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四川女孩嫵媚顧家,做得一手好川菜,我北京人差點留下

小吃 川菜 中餐 烤玉米 憶土金君 憶土金君 2017-08-28

金-沙林

長住北方,也走了大江南北很多省,感覺還是南方人做東西好吃。在北方,即便是一些很有名的館子,吃起來感覺味道也就那麼回事,普遍問題是油重鹽多,味道平常(此說可能有點偏激,歡迎批評)但在南方,即使是一些路邊攤炒的菜,感覺味道都是中上水平,有的甚至出乎意料妙香。

非常懷念十幾年前在武漢洪山區住的幾天,每天午餐就是到大院門口的攤上解決,兩個人要兩個菜,兩碗飯,吃得很滿足。飯攤上炒菜的是一箇中年女同胞,小煤爐,開大火,炒勺顛來顛去,裡面忽然躥起油火,吱吱啦啦的,色香味聲俱足。

三十年前四川女孩嫵媚顧家,做得一手好川菜,我北京人差點留下

不知為什麼我記憶深的都是一些小店街攤。十幾年前到廣西採訪,在南寧夜市攤上,各種吃食撲面而來,讓人有一種嘴不暇接的感覺。各種好吃的粉就不說了,有一位老大媽烤的玉米,上面放了各種調料,烤得油亮焦黃,拿個竹籤插起來,吃起來非常入口,至今隱隱的懷念。

三十年前四川女孩嫵媚顧家,做得一手好川菜,我北京人差點留下

後來北方各地也學這種烤玉米,但再也沒吃過類似的味道了,可我還是改不了毛病,到哪都找那種烤玉米,企圖尋回過去的味道,實際也是想挽回一點過去的人生。前幾天剛在北京豐臺區的一處燒烤攤上,專點了烤玉米,拿上來的塗了厚厚的什麼醬,吃起來齁鹹……

遍尋不著,就有一點傷感,就像人生,過去了就過去了,只有那麼一點記憶留給你。

據說臺灣夜市的小吃很有名,但當時國內許多地方路邊攤那種不是為遊客擺排場的素面感覺,估計臺灣也是遠不及的。國內好多事情就是這樣,平常起來馬馬虎虎,但突然就有一種驚奇斜逸而出。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跟著我們印刷公司的領導老樊到成都出差,那時成都還沒被鋼化玻璃建築所佔領,街邊的騎樓鋪子蓋著青瓦,鋪面門店都是棕黑色的老舊木頭,歲月感很強。北京那時雖然也沒大拆大建,但“蘇聯社會主義風格建築”跟這區別還是很大的,於是感到很新鮮。

三十年前四川女孩嫵媚顧家,做得一手好川菜,我北京人差點留下

成都老街

三十年前四川女孩嫵媚顧家,做得一手好川菜,我北京人差點留下

八十年代的成都

一家一戶的店面都把煤爐子放到外頭,鐵鑊泥罐中咕嘟咕嘟熬著東西,水氣瀰漫。在這一幅“舊”成都的風俗畫中,老樊也很不嚴肅了,竟跟我們沿街溜達,吃了各種吃食。

那時的成都街鋪,即使再簡單的飯菜,做得也有模有樣。印象中,在一處大食堂,三兩個菜碟,一大碗秈米飯,服務員還端上來一粗瓷碗青菜湯,新鮮蔬菜是整顆放進去的,估計湯滾旋出,非常鮮清可口。

飯桌上東道主四川印刷公司的小程陪我們說話,說起成都的生活,中午下班了,街邊買一把菜,女同志隨便弄一下,幾個可口的菜就出來了。小憩一下,漫步5分鐘到辦公室,接著上班。晚上下班了,跟同事朋友到哪個店耍一下,吃飯唱歌,好不愜意……

由這個話題又聊到四川女孩漂亮能幹,家裡家外一把手,男人反而成了閒人一個。席間對我開起玩笑了:要不你也在成都找一個婆娘吧,留在這兒算了。我也覺得這兒的男人挺享福的,有這麼能幹的四川女性把持,甚至訓斥著,不也是一種幸福?難說沒有一瞬間動了心。

那是1984年的事了,長長的年華的回憶,有時就化在了一碗湯中。

三十年前四川女孩嫵媚顧家,做得一手好川菜,我北京人差點留下

90年代初在太湖邊吃過一次飯,是跟著北京作家文學創作研討會去的,其中有幾道菜鮮美的讓人咋舌,那是另一種鮮味,跟西南諸省的麻辣完全不一樣。粗獷的舌頭從沒經過如此精緻味道的襲擊,令我不由地重新去端詳浩淼的大太湖,此地人民如此有口福,會不會被佳餚軟身,不思進取?又是一個男人享福的區域,恨不能長作太湖人,亂想一通,不禁呵呵。

三十年前四川女孩嫵媚顧家,做得一手好川菜,我北京人差點留下

浩渺的太湖

在江浙和上海吃過的好吃的有點數不勝數。前年在舟山吃過一次"外婆家",那一片吳儂之地本是“外婆家”的發祥地,菜做得比北京的“外婆家”更精緻一點,竟然還有小碗奶製品,跟北京的梅園奶品自是不同。菜價也可人,十幾塊錢的菜比比皆是,人也不像北京那樣多得坐在門口嗑瓜子兒。火車座,人清幽,是聊天的好地方。

北京奧運會那年,慕名去了上海城隍廟小吃,許是人太多了,許多門店像是應付遊客,比如那個生煎包子,除了鹹就沒有其他的味兒……而且上海城隍廟原來主要提供素食,本意就是為了香客在城隍老爺面前顯示自己的慈愛不殺和乾淨,像素面、素雞、素丸子等,現在那些城隍廟吃食,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各種雞鴨魚肉,總感覺有點名不副實,唬鄉下人。

三十年前四川女孩嫵媚顧家,做得一手好川菜,我北京人差點留下

上海城隍廟

說到素食,上海的“棗子樹”絕對應該去品嚐一下,北京及其他城市的素食我去過不少,但像棗子樹這樣品相的還沒見過,據說棗子樹是新派素食的鼻祖,不僅食物好,而且店面規制有一種不奢華的雅緻。

坐在淮海路吃素食,看不見擁擠的遊人,只見三三兩兩的中外市民在生活,偶有大排量的摩托閃過,細看是一歐美青年在飆車……

上海的吃食店基本上都是適合中產和市民階層的那種,中庸、乾淨、規範,味道都還可以,像許多大城市的店一樣,都在走向制式。

但幾十年了,我記憶最深的南方美食都是無拘無束的那種,像烤玉米一樣,說多了都是回憶。一次在湘南大山古道旁,吃了那種野店式的“湘菜”。那次是開車路過,偶見這座山店。雖是夏天,山風清涼,座位散擺在店外,背靠青山,面朝白雲。各種土鍋燒燉就不說了,值得一提的是醃辣椒配的各種野菜涼拌,其辣也衝,其香也純。至今想想,差點流淚,因為大山再往裡頭走走,就是我從來沒去過的父親的老家,中途打尖,一會兒就要看到祖家祠堂了。可是時光悠悠,現在父親已經不在了,空留懷想在青山一片的祖家。

三十年前四川女孩嫵媚顧家,做得一手好川菜,我北京人差點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