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暴力,方可前行'

"

英國“四十八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裡最早對香港的瞭解,是通過自己的父親傑克·佩裡。1953年,傑克·佩裡帶領英國工商界有識之士,打破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封鎖,展開著名的“破冰之旅”,從香港中轉前往北京。“那時的香港還比較貧窮,只是一個貿易港口,製造業開始發展,但是還不是一個金融中心。”

1972年,佩裡跟隨自己的父親,第一次來到香港。“我記得那時已經有一些摩天大樓,九龍到香港島海底隧道還沒開通,人們都是搭乘渡輪。街上非常喧囂,但是一切的節奏都很快,效率很高。紡織業已經開始發展,為歐美市場製造服裝。我在1972年見到的香港,還在英國人的統治和管理之下,當時沒有人會想到1997年的迴歸。”

1972年起,佩裡頻繁前往香港。“我看到英國對香港人的影響非常明顯,那裡的孩子們都穿著英式校服,學校向他們教授英國價值觀、宗教等。孩子們確實也學一些漢語,而且他們的家庭都是華人,但是,學校對漢語教育沒有足夠重視,這也就造成了現在的一些問題。”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給香港帶來了巨大改變,香港的一些製造商可以遷到中國內地。他們離開了香港擁擠的空間,可以獲得廉價的勞動力,很多人取得了成功。”

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懷抱,佩裡應邀前往觀摩迴歸儀式。“邀請我的是中方而不是英方,因為我對港督彭定康的工作提出過批評和反對,這讓英國官方不太高興。我對彭定康做的事情不贊同,我認為他沒有理解歷史和當時的整體情況,他讓香港人很困難。我當時是這樣認為的,直至今天還是這麼看。”

作為香港迴歸的見證者,佩裡表示,自己一生中從未經歷類似的事情,絕大多數殖民地的過渡時期都是充滿暴力的,甚至導致很多人喪生,但香港迴歸是一次和平、成功的迴歸。“我認為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為香港和平迴歸找到了辦法,他沒有要求香港發生根本性變化。”佩裡現在還記得,當時英方和中方各有一場儀式,英方的儀式在室外,下著大雨,中方的儀式在室內,雨過天晴,“那天的天氣似乎也象徵著改變。”

佩裡說,現在的香港年輕人需要住房、就業,需要機會。“但是對於政府來說,很難簡單用提供機會來回應抗議和暴力,因為這會給人一種印象:抗議是正確的,暴力是正確的。在一個家庭內部是如此,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更是如此。”

佩裡認為,目前的敵視和緊張狀態無益於局勢的好轉,“暴力必須停止,只要暴力還在繼續,那麼就無法找到前進的道路。”佩裡建議,可以設立為期6個月的“和平期”,抗議者停止暴力,給特區政府時間出臺措施。“只是,我不知道抗議人群中的暴力分子會不會有這樣的意願,他們或許會繼續製造麻煩。政府必須避免抗議人群被那些要給北京製造麻煩的人所控制。”

在談到中央政府的態度時,佩裡說:“有些人明顯希望讓中國在國際上難堪,希望逼迫中央政府派遣軍隊,他們希望中國出問題。我相信中央政府非常清楚這一點。中央政府目前保持了剋制,因為他們不想陷入挑釁者的圈套。但是,出於香港安全的考慮,中央政府可能在某個特定時刻,不得不採取行動。政府會讓大家知道,暴力抗議不是被無限度容忍的。”

近日,英國個別議員要求英國政府給予部分香港人英國護照。佩裡對此表示,這不是英國的角色,況且,英國政府正在減少移民。對於香港抗議中出現的美國國旗,佩裡說:“我覺得不需要過度關注這些國旗。我確信,如果美國人在香港有動作,北京肯定會知道是哪些人,也知道如何應對。中國對於世界各地的顏色革命都有跟蹤和仔細研究,知道滋事者如何運作。”

佩裡對抗議事件給香港經濟造成的損失表示擔憂。他說,這將導致香港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地位下降,這對香港地區、中國、英國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他表示,香港因其專業能力、金融業務、法律業務、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廣受尊重,這值得珍視和保護。“有些人現在已經因為抗議而避免前往香港了,這必須停止。”

佩裡特別指出,大灣區建設對香港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對現在五六十歲的人們來說,他們可能是大灣區的建設者,但是未來建設成功後真正的受益者,是現在的年輕人。必須讓香港的年輕人意識到,這是屬於他們的一項計劃。他們將來可能在這一區域,成為律師、金融家或者公務員,他們現在就應該到大灣區的其他城市看看,這些行業的人是如何工作的。騰訊、阿里巴巴等大企業都是值得他們參觀並在未來尋找工作機遇的地方。”

關於大灣區建設,佩裡還表示,如果香港和深圳地方政府能夠緊密合作,那麼就會打造世界實力最大的都市區,越來越多國家的企業就會把自己的總部遷到這裡。“現在的抗議和暴力必須停止,如果局勢能夠恢復平靜,那麼香港未來就是大灣區的金融和法律中心,如果不能,那麼香港就很可能不會這麼重要。局勢穩定下來後,香港特區政府就可以思考改革,中國4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功,現在的香港也需要改革,以讓年輕人更多地參與大灣區的建設。”

(本報倫敦9月12日電 本報駐倫敦記者 林衛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