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尚書 五子之歌》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青銅覆面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關於夏朝的問題一直是中國上古史研究的核心關鍵。夏朝若為虛構,則堯舜禹也就難說,遑論三皇五帝了。

對於夏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的解讀和遺蹟的發掘上。總有朋友說,夏不存在是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認識。其實,西方人對於中國歷史的所謂研究,也不過是拾人牙慧,借用了中國古代某些學者的觀點而已。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青銅鑲嵌綠松石玉戈(夏或商)

比如說,西方認為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商朝,商朝始於公元前1766年。而中國官方的說法是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其實這個公元前1766年,是北宋時期大儒邵康節先生在《皇極經世》中考據出來的,並且在民國寫進了教科書,目前港澳臺和西方漢學家不過是沿用他的說法。而西方學者一般認為商沒有那麼早,是大約前1500年左右建立的,美國學者布朗著的《中華文明史》就持該看法。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陶寺古城

而到了1959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被發現和發掘之後,二里頭是夏是商就起了爭論。由於碳十四檢測證明,二里頭文化的最早年限應該為公元前1735年左右,所以某些學者撿起民國以來邵康節的觀點,商起於前1766年,那麼二里頭毫無疑問就是早商遺址,和夏都沒有關係了。這,就是目前關於二里頭遺址是夏還是商存在爭議的根源所在。

其實,暫且不說商起源於哪一年,夏桀最後滅亡之都城,不應該是偃師二里頭,而是另外一個地方,這在最古老可靠的文獻《尚書》和中國第一部信史《史記》上已經說明白了,可惜年代久遠,今人不識。筆者批經閱典,追古溯源,終於搞明白了夏桀最後的都城何在。那就是夏桀都城在安邑。也就是山西運城夏縣一帶。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山西陶寺出土陶器

夏都安邑,自古無疑

說夏桀都城安邑,其實是自古以來史學家公認的事情。《史記》【集解】:孔安國曰:“地在安邑之西。”,那麼最早的證據來自何方呢?

證據一:本文第一段,來自《尚書 夏書 五子之歌》,是夏初帝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失位,太康的五個兄弟悲悼之歌。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陶唐,就是帝堯陶唐氏,他是夏禹之君,也是虞舜之君。堯,舜,禹是一脈相承的關係。禹,則是夏第一位帝王。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陶寺帝堯觀象臺

冀方,就是冀州。古代的冀州乃天子所居,指今天的山西中部到南部一帶。考古發掘發現的山西臨汾陶寺遺址,被認為是陶唐氏堯建都的地方。從《五子之歌》來看,太康時期,夏都城還在冀方,所以才有“冀方。。。滅亡。”之歌,意思是我們夏王從帝堯陶唐氏手上繼承的冀方,今天滅亡了。太康之夏都在山西無疑。

證據二:“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尚書 湯誓》“。”古有夏先後。。。假手於我有命,造攻自鳴條,朕哉自亳。”《尚書 伊訓》。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商代的將軍頭盔

伊尹,又名阿衡,是商早期著名人物,他輔佐商湯滅夏,功不可沒。《尚書 湯誓》是商湯伐桀的戰爭宣言,它的兩個地名很關鍵,可以指出夏桀都城的方位。《尚書 伊訓》是伊尹訓導商湯之子太甲的文字記錄,他也有兩個地名,一個是鳴條,一個是亳。

陑,《尚書正義》曰:“陑在河曲之南”也就是今天山西永濟。

鳴條崗,孟子曰:"舜卒於鳴條。"

鳴條崗位於山西運城市境內,中條山北,柏王山之南,是東起夏縣,西延臨猗的一脊黃土崗。《史記 秦本紀》中說:“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費昌是秦人先祖,夏時為費侯,和商湯同為夏桀諸侯之一。他叛夏歸商,商湯實力大增,所以能戰敗夏桀。

那麼,今天的鳴條崗就是古代的鳴條崗嗎?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運城舜帝陵

據埋葬於運城鳴條崗的《漢徵士衛公諱皓之墓碑》上說:鳴條崗,"東南數十步臨安邑道。。。背稷山,帶涑水,面中條山,如列屏障。中開廣原,為虞夏帝都所在。"這座墓碑的主人為東漢的衛皓,他是王羲之書法老師衛鑠之先祖,可見漢代此地就是安邑之鳴條崗。

帝堯時大舜建立十二州,帝禹時分為九州。安邑屬冀州,為中國。古代又稱河東,以其在黃河之東命名。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

見下圖;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三河示意圖

亳,有很多說法,商湯都亳。現已發現河南鄭州早商遺址和河南偃師早商遺址。亳都就在這兩個遺址之內。

搞懂這幾個關鍵性地名,就能夠解讀桀驁難懂的《尚書》了。這些文字說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商湯都亳,也就是從河南鄭州或偃師往西征伐夏桀。經過了山西永濟,繞過太行天險,在運城夏縣鳴條崗打敗了夏桀的軍隊。夏桀沒有被俘,逃亡到了山東定陶地區。商湯跟蹤追擊,在山東定陶再次打敗夏桀,夏桀被俘,被商湯流放到南巢,後來抑鬱而亡。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山西運城鹽湖美景

由此可見,山西運城夏縣一帶才是夏桀最後的都城,也就是安邑所在。那麼,除了這幾個地名,歷史上對於夏桀之都還有其他說法可以論證夏桀之都一定在運城嗎?

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崤函之險,打敗夏桀的關鍵所在

在解說這一節之前,先看一個墓:夏後皋墓。

夏後皋墓位於河南陝縣雁翎關以北的高地上,距三門峽市約28公里。《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載,"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即指此地。

皋是夏代帝王孔甲之子,在位11年。夏亡國之君夏桀就是他的孫子。

夏帝又稱夏後,帝皋之墓為什麼在三門峽呢?這是一個問題。讓我們看看這幅地圖: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從這幅山西地勢圖我們可以看到,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和山西運城夏縣隔河相望,偃師在它的東面,而永濟在它的西面。這裡是古代著名的崤函之險之所在。

在今三門峽市東部黃河南岸,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山脈,橫亙在三門峽市區和澠池縣之間,成為隔絕東西交通的天然屏障,這便是崤山。先秦時代著名的崤之戰就發生在此處。

崤之戰大敗之後,秦國認識到了這條道的重要性,通過戰爭據為己有,建立了函谷關,從此從東到西進攻秦國就變成了極為困難的事情。要攻擊位於關中的秦國必須穿越崤山,走崤山道。崤山道又可以再分為南崤道和北崤道。南道開發較早,主要緣河谷而行,路途險惡。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崤山道示意圖

夏商之際沒有函谷關,商湯就是走南崤道,從河南偃師出發,西進,故曰“升”,也就是從地勢低的地方向地勢高的地方走。

商湯軍隊通過這條道,繞到了夏桀的背後。所以《清華簡 尹至》說,商湯伐夏“自西哉西邑”。西邑就是商所指的夏國,在商國之西。哉,就是攻伐的意思。

商湯之國在夏之東,本應該自東哉(伐)西邑,為何自西呢?就是因為要走崤山道,到達黃河拐彎處的風陵渡,渡河繞道運城之西的永濟。由於此路極為隱祕,並且險要難走,夏桀的重兵都在東面防守,沒想到商湯從背後偷襲,夏桀敗亡也就順理成章了。

夏後皋時期,就已經意識到了三門峽崤山道的隱祕和險要,所以他死後還安葬在此。可惜他的孫子夏桀沒有想到這一點,才會被商湯端了後路。

說二里頭是夏都的朋友可能會不同意筆者的看法。二里頭其實也是夏都之一,不過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就暫時略過。那麼,除了《尚書》,還有什麼記載說夏桀之都嗎?接著往下看;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偃師二里頭出土的大玉戈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厥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除了《尚書》和《清華簡》所指的鳴條和自西哉西邑這兩條證據以外,其實戰國時代的人們對於夏都何在是清楚知道的。《史記》記載,戰國軍事家吳起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厥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吳起為戰國時名將,和孫子並稱孫吳。他的事蹟咱們就先不說了,搞清楚吳起說的幾個地名,就能明白夏桀都城之所在。這幾個地名,就是“河濟,泰華,伊闕,羊腸。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伊闕

河濟,就是濟河,上古時代四大河之一。

濟河,又稱濟水,古名沇水,今河南省濟源市就是因濟水的發源地而得名,古代地名濟陰、濟陽,現代地名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在古代,濟水地位非常顯赫。《爾雅》中說四瀆 江、河、淮、濟,唐代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

也就是說夏桀都城東邊為濟河,那麼應該在河南濟源縣王屋山以西。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濟源王屋山

泰華,即太華,古代泰太通假,太華山就是西嶽華山的雅稱。

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西安以東120公里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第一險”的說法。

也就是說夏桀都城西邊為華山之險。(永濟在華山之東)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華山北峰

伊闕,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龍門。

今河南省洛陽市區南約2公里處有龍門。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門闕,故曰伊闕。歷史上著名的伊闕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伊闕在其南,所以說夏桀之都在洛陽龍門以北。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洛陽龍門溼地

羊腸,即古代羊腸阪,為太行八陘之第二陘。

古羊腸阪,南起河南焦作沁陽市常平村,北抵山西晉城市澤州縣碗城村,全長約4公里。這裡是太行陘的最險要路段,是古代山西通往河南的捷徑和咽喉之一。

羊腸在其南,也就是說夏桀都城一定在沁陽之南。

好了,文章到此就要結束了,地圖大家自己看吧: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山西夏縣,正好在吳起說的範圍之內,而河南偃師二里頭是怎麼回事呢?史料記載夏桀曾經遷都,而元妃妹喜被安置之河洛地區。二里頭肯定是夏,至於說是夏都之一還是夏方國之都,僅僅根據史料是難以確定的。

再者,從鄭州伐二里頭,肯定是自東攻擊,不可能從西邊進攻。而從二里頭七裡外的偃師商城進攻夏都二里頭更是自東伐夏(當然,兩大敵國面對面建城的可能性有多大?大家動腦筋想一想)。

所以,只有搞懂了古代歷史文獻和地理,才能理解真正的商湯伐夏之過程。夏都安邑,是夏亡國之都,但不排除二里頭曾經為夏都的可能性。位於夏縣的東下馮類型遺址,才是夏桀最後亡國之都。

夏桀都城到底在哪?《尚書》《史記》說得很明白,可惜今人看不懂

山西夏縣禹王城

以上結論為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獨家研究成果,首次公開發表於網絡平臺,請勿剽竊和抄襲。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中國歷史文化,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歷史文化和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