現其中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對外面世界的憧憬與幻想,“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後一起去東京和巴黎”,這就是閉塞又沉悶的縣城式的對於外面世界的想象與逃離。而這一類型衍生出來的則是一眾小清新作品與民謠歌手。比如毛不易的火,就是遵循了時代下沉的趨勢,因為他本身就是小鎮青年,描寫的就是小人物的生活。這種類型的歌裡沒寫遍人世百態,但人們群眾集體的直覺審美會直接挑中與他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那一首。

另一種則是重節奏,歌詞社會氣息顯著的“社會搖”風格。這也是“土味情歌”被釘上審美恥辱架的原罪。歌詞直接且粗鄙,幻想著花錢如流水的生活,唾罵著看不慣的行為現象。這實質上是對90年代香港黑幫電影,富豪電影的幻想。港式街頭黑幫變成了東北小混混,紅酒派對變成散裝白酒練歌房。

但無論是哪一種,核心都是對世俗生活的逃離,夢想的釋放與生命力的表達。我們之所以不理解,恰恰是因為我們不身在其中。有能力輕而易舉去土耳其,東京和巴黎的人群,必不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去發洩內心的幻想。真正的古惑仔也不會搖著頭去旺角約架。

"

我不喜歡那些爆款網絡歌曲,就像互聯網上隨處可見的圍繞著“憑什麼”“為什麼”“怎麼會”“能不能”的評論一樣,它們十有八九都是劍指“土味情歌”。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3660圖片

“土味情歌”不僅是一個謔稱之詞,它代表了一眾審美階層,甚至一種時代現象。這樣一個網絡詞彙,從玩笑調侃,變成鄙視嘲諷,再演變成今天的噁心厭煩。並非簡簡單單的審美優越感所造成,某一著名訪談主持人曾經說:社會進入到轉型時期,人們價值觀的分歧會非常大。

拋開這些都不談,單從網絡評論裡看,這些評價往往都是一邊倒的討厭“土味歌曲”,但你不得不承認,即便如此,“土味歌曲”依舊能霸佔著各大網站,甚至音樂排行榜的前十,這證明了其受眾的量級是巨大的。

其實華語樂壇一直存在著極為龐大的“城鎮化審美”的音樂,在十幾年前它們是大陸網絡歌曲、車載音樂、彩鈴音樂等,是鄭源、唐磊、香香、慕容曉曉,甚至龐龍或刀郎。只不過因為當時的主流音樂依然強勢,華語樂壇正處於最後一個黃金時期,周杰倫、王力宏、孫燕姿們依然不可撼動。所以,“土味歌曲”雖然存在,但還不足以撼動主流市場。可今天不同,互聯網的爆發將這股民間力量放大了數百上千倍,而華語主流樂壇在偶像的衝擊下全面熄火,於是呈現出一種“偶像經濟”與“網紅藝人”的狂歡景象。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360圖片

凡事有果必有因,當一種發達潮流文化入侵進青年人滯後的本土世俗生活之中時,年輕的虛榮,貧乏的物質生活、表現的慾望、與這潮流文化形成了一種滑稽的扭曲與反差,這種反差過大時會造就“審美下沉”。放在十年前是快男超女,五年前是民謠回潮,放在今天就是“土味審美”。

“審美下沉”也並非中國才有,日本80年代大眾對紙醉金迷的泡沫時代的幻想與迷戀,也造就了一波“暴走族”“殺馬特”的浪潮。一個社會在經濟騰飛時,必然會有先富起來的人,和滯後的人,藝術審美能力也是如此。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頭條號

這些年來,我主動或被動聽了不少“土味音樂”,發現其中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對外面世界的憧憬與幻想,“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後一起去東京和巴黎”,這就是閉塞又沉悶的縣城式的對於外面世界的想象與逃離。而這一類型衍生出來的則是一眾小清新作品與民謠歌手。比如毛不易的火,就是遵循了時代下沉的趨勢,因為他本身就是小鎮青年,描寫的就是小人物的生活。這種類型的歌裡沒寫遍人世百態,但人們群眾集體的直覺審美會直接挑中與他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那一首。

另一種則是重節奏,歌詞社會氣息顯著的“社會搖”風格。這也是“土味情歌”被釘上審美恥辱架的原罪。歌詞直接且粗鄙,幻想著花錢如流水的生活,唾罵著看不慣的行為現象。這實質上是對90年代香港黑幫電影,富豪電影的幻想。港式街頭黑幫變成了東北小混混,紅酒派對變成散裝白酒練歌房。

但無論是哪一種,核心都是對世俗生活的逃離,夢想的釋放與生命力的表達。我們之所以不理解,恰恰是因為我們不身在其中。有能力輕而易舉去土耳其,東京和巴黎的人群,必不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去發洩內心的幻想。真正的古惑仔也不會搖著頭去旺角約架。

你之砒霜,我之良藥,“土味歌曲”如何成為靈魂寄託?

圖片來自頭條號

很多從業者也認為“網紅歌曲”能紅是因為它們俗、口水、粗製濫造。運用那英曾經的話:“我承認我們都賣不過刀郎,但這種藝術我不認可”。這跟現如今那些不溫不火,聽著神曲嘆氣搖頭,然後謙虛地表示自己是有藝術底線的製作人如出一轍。但這其中沒有誰對誰錯,孫燕姿說:任何事物都有它的timing,存在即合理。

前天,陪高中同學出去喝酒,他在我眼裡,是少數沐浴音樂大師光輝長大的同學。平日裡吐槽“網紅歌曲”時,沒少了他的份。然而前一天,與他相談五年的女友離他而去,整頓飯吃得異常平靜,言語間也不過是學生時代那些雞毛蒜皮的八卦。回家路上,他坐在出租車裡,司機放起“怎麼會愛上了他,並決定跟他回家……”朋友當場淚奔,原來每個人的情愫,在那一刻都得以妥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