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元奉元路城圖。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元奉元路城圖。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在景龍池北口西側有一幢建築,碑石標示其為“明清老母廟(唐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元奉元路城圖。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在景龍池北口西側有一幢建築,碑石標示其為“明清老母廟(唐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據景龍池的街巷地名及其與興慶宮遺址的相近距離,這一說法很難令人懷疑,但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等地圖標識,這一遺址的考訂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元奉元路城圖。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在景龍池北口西側有一幢建築,碑石標示其為“明清老母廟(唐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據景龍池的街巷地名及其與興慶宮遺址的相近距離,這一說法很難令人懷疑,但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等地圖標識,這一遺址的考訂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

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的繪製標識,如今的景龍池街巷(圖中綠線)位於唐代興慶宮遺址的北側,而所謂“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位置(圖中紅點)則距龍池距離甚遠,甚至在興慶宮範圍之外。

如若地圖標示有一定誤差,且此地確實為唐代遺蹟,那麼該遺址也應為永嘉坊或興慶宮的圍牆或樓臺,不應是所謂池邊的“觀魚臺”遺址。

關於“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源於《碑林文史資料》第四輯《景龍名跡》一篇,其中載“碑林區東關景龍池巷北端,有唐南內興慶宮一樓臺遺址,相傳為玄宗觀魚臺。”

由於此書於1989年出版,當時缺乏對興慶宮遺址的系統考古勘察,且原文也未下定論,有所訛誤也情有可原,但如今文保碑石仍是如此標記著實令人汗顏。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元奉元路城圖。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在景龍池北口西側有一幢建築,碑石標示其為“明清老母廟(唐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據景龍池的街巷地名及其與興慶宮遺址的相近距離,這一說法很難令人懷疑,但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等地圖標識,這一遺址的考訂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

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的繪製標識,如今的景龍池街巷(圖中綠線)位於唐代興慶宮遺址的北側,而所謂“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位置(圖中紅點)則距龍池距離甚遠,甚至在興慶宮範圍之外。

如若地圖標示有一定誤差,且此地確實為唐代遺蹟,那麼該遺址也應為永嘉坊或興慶宮的圍牆或樓臺,不應是所謂池邊的“觀魚臺”遺址。

關於“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源於《碑林文史資料》第四輯《景龍名跡》一篇,其中載“碑林區東關景龍池巷北端,有唐南內興慶宮一樓臺遺址,相傳為玄宗觀魚臺。”

由於此書於1989年出版,當時缺乏對興慶宮遺址的系統考古勘察,且原文也未下定論,有所訛誤也情有可原,但如今文保碑石仍是如此標記著實令人汗顏。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明清老母廟及遺址保護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元奉元路城圖。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在景龍池北口西側有一幢建築,碑石標示其為“明清老母廟(唐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據景龍池的街巷地名及其與興慶宮遺址的相近距離,這一說法很難令人懷疑,但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等地圖標識,這一遺址的考訂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

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的繪製標識,如今的景龍池街巷(圖中綠線)位於唐代興慶宮遺址的北側,而所謂“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位置(圖中紅點)則距龍池距離甚遠,甚至在興慶宮範圍之外。

如若地圖標示有一定誤差,且此地確實為唐代遺蹟,那麼該遺址也應為永嘉坊或興慶宮的圍牆或樓臺,不應是所謂池邊的“觀魚臺”遺址。

關於“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源於《碑林文史資料》第四輯《景龍名跡》一篇,其中載“碑林區東關景龍池巷北端,有唐南內興慶宮一樓臺遺址,相傳為玄宗觀魚臺。”

由於此書於1989年出版,當時缺乏對興慶宮遺址的系統考古勘察,且原文也未下定論,有所訛誤也情有可原,但如今文保碑石仍是如此標記著實令人汗顏。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明清老母廟及遺址保護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嘉慶《咸寧縣誌》東郭圖 。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雖缺乏證據,但“明清老母廟”的標識確實有據可循。在相關地方誌的記載中,確實可見此地有“老母樓”、“老母廟”的記述。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元奉元路城圖。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在景龍池北口西側有一幢建築,碑石標示其為“明清老母廟(唐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據景龍池的街巷地名及其與興慶宮遺址的相近距離,這一說法很難令人懷疑,但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等地圖標識,這一遺址的考訂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

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的繪製標識,如今的景龍池街巷(圖中綠線)位於唐代興慶宮遺址的北側,而所謂“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位置(圖中紅點)則距龍池距離甚遠,甚至在興慶宮範圍之外。

如若地圖標示有一定誤差,且此地確實為唐代遺蹟,那麼該遺址也應為永嘉坊或興慶宮的圍牆或樓臺,不應是所謂池邊的“觀魚臺”遺址。

關於“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源於《碑林文史資料》第四輯《景龍名跡》一篇,其中載“碑林區東關景龍池巷北端,有唐南內興慶宮一樓臺遺址,相傳為玄宗觀魚臺。”

由於此書於1989年出版,當時缺乏對興慶宮遺址的系統考古勘察,且原文也未下定論,有所訛誤也情有可原,但如今文保碑石仍是如此標記著實令人汗顏。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明清老母廟及遺址保護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嘉慶《咸寧縣誌》東郭圖 。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雖缺乏證據,但“明清老母廟”的標識確實有據可循。在相關地方誌的記載中,確實可見此地有“老母樓”、“老母廟”的記述。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老母廟舊藏菩薩坐像。截自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明清時期,老母廟為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尼姑庵,俗稱“老母廟”,原先供奉唐代漢白玉菩薩坐像一尊,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民國六年(1917年),在此處創立景龍小學,1964年校址遷至龍渠堡前巷西口,更名為大新巷小學。1967年後,此地便成為西安標準件二廠住宅區,今日仍是居民居住區域。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元奉元路城圖。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在景龍池北口西側有一幢建築,碑石標示其為“明清老母廟(唐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據景龍池的街巷地名及其與興慶宮遺址的相近距離,這一說法很難令人懷疑,但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等地圖標識,這一遺址的考訂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

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的繪製標識,如今的景龍池街巷(圖中綠線)位於唐代興慶宮遺址的北側,而所謂“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位置(圖中紅點)則距龍池距離甚遠,甚至在興慶宮範圍之外。

如若地圖標示有一定誤差,且此地確實為唐代遺蹟,那麼該遺址也應為永嘉坊或興慶宮的圍牆或樓臺,不應是所謂池邊的“觀魚臺”遺址。

關於“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源於《碑林文史資料》第四輯《景龍名跡》一篇,其中載“碑林區東關景龍池巷北端,有唐南內興慶宮一樓臺遺址,相傳為玄宗觀魚臺。”

由於此書於1989年出版,當時缺乏對興慶宮遺址的系統考古勘察,且原文也未下定論,有所訛誤也情有可原,但如今文保碑石仍是如此標記著實令人汗顏。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明清老母廟及遺址保護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嘉慶《咸寧縣誌》東郭圖 。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雖缺乏證據,但“明清老母廟”的標識確實有據可循。在相關地方誌的記載中,確實可見此地有“老母樓”、“老母廟”的記述。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老母廟舊藏菩薩坐像。截自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明清時期,老母廟為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尼姑庵,俗稱“老母廟”,原先供奉唐代漢白玉菩薩坐像一尊,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民國六年(1917年),在此處創立景龍小學,1964年校址遷至龍渠堡前巷西口,更名為大新巷小學。1967年後,此地便成為西安標準件二廠住宅區,今日仍是居民居住區域。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我前日到場訪古,詢問當地居民,提及“老母廟”,大家已不知所云,對於“景龍池”地名的由來也不甚清楚。經過居民同意後進入老母廟遺址探察,仍可見鼓石以及部分木構遺存,但內部磚瓦破損嚴重,衛生條件極差,亟待進一步保護。

另根據網絡所傳舊照,老母廟遺址前曾立“景龍池”碑(圖右下),前日到場尋訪不知為何已被塗抹遮蓋(圖左)。原先建築山牆的“磚雕麒麟”(圖右上)現亦不知去向。


"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南通柿園路,北連長樂坊,內有竇府巷、索羅巷等與之相接。北有西安市第三中學,南有興慶宮公園等與之相通。

本文以景龍池的地名與遺蹟等街巷文化保護為例,以此管窺西安的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地名由來

“景龍池”之名的由來與興慶池、興慶宮的營建關係緊密。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北宋時期呂大防《興慶宮圖》。

唐長安城春明門旁有隆慶坊,唐玄宗即位後,為避諱更名為“興慶坊”。武則天執政時期,臨淄王李隆基與其兄弟諸王同住於此,號稱“五王子宅”,其間有井水溢出,傳有黃龍出沒。李隆基登基後,附會此事為“潛龍在淵”跡象,進一步引水擴池,以此池為中心修建宮室建築,將“興慶坊”拓為“南內”興慶宮。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街邊的黃龍雕塑。

《類編長安志》卷三載:“興慶池,《景龍文館記》:‘本是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置興慶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光緒十九年(1893年)輿圖館測繪《陝西省城圖》中的景龍池街巷。

根據以上記載與傳說,“景龍池”之名的由來有以下三種可能:

1.因井水溢出,黃龍出沒,命名為“井龍池”,後同音轉寫為“景龍池”,這也是今日景龍池街邊標識所用的常見說法。

2.因該池水面於中宗“景龍”年間擴展,以“景龍”年號為名,得名“景龍池”。

3.此池唐代名為“龍池”,元明清後世多稱為“九龍池”,此似為“景龍池”轉音得名。

三種說法各有其依據。

我個人更傾向於:唐玄宗時期名為“龍池”,唐代以後衍文為“九龍池”,清末近代因“景龍”年號、“井龍池”傳說等附會為“景龍池”。其具體演變仍須作進一步研究探討,但其中常見的“井龍池”說法著實有附會之嫌。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元奉元路城圖。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的“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在景龍池北口西側有一幢建築,碑石標示其為“明清老母廟(唐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據景龍池的街巷地名及其與興慶宮遺址的相近距離,這一說法很難令人懷疑,但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等地圖標識,這一遺址的考訂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

根據《西安歷史地圖集》唐興慶宮圖的繪製標識,如今的景龍池街巷(圖中綠線)位於唐代興慶宮遺址的北側,而所謂“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位置(圖中紅點)則距龍池距離甚遠,甚至在興慶宮範圍之外。

如若地圖標示有一定誤差,且此地確實為唐代遺蹟,那麼該遺址也應為永嘉坊或興慶宮的圍牆或樓臺,不應是所謂池邊的“觀魚臺”遺址。

關於“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源於《碑林文史資料》第四輯《景龍名跡》一篇,其中載“碑林區東關景龍池巷北端,有唐南內興慶宮一樓臺遺址,相傳為玄宗觀魚臺。”

由於此書於1989年出版,當時缺乏對興慶宮遺址的系統考古勘察,且原文也未下定論,有所訛誤也情有可原,但如今文保碑石仍是如此標記著實令人汗顏。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景龍池明清老母廟及遺址保護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嘉慶《咸寧縣誌》東郭圖 。

“興慶宮觀魚臺遺址”的論斷雖缺乏證據,但“明清老母廟”的標識確實有據可循。在相關地方誌的記載中,確實可見此地有“老母樓”、“老母廟”的記述。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老母廟舊藏菩薩坐像。截自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明清時期,老母廟為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尼姑庵,俗稱“老母廟”,原先供奉唐代漢白玉菩薩坐像一尊,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民國六年(1917年),在此處創立景龍小學,1964年校址遷至龍渠堡前巷西口,更名為大新巷小學。1967年後,此地便成為西安標準件二廠住宅區,今日仍是居民居住區域。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我前日到場訪古,詢問當地居民,提及“老母廟”,大家已不知所云,對於“景龍池”地名的由來也不甚清楚。經過居民同意後進入老母廟遺址探察,仍可見鼓石以及部分木構遺存,但內部磚瓦破損嚴重,衛生條件極差,亟待進一步保護。

另根據網絡所傳舊照,老母廟遺址前曾立“景龍池”碑(圖右下),前日到場尋訪不知為何已被塗抹遮蓋(圖左)。原先建築山牆的“磚雕麒麟”(圖右上)現亦不知去向。


從興慶宮附近的景龍池,管窺西安街巷文化保護現狀


整體而言,景龍池街巷在地名由來探考與遺蹟認定上仍存在附會的問題,具體考察仍不夠嚴謹。

在遺址保護方面,碑記標識存疑,小部件文物丟失,整體建築遺址保護問題嚴重,附近居民也缺乏應有的文物保護意識。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情況是整個西安城區(尤其是城牆內)許多遺存的普遍現狀。

在街巷文化標識上,標識準確性欠缺深入研究,遺蹟保護貫徹不夠到位,欲一蹴而就。在居民的認識上,大家都以西安的千年歷史文化自豪,但在具體的街巷文化上缺乏正確認識,在文物遺蹟的保護上也缺乏保護意識。這些,是我們必須要深刻反思的。

相關閱讀:

在長樂坊跟前上班,一不小心就跌進了歷史

順城巷區域發展考察:西安人的城牆下有被遺忘的地帶

開遠門等遺蹟今何在 ‖ 訪古尋跡

在書院門發現消失了的「長安縣學」

經過我分析,我們法士特公司在一塊風水寶地上

開園一年的西安天壇遺址公園為何如此“低調”?

我試著找了一下唐長安城的地壇,距離陝師大附近的天壇很遠

如果有一天,我穿越到唐朝長安城。。。


作者:卞潤梓

西安市民

版式設計:霹靂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