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遇仙河二十四眼泉

仙河 渭河 華州文史薈萃 2019-04-05

華州遇仙河二十四眼泉

作者:何小勇

在華州區境內有一條河,叫遇仙河,發源於秦嶺山脈,流經橋峪、馬場、大明、金惠、赤水,一路向北匯入渭河。剛出峪口的河道寬大約有兩三百米,出塬以後僅餘四五十米,河流長度約五十華里。在七十年代橋峪水庫建立以前,該河水流豐沛,人們過河都要赤腳渡河,水最深處可及人的小腿。在遇仙河流經馬場處的河邊,有一處泉水,叫做二十四眼泉,因為泉水茂盛,泉眼出水時發出“呼嚕呼嚕”的響聲,因此也有當地人號稱“呼嚕泉”。

華州遇仙河二十四眼泉

二十四眼泉是過去遇仙河兩岸人的生命泉。遇仙河的西邊是十里馬場,東邊是杜塬,和馬場村隔河相望的是赫堡村。關中的塬上自古乾旱缺水,特別是在七十年代橋峪水庫建立以後,二十四眼泉成了遇仙河兩岸人們飲用水的唯一來源。清晨,家裡的大人們挑著水桶,拿著瓢,細法的人還帶上毛巾,從家裡到泉邊,有的要走三四里路。來到泉邊,在泉水流經的下邊,先尋一塊石頭蹲下,仔細的洗洗臉,再到泉眼處用瓢,一瓢一瓢的將兩個水桶舀滿。力氣小的用瓢舀個大半桶,匆匆往家走。從泉水邊上到河邊,要從一個個石頭上走過去,挑水的人們需小心翼翼,一不注意,就會踩空掉到河裡。小時候,我曾經幫姑姑家從泉裡挑水,只挑了半桶,從一個石頭走到另一個石頭上,所挑的水桶由於慣性前後搖擺,我把握不好平衡, 水桶掉到了水裡。我腳上穿的窩窩(關中冬天農村自己做的一種棉鞋)全部打溼了,回去在爐子上烤了好長時間才幹。從河底到岸上是一個陡坡,走到岸邊,多數人要歇一下,才能一鼓作氣挑上岸。我最佩服的是表哥學文,儘管他僅比我大兩歲,可是在挑水時卻可以扁擔不下肩,從右肩換到左肩,一鼓作氣把水挑到家裡。每天早晨挑兩擔水,以保證家裡全天做飯和飲水。

華州遇仙河二十四眼泉

二十四眼泉是過去遇仙河兩岸人的生活泉。除了家裡做飯和飲用水外,塬上人們日常洗衣、牲畜飲水也全部依靠泉水。遇仙河兩岸的人們,隔一段時間就會把換洗下來的衣服拿到河邊去洗,馬場的人要洗衣服時,經常是把要洗的衣服放在背籠裡,而馬場對面赫堡村的人卻把要洗的衣服裝在籃子裡,提到泉邊。用我們現在的觀點,兩岸的人們還是非常注意保護上天賜下的這一處飲用水源的。人們洗衣時都是在泉口出水的下游,找一塊大石頭,拿著棒槌,邊敲打著衣服,邊同相鄰洗衣的人們諞著各自的生活。夏天,人們常常是邊洗邊晒,把洗好的衣服晒在河裡的石頭上,遠遠望去,河裡到處晾著五顏六色的衣服。等衣服全部洗完,前邊晾晒的衣服基本上都幹了,洗衣的婦女把乾衣服疊好再放在籃子裡或揹簍裡。河裡也成了婦女交流的一個主要場所。下午過後,放牛的孩子會把牛趕到河邊,讓吃飽草的牛飲好水,才把牛趕回去。

華州遇仙河二十四眼泉

現在,國家惠民政策的飲用水工程已經將自來水通到各家各戶,塬上的人們再也不會因為吃水問題而犯愁了,遇仙河二十四眼泉在兩岸人們的生活中也遠遠沒有過去那麼重要了,但是當地的人們仍然忘不了在泉水邊發生的人和事,泉邊也失去了往日的喧鬧,這成了兩岸人們心中永久的情懷。

圖文來源:作者提供

原文作者:何小勇

編輯整理:華州文史薈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