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晚年為何不讓侄子接班,退位前因做一事,武家後人繁榮不倒

武則天晚年為何不讓侄子接班,退位前因做一事,武家後人繁榮不倒

話說武則天到了晚年,在立兒子還是立侄子為太子一事曾左右搖擺不定。侄子畢竟隔著輩份了,畢竟不如兒子親,一旦選擇了侄子輩,她武氏江山是傳承下去了,但李氏命脈也徹底斷了,自己的兒孫輩也必然難逃毒手,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侄子上位後,會對自己這位姑姑怎麼對待呢?再加上朝中重臣都支持立兒子為太子,權衡利弊,經過慎重考慮後,武則天最後無奈地選擇立兒子李顯為太子。

武則天晚年為何不讓侄子接班,退位前因做一事,武家後人繁榮不倒

立李顯為太子了,李唐江山傳承下去肯定是沒有問題了,問題是武家子弟該怎麼辦?如果按照“勝者為王敗者寇”來推算,武家子弟將來在李顯上臺後,肯定是如霜打的茄子——蔫了。但武則天畢竟和武家子弟是一脈相連的,畢竟自己奮鬥了一生建立的周武王朝也是屬於武氏家族的榮譽,她自然不願意自己千秋百歲之後,武家子弟就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如何保全武家子弟日後不受凌毒?如何讓李家和武家化干戈為玉帛,和平相處下去?如何讓武家子弟的富貴延續下去,讓武家子孫興旺發達?武則天煞費苦心,冥思苦想,很快以快如風、疾如電的態勢,打出了一組天女散花般的“消魂三劍”。打了一個快、準、狠的組合拳,

武則天晚年為何不讓侄子接班,退位前因做一事,武家後人繁榮不倒

第一招——橫掃千軍。俗話說槍竿子下出政權。的確,有了兵權在握,別人也不敢輕舉妄動。為此,武則天讓武家子弟轉型,把他們從油水足、職能輕、權大力的崗位上調整下來,讓他們擔任軍政要職,無論中央朝廷,還是地方基層,武家子弟都掌握著重要崗位和重要地區的兵權。俗話說:害死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武則天的眼界的確高。總之,這一招橫掃千軍突出了一個“快”字,達到了快人一拍、先人一步的效果。

武則天晚年為何不讓侄子接班,退位前因做一事,武家後人繁榮不倒

第二招——旱地拔蔥。俗話說擒賊先擒王。武則天知道,此時如果穩住了皇太子李顯就等於穩住了整個李氏宗親,為此,她決定“歸化”皇太子李顯。聖歷二年(公元699年)臘月,武則天賜皇太子李顯姓武氏。對此,皇太子李顯很高興,一朝被蛇,十年怕井繩,他曾經被武則天這條毒蛇咬過,此時儘管王來歸來,但心時原餘悸卻不是這麼容易消除的,武則天此時賜他姓武,他也成了名正言順的武家子弟了,這樣無疑給自己加了一道護身符,能不高興麼?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子弟也高興,連太子都姓武了,那麼他們將是永遠的皇親國戚了。總之,這一招旱地拔蔥突出了一個“準”字,達到了精準發力、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則天晚年為何不讓侄子接班,退位前因做一事,武家後人繁榮不倒

第三招——雙劍合璧。為了讓李家子弟和武家子弟進一步融合、融入、融化,武則天借鑑了江湖俠士之義仁,命自己的兩個兒子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女兒太平公主等人,和以武三思為首的武家子弟喝血酒、拜把子、發毒誓、結同盟。喝血酒、拜把子的目的以後李家和武家就是血濃於水、愛化於心的一家人了,發毒誓、結同盟的目的就是以後要相親相愛,相敬如賓,相互促進,永不相殘,永不爭鬥,永誌不忘。總之這一招雙劍合璧突出了一個“狠”字,達到了千帆過盡、水到渠成的效果。

武則天晚年為何不讓侄子接班,退位前因做一事,武家後人繁榮不倒

就這樣,武則天通過陰謀、陽謀、明爭暗奪的謀,歷經千辛萬苦,解決了後繼人的問題,化解了李武兩家的矛盾和仇怨,終於達到了讓李武兩家和平共處的目的。

進而也使得武氏在武則天退位後仍能屹立不倒、權傾一時,直至韋后、安樂公主隕落後才宣告退出政治舞臺,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頗為罕見的。

武則天晚年為何不讓侄子接班,退位前因做一事,武家後人繁榮不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