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小麥 玉米 不完美媽媽 油菜 農民 Acalanatha 2019-06-05

圖/馬碧波 文/吳春


又是一年夏忙麥收時,黃黃的杏兒熟了,火紅的石榴花開了,遠處,一望無垠的麥田不知不覺變得黃了,一聲聲:“算黃算割”的鳥鳴,不時地迴盪在廣袤的田間地頭。哦,又一年的麥收時節來到,夏 忙的序幕便在這鳥兒千聲萬喚中,徐徐拉開。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每到夏收時節,我便牽掛起田裡將要收穫的莊稼來,當看到電視上黨和政府組織人力物力甚至部隊幫助群眾收莊稼時,我十分感動,情不自禁地聯想起前些年夏收的情景:俗話說,“麥到芒中自死”,大約每年6月10日左右,我們關中平原的夏忙也會隨期而至。人們常用:“龍口奪食”來比喻在天氣變化無常的情況下收穫糧食的不易,農家出身的我,深知糧食“粒粒皆辛苦”來之不易,每每這時,我常常坐臥不安,天上的一片雲,地上的幾滴雨,都會令我無限擔憂。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也許,有人說,現在的夏收,輕鬆得很,可是已經不惑之年的我卻不以為然,情不自禁地回憶起八十年代的麥收時節。記得我上小學時,就念念有詞:“到2000年,我們要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實現四個現代化”,到那時,老師說,收麥就用收割機,種玉米就用播種機。象鐮刀鋤頭等農具,到那時它們就會被淘汰,種地收糧農民就會舒舒服服,不像現在,人疺馬困,使用原始農具累得我們賊死。我們憧憬著,盼望著,美好的現代化明天……我們盼啊盼,記得大約我上初中時,家裡分了責任田,理想中的收割機少得真是鳳毛麟角,現代化的腳步姍姍來遲。隊裡的父老鄉親只能沿襲著祖先傳統的原始夏收做法:先把早熟的油菜或大麥連根拔掉,再用耙子順平場地,再幾家聯合,由幾個壯漢拉著碌碡千萬次來回碾壓,婦女兒童不是在麥場邊上適時用盆子潑水,就是手提竹籠跟著碌碡邊跑邊撒草木灰,以防碌碡沾泥;等收拾好了場地,大人小孩,男勞婦女早已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這樣的碾場勞動,需要重複三五遍,才能完成一個平平坦坦的理想麥場。這才是麥收的第一個準備工作。有了它,然後才可以安心地進行一系列的收割碾打勞動。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既要搶收,又要搶種,麥收之前必須備好搶種的化肥等,那時大夥鼓足勁兒作務莊稼,除了土糞,一般的生產資料,諸如好點的種子化肥,都十分緊缺。記得我的一位親戚當時任某市領導,他在百忙之中抽空託關係,幫我們家和生產隊買來有限的美國二氨和土耳其化肥,還有當初最好的“戶丹”玉米優良品種。那幾年我們隊年年夏秋莊稼長勢良好,糧食總是超產,喜獲豐收,招得四鄰八鄉的人們前來參觀展覽並取經。

那時候,我家共有七畝責任田,全靠原始農具和人工收種,為了不再受餓腹之苦,母親和奶奶還執意租了三畝河灘地,她們常說:“再苦再累,家裡有糧,心裡不慌,只要能吃上麥面饃就好,那幾年,把人餓咋咧!做夢都想吃麥面饃呢!”於是,一家六個女人,四個女孩,兩個大人,起早貪黑,拼命幹活,母親是個要強的人,生怕別人笑話女人當家,落在人後,年邁的奶奶幫我們打雜;做飯、蒸饃、餵雞、餵豬,我們母女五人則廢寢忘食,加班加點地收割。白天,十多歲的我也和家人一樣,頭戴草帽,手持鐮刀,有板有眼地割起來,割呀割,割得口乾舌燥,嗓子冒煙;割呀割,喝口水,再割,直割得衣裳溼了幹,幹了溼;割呀割,直割得腰痠背痛,磨磨鐮,擦擦汗,再割;割呀割,直割得頭昏眼花,兩手起泡,渾身是灰。這還沒完,再用架子車拉,一捆一捆地裝,一行一行,一車一車地裝上弄下,麥芒把手和穿著長袖的胳膊扎得到處是傷,那時記得我們人小,常常拉著架子車走著走著,麥捆子就歪倒了,氣得我們不得不汗流滿面地重新裝好,就這樣,像螞蟻搬家,好不容易,才將遠遠近近十畝地的麥子,拉近麥場並堆成垛,等待脫粒 。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那時的脫粒機也少,幾家關係好的,合買一臺,若要脫麥,至少必須得四個壯漢,那場面,緊張得簡直像打仗,雖說戴頂大草帽,但從脫粒機蹦出的麥粒打在身上疼得像簡直象子彈,看吧,那小山一樣的麥捆垛,發生了變化,那就是大部分已脫粒的麥秸稈,這還沒完,等到天晴,再把這未徹底脫粒乾淨的麥稈,攤在陽光下暴晒,然後請拖拉機帶著碌碡來回碾壓,直到麥粒完全歸倉,還有,從脫粒機出來的麥粒,也不是很乾淨,還需要來回翻嗮清揚,才可收拾出乾淨的麥子,所有這些,莫不使用人力幹出來的,記得每次夏忙,我們農家人個個手上都打了不少血泡,真疼啊。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最累的是揚出乾淨的麥子,傳統節約的方法是家中男勞,一般睡在麥場,若有風來,便用木杴隨風拋灑起帶殼的麥子,在自然風的作用下,麥和麥糠便分道揚鑣,揚麥這活,看似簡單,實際操作,卻並非簡單。記得那時每每來風,家家戶戶便呼朋喚友的從酣夢中起來,我家因為沒有男勞,母親又不會揚麥,於是向來自立的母親本想求人,可是當她看到鄰居家幾乎山樣的麥垛時,真是為難別人,於是,她堅持自學,又請教老把式,反覆練,一次,兩次,百次,千次 ......終於有一天,母親成了方圓幾個村的女能人,因為她是我們村第一個會揚麥的婦女。當別的女人發出驚訝的讚歎時,母親笑著說:“這都是逼出來的,我們也長著兩隻手,只要肯學,硬學,苦學,一定學得會”。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既要搶收,又要搶種,農機較少,人工較多,天氣多變,時間緊,任務急,最怕收穫時下雨,要不人們常常比喻:“龍口奪食”,有時聽天氣預報說是小陣雨,但卻見那小陣雨不小,當人們手忙腳亂收拾完正在晾晒的糧食時,老天卻捉弄人似的片刻工夫又露出笑臉,讓人哭笑不得;有時,雨下個不停,眼睜睜看著將要收成的麥子發芽變質;有時雨下下停停,折騰得人萬分緊張,只擔心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那時候,為了搶手搶種,如果聽到天氣不好,全家人不得不廢寢忘食連續幹活幾天,記得那時,我家沒有男勞,辛苦萬分的母親經常端著飯碗打盹,這樣的左鄰右舍,比比皆是。每到關鍵時刻,母親總能統籌安排,我們全家齊心協力,幾個女孩子能吃苦,我們沒有落在人後,得到大夥好評。那時候,大部分農民剛剛解決溫飽問題,農機較少,記得有年總下連陰雨,在有限的時間裡,為了搶手搶種,十畝耕地一點都不能耽誤,記得我們那時經常在雨裡用最原始的農具播種玉米,但心急如焚的母親還是想請播種機來種地,可是等母親抱著渺茫的希望去請機子時,只見播種機後面跟了一大群同類項, 哎,沒法子,只怪農業機械太少,供不應求啊!如此使用原始農具搶收搶種十畝莊稼地,談何容易!?自從有了那時的艱辛勞動體驗,我深深地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並養成了永遠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往事如煙,歲月如歌,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我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變成了人到中年的人母,我敬愛的慈母奶奶已去世多年,每每想起過去的歲月,無不思念綿綿,淚水漣漣......民以食為天,多數人像我一樣關注:“三農”問題,更何況,我生長在農村,老家住在興平市渭河畔,每年的 夏忙秋收,是我永遠的牽掛和思念。令人欣喜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的的發展,如今的夏忙,時間越來越短,人工越來越少,現代化的機器種類越來越多,加上黨和政府對“三農政策”的優惠,城鄉差距逐漸縮小,麥收時節的人們變得越來越輕鬆和快捷......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實拍:興平人收麥,一場轟轟烈烈的夏收畫卷迅速展開(高清組圖)

又是一年夏忙麥收時,人們現代務農已不像過去那麼勞累辛苦,而是今非昔比地享受著科技興農帶給人們的幸福和財富;又是一年夏忙麥收時,我欣喜地看到已經收割小麥玉米、油菜等現代化農業機器遍佈興平乃至全國各地,更喜人的是過去的小麥稈玉米杆秸稈不能回填,現在,秸稈均能粉碎回填,既環保又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又是一年夏忙麥收時,我憧憬著未來更現代更舒適更快捷更環保的夏忙時節......

關於作者: 吳春,女,1969年出生,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大專學歷,目前在興平市原514廠上班,是興平市作協會員,愛好文學,多寫散文,作品散見於多家雜誌報紙和微信公眾號,平時熱愛生活,關注民生問題,善於牽紅線,是個好學習愛詩詞愛英語的熱心人。

來源:公眾號醉美新興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