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殺父之仇,夏侯淵之子叛投蜀國解析:諸葛亮一策誤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親自率領大軍奪取漢中。漢末的漢中被視為龍升之地,此前三朝開國皇帝均從此崛起:周武王、秦始皇、漢高祖。在奪取漢中的關鍵之戰定軍山一役,劉備分兵奇襲,身為曹操宗親的夏侯淵多點援救,結果自己的中軍被蜀漢老將黃忠突破,夏侯淵被斬殺。

無視殺父之仇,夏侯淵之子叛投蜀國解析:諸葛亮一策誤國

定軍山一戰是劉備職業生涯的巔峰,劉備一生面對曹操屢戰屢敗,只靠奪取了劉氏宗親劉表、劉璋的地盤得以成就三分,所以拿下漢中對劉備的意義非常重大,意味著劉備正式具備了抗衡曹操的實力。此時的漢中之地已經遠遠不能與漢高祖劉邦開國時期相比,因為曹操提前考慮到漢中之地易攻難守,將當地人口撤出,劉備縱然得到土地,實力卻並沒有得到質變。

不過夏侯淵之死對於曹操的打擊依然是巨大的,早年曾經為曹操頂罪,差點被官府殺掉。後來又追隨曹操經歷了許多關鍵性的戰役,其個人能力非常了得。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前後,夏侯淵都負責為曹軍疏通糧道,隱隱有漢初蕭何之功。所以夏侯淵死後,後代都被照顧的很好。夏侯淵的第二個兒子夏侯霸才華出眾,在抵禦蜀國的諸葛亮和姜維冒犯邊境時,屢屢建立功業,是魏國掌握實際兵權的重要人物之一。

夏侯霸在曹芳時期位居右將軍,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地位達到巔峰。但是由於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魏的託孤大臣曹爽,導致曹爽身後的皇族宗親曹氏和夏侯氏震恐。夏侯霸等人擔心在魏國遭到迫害,因此不顧殺父之仇投靠蜀國。夏侯霸選擇投靠蜀國的原因大致有二:夏侯淵在官渡之戰時曾經有一名養女,被張飛抓走後當了老婆,因此夏侯霸與蜀國也有點親戚關係;蜀國此時由主戰派姜維當政,不會出賣夏侯霸。

無視殺父之仇,夏侯淵之子叛投蜀國解析:諸葛亮一策誤國

魏國內亂髮生後的三個月,姜維帶兵攻魏,但是魏國並沒有出現想象中的混亂,反而是波瀾不驚的將姜維擊敗。魏國的這次內亂,看似高層投敵,似乎是已然呈現出了諸葛亮《隆中對》中“北方有變”的北伐條件。但事實上,魏國並沒有如諸葛亮預料的出現混亂,司馬懿等人早就已經聽說了諸葛亮的策略,知道蜀國就等這個機會,作出了萬全的防備。

反倒是姜維等蜀國的主戰派因為魏國內亂開始燃燒出了鬥志,249年,夏侯霸投靠蜀國並協助了姜維伐魏,這也是蜀國在諸葛亮死後的十五年裡第一次伐魏。不久後實際掌控蜀國軍政權力的費禕在姜維的治理區域被刺殺,姜維更是開始了瘋狂無限北伐的行為。

事實上,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是一次非常偉大的戰略構思,歷史上常常將其與韓信的《漢中對》相提並論。魏國自始至終也確實存在著內部的巨大矛盾,而且遲早爆發。最後魏國也確實出現了巨大的混亂,司馬懿的這次內亂髮生不久,夏侯霸投靠蜀國----三年後魏國的徵東大將軍諸葛誕造反,與吳國共同攻打魏國。

《三國志》中記載,姜維借諸葛誕造反之機又進行了第四次北伐,出兵駱谷,再次進軍漢中。然而次年蜀國宦官黃皓專權,不久吳國也發生了廢立之亂。諸葛誕缺乏吳國的支持,兵敗自殺,族人數百人拒絕投降全部被殺。

五年之後姜維再次北伐,鄧艾趁蜀國兵力空虛,而且也出現了宦官專權和朝臣內亂,一舉攻破蜀國。

從其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第一任開國之君死後,三個國家都出現了內亂。而且這些鬥爭都非常劇烈,魏國和吳國甚至都已經發生了對原政權的顛覆,而且魏國還出現了“國防部長夏侯霸投敵”“軍區司令諸葛誕兵變”這樣的大事件,可為什麼首先發生內亂的魏國卻提前防備,非但沒有傷筋動骨,反而在蜀國發生了混亂的時候,一舉趁虛而入,上演了魏國版本的《隆中對》?

無視殺父之仇,夏侯淵之子叛投蜀國解析:諸葛亮一策誤國

不得不說,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關係非常大。他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然而他自己知道也就罷了,所有人都知道了。坊間小兒都能背誦,曹操。、曹丕、曹睿和司馬懿哪能不做防備?諸葛版的《隆中對》是等待魏國有變,焉知司馬版的《隆中對》不是在等蜀國有變?只是曹操、司馬懿不會說出來。

對比《隆中對》和韓信的《漢中對》我們不難發現,作為軍事專家的韓信在《漢中對》主要內容都是項羽的弱點和劉邦的優點,點明瞭勝利的關鍵,卻根本沒有提到自己進攻項羽的具體策略,更像是一份《討伐項羽檄文》。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在《漢中對》裡,韓信表示“吾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合圍項羽於垓下,十面埋伏”,漢軍全都知曉了計劃,楚軍又焉能不知?那麼章邯會上當麼,項羽還會輸嗎?

​《易經》雲:君不密失其臣,臣不密失其身,幾事不密則成害。諸葛亮制定的計劃雖然高明,未出茅廬天下三分。然而未出茅廬,卻已洩密,又焉能成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