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4》

把原本8克的巖茶泡袋裝,包出10克的超量來,就我認識的茶農來說,可能就是偶爾所為。

只是為了個別喜歡口味重的茶客,或者為了某款採老了的巖茶不耐泡,而作出的個別調整。

但在某些外山茶的茶商而言,這可能,就是個常態了。

行業間流行一句口頭禪,滋味不夠,克數來湊。

意思是,茶葉產區不正,工藝也不太好,做出來的茶葉,香氣不足,滋味也略差,湯水更是稀薄。

這樣的茶葉當然難賣。怎麼辦呢,為了拓寬銷路,為了讓自己的茶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包裝的時候,增加克數。

原來一包8克,現在一包10克。

克重多了,但蓋碗沒變。

在水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茶葉重量增加了,於是,茶葉浸出物的濃度自然就增加了,茶湯自然就變濃了。

喝起來,自然就感覺,嗯,滋味重了,湯感厚了,有味道了。

這樣,茶葉的缺陷,比如因為產區不好而單薄的內質,比如因為工藝不好而生成的漚味,都會在加大了投茶量的茶湯裡,被厚重的滋味掩蓋起來。

就像一個畫了濃濃的底妝的人,你再也看不見他臉上的斑點、坑窪。

那些歲月的痕跡,都被厚厚的粉底給蓋了起來。

增加投茶量,果然是品質不太好的茶,最好的遮瑕霜。

再多的缺點,都能一一被掩蓋、被美化、被隱藏。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4》

把原本8克的巖茶泡袋裝,包出10克的超量來,就我認識的茶農來說,可能就是偶爾所為。

只是為了個別喜歡口味重的茶客,或者為了某款採老了的巖茶不耐泡,而作出的個別調整。

但在某些外山茶的茶商而言,這可能,就是個常態了。

行業間流行一句口頭禪,滋味不夠,克數來湊。

意思是,茶葉產區不正,工藝也不太好,做出來的茶葉,香氣不足,滋味也略差,湯水更是稀薄。

這樣的茶葉當然難賣。怎麼辦呢,為了拓寬銷路,為了讓自己的茶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包裝的時候,增加克數。

原來一包8克,現在一包10克。

克重多了,但蓋碗沒變。

在水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茶葉重量增加了,於是,茶葉浸出物的濃度自然就增加了,茶湯自然就變濃了。

喝起來,自然就感覺,嗯,滋味重了,湯感厚了,有味道了。

這樣,茶葉的缺陷,比如因為產區不好而單薄的內質,比如因為工藝不好而生成的漚味,都會在加大了投茶量的茶湯裡,被厚重的滋味掩蓋起來。

就像一個畫了濃濃的底妝的人,你再也看不見他臉上的斑點、坑窪。

那些歲月的痕跡,都被厚厚的粉底給蓋了起來。

增加投茶量,果然是品質不太好的茶,最好的遮瑕霜。

再多的缺點,都能一一被掩蓋、被美化、被隱藏。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4》

把原本8克的巖茶泡袋裝,包出10克的超量來,就我認識的茶農來說,可能就是偶爾所為。

只是為了個別喜歡口味重的茶客,或者為了某款採老了的巖茶不耐泡,而作出的個別調整。

但在某些外山茶的茶商而言,這可能,就是個常態了。

行業間流行一句口頭禪,滋味不夠,克數來湊。

意思是,茶葉產區不正,工藝也不太好,做出來的茶葉,香氣不足,滋味也略差,湯水更是稀薄。

這樣的茶葉當然難賣。怎麼辦呢,為了拓寬銷路,為了讓自己的茶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包裝的時候,增加克數。

原來一包8克,現在一包10克。

克重多了,但蓋碗沒變。

在水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茶葉重量增加了,於是,茶葉浸出物的濃度自然就增加了,茶湯自然就變濃了。

喝起來,自然就感覺,嗯,滋味重了,湯感厚了,有味道了。

這樣,茶葉的缺陷,比如因為產區不好而單薄的內質,比如因為工藝不好而生成的漚味,都會在加大了投茶量的茶湯裡,被厚重的滋味掩蓋起來。

就像一個畫了濃濃的底妝的人,你再也看不見他臉上的斑點、坑窪。

那些歲月的痕跡,都被厚厚的粉底給蓋了起來。

增加投茶量,果然是品質不太好的茶,最好的遮瑕霜。

再多的缺點,都能一一被掩蓋、被美化、被隱藏。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4》

把原本8克的巖茶泡袋裝,包出10克的超量來,就我認識的茶農來說,可能就是偶爾所為。

只是為了個別喜歡口味重的茶客,或者為了某款採老了的巖茶不耐泡,而作出的個別調整。

但在某些外山茶的茶商而言,這可能,就是個常態了。

行業間流行一句口頭禪,滋味不夠,克數來湊。

意思是,茶葉產區不正,工藝也不太好,做出來的茶葉,香氣不足,滋味也略差,湯水更是稀薄。

這樣的茶葉當然難賣。怎麼辦呢,為了拓寬銷路,為了讓自己的茶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包裝的時候,增加克數。

原來一包8克,現在一包10克。

克重多了,但蓋碗沒變。

在水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茶葉重量增加了,於是,茶葉浸出物的濃度自然就增加了,茶湯自然就變濃了。

喝起來,自然就感覺,嗯,滋味重了,湯感厚了,有味道了。

這樣,茶葉的缺陷,比如因為產區不好而單薄的內質,比如因為工藝不好而生成的漚味,都會在加大了投茶量的茶湯裡,被厚重的滋味掩蓋起來。

就像一個畫了濃濃的底妝的人,你再也看不見他臉上的斑點、坑窪。

那些歲月的痕跡,都被厚厚的粉底給蓋了起來。

增加投茶量,果然是品質不太好的茶,最好的遮瑕霜。

再多的缺點,都能一一被掩蓋、被美化、被隱藏。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5》

長時間在銷售或者鬥茶的時候,增加克重,增加茶量,這種行為,往小了說,是為了掩蓋茶葉的缺陷。

往大了說,這是不正當競爭。

這是把品質好的茶,和品質不好的茶,放在不平等的起跑線上在比賽。

就像把初一的孩子,跟高一的孩子,放在一起賽跑。兩個孩子的腿長都不一樣,如何能公平競賽呢?

勝負早就不言而喻了。

品質不一樣的兩種巖茶,如果同樣都是8克,燒開了水一泡,一比,立刻就高下立現。

品質好的巖茶,自然是香清甘活,巖韻明顯而內勁綿長。

品質不好的巖茶,自然是清薄寡淡,內質單一,勁道不足,持久力和耐泡度都很差。

但現在起跑線不一樣了,你是8克,人家是10克,重量不同,蓋碗相同,泡出來的茶自然濃度不同。

同場競技的時候,濃度高的茶,香氣和滋味自然會蓋過濃度低的茶——你本能地就會認為它內質豐富,滋味足,有勁道。

而其實,人家是派了一個師,來打你的一個連。

不對等的比賽,雖敗猶榮。

如果長期遭遇這種不對待的比賽,守規矩的那一方,必然會不平衡,繼而反擊——也把自己的茶包到10克一泡,把競賽的門檻調到一致,再比。

這樣才公平。

人家只是要一個公平,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以後,大家都賣10克一包的巖茶了,你要想喝8克的,那就難尋了。

當大家都喝10克一泡的巖茶的時候,蓋碗,也應該該更新換代了。

也許,武夷巖茶就將開啟全新的2.0時代。

誰說不是呢?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4》

把原本8克的巖茶泡袋裝,包出10克的超量來,就我認識的茶農來說,可能就是偶爾所為。

只是為了個別喜歡口味重的茶客,或者為了某款採老了的巖茶不耐泡,而作出的個別調整。

但在某些外山茶的茶商而言,這可能,就是個常態了。

行業間流行一句口頭禪,滋味不夠,克數來湊。

意思是,茶葉產區不正,工藝也不太好,做出來的茶葉,香氣不足,滋味也略差,湯水更是稀薄。

這樣的茶葉當然難賣。怎麼辦呢,為了拓寬銷路,為了讓自己的茶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包裝的時候,增加克數。

原來一包8克,現在一包10克。

克重多了,但蓋碗沒變。

在水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茶葉重量增加了,於是,茶葉浸出物的濃度自然就增加了,茶湯自然就變濃了。

喝起來,自然就感覺,嗯,滋味重了,湯感厚了,有味道了。

這樣,茶葉的缺陷,比如因為產區不好而單薄的內質,比如因為工藝不好而生成的漚味,都會在加大了投茶量的茶湯裡,被厚重的滋味掩蓋起來。

就像一個畫了濃濃的底妝的人,你再也看不見他臉上的斑點、坑窪。

那些歲月的痕跡,都被厚厚的粉底給蓋了起來。

增加投茶量,果然是品質不太好的茶,最好的遮瑕霜。

再多的缺點,都能一一被掩蓋、被美化、被隱藏。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5》

長時間在銷售或者鬥茶的時候,增加克重,增加茶量,這種行為,往小了說,是為了掩蓋茶葉的缺陷。

往大了說,這是不正當競爭。

這是把品質好的茶,和品質不好的茶,放在不平等的起跑線上在比賽。

就像把初一的孩子,跟高一的孩子,放在一起賽跑。兩個孩子的腿長都不一樣,如何能公平競賽呢?

勝負早就不言而喻了。

品質不一樣的兩種巖茶,如果同樣都是8克,燒開了水一泡,一比,立刻就高下立現。

品質好的巖茶,自然是香清甘活,巖韻明顯而內勁綿長。

品質不好的巖茶,自然是清薄寡淡,內質單一,勁道不足,持久力和耐泡度都很差。

但現在起跑線不一樣了,你是8克,人家是10克,重量不同,蓋碗相同,泡出來的茶自然濃度不同。

同場競技的時候,濃度高的茶,香氣和滋味自然會蓋過濃度低的茶——你本能地就會認為它內質豐富,滋味足,有勁道。

而其實,人家是派了一個師,來打你的一個連。

不對等的比賽,雖敗猶榮。

如果長期遭遇這種不對待的比賽,守規矩的那一方,必然會不平衡,繼而反擊——也把自己的茶包到10克一泡,把競賽的門檻調到一致,再比。

這樣才公平。

人家只是要一個公平,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以後,大家都賣10克一包的巖茶了,你要想喝8克的,那就難尋了。

當大家都喝10克一泡的巖茶的時候,蓋碗,也應該該更新換代了。

也許,武夷巖茶就將開啟全新的2.0時代。

誰說不是呢?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4》

把原本8克的巖茶泡袋裝,包出10克的超量來,就我認識的茶農來說,可能就是偶爾所為。

只是為了個別喜歡口味重的茶客,或者為了某款採老了的巖茶不耐泡,而作出的個別調整。

但在某些外山茶的茶商而言,這可能,就是個常態了。

行業間流行一句口頭禪,滋味不夠,克數來湊。

意思是,茶葉產區不正,工藝也不太好,做出來的茶葉,香氣不足,滋味也略差,湯水更是稀薄。

這樣的茶葉當然難賣。怎麼辦呢,為了拓寬銷路,為了讓自己的茶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包裝的時候,增加克數。

原來一包8克,現在一包10克。

克重多了,但蓋碗沒變。

在水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茶葉重量增加了,於是,茶葉浸出物的濃度自然就增加了,茶湯自然就變濃了。

喝起來,自然就感覺,嗯,滋味重了,湯感厚了,有味道了。

這樣,茶葉的缺陷,比如因為產區不好而單薄的內質,比如因為工藝不好而生成的漚味,都會在加大了投茶量的茶湯裡,被厚重的滋味掩蓋起來。

就像一個畫了濃濃的底妝的人,你再也看不見他臉上的斑點、坑窪。

那些歲月的痕跡,都被厚厚的粉底給蓋了起來。

增加投茶量,果然是品質不太好的茶,最好的遮瑕霜。

再多的缺點,都能一一被掩蓋、被美化、被隱藏。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5》

長時間在銷售或者鬥茶的時候,增加克重,增加茶量,這種行為,往小了說,是為了掩蓋茶葉的缺陷。

往大了說,這是不正當競爭。

這是把品質好的茶,和品質不好的茶,放在不平等的起跑線上在比賽。

就像把初一的孩子,跟高一的孩子,放在一起賽跑。兩個孩子的腿長都不一樣,如何能公平競賽呢?

勝負早就不言而喻了。

品質不一樣的兩種巖茶,如果同樣都是8克,燒開了水一泡,一比,立刻就高下立現。

品質好的巖茶,自然是香清甘活,巖韻明顯而內勁綿長。

品質不好的巖茶,自然是清薄寡淡,內質單一,勁道不足,持久力和耐泡度都很差。

但現在起跑線不一樣了,你是8克,人家是10克,重量不同,蓋碗相同,泡出來的茶自然濃度不同。

同場競技的時候,濃度高的茶,香氣和滋味自然會蓋過濃度低的茶——你本能地就會認為它內質豐富,滋味足,有勁道。

而其實,人家是派了一個師,來打你的一個連。

不對等的比賽,雖敗猶榮。

如果長期遭遇這種不對待的比賽,守規矩的那一方,必然會不平衡,繼而反擊——也把自己的茶包到10克一泡,把競賽的門檻調到一致,再比。

這樣才公平。

人家只是要一個公平,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以後,大家都賣10克一包的巖茶了,你要想喝8克的,那就難尋了。

當大家都喝10克一泡的巖茶的時候,蓋碗,也應該該更新換代了。

也許,武夷巖茶就將開啟全新的2.0時代。

誰說不是呢?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是一個據說要來臺風的午後。

百無聊奈,想聊天的人,又沒空理我。

快遞來了,是武夷山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好火的肉桂。

有五六種,分別是不同的山場。

取了秤出來稱重量。細細地歸了零,稱出八克。

正在這時候,李麻花從外面跟人PK巖茶回來了。她看我在稱茶,氣呼呼地把車鑰匙砸在桌子上,賭氣似地說,多稱點,稱個10克出來泡。

我瞧了她一眼,臉上微微有紅暈,應該是剛跟人掐架來著。

於是慢慢地稱了一泡肉桂,用新買的提樑壺燒了水,泡了一杯橙黃明亮的茶湯出來,撂到她面前。

再問她,你跟誰吵架了,這麼大火氣?

她呼出一口氣,說,別提了。跟人鬥茶,本來贏了的,結果對方拿了一泡茶,硬是坐杯把我鬥輸了,出門時才跟我說,他的茶是10克一包,贏我8克的茶,綽綽有餘。

“還有人敢挑釁你?”村姑陳驚訝萬分,擔心她的火爆脾氣,會把人家當場爆頭。

她得意地說,那個人說完馬上就鑽上車溜走了。欺負本姑娘穿高跟鞋追不上他。要不然,鐵定把他揪下來,再鬥三百個回合。

“看,人家都怕了你,好了,試茶吧,看這泡茶怎麼樣?”村姑陳舉起手裡的茶杯,示意她嚐嚐湯。

李麻花嚐了一口,表揚說,不錯,桂皮香明顯,香清甘活,都佔了。難得的是湯水清新,這是多數肉桂所不具備的特質。

順嘴問,哪一片山場的?

我說,大坑口到天心岩那一段。

嗯,那還是不錯的。想起那條有個大大的金“佛”字的山路,兩山夾峙,溝深澗長,實在是茶樹生長的良地。

茶過三巡,李麻花不死心,又湊上來問,你說,為什麼現在外面都流行一泡巖茶裝10克啊?

呃,原來還沒從鬥茶的陰影中走出來。

包10克,那茶湯就濃了唄。正好遮掩不耐泡的事實。

就像,粉塗厚一點,臉上的痘痘就遮住了,再也看不出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2》

曾幾何時,市場上開始流行一泡巖茶包10克的呢?

應該是從自己的茶屢屢被人說不耐泡開始的吧。

就像寶玉問黛玉,是何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兒口沒遮攔。

去年的武夷巖茶,聽說有些人採得有點老。

閨蜜絮絮地在耳邊叨叨:“春茶季的時候,很奇怪,茶葉明明看起來,還很嫩的,開面的程度也正正好。結果一採下來做茶,就發現,採老了。”

這樣的茶青做成成品茶,就會出現一個特徵,不耐泡。

不耐泡,這可是大忌啊。

正巖的茶,如果不耐泡,就會被歸到半巖去。

半巖的茶如果不耐泡,顧客鐵定以為是外山的。

明明根正苗紅的好山場好出身,明明來自正巖核心的三坑兩澗,就因為一兩款茶不耐泡,就有可能跌出正巖之外,被人歸類到其它產區去,這叫人如何甘心?

於是就有聰明的人想到一個好法子——加克數。

原來是8克一包的,現在加到了10克。

足足增加了25%的量,並且蓋碗的大小並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標準巖茶蓋碗,同樣的水,增加了投茶量,這耐泡程度,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誰還敢說10克的巖茶不耐泡麼?

像李麻花,傻乎乎拿著8克的茶去跟10克的PK,自然敗下陣來。

7歲的孩子跟12歲的孩子掰手腕,非輸不可。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3》

最早發現10克一包的巖茶,是在長樂機場。

飛北京開會的一個上午,毫不意外地,晚點了。

無聊地逛著機場那些乏善可陳的店鋪。

茶葉店當然是最多的。也難怪,所有離港的人,只要是外省來的,大多人手一盒茶葉。

畢竟來了一趟產區,不帶走點特產,回去都不好意思跟媽媽姨姨們交待。

在福建買的茶葉,不管是自己喝,還是送人,在價格和純正程度上,都強於在自己所住的城市購買的茶葉。

有了買方市場,自然就有賣方市場應運而生。

機場的茶葉店,也就一家一家開起來了。

那天村姑陳逛到的,是一家有名的連鎖茶葉店。早些年我還沒去報社的時候,它就聲名鵲起,日進斗金了。

在鐵觀音風靡全國的時候,它從安溪走出來,順著東風,走進了全國茶友的心中。

現在,鐵觀音歸於平淡了,它迅速實現了華麗轉身——村姑陳看到它的陳列櫃裡在賣“牛欄坑肉桂”,一問,店員說,有啊,我們公司在牛欄坑有山場。

當然後來去跟牛欄坑的三四位坑主核實過,其實這個品牌是沒有正巖山場的,就更別說牛欄坑了。

但是,它放下鐵觀音而進軍武夷巖茶,這場仗打得漂亮。在商言商,是非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

看了這個品牌的專櫃,一泡一泡的茶葉,包得巨大,鼓鼓的。

一問,原來是10克裝一泡。

咦,正常不是8克麼?村姑陳疑問道。

漂亮的店員妹子解釋說,我們家的蓋碗是160毫升的,所以要包10克巖茶。

當時覺得,10克這個量,太濃了。

現在回想,蓋碗大了,配多一點茶,倒也無妨。最怕的是蓋碗沒變,茶葉克數增多,那可就濃了釅了。

喝不下去了。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4》

把原本8克的巖茶泡袋裝,包出10克的超量來,就我認識的茶農來說,可能就是偶爾所為。

只是為了個別喜歡口味重的茶客,或者為了某款採老了的巖茶不耐泡,而作出的個別調整。

但在某些外山茶的茶商而言,這可能,就是個常態了。

行業間流行一句口頭禪,滋味不夠,克數來湊。

意思是,茶葉產區不正,工藝也不太好,做出來的茶葉,香氣不足,滋味也略差,湯水更是稀薄。

這樣的茶葉當然難賣。怎麼辦呢,為了拓寬銷路,為了讓自己的茶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包裝的時候,增加克數。

原來一包8克,現在一包10克。

克重多了,但蓋碗沒變。

在水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茶葉重量增加了,於是,茶葉浸出物的濃度自然就增加了,茶湯自然就變濃了。

喝起來,自然就感覺,嗯,滋味重了,湯感厚了,有味道了。

這樣,茶葉的缺陷,比如因為產區不好而單薄的內質,比如因為工藝不好而生成的漚味,都會在加大了投茶量的茶湯裡,被厚重的滋味掩蓋起來。

就像一個畫了濃濃的底妝的人,你再也看不見他臉上的斑點、坑窪。

那些歲月的痕跡,都被厚厚的粉底給蓋了起來。

增加投茶量,果然是品質不太好的茶,最好的遮瑕霜。

再多的缺點,都能一一被掩蓋、被美化、被隱藏。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5》

長時間在銷售或者鬥茶的時候,增加克重,增加茶量,這種行為,往小了說,是為了掩蓋茶葉的缺陷。

往大了說,這是不正當競爭。

這是把品質好的茶,和品質不好的茶,放在不平等的起跑線上在比賽。

就像把初一的孩子,跟高一的孩子,放在一起賽跑。兩個孩子的腿長都不一樣,如何能公平競賽呢?

勝負早就不言而喻了。

品質不一樣的兩種巖茶,如果同樣都是8克,燒開了水一泡,一比,立刻就高下立現。

品質好的巖茶,自然是香清甘活,巖韻明顯而內勁綿長。

品質不好的巖茶,自然是清薄寡淡,內質單一,勁道不足,持久力和耐泡度都很差。

但現在起跑線不一樣了,你是8克,人家是10克,重量不同,蓋碗相同,泡出來的茶自然濃度不同。

同場競技的時候,濃度高的茶,香氣和滋味自然會蓋過濃度低的茶——你本能地就會認為它內質豐富,滋味足,有勁道。

而其實,人家是派了一個師,來打你的一個連。

不對等的比賽,雖敗猶榮。

如果長期遭遇這種不對待的比賽,守規矩的那一方,必然會不平衡,繼而反擊——也把自己的茶包到10克一泡,把競賽的門檻調到一致,再比。

這樣才公平。

人家只是要一個公平,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以後,大家都賣10克一包的巖茶了,你要想喝8克的,那就難尋了。

當大家都喝10克一泡的巖茶的時候,蓋碗,也應該該更新換代了。

也許,武夷巖茶就將開啟全新的2.0時代。

誰說不是呢?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滋味不夠,克數來湊,10克袋裝巖茶為何悄然潛伏武夷巖茶圈?

《6》

競爭,還是公平一點,憑實力PK,才能讓對手心服口服。

村姑陳一直覺得,拿實力出來說話,讓對手真正地服氣,比什麼都重要。

得人心者得天下。

克數不同,不公平的競爭,只會讓輸的人不服氣,只會讓贏的人,以為自己撿了個便宜。

長此以往,歪門邪道只會越來越多,恪守規則的人只會越來越少。

當走捷徑可以快點走到羅馬,誰還願意走正道呢?

當滿世界都是10克裝的巖茶的時候,也許,又有人在謀劃,去生產12克的泡袋了......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