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克的救贖》——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拍攝於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贖》並沒有在翌年的奧斯卡上大放異彩,他敗給了當時的主旋律電影——《阿甘正傳》。但是,在後來一系列的評選中,這部電影在各大電影排名中,一直排在頭排。沒有贏得評委,卻贏得了影迷的心,就想自尊寶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一樣。對於這種反常的現象,我想就很有必要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看看它到底是用什麼樣的魔力來俘獲眾人之心? 先來說說電影要講的故事:一位前途似錦的銀行副總安迪,由於妻子偷情,便想殺死妻子和她的情人,而恰好那晚,兩人死於槍殺,他便成了頭號嫌疑犯。他雖然沒有殺人但是有殺人動機,由於他的辯護無力和證據不足,他被判無期,接著送入肖申克監獄。作為新人,前兩年他受盡折磨,那是咬著牙過日子,打碎的牙往肚子裡咽。他主動尋找到一次機會,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獄警長躲過稅收的麻煩。在和老囚犯瑞德的交往中,兩人的友誼也日趨牢固。而安迪在監獄中由於給獄警和監獄長帶來了利益,由此他也得到了許多自由空間。湯米的到來,使他無意中發現了殺害妻子的凶手,他要求翻案,但是在監獄長的橫加干涉下,他的希望被撲滅。當湯米被害,他便下定決心完成越獄這一壯舉。在電閃雷鳴之夜,他爬過自己用十九年挖出的隧道,爬過五百碼的化糞道,成功的離開了肖申克監獄。隨後,他把監獄長的受賄記錄交給了記者,腐敗者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他選擇了新生,好友瑞德也在假釋後,來到了他的身邊。 故事一點也不復雜,相反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安迪的越獄實錄。但是,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故事反而會產生如此大的效果?我覺得技巧全在影片的編排和人物的設置上。 影片的一開始是交代安迪的“案底”,給大家一個心理暗示,那就是他可能是凶手,也可能不是凶手,使大家能夠有興趣接著往下看。後面便是以瑞德的角度來描述安迪。我覺得這部電影好就好在瑞德這個角色的設定。瑞德作為一位老囚犯,他熟知監獄中的一切,也明白監獄中需要的生存技巧。而以這樣一個近似“導師”的人物來描述一個新進的囚犯,在心理上會給觀眾一種親切感。這彷彿就是一個故事,而瑞德是講故事的人,安迪是故事的主角。而這樣的安排註定這個故事是帶有傳奇色彩的。 安迪在獄中最初的生活都是靠瑞德的觀察來說明的,接著,影片便製造了安迪遭遇性侵犯的事件,加上新囚犯被獄警活活打死的事件,使每個觀眾在心理上都開始傾向於同情安迪,這就為影片後續的故事打下了一個基調——安迪以後的所作所為都是在反抗這種體制,都是在爭取自由。而這種觀眾和主角之間的默契類似於“斯得哥爾摩症候群”,這是影片最高明之處。 安迪在此之後便開始有了轉機,在屋外勞動中,他利用自己的知識主動接近獄警長,然後幫助他完成遺產的轉移。這是得到監獄中最大勢力支持的一種最有效途徑。瑞德對他的評論是他嚮往內心的自由。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說法,最真實的說法就是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和外在勢力做出某種妥協。就如以前網上的一句名言:“生活就像強姦,既然不能反抗不如學著享受。”到此為止,安迪得到了獄友的信任,也得到了獄警的關照。每個人都會面對困境,每個人處理困境的方法可能不一樣。但是安迪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我們內心對於困難的一種解決方法,而這種方法又是最常用的。當然,安迪暫時的妥協並不代表完全的服從,這要等到影片結束才能明白他的堅忍。 影片從這開始,進入了一種比較歡快的氣氛。身為犯人的安迪成了監獄中的財務總監,這也可以看出肖生克里,是罪犯並不僅僅是裡面的犯人。看到這裡,觀眾都會為了安迪慶幸,不會再遇到那該死的事端了,安迪的頭腦讓他脫離了困難。接著,便是已經花甲之年的布魯克斯。肖生克中最老的一位囚犯被釋放,一個被監獄同化了的人在外面的世界完全被拋棄,失去了自我認同感的布魯克斯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聯想起瑞德的一句話:這些牆很有趣。一開始你恨它,慢慢你就習慣了,到後來你便不能離開它了,這就是體制化。這句話解釋了亙古以來所有政策的本質。而任何一位有生活經驗的觀眾便能從這體會出生活的某些滋味,或酸或甜或苦或辣,一切盡在不言中。影片在這裡進一步將監獄渲染成了對立面,而安迪則是衝破這種體制最佳人選。 生活還要繼續,監獄生活就是一段一段的例行公事。而安迪則做著另一件事情,他每週給州議會寫信,以期望得到圖書資助。在他堅持了六年後,他的努力獲得了回報。接著,他再接再厲,繼續給州議會寫信,這帶來了最後的成果:他得以建立圖書館,改善獄友的精神面貌,讓每個人的內心中充滿希望。接著,他便私自放送音樂,讓內心的自由得到再次的釋放,迎接他的便是禁閉。日子在他不斷觸動體制底線的反覆較量中流失,誰都不會知道他的那把小錘子一刻也不會停下鑿牆的步伐,直到湯米的出現。 個人以為湯米這個人其實本不需要出現。不過作為一個可以豐富安迪性格的角色(湯米的教書育人近似於我們古代的聖人),他的出現也帶出了十九年前的那起凶殺案,得到內情的安迪自然是興奮不已,在和監獄長的談判中,他出口不遜,或者說過於冒進,導致自己喪失了機會。其實,這種機會本來就不可能出現,監獄長不會讓他有這個機會,湯米的被殺讓安迪徹底的失望,也堅定了他越獄的決心。在這裡,估計很多人都會問,既然都要越獄了,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期望翻案?我個人觀點,安迪是一個聰明人,他當然想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擺脫殺人的罪名,以便輕鬆出獄;另外,越獄是有風險的。兩者比較選其輕,他以為已經得到好處的監獄長可能會開恩,這樣就沒有必要冒險。當然,事態的發展導致他只能選擇越獄。 後面的故事就算是點綴了,安迪越獄成功,並帶走了監獄長洗乾淨的金錢;瑞德抱著不被假釋之心去應付問答,結果卻被假釋,他也經歷了一段心理掙扎,還好有老朋友的扶持,他也到達了夢想中的地方;而監獄長選擇自殺,獄警長被捕,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黑幕落下,觀眾大概還沉浸在安迪這種完美的結局中不能自拔。導演就是在不斷的“破局”和“立局”中完成了這個簡單的故事。而導演的精明之處就是在編排上讓觀眾看不到一絲造作的痕跡,任何問題的產生和問題的解決似乎都是自然的。 情節上,導演的高明之處便是我前面提到的讓觀眾在監獄生活開始不久後就同情安迪。而監獄作為一種對立的批判的象徵性場景,時時刻刻被各種事件加以深刻,最終當安迪越獄成功,監獄的象徵性則完成了使命。安迪成功越獄,對他而言是一種救贖,但是對監獄而言,安迪在監獄中散播下的希望之種是另一種形式的救贖。而影片的片名我想大概就是來源於這兩方面吧。 而回過頭去看安迪最初的一系列舉動,便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人,他時刻都保持著冷靜,都能審時度勢。在寵辱不驚的外表之下,我想應該是最初的監獄生活給了他深刻的啟發。而這個角色則代表了一般人心中最完美的人格。至於瑞德,他是一個深受體制困擾的旁觀者,他能接受現實,並能自得其樂,卻少了追求自由的激情,這個角色更是我們普通人的真實寫照。用普通人的視角去看完美的人格,這無疑拉近了觀眾和電影的距離。 如果你細細品味安迪的作為,是一部足以溫暖每個人的“心靈雞湯”。而在此層面上,筆者覺得這樣的一部電影並不適合去電影院觀看,更適合一個人欣賞而不是眾人觀看。裡面沒一個情節都帶著問題去看,在光影交錯中品嚐那份包含情感的滋味,這也就不難理解影片為什麼會擁有如此多的支持者。

《肖生克的救贖》——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