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笑佛”唐傑忠

相聲 唐傑忠 姜昆 馬季 中國青年網 2017-06-22
一尊“笑佛”唐傑忠

唐傑忠資料照片

□ 逄春階

電臺曾聞聲,熒屏曾見形,一尊“笑佛”唐傑忠。說自己是聽著唐傑忠相聲長大的,絕不是誇張。6月18日晚,85歲的唐先生不幸病世。我的第一反應是,他咋會死呢?他怎能死呢?他是“笑佛”啊!

唐傑忠是咱山東老鄉,祖籍龍口,他當得起“德藝雙馨”四字。做人的正直,昇華了他求藝的純粹。老先生不急不躁,用不斷的笑聲,滋潤著幾代觀眾的心靈。

捧哏,“贊、疑、吐、驚”,核心是個“捧”字,就是配合,跟逗哏的默契。唐傑忠和馬季從1959年開始合作,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唐傑忠一輩子站在捧哏位置上,站位很準很牢,自己心裡從沒有覺得不舒服。他曾說,“因為劉寶瑞老師教我們的時候就說,捧逗是一家,捧逗就是‘一棵菜’,沒有捧就沒有逗,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節目。”馬季獲得了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唐傑忠就和自己得了獎一樣激動,夜不能寐,半夜起來寫了一首“唐詩”——唐傑忠的詩,恭賀馬季獲獎。

好傢伙,竟然寫了一首“唐詩”,只有“笑佛”能幹得出來。總是盼望別人好,別人好就是自己好,推心置腹,一心一意,不摻雜質,這是一種態度,這是真正捧哏的態度,一種大度。

唐傑忠與姜昆合作,起始於1985年,二人合作的《虎口遐想》《電梯風波》《學唱歌》《著急》《重大新聞》等膾炙人口。唐傑忠年長,姜昆年輕,脾氣不同,一靜一動,一緩一急,但多年磨合,熬成了一塊清爽可口、醒腦提神的“薑糖”,唐變“糖”,“糖”黏“姜”,“姜”黏“糖”。後來年紀大了,唐傑忠主動提出“分手”。說起兩人分開,姜昆曾言:“唐傑忠老師跟我說,‘姜昆,我覺得你得找一個新的搭檔了,我跟不上你了,你節奏太快,一個月得跑十好幾個地方,一會兒奔西藏,一會兒又出國了,一會兒又去‘老少邊窮’地區了,事也很多。我要是老這麼跟著你的話,估計得拖你的後腿,找個年輕人吧。”唐傑忠還主動把戴志誠舉薦給姜昆做搭檔。

主動讓賢,讓路,讓位,從藝術發展考慮,從大處著眼,退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上。一“讓”而境界出,這是一種胸襟,一種捧哏的胸襟。

唐傑忠的這種修為,來源於師承。60多年前,唐傑忠從電影上看到山東快書名家高元鈞的曲藝,非常喜愛,登門拜訪。高元鈞雖沒收他為徒,但是熱情地給唐傑忠介紹了自己的把兄弟——單口相聲大王劉寶瑞。劉寶瑞傾囊相授,還一度給唐傑忠捧哏。唐傑忠曾說,“劉老師教我,除了傳藝以外,我沒有付任何報酬,也不交學費,也沒有什麼回報。他的心胸非常寬廣,可以說是海納百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師傅的言傳身教,影響了唐傑忠,他對待自己的徒弟,也如劉寶瑞對他,既是師徒,又是父子,還是朋友。比如對徒弟鞏漢林,唐傑忠當年千方百計幫他託關係、找朋友到北京發展,還幫他在北京借了房子,後來看鞏漢林演小品演得好,打心眼兒裡為他高興,對他特別寬厚,寬容。

在夫人眼裡,他是一個“很愛出汗,也不太愛說話”的老頭兒;在同行眼裡,他是一個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藝人;在搭檔眼裡,他是一個甘當綠葉、表演恰如其分的另一半;在徒弟眼裡,他是一個要求高、標準嚴,慈祥、幽默、可愛的師傅;在觀眾眼裡,他是永遠帶來快樂的“笑佛”。

其實在生活當中,唐傑忠也跟普通人一樣經歷了挫折和苦難。前些年,唐傑忠的兒子因病辭世,但是他把悲痛藏起來,依然讓大家在自己的相聲藝術中得到快樂。有一個動人的細節,足以看出唐先生的為人。據說,他一般不參加朋友的飯局,實在推不了,去時一定要帶倆飯盒,到那兒以後,告訴人家多炒倆菜,捎回去給老伴吃。

“笑佛”不死,唐先生一路走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