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朱傑人/中華讀書報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婺源——中國最美鄉村,朱子祖籍地。南宋鹹淳五年(1269)宋度宗詔賜婺源“文公闕里”,同孔子闕里並列,從此婺源被譽為“江南曲阜”。

朱子一生兩次回故里。一次為中進士後的第一年(紹興十九年,1149),時年二十。一次為鵝湖之會後一年(淳熙三年,1176),時年四十有七。朱子雖然僅有兩次的回鄉經歷,但婺源的人民對這位鄉賢充滿了深厚的難以割捨的情感。這種情感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朱子在這裡的遺蹟一直被好好地保護著,雖文革也沒有受到毀滅性的破壞。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坐落於婺源朱子步行街的“文公闕里”牌坊。

文革以後,傳統文化開始復甦,婺源人對朱子的情感之火再次被點燃。在世界朱氏聯合會的推動下,婺源縣政府出資修復了朱子一世祖朱瓌之墓(墓地是我根據地方誌、各種文獻,結合實地考察而認定。墓地修復歷時一年。),並列為縣級文物保護項目。同時,縣政府與世界朱氏聯合會聯手,開展了朱子文化的建設工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設經歷了不斷的起起伏伏、時斷時續。直到最近幾年,才真正出現了全面復興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態勢。

作為一個親歷者,回顧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設所走過的路,研究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設所經歷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我覺得,除了眾所周知的一些大環境、大氣候的原因外,主要的問題出在定位不準、定位錯誤上。

文革以後,百廢待興。婺源的領導們出於對自己的鄉賢朱子的敬重,覺得這是一張可以打的牌,朱子可以提升婺源的知名度,可以藉此招商引資,為本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實惠。所以當時的口號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在那個時代,這是一句到處都在喊的口號,人們的認識停留在那裡,怪不得那時的領導。但是這樣來定位朱子文化建設,註定是要落空的。出現反覆,不足為怪。

後來,婺源的知名度,因一句“中國最美的鄉村”而為世界所知,旅遊成了這裡發展經濟的主旋律。於是,又有人打起了朱子的主意——推動朱子文化建設,藉以提升婺源旅遊的文化內涵。這不能不說是個好點子。一則,中國的旅遊缺少文化,這是發展旅遊的一個瓶頸。婺源有朱子,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則婺源的自然風景雖然獨步天下,但它其實處處離不開朱子,把朱子與風光結合起來,才真正能看出婺源之美,美在人文與自然天衣無縫的融合。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人們不能不遺憾地發現,打朱子的牌對旅遊的直接效應其實微乎其微。一腔熱情被打了水漂。自然,反覆再次出現。

人們要問,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我以為,人們忘記了一個最關鍵的事實:這一切其實離不開一個最重要的因子——人,婺源的人。婺源的人文,是婺源人一代接一代打造成功的;婺源的美是婺源人精神的凝聚和創造。離開了婺源的人,哪裡還有婺源的風景呢?所以,最美的東西不是風景,而是婺源的人,婺源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遺失了人文,風景和GDP都不可持續,婺源也就沒有未來。

可喜的是,黨的十九大以後,婺源的新一屆領導班子用一種全新的視野和觀念審視朱子文化的建設,用一種莫大的勇氣和決心推動朱子文化建設,重新定位、再次出發,開啟了朱子文化落地工程的建設。

婺源縣這一波朱子文化的建設,重點在“落地”,其定位在“化民成俗”。

高位推動,高屋建瓴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2018年5月2日至5日,縣委書記吳曙率隊赴福建尤溪縣、武夷山市等地考察朱子文化建設。

從2017年底到2018年初,縣委書記吳曙帶領縣四套班子先後赴山東、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孔子文化、朱子文化建設,強力推動婺源朱子文化工作。考察歸來,不失時機地召開朱子文化建設座談會,在充分研討論證後下發《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活動方案》和《朱子文化“六進”普及活動實施方案》。所謂“六進”,就是朱子文化進機關、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景區、進家庭。顯然,“六進”就是要保證朱子文化的落地。

抓住機遇,盤活資源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2018年9月21日晚,婺源縣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系列文化旅遊活動啟動儀式舉行。

2018年是朱子誕辰888週年,婺源縣抓住這千年一遇的契機,點燃了全縣民眾轟轟烈烈地推動朱子文化建設的熱情:縣內朱子遺蹟被修葺一新;文公廟落成;朱子文化高峰論壇隆重舉行;“朱子研學之路”開營;徽劇大戲《朱子還鄉》開排;一批以“朱熹”命名的學校、道路、橋樑、酒店被全部更名為“朱子”;朱子書法、攝影展迎客;中小學生的朱子詩詞吟誦會在各校舉辦;以全縣幹部(從縣級幹部到鄉鎮幹部)為對象的“朱子講堂”開講,陳來教授和我分別作了《朱子其人其學》和《朱子學的建構與中華傳統文化主體精神的重建》的報告。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2018年9月21日,婺源縣舉辦朱子文化和農民豐收主題書法、攝影展。

紀念朱子誕辰888週年的活動一場接一場,有聲有色,讓婺源的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朱子文化的魅力,也對外擴大了婺源朱子文化的影響力。

抓內引外聯,依託學術,夯實朱子文化根基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2018年11月25日,婺源縣開展朱子文化高峰論壇活動。

近年來,婺源縣配合中華朱子學會、上饒師院朱子學研究所先後舉辦朱子

國際學術研討會4次、兩岸四地朱子學術研討會2次,承辦了華東地區朱子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共接待來自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法國等國及臺灣、香港和國內各大學研究朱子學專家教授500餘人,收到論文200餘篇。

同時,縣領導禮賢下士,隆重聘請陳來教授和我為縣政府文化建設和朱子文化建設的顧問。

2018年初,在正博實業有限公司的支持下,紫陽書院復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書院建成了全球首家朱子學數據庫一期工程,並正式上線,編修《朱熹書法全集》,並正式出版。書院駐院學者計劃,也將於年內實施。

這一切,為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和保證。

重在普及,傳承朱子文化精神

婺源從基層入手,為學校師生講授朱子文化,一年達三十餘場;各中小學校舉行“釋菜禮”儀式,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全縣機關、鎮村設立“朱子講堂”,製作朱子文化宣傳欄,多形式、多渠道向廣大幹部群眾宣傳朱子文化;實施“微家訓”工程,涵養社會文明風氣。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婺源縣全縣機關、鎮村設立“朱子講堂”,向廣大幹群宣傳朱子文化。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文化的薰陶,對婺源家風、民風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化民成俗,落地生根

朱子文化“六進”活動,使朱子文化融入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縣朱子文化研究會走進校園,一個學校接一個學校講授朱子文化。由縣委宣傳部和縣教育局組織編寫的《“朱子家訓”選讀》及朱子中學編寫的《朱子讀本》等校本教材在全縣推廣。全縣所有的中小學將在年內全部建成朱子塑像。從2019年春季開學始,朱子的“釋菜禮”將成為各學校的開學典禮,這一儀式使尊師重教得到高揚,使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成為自覺。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婺源縣舉辦千人誦讀《朱子家訓》活動。

結合鄉鎮公共文化建設,全縣村級和社區都設立了朱子講堂。同時,對全縣旅遊系統導遊、講解員進行了朱子文化培訓。

紫陽書院在這場化民成俗的工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8年暑假,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第一期婺源縣國學骨幹教師培訓班在紫陽書院開班,五十餘位來自全縣中小學的國學骨幹教師接受了為期十天系統的國學教育。這個培訓班,將在每年的暑假舉辦,力圖把婺源全縣的國學教師輪訓一遍,以提升國學師資的總體素養。同年年底,紫陽書院朱子學術思想讀書班開學。十五位經過遴選的學員將在書院系統研讀朱子的《小學》,並著手編寫新時代朱子“小學”讀本,以為全縣中小學生的鄉土教材。

在朱子的思想學術中,禮,是化民成俗的主要手段和抓手。紫陽書院配合教育部門在中小學中開展禮的教育及禮儀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一所學校一所學校去做,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推,持之以恆,潛移默化,習慣成自然。我們相信,假以時日,婺源孩子們的精神氣質將會出現喜人的變化。

《學記》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朱子註釋說:“此言惟教學可以化民,使成美俗。”在教育上著力,婺源無疑是找對了方向。

化民成俗,是朱子一生的政治追求和終身踐履的政治擔當。他作《大學章句》,坦言他的目的是為“國家化民成俗”,為“學者修己治人”。鄙人從事朱子文化的普及與推廣工作30餘年,常常會有一個問題在腦際浮現:我們在民間推動朱子文化究竟是為了什麼?難道就是為了每年開幾次國際學術研討會?那不應該是學者們的事嗎?難道就是為了搞一些吸引眼球的大型紀念活動如祭祀、演出、比賽之類?那不是博得一時之彩,而後就是一片沉寂嗎?諸如此類,仔細想想其實都不應該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說到底,就是為了化民成俗,改變社會風氣,改善人際關係,讓人性迴歸仁愛和善良,讓良俗和美俗戰勝惡俗和陋俗,讓正氣和正義重新充塞天地。在傳統道德、傳統倫理、傳統價值觀不彰的當今社會,這難道不應該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嗎?從這個意義上說,婺源的成功案例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一個小小的縣城。

最後,我還想就我的觀察談一點婺源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婺源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不言而喻的是,他是在傳統文化被重新認定為國家和民族的根脈和靈魂的大背景下得以生長髮育的。這是天時。但是僅有天時還不夠,像婺源一樣享盡天時之利卻毫無作為的地方多如牛毛。

其次,還有地利——地方政府各級領導的開明、勇氣和執著。婺源縣的黨委、政府,對朱子文化建設的認識超越了一般地方領導和某些學者們的高度,這是婺源之幸,婺源人民之幸。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僅有認識的高度,更有付諸實踐的勇氣和魄力,其執著、其堅持、其大氣,令我這個外來的合作者感到敬佩。

第三,當然是人和。婺源有一些具有深厚人文情懷和社會擔當的企業家,他們不求回報地支持朱子文化建設,一擲千金毫不吝惜。紫陽書院就是這樣辦起來的,他的後臺老闆是婺源縣正博集團的董事長朱江,他堅持紫陽書院不以盈利為目的,所有的活動、項目一概以公益利民為宗旨。所以,我們的國學培訓班、讀書班、數據庫、報告會、講座、雅集,甚至學員的課本、文具、吃飯、住宿都是免費提供的。

當然,所謂人和還不能少了學者。一批從全國各地來的學者如樓宇烈、陳來、徐恭喜等自覺地加入到婺源朱子文化落地工程的事業中來,保證了這一工程的方向和品質。

所以,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設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緊密配合協同合作的產物。我想,這三者,缺了任何一塊,都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功。

感謝朱子造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婺源!

感謝時代成全了一個充滿進取精神的婺源!

感謝婺源的人民和領導成就了一個使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婺源!

《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中華讀書報》發表文章,聚焦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生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