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武音璇】

暴亂的持續發酵使香港的許多地方一片狼藉,暴徒的聲嘶力竭及歇斯底里讓香港這個猶如藝術品一樣優雅的城市變得千瘡百孔。讓我不禁想起幾個月前,2019前香港某天王舉辦內地巡迴演唱會,第三方售票平臺的低至1折的票價、喊著給錢就賣的票販子以及演唱會現場不足70%的上座率。種種跡象無一不令人唏噓: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武音璇】

暴亂的持續發酵使香港的許多地方一片狼藉,暴徒的聲嘶力竭及歇斯底里讓香港這個猶如藝術品一樣優雅的城市變得千瘡百孔。讓我不禁想起幾個月前,2019前香港某天王舉辦內地巡迴演唱會,第三方售票平臺的低至1折的票價、喊著給錢就賣的票販子以及演唱會現場不足70%的上座率。種種跡象無一不令人唏噓: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香港樂壇“三王一後”:梅豔芳、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

香港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樂壇告別翻唱歐美日歌曲為主“外來語言”的統治,以許冠傑、羅文為代表的歌手開始推廣粵語歌曲。80年代至90年代,“三王一後”、Beyond樂隊、“四大天王”等殿堂級歌手幾乎壟斷了香港流行樂壇的所有音樂獎項,在這個時期,太多觸動靈魂的音樂作品誕生,推動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全盛而輝煌的巔峰時代。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香港流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吸引著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產生共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從大環境來看,香港在經歷了20世紀下半葉的經濟飛速發展之後,躋身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大都市之一,90年代,香港GDP曾一度達到佔了大陸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一,香港社會更是處於多元化發展階段,香港人民在物質條件相對充盈的背景下,開始以音樂為觸角來描述香港的社會文化生活。

第二,從音樂類型來看,流行音樂是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徵,將共同性和特殊性、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糅合在一起。(注:陳玉聃:“一條大河”喚起我們的記憶,解放日報2016 年12 月27 日,第014版)每一首歌曲都有它闡述世界的角度,每一個音符的背後都會有引起觀眾所共情的點。無論是倡導和平、歌頌理想,還是緬懷愛情、抗爭生活,伴隨著旋律的傳遞,以小見大,透過抽象看真實。為香港做了別像的形象代言。

"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武音璇】

暴亂的持續發酵使香港的許多地方一片狼藉,暴徒的聲嘶力竭及歇斯底里讓香港這個猶如藝術品一樣優雅的城市變得千瘡百孔。讓我不禁想起幾個月前,2019前香港某天王舉辦內地巡迴演唱會,第三方售票平臺的低至1折的票價、喊著給錢就賣的票販子以及演唱會現場不足70%的上座率。種種跡象無一不令人唏噓: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香港樂壇“三王一後”:梅豔芳、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

香港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樂壇告別翻唱歐美日歌曲為主“外來語言”的統治,以許冠傑、羅文為代表的歌手開始推廣粵語歌曲。80年代至90年代,“三王一後”、Beyond樂隊、“四大天王”等殿堂級歌手幾乎壟斷了香港流行樂壇的所有音樂獎項,在這個時期,太多觸動靈魂的音樂作品誕生,推動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全盛而輝煌的巔峰時代。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香港流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吸引著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產生共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從大環境來看,香港在經歷了20世紀下半葉的經濟飛速發展之後,躋身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大都市之一,90年代,香港GDP曾一度達到佔了大陸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一,香港社會更是處於多元化發展階段,香港人民在物質條件相對充盈的背景下,開始以音樂為觸角來描述香港的社會文化生活。

第二,從音樂類型來看,流行音樂是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徵,將共同性和特殊性、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糅合在一起。(注:陳玉聃:“一條大河”喚起我們的記憶,解放日報2016 年12 月27 日,第014版)每一首歌曲都有它闡述世界的角度,每一個音符的背後都會有引起觀眾所共情的點。無論是倡導和平、歌頌理想,還是緬懷愛情、抗爭生活,伴隨著旋律的傳遞,以小見大,透過抽象看真實。為香港做了別像的形象代言。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beyond樂隊

Beyond曾說:“音樂創作”源自生活,我們比較喜歡留心世界的趨勢,為創作帶來衝擊。“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Beyond樂隊遠赴巴布亞新幾內亞,目睹了當地人民因為戰爭和災荒而遭受的苦難生活,並瞭解到一直致力於反對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白人專職統治而鬥爭了一生的囚犯納爾遜·曼德拉,也就是後來的南非前總統。黃家駒認為,曼德拉的精神是關於抗爭與希望,這與Beyond在香港艱辛打拼的經歷十分契合,從而有了這首廣為傳唱的《光輝歲月》。展現了香港流行樂壇在巔峰時代時,香港藝術家胸懷世界的責任感及使命感。Beyond用音樂作為跨越國界、種族的語言向全世界傳遞著消除文明隔閡、反對種族歧視的搖滾精神,以及為和平、自由、平等而戰的意志,早已超過了其音樂本身。

“每日以歌舞抹煞世事,腳步似機器踏碎痛苦,流露年青的衝勁,全力去賣弄,往日這心裡劃有裂痕,努力以古怪扮相掩飾,常在四周的嘲笑,埋下我每個每個美夢”。Beyond的《午夜流浪》將視線延伸到香港社會底層,描述了年青人在成長路上的痛苦以及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的壓抑與迷茫,但從不向生活妥協、在孤獨中依然追逐理想的精神風貌,以此來折射當時物慾橫流的香港的冷漠與無情。來自草根階層的Beyond真實的反應了社會百態的香港青年人的精神風貌,它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印記、一代人的青春,亦是一個時代的聲音。是如今香港樂壇不可複製的輝煌。

beyond樂隊,“午夜流浪”

這個時期,香港流行音樂對內地人民的影響也在發生巧妙的化學反應。融合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香港流行音樂作為連接世界的橋樑,不僅滿足了改革開放後內地人民對新型藝術表現形式的渴望,還直觀的感受了香港的社會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對60、70、80後的思想開放、內心秩序的塑造有著巨大影響,激發了彼時內地人民對追求真正內心解放的渴望以及對中國美好未來的憧憬,對內地民眾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帶動作用。

20世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它有著各地大城市的特徵,它有倫敦的古雅、紐約的豪華、東京的繁盛,巴黎的放蕩、馬德里的情懷,羅馬的端莊,多倫多的風采,世界有的,它都有,世界沒有的,它也有。(注:何肇發、丘海雄. 香港社會問題研究 序言C。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香港流行音樂式微

1997年7月1日,一個讓全中國人都為之歡欣鼓舞的日子,記憶裡遙遠的香港終於回來了。香港離我近了,正當我充滿期待之時,香港音樂離我卻越來越遠了。Beyond失去了黃家駒、“三王一後”先後宣佈退出歌壇,“四大天王”解散。90年代末,香港樂壇造星運動的肆蔓,為了樂壇的商業利益最大化,為成為“星”而做音樂,不是因為音樂作品而成為“星”,這與黃金時代香港音樂的初心所背道相馳。

很快,當香港還沉浸在迴歸的喜悅中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許多被房地產市場綁架的老百姓一夜從百萬富翁變成“百萬負翁”,甚至有一些人走投無路選擇自殺,導致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淪喪。金融風暴吹散了香港人的夢想,老百姓再也無力關注音樂,此時的香港唱片業盜版橫生,香港唱片業每年從中損失數以億元的版稅。音樂作品的產量與質量也在急劇下降,香港流行音樂呈現逐漸下跌態勢。

"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武音璇】

暴亂的持續發酵使香港的許多地方一片狼藉,暴徒的聲嘶力竭及歇斯底里讓香港這個猶如藝術品一樣優雅的城市變得千瘡百孔。讓我不禁想起幾個月前,2019前香港某天王舉辦內地巡迴演唱會,第三方售票平臺的低至1折的票價、喊著給錢就賣的票販子以及演唱會現場不足70%的上座率。種種跡象無一不令人唏噓: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香港樂壇“三王一後”:梅豔芳、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

香港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樂壇告別翻唱歐美日歌曲為主“外來語言”的統治,以許冠傑、羅文為代表的歌手開始推廣粵語歌曲。80年代至90年代,“三王一後”、Beyond樂隊、“四大天王”等殿堂級歌手幾乎壟斷了香港流行樂壇的所有音樂獎項,在這個時期,太多觸動靈魂的音樂作品誕生,推動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全盛而輝煌的巔峰時代。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香港流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吸引著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產生共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從大環境來看,香港在經歷了20世紀下半葉的經濟飛速發展之後,躋身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大都市之一,90年代,香港GDP曾一度達到佔了大陸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一,香港社會更是處於多元化發展階段,香港人民在物質條件相對充盈的背景下,開始以音樂為觸角來描述香港的社會文化生活。

第二,從音樂類型來看,流行音樂是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徵,將共同性和特殊性、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糅合在一起。(注:陳玉聃:“一條大河”喚起我們的記憶,解放日報2016 年12 月27 日,第014版)每一首歌曲都有它闡述世界的角度,每一個音符的背後都會有引起觀眾所共情的點。無論是倡導和平、歌頌理想,還是緬懷愛情、抗爭生活,伴隨著旋律的傳遞,以小見大,透過抽象看真實。為香港做了別像的形象代言。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beyond樂隊

Beyond曾說:“音樂創作”源自生活,我們比較喜歡留心世界的趨勢,為創作帶來衝擊。“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Beyond樂隊遠赴巴布亞新幾內亞,目睹了當地人民因為戰爭和災荒而遭受的苦難生活,並瞭解到一直致力於反對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白人專職統治而鬥爭了一生的囚犯納爾遜·曼德拉,也就是後來的南非前總統。黃家駒認為,曼德拉的精神是關於抗爭與希望,這與Beyond在香港艱辛打拼的經歷十分契合,從而有了這首廣為傳唱的《光輝歲月》。展現了香港流行樂壇在巔峰時代時,香港藝術家胸懷世界的責任感及使命感。Beyond用音樂作為跨越國界、種族的語言向全世界傳遞著消除文明隔閡、反對種族歧視的搖滾精神,以及為和平、自由、平等而戰的意志,早已超過了其音樂本身。

“每日以歌舞抹煞世事,腳步似機器踏碎痛苦,流露年青的衝勁,全力去賣弄,往日這心裡劃有裂痕,努力以古怪扮相掩飾,常在四周的嘲笑,埋下我每個每個美夢”。Beyond的《午夜流浪》將視線延伸到香港社會底層,描述了年青人在成長路上的痛苦以及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的壓抑與迷茫,但從不向生活妥協、在孤獨中依然追逐理想的精神風貌,以此來折射當時物慾橫流的香港的冷漠與無情。來自草根階層的Beyond真實的反應了社會百態的香港青年人的精神風貌,它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印記、一代人的青春,亦是一個時代的聲音。是如今香港樂壇不可複製的輝煌。

beyond樂隊,“午夜流浪”

這個時期,香港流行音樂對內地人民的影響也在發生巧妙的化學反應。融合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香港流行音樂作為連接世界的橋樑,不僅滿足了改革開放後內地人民對新型藝術表現形式的渴望,還直觀的感受了香港的社會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對60、70、80後的思想開放、內心秩序的塑造有著巨大影響,激發了彼時內地人民對追求真正內心解放的渴望以及對中國美好未來的憧憬,對內地民眾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帶動作用。

20世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它有著各地大城市的特徵,它有倫敦的古雅、紐約的豪華、東京的繁盛,巴黎的放蕩、馬德里的情懷,羅馬的端莊,多倫多的風采,世界有的,它都有,世界沒有的,它也有。(注:何肇發、丘海雄. 香港社會問題研究 序言C。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香港流行音樂式微

1997年7月1日,一個讓全中國人都為之歡欣鼓舞的日子,記憶裡遙遠的香港終於回來了。香港離我近了,正當我充滿期待之時,香港音樂離我卻越來越遠了。Beyond失去了黃家駒、“三王一後”先後宣佈退出歌壇,“四大天王”解散。90年代末,香港樂壇造星運動的肆蔓,為了樂壇的商業利益最大化,為成為“星”而做音樂,不是因為音樂作品而成為“星”,這與黃金時代香港音樂的初心所背道相馳。

很快,當香港還沉浸在迴歸的喜悅中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許多被房地產市場綁架的老百姓一夜從百萬富翁變成“百萬負翁”,甚至有一些人走投無路選擇自殺,導致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淪喪。金融風暴吹散了香港人的夢想,老百姓再也無力關注音樂,此時的香港唱片業盜版橫生,香港唱片業每年從中損失數以億元的版稅。音樂作品的產量與質量也在急劇下降,香港流行音樂呈現逐漸下跌態勢。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1998年8月28日,恆指期貨合約結算日,香港特區政府投入鉅額資金,與國際炒家展開將近一年的“金融保衛戰”,終在當天收盤鐘聲響起那一刻,宣告獲勝。圖片來自新華社

音樂是昂貴的藝術,音樂蓬勃發展的背後的重要支撐力是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經濟。自2003年以來,香港不斷髮生以疏離大陸為目標的社會運動。2003 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遊行示威,2004 年“我是香港人連線”網站公開鼓吹“香港獨立運動”。2006至2009 年,香港相繼爆發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運動和保衛菜園村運動。2014年,香港“佔中”,2016 年,旺角地區暴亂。2019年,暴亂已持續近3個月,暴力亂港分子所過之處,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大面積的損害、混亂和驚恐。香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港獨”分子如此社會戾氣的心態一次次發酵必然會導致香港社會的失序。在這樣一片土壤上,香港流行音樂又該如何生長?

隨著香港樂壇的衰落,越來越多的年輕香港歌手來到內地發展,如方大同、鄧紫棋、陳偉霆,他們不再以本土化的“港味”曲風為傳播目標,而是更多的融合了當今多元的流行文化元素。在內地,包含了多種音樂類型、技術以及多媒體的內地音樂市場對傳統香港流行音樂帶來了不小的衝擊。2010年後,大陸音樂市場的發展戰略也更加趨向於多元化格局,從單一的流行演唱的形式演變為百花齊放的音樂演唱類型,比如《樂隊的夏天》、《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大陸流行音樂的內核已深深根植於大眾生活與時代的發展浪潮中,根植於為社會創造意義的價值觀與實踐的結合,從製作、傳唱中發揚中華文化自信。特色“港味”本土化流行音樂產品幾乎被徹底邊緣。

"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武音璇】

暴亂的持續發酵使香港的許多地方一片狼藉,暴徒的聲嘶力竭及歇斯底里讓香港這個猶如藝術品一樣優雅的城市變得千瘡百孔。讓我不禁想起幾個月前,2019前香港某天王舉辦內地巡迴演唱會,第三方售票平臺的低至1折的票價、喊著給錢就賣的票販子以及演唱會現場不足70%的上座率。種種跡象無一不令人唏噓: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香港樂壇“三王一後”:梅豔芳、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

香港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樂壇告別翻唱歐美日歌曲為主“外來語言”的統治,以許冠傑、羅文為代表的歌手開始推廣粵語歌曲。80年代至90年代,“三王一後”、Beyond樂隊、“四大天王”等殿堂級歌手幾乎壟斷了香港流行樂壇的所有音樂獎項,在這個時期,太多觸動靈魂的音樂作品誕生,推動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全盛而輝煌的巔峰時代。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香港流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吸引著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產生共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從大環境來看,香港在經歷了20世紀下半葉的經濟飛速發展之後,躋身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大都市之一,90年代,香港GDP曾一度達到佔了大陸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一,香港社會更是處於多元化發展階段,香港人民在物質條件相對充盈的背景下,開始以音樂為觸角來描述香港的社會文化生活。

第二,從音樂類型來看,流行音樂是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徵,將共同性和特殊性、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糅合在一起。(注:陳玉聃:“一條大河”喚起我們的記憶,解放日報2016 年12 月27 日,第014版)每一首歌曲都有它闡述世界的角度,每一個音符的背後都會有引起觀眾所共情的點。無論是倡導和平、歌頌理想,還是緬懷愛情、抗爭生活,伴隨著旋律的傳遞,以小見大,透過抽象看真實。為香港做了別像的形象代言。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beyond樂隊

Beyond曾說:“音樂創作”源自生活,我們比較喜歡留心世界的趨勢,為創作帶來衝擊。“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Beyond樂隊遠赴巴布亞新幾內亞,目睹了當地人民因為戰爭和災荒而遭受的苦難生活,並瞭解到一直致力於反對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白人專職統治而鬥爭了一生的囚犯納爾遜·曼德拉,也就是後來的南非前總統。黃家駒認為,曼德拉的精神是關於抗爭與希望,這與Beyond在香港艱辛打拼的經歷十分契合,從而有了這首廣為傳唱的《光輝歲月》。展現了香港流行樂壇在巔峰時代時,香港藝術家胸懷世界的責任感及使命感。Beyond用音樂作為跨越國界、種族的語言向全世界傳遞著消除文明隔閡、反對種族歧視的搖滾精神,以及為和平、自由、平等而戰的意志,早已超過了其音樂本身。

“每日以歌舞抹煞世事,腳步似機器踏碎痛苦,流露年青的衝勁,全力去賣弄,往日這心裡劃有裂痕,努力以古怪扮相掩飾,常在四周的嘲笑,埋下我每個每個美夢”。Beyond的《午夜流浪》將視線延伸到香港社會底層,描述了年青人在成長路上的痛苦以及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的壓抑與迷茫,但從不向生活妥協、在孤獨中依然追逐理想的精神風貌,以此來折射當時物慾橫流的香港的冷漠與無情。來自草根階層的Beyond真實的反應了社會百態的香港青年人的精神風貌,它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印記、一代人的青春,亦是一個時代的聲音。是如今香港樂壇不可複製的輝煌。

beyond樂隊,“午夜流浪”

這個時期,香港流行音樂對內地人民的影響也在發生巧妙的化學反應。融合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香港流行音樂作為連接世界的橋樑,不僅滿足了改革開放後內地人民對新型藝術表現形式的渴望,還直觀的感受了香港的社會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對60、70、80後的思想開放、內心秩序的塑造有著巨大影響,激發了彼時內地人民對追求真正內心解放的渴望以及對中國美好未來的憧憬,對內地民眾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帶動作用。

20世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它有著各地大城市的特徵,它有倫敦的古雅、紐約的豪華、東京的繁盛,巴黎的放蕩、馬德里的情懷,羅馬的端莊,多倫多的風采,世界有的,它都有,世界沒有的,它也有。(注:何肇發、丘海雄. 香港社會問題研究 序言C。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香港流行音樂式微

1997年7月1日,一個讓全中國人都為之歡欣鼓舞的日子,記憶裡遙遠的香港終於回來了。香港離我近了,正當我充滿期待之時,香港音樂離我卻越來越遠了。Beyond失去了黃家駒、“三王一後”先後宣佈退出歌壇,“四大天王”解散。90年代末,香港樂壇造星運動的肆蔓,為了樂壇的商業利益最大化,為成為“星”而做音樂,不是因為音樂作品而成為“星”,這與黃金時代香港音樂的初心所背道相馳。

很快,當香港還沉浸在迴歸的喜悅中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許多被房地產市場綁架的老百姓一夜從百萬富翁變成“百萬負翁”,甚至有一些人走投無路選擇自殺,導致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淪喪。金融風暴吹散了香港人的夢想,老百姓再也無力關注音樂,此時的香港唱片業盜版橫生,香港唱片業每年從中損失數以億元的版稅。音樂作品的產量與質量也在急劇下降,香港流行音樂呈現逐漸下跌態勢。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1998年8月28日,恆指期貨合約結算日,香港特區政府投入鉅額資金,與國際炒家展開將近一年的“金融保衛戰”,終在當天收盤鐘聲響起那一刻,宣告獲勝。圖片來自新華社

音樂是昂貴的藝術,音樂蓬勃發展的背後的重要支撐力是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經濟。自2003年以來,香港不斷髮生以疏離大陸為目標的社會運動。2003 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遊行示威,2004 年“我是香港人連線”網站公開鼓吹“香港獨立運動”。2006至2009 年,香港相繼爆發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運動和保衛菜園村運動。2014年,香港“佔中”,2016 年,旺角地區暴亂。2019年,暴亂已持續近3個月,暴力亂港分子所過之處,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大面積的損害、混亂和驚恐。香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港獨”分子如此社會戾氣的心態一次次發酵必然會導致香港社會的失序。在這樣一片土壤上,香港流行音樂又該如何生長?

隨著香港樂壇的衰落,越來越多的年輕香港歌手來到內地發展,如方大同、鄧紫棋、陳偉霆,他們不再以本土化的“港味”曲風為傳播目標,而是更多的融合了當今多元的流行文化元素。在內地,包含了多種音樂類型、技術以及多媒體的內地音樂市場對傳統香港流行音樂帶來了不小的衝擊。2010年後,大陸音樂市場的發展戰略也更加趨向於多元化格局,從單一的流行演唱的形式演變為百花齊放的音樂演唱類型,比如《樂隊的夏天》、《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大陸流行音樂的內核已深深根植於大眾生活與時代的發展浪潮中,根植於為社會創造意義的價值觀與實踐的結合,從製作、傳唱中發揚中華文化自信。特色“港味”本土化流行音樂產品幾乎被徹底邊緣。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鄧紫棋

現如今,陳奕迅作為香港樂壇的最後守候者,一直在苦苦支撐著,這是陳奕迅的幸與不幸,更是香港樂壇的幸與不幸,再也沒有過去百花爭鳴、譚張爭霸的局面,天王之後後繼無人,天后之後再無天后。香港流行音樂的沒落更是一個城市、文化與時代的變遷,隨著社會變遷的同時,若無生產力推動創新,只能不斷被其他文化所滲透、所稀釋,直至慢慢被人遺忘。

香港音樂該何處何從?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聽到如《吻別》、《海闊天空》般經典香港音樂作品。然而,正是有“三王一後”等藝術家豐富多彩的根基,香港流行音樂才會成長為參天茂密的音樂森林,才會有了香港音樂曾經的美好時代,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傳唱,去懷念。

當暴亂使香港變得空虛,恢復元氣的途徑之一便是音樂。香港流行音樂從曾經的黃金時代到逐漸褪去鉛華,隨著香港老一代藝術家逐漸老去,香港流行音樂似乎也不太甘願做一個若有若無的配角,甚至是淪為博物館裡的藝術。作為聽著香港粵語歌曲長大的90後,我依然對香港流行音樂的未來抱有願景。

"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武音璇】

暴亂的持續發酵使香港的許多地方一片狼藉,暴徒的聲嘶力竭及歇斯底里讓香港這個猶如藝術品一樣優雅的城市變得千瘡百孔。讓我不禁想起幾個月前,2019前香港某天王舉辦內地巡迴演唱會,第三方售票平臺的低至1折的票價、喊著給錢就賣的票販子以及演唱會現場不足70%的上座率。種種跡象無一不令人唏噓: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香港樂壇“三王一後”:梅豔芳、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

香港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樂壇告別翻唱歐美日歌曲為主“外來語言”的統治,以許冠傑、羅文為代表的歌手開始推廣粵語歌曲。80年代至90年代,“三王一後”、Beyond樂隊、“四大天王”等殿堂級歌手幾乎壟斷了香港流行樂壇的所有音樂獎項,在這個時期,太多觸動靈魂的音樂作品誕生,推動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全盛而輝煌的巔峰時代。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香港流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吸引著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產生共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從大環境來看,香港在經歷了20世紀下半葉的經濟飛速發展之後,躋身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大都市之一,90年代,香港GDP曾一度達到佔了大陸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一,香港社會更是處於多元化發展階段,香港人民在物質條件相對充盈的背景下,開始以音樂為觸角來描述香港的社會文化生活。

第二,從音樂類型來看,流行音樂是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徵,將共同性和特殊性、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糅合在一起。(注:陳玉聃:“一條大河”喚起我們的記憶,解放日報2016 年12 月27 日,第014版)每一首歌曲都有它闡述世界的角度,每一個音符的背後都會有引起觀眾所共情的點。無論是倡導和平、歌頌理想,還是緬懷愛情、抗爭生活,伴隨著旋律的傳遞,以小見大,透過抽象看真實。為香港做了別像的形象代言。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beyond樂隊

Beyond曾說:“音樂創作”源自生活,我們比較喜歡留心世界的趨勢,為創作帶來衝擊。“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Beyond樂隊遠赴巴布亞新幾內亞,目睹了當地人民因為戰爭和災荒而遭受的苦難生活,並瞭解到一直致力於反對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白人專職統治而鬥爭了一生的囚犯納爾遜·曼德拉,也就是後來的南非前總統。黃家駒認為,曼德拉的精神是關於抗爭與希望,這與Beyond在香港艱辛打拼的經歷十分契合,從而有了這首廣為傳唱的《光輝歲月》。展現了香港流行樂壇在巔峰時代時,香港藝術家胸懷世界的責任感及使命感。Beyond用音樂作為跨越國界、種族的語言向全世界傳遞著消除文明隔閡、反對種族歧視的搖滾精神,以及為和平、自由、平等而戰的意志,早已超過了其音樂本身。

“每日以歌舞抹煞世事,腳步似機器踏碎痛苦,流露年青的衝勁,全力去賣弄,往日這心裡劃有裂痕,努力以古怪扮相掩飾,常在四周的嘲笑,埋下我每個每個美夢”。Beyond的《午夜流浪》將視線延伸到香港社會底層,描述了年青人在成長路上的痛苦以及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的壓抑與迷茫,但從不向生活妥協、在孤獨中依然追逐理想的精神風貌,以此來折射當時物慾橫流的香港的冷漠與無情。來自草根階層的Beyond真實的反應了社會百態的香港青年人的精神風貌,它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印記、一代人的青春,亦是一個時代的聲音。是如今香港樂壇不可複製的輝煌。

beyond樂隊,“午夜流浪”

這個時期,香港流行音樂對內地人民的影響也在發生巧妙的化學反應。融合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香港流行音樂作為連接世界的橋樑,不僅滿足了改革開放後內地人民對新型藝術表現形式的渴望,還直觀的感受了香港的社會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對60、70、80後的思想開放、內心秩序的塑造有著巨大影響,激發了彼時內地人民對追求真正內心解放的渴望以及對中國美好未來的憧憬,對內地民眾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帶動作用。

20世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它有著各地大城市的特徵,它有倫敦的古雅、紐約的豪華、東京的繁盛,巴黎的放蕩、馬德里的情懷,羅馬的端莊,多倫多的風采,世界有的,它都有,世界沒有的,它也有。(注:何肇發、丘海雄. 香港社會問題研究 序言C。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香港流行音樂式微

1997年7月1日,一個讓全中國人都為之歡欣鼓舞的日子,記憶裡遙遠的香港終於回來了。香港離我近了,正當我充滿期待之時,香港音樂離我卻越來越遠了。Beyond失去了黃家駒、“三王一後”先後宣佈退出歌壇,“四大天王”解散。90年代末,香港樂壇造星運動的肆蔓,為了樂壇的商業利益最大化,為成為“星”而做音樂,不是因為音樂作品而成為“星”,這與黃金時代香港音樂的初心所背道相馳。

很快,當香港還沉浸在迴歸的喜悅中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許多被房地產市場綁架的老百姓一夜從百萬富翁變成“百萬負翁”,甚至有一些人走投無路選擇自殺,導致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淪喪。金融風暴吹散了香港人的夢想,老百姓再也無力關注音樂,此時的香港唱片業盜版橫生,香港唱片業每年從中損失數以億元的版稅。音樂作品的產量與質量也在急劇下降,香港流行音樂呈現逐漸下跌態勢。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1998年8月28日,恆指期貨合約結算日,香港特區政府投入鉅額資金,與國際炒家展開將近一年的“金融保衛戰”,終在當天收盤鐘聲響起那一刻,宣告獲勝。圖片來自新華社

音樂是昂貴的藝術,音樂蓬勃發展的背後的重要支撐力是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經濟。自2003年以來,香港不斷髮生以疏離大陸為目標的社會運動。2003 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遊行示威,2004 年“我是香港人連線”網站公開鼓吹“香港獨立運動”。2006至2009 年,香港相繼爆發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運動和保衛菜園村運動。2014年,香港“佔中”,2016 年,旺角地區暴亂。2019年,暴亂已持續近3個月,暴力亂港分子所過之處,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大面積的損害、混亂和驚恐。香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港獨”分子如此社會戾氣的心態一次次發酵必然會導致香港社會的失序。在這樣一片土壤上,香港流行音樂又該如何生長?

隨著香港樂壇的衰落,越來越多的年輕香港歌手來到內地發展,如方大同、鄧紫棋、陳偉霆,他們不再以本土化的“港味”曲風為傳播目標,而是更多的融合了當今多元的流行文化元素。在內地,包含了多種音樂類型、技術以及多媒體的內地音樂市場對傳統香港流行音樂帶來了不小的衝擊。2010年後,大陸音樂市場的發展戰略也更加趨向於多元化格局,從單一的流行演唱的形式演變為百花齊放的音樂演唱類型,比如《樂隊的夏天》、《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大陸流行音樂的內核已深深根植於大眾生活與時代的發展浪潮中,根植於為社會創造意義的價值觀與實踐的結合,從製作、傳唱中發揚中華文化自信。特色“港味”本土化流行音樂產品幾乎被徹底邊緣。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鄧紫棋

現如今,陳奕迅作為香港樂壇的最後守候者,一直在苦苦支撐著,這是陳奕迅的幸與不幸,更是香港樂壇的幸與不幸,再也沒有過去百花爭鳴、譚張爭霸的局面,天王之後後繼無人,天后之後再無天后。香港流行音樂的沒落更是一個城市、文化與時代的變遷,隨著社會變遷的同時,若無生產力推動創新,只能不斷被其他文化所滲透、所稀釋,直至慢慢被人遺忘。

香港音樂該何處何從?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聽到如《吻別》、《海闊天空》般經典香港音樂作品。然而,正是有“三王一後”等藝術家豐富多彩的根基,香港流行音樂才會成長為參天茂密的音樂森林,才會有了香港音樂曾經的美好時代,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傳唱,去懷念。

當暴亂使香港變得空虛,恢復元氣的途徑之一便是音樂。香港流行音樂從曾經的黃金時代到逐漸褪去鉛華,隨著香港老一代藝術家逐漸老去,香港流行音樂似乎也不太甘願做一個若有若無的配角,甚至是淪為博物館裡的藝術。作為聽著香港粵語歌曲長大的90後,我依然對香港流行音樂的未來抱有願景。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在很多內地人心中,香港依然是“東方之珠”。但這種優勢還能維持多久?暴亂又何嘗不是在揮霍這份優勢?那麼,香港流行音樂的未來在哪裡?是否還會重現“光輝歲月”的輝煌?在香港老一輩藝術家的青年時期,是他們撐起了香港的音樂,也造就了香港流行文化的璀璨星空。那麼,是不是該停止傷害香港,聰明的運用好香港流行音樂來扭轉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的終結,恐怕還得那些亂港青年人自己想通才好。

“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2002年香港經濟蕭條期間,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樑錦鬆朗誦起《獅子山下》的歌詞......

"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武音璇】

暴亂的持續發酵使香港的許多地方一片狼藉,暴徒的聲嘶力竭及歇斯底里讓香港這個猶如藝術品一樣優雅的城市變得千瘡百孔。讓我不禁想起幾個月前,2019前香港某天王舉辦內地巡迴演唱會,第三方售票平臺的低至1折的票價、喊著給錢就賣的票販子以及演唱會現場不足70%的上座率。種種跡象無一不令人唏噓: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香港樂壇“三王一後”:梅豔芳、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

香港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樂壇告別翻唱歐美日歌曲為主“外來語言”的統治,以許冠傑、羅文為代表的歌手開始推廣粵語歌曲。80年代至90年代,“三王一後”、Beyond樂隊、“四大天王”等殿堂級歌手幾乎壟斷了香港流行樂壇的所有音樂獎項,在這個時期,太多觸動靈魂的音樂作品誕生,推動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全盛而輝煌的巔峰時代。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香港流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吸引著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產生共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從大環境來看,香港在經歷了20世紀下半葉的經濟飛速發展之後,躋身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大都市之一,90年代,香港GDP曾一度達到佔了大陸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一,香港社會更是處於多元化發展階段,香港人民在物質條件相對充盈的背景下,開始以音樂為觸角來描述香港的社會文化生活。

第二,從音樂類型來看,流行音樂是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徵,將共同性和特殊性、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糅合在一起。(注:陳玉聃:“一條大河”喚起我們的記憶,解放日報2016 年12 月27 日,第014版)每一首歌曲都有它闡述世界的角度,每一個音符的背後都會有引起觀眾所共情的點。無論是倡導和平、歌頌理想,還是緬懷愛情、抗爭生活,伴隨著旋律的傳遞,以小見大,透過抽象看真實。為香港做了別像的形象代言。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beyond樂隊

Beyond曾說:“音樂創作”源自生活,我們比較喜歡留心世界的趨勢,為創作帶來衝擊。“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Beyond樂隊遠赴巴布亞新幾內亞,目睹了當地人民因為戰爭和災荒而遭受的苦難生活,並瞭解到一直致力於反對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白人專職統治而鬥爭了一生的囚犯納爾遜·曼德拉,也就是後來的南非前總統。黃家駒認為,曼德拉的精神是關於抗爭與希望,這與Beyond在香港艱辛打拼的經歷十分契合,從而有了這首廣為傳唱的《光輝歲月》。展現了香港流行樂壇在巔峰時代時,香港藝術家胸懷世界的責任感及使命感。Beyond用音樂作為跨越國界、種族的語言向全世界傳遞著消除文明隔閡、反對種族歧視的搖滾精神,以及為和平、自由、平等而戰的意志,早已超過了其音樂本身。

“每日以歌舞抹煞世事,腳步似機器踏碎痛苦,流露年青的衝勁,全力去賣弄,往日這心裡劃有裂痕,努力以古怪扮相掩飾,常在四周的嘲笑,埋下我每個每個美夢”。Beyond的《午夜流浪》將視線延伸到香港社會底層,描述了年青人在成長路上的痛苦以及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的壓抑與迷茫,但從不向生活妥協、在孤獨中依然追逐理想的精神風貌,以此來折射當時物慾橫流的香港的冷漠與無情。來自草根階層的Beyond真實的反應了社會百態的香港青年人的精神風貌,它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印記、一代人的青春,亦是一個時代的聲音。是如今香港樂壇不可複製的輝煌。

beyond樂隊,“午夜流浪”

這個時期,香港流行音樂對內地人民的影響也在發生巧妙的化學反應。融合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香港流行音樂作為連接世界的橋樑,不僅滿足了改革開放後內地人民對新型藝術表現形式的渴望,還直觀的感受了香港的社會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對60、70、80後的思想開放、內心秩序的塑造有著巨大影響,激發了彼時內地人民對追求真正內心解放的渴望以及對中國美好未來的憧憬,對內地民眾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帶動作用。

20世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它有著各地大城市的特徵,它有倫敦的古雅、紐約的豪華、東京的繁盛,巴黎的放蕩、馬德里的情懷,羅馬的端莊,多倫多的風采,世界有的,它都有,世界沒有的,它也有。(注:何肇發、丘海雄. 香港社會問題研究 序言C。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香港流行音樂式微

1997年7月1日,一個讓全中國人都為之歡欣鼓舞的日子,記憶裡遙遠的香港終於回來了。香港離我近了,正當我充滿期待之時,香港音樂離我卻越來越遠了。Beyond失去了黃家駒、“三王一後”先後宣佈退出歌壇,“四大天王”解散。90年代末,香港樂壇造星運動的肆蔓,為了樂壇的商業利益最大化,為成為“星”而做音樂,不是因為音樂作品而成為“星”,這與黃金時代香港音樂的初心所背道相馳。

很快,當香港還沉浸在迴歸的喜悅中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許多被房地產市場綁架的老百姓一夜從百萬富翁變成“百萬負翁”,甚至有一些人走投無路選擇自殺,導致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淪喪。金融風暴吹散了香港人的夢想,老百姓再也無力關注音樂,此時的香港唱片業盜版橫生,香港唱片業每年從中損失數以億元的版稅。音樂作品的產量與質量也在急劇下降,香港流行音樂呈現逐漸下跌態勢。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1998年8月28日,恆指期貨合約結算日,香港特區政府投入鉅額資金,與國際炒家展開將近一年的“金融保衛戰”,終在當天收盤鐘聲響起那一刻,宣告獲勝。圖片來自新華社

音樂是昂貴的藝術,音樂蓬勃發展的背後的重要支撐力是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經濟。自2003年以來,香港不斷髮生以疏離大陸為目標的社會運動。2003 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遊行示威,2004 年“我是香港人連線”網站公開鼓吹“香港獨立運動”。2006至2009 年,香港相繼爆發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運動和保衛菜園村運動。2014年,香港“佔中”,2016 年,旺角地區暴亂。2019年,暴亂已持續近3個月,暴力亂港分子所過之處,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大面積的損害、混亂和驚恐。香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港獨”分子如此社會戾氣的心態一次次發酵必然會導致香港社會的失序。在這樣一片土壤上,香港流行音樂又該如何生長?

隨著香港樂壇的衰落,越來越多的年輕香港歌手來到內地發展,如方大同、鄧紫棋、陳偉霆,他們不再以本土化的“港味”曲風為傳播目標,而是更多的融合了當今多元的流行文化元素。在內地,包含了多種音樂類型、技術以及多媒體的內地音樂市場對傳統香港流行音樂帶來了不小的衝擊。2010年後,大陸音樂市場的發展戰略也更加趨向於多元化格局,從單一的流行演唱的形式演變為百花齊放的音樂演唱類型,比如《樂隊的夏天》、《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大陸流行音樂的內核已深深根植於大眾生活與時代的發展浪潮中,根植於為社會創造意義的價值觀與實踐的結合,從製作、傳唱中發揚中華文化自信。特色“港味”本土化流行音樂產品幾乎被徹底邊緣。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鄧紫棋

現如今,陳奕迅作為香港樂壇的最後守候者,一直在苦苦支撐著,這是陳奕迅的幸與不幸,更是香港樂壇的幸與不幸,再也沒有過去百花爭鳴、譚張爭霸的局面,天王之後後繼無人,天后之後再無天后。香港流行音樂的沒落更是一個城市、文化與時代的變遷,隨著社會變遷的同時,若無生產力推動創新,只能不斷被其他文化所滲透、所稀釋,直至慢慢被人遺忘。

香港音樂該何處何從?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聽到如《吻別》、《海闊天空》般經典香港音樂作品。然而,正是有“三王一後”等藝術家豐富多彩的根基,香港流行音樂才會成長為參天茂密的音樂森林,才會有了香港音樂曾經的美好時代,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傳唱,去懷念。

當暴亂使香港變得空虛,恢復元氣的途徑之一便是音樂。香港流行音樂從曾經的黃金時代到逐漸褪去鉛華,隨著香港老一代藝術家逐漸老去,香港流行音樂似乎也不太甘願做一個若有若無的配角,甚至是淪為博物館裡的藝術。作為聽著香港粵語歌曲長大的90後,我依然對香港流行音樂的未來抱有願景。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在很多內地人心中,香港依然是“東方之珠”。但這種優勢還能維持多久?暴亂又何嘗不是在揮霍這份優勢?那麼,香港流行音樂的未來在哪裡?是否還會重現“光輝歲月”的輝煌?在香港老一輩藝術家的青年時期,是他們撐起了香港的音樂,也造就了香港流行文化的璀璨星空。那麼,是不是該停止傷害香港,聰明的運用好香港流行音樂來扭轉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的終結,恐怕還得那些亂港青年人自己想通才好。

“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2002年香港經濟蕭條期間,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樑錦鬆朗誦起《獅子山下》的歌詞......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武音璇】

暴亂的持續發酵使香港的許多地方一片狼藉,暴徒的聲嘶力竭及歇斯底里讓香港這個猶如藝術品一樣優雅的城市變得千瘡百孔。讓我不禁想起幾個月前,2019前香港某天王舉辦內地巡迴演唱會,第三方售票平臺的低至1折的票價、喊著給錢就賣的票販子以及演唱會現場不足70%的上座率。種種跡象無一不令人唏噓: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香港樂壇“三王一後”:梅豔芳、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

香港流行音樂的光輝歲月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樂壇告別翻唱歐美日歌曲為主“外來語言”的統治,以許冠傑、羅文為代表的歌手開始推廣粵語歌曲。80年代至90年代,“三王一後”、Beyond樂隊、“四大天王”等殿堂級歌手幾乎壟斷了香港流行樂壇的所有音樂獎項,在這個時期,太多觸動靈魂的音樂作品誕生,推動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全盛而輝煌的巔峰時代。

為什麼這個時期的香港流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吸引著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產生共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從大環境來看,香港在經歷了20世紀下半葉的經濟飛速發展之後,躋身成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大都市之一,90年代,香港GDP曾一度達到佔了大陸經濟規模的四分之一,香港社會更是處於多元化發展階段,香港人民在物質條件相對充盈的背景下,開始以音樂為觸角來描述香港的社會文化生活。

第二,從音樂類型來看,流行音樂是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徵,將共同性和特殊性、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糅合在一起。(注:陳玉聃:“一條大河”喚起我們的記憶,解放日報2016 年12 月27 日,第014版)每一首歌曲都有它闡述世界的角度,每一個音符的背後都會有引起觀眾所共情的點。無論是倡導和平、歌頌理想,還是緬懷愛情、抗爭生活,伴隨著旋律的傳遞,以小見大,透過抽象看真實。為香港做了別像的形象代言。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beyond樂隊

Beyond曾說:“音樂創作”源自生活,我們比較喜歡留心世界的趨勢,為創作帶來衝擊。“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願這土地裡,不分你我高低”,Beyond樂隊遠赴巴布亞新幾內亞,目睹了當地人民因為戰爭和災荒而遭受的苦難生活,並瞭解到一直致力於反對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白人專職統治而鬥爭了一生的囚犯納爾遜·曼德拉,也就是後來的南非前總統。黃家駒認為,曼德拉的精神是關於抗爭與希望,這與Beyond在香港艱辛打拼的經歷十分契合,從而有了這首廣為傳唱的《光輝歲月》。展現了香港流行樂壇在巔峰時代時,香港藝術家胸懷世界的責任感及使命感。Beyond用音樂作為跨越國界、種族的語言向全世界傳遞著消除文明隔閡、反對種族歧視的搖滾精神,以及為和平、自由、平等而戰的意志,早已超過了其音樂本身。

“每日以歌舞抹煞世事,腳步似機器踏碎痛苦,流露年青的衝勁,全力去賣弄,往日這心裡劃有裂痕,努力以古怪扮相掩飾,常在四周的嘲笑,埋下我每個每個美夢”。Beyond的《午夜流浪》將視線延伸到香港社會底層,描述了年青人在成長路上的痛苦以及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的壓抑與迷茫,但從不向生活妥協、在孤獨中依然追逐理想的精神風貌,以此來折射當時物慾橫流的香港的冷漠與無情。來自草根階層的Beyond真實的反應了社會百態的香港青年人的精神風貌,它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印記、一代人的青春,亦是一個時代的聲音。是如今香港樂壇不可複製的輝煌。

beyond樂隊,“午夜流浪”

這個時期,香港流行音樂對內地人民的影響也在發生巧妙的化學反應。融合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香港流行音樂作為連接世界的橋樑,不僅滿足了改革開放後內地人民對新型藝術表現形式的渴望,還直觀的感受了香港的社會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對60、70、80後的思想開放、內心秩序的塑造有著巨大影響,激發了彼時內地人民對追求真正內心解放的渴望以及對中國美好未來的憧憬,對內地民眾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帶動作用。

20世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它有著各地大城市的特徵,它有倫敦的古雅、紐約的豪華、東京的繁盛,巴黎的放蕩、馬德里的情懷,羅馬的端莊,多倫多的風采,世界有的,它都有,世界沒有的,它也有。(注:何肇發、丘海雄. 香港社會問題研究 序言C。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

喧囂過後,輝煌不再:香港流行音樂式微

1997年7月1日,一個讓全中國人都為之歡欣鼓舞的日子,記憶裡遙遠的香港終於回來了。香港離我近了,正當我充滿期待之時,香港音樂離我卻越來越遠了。Beyond失去了黃家駒、“三王一後”先後宣佈退出歌壇,“四大天王”解散。90年代末,香港樂壇造星運動的肆蔓,為了樂壇的商業利益最大化,為成為“星”而做音樂,不是因為音樂作品而成為“星”,這與黃金時代香港音樂的初心所背道相馳。

很快,當香港還沉浸在迴歸的喜悅中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許多被房地產市場綁架的老百姓一夜從百萬富翁變成“百萬負翁”,甚至有一些人走投無路選擇自殺,導致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淪喪。金融風暴吹散了香港人的夢想,老百姓再也無力關注音樂,此時的香港唱片業盜版橫生,香港唱片業每年從中損失數以億元的版稅。音樂作品的產量與質量也在急劇下降,香港流行音樂呈現逐漸下跌態勢。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1998年8月28日,恆指期貨合約結算日,香港特區政府投入鉅額資金,與國際炒家展開將近一年的“金融保衛戰”,終在當天收盤鐘聲響起那一刻,宣告獲勝。圖片來自新華社

音樂是昂貴的藝術,音樂蓬勃發展的背後的重要支撐力是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經濟。自2003年以來,香港不斷髮生以疏離大陸為目標的社會運動。2003 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遊行示威,2004 年“我是香港人連線”網站公開鼓吹“香港獨立運動”。2006至2009 年,香港相繼爆發保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運動和保衛菜園村運動。2014年,香港“佔中”,2016 年,旺角地區暴亂。2019年,暴亂已持續近3個月,暴力亂港分子所過之處,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大面積的損害、混亂和驚恐。香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港獨”分子如此社會戾氣的心態一次次發酵必然會導致香港社會的失序。在這樣一片土壤上,香港流行音樂又該如何生長?

隨著香港樂壇的衰落,越來越多的年輕香港歌手來到內地發展,如方大同、鄧紫棋、陳偉霆,他們不再以本土化的“港味”曲風為傳播目標,而是更多的融合了當今多元的流行文化元素。在內地,包含了多種音樂類型、技術以及多媒體的內地音樂市場對傳統香港流行音樂帶來了不小的衝擊。2010年後,大陸音樂市場的發展戰略也更加趨向於多元化格局,從單一的流行演唱的形式演變為百花齊放的音樂演唱類型,比如《樂隊的夏天》、《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大陸流行音樂的內核已深深根植於大眾生活與時代的發展浪潮中,根植於為社會創造意義的價值觀與實踐的結合,從製作、傳唱中發揚中華文化自信。特色“港味”本土化流行音樂產品幾乎被徹底邊緣。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鄧紫棋

現如今,陳奕迅作為香港樂壇的最後守候者,一直在苦苦支撐著,這是陳奕迅的幸與不幸,更是香港樂壇的幸與不幸,再也沒有過去百花爭鳴、譚張爭霸的局面,天王之後後繼無人,天后之後再無天后。香港流行音樂的沒落更是一個城市、文化與時代的變遷,隨著社會變遷的同時,若無生產力推動創新,只能不斷被其他文化所滲透、所稀釋,直至慢慢被人遺忘。

香港音樂該何處何從?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聽到如《吻別》、《海闊天空》般經典香港音樂作品。然而,正是有“三王一後”等藝術家豐富多彩的根基,香港流行音樂才會成長為參天茂密的音樂森林,才會有了香港音樂曾經的美好時代,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傳唱,去懷念。

當暴亂使香港變得空虛,恢復元氣的途徑之一便是音樂。香港流行音樂從曾經的黃金時代到逐漸褪去鉛華,隨著香港老一代藝術家逐漸老去,香港流行音樂似乎也不太甘願做一個若有若無的配角,甚至是淪為博物館裡的藝術。作為聽著香港粵語歌曲長大的90後,我依然對香港流行音樂的未來抱有願景。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在很多內地人心中,香港依然是“東方之珠”。但這種優勢還能維持多久?暴亂又何嘗不是在揮霍這份優勢?那麼,香港流行音樂的未來在哪裡?是否還會重現“光輝歲月”的輝煌?在香港老一輩藝術家的青年時期,是他們撐起了香港的音樂,也造就了香港流行文化的璀璨星空。那麼,是不是該停止傷害香港,聰明的運用好香港流行音樂來扭轉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的終結,恐怕還得那些亂港青年人自己想通才好。

“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2002年香港經濟蕭條期間,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樑錦鬆朗誦起《獅子山下》的歌詞......

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香港,廢掉的不僅是青年,還有音樂

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樑錦鬆,2002年發表其任內首份財政預算案,結語中摘錄“獅子山下”歌詞,令香港市民稱讚。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