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家族六百年傳奇:什麼樣的家庭培育出一代武俠大師?看完收藏


金庸家族六百年傳奇:什麼樣的家庭培育出一代武俠大師?看完收藏

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老先生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10月30日,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去世,享年94歲。

查良鏞生於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人。查良鏞於19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其後以筆名“金庸”著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更屢被翻拍電影。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譽為“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

大俠一路走好!感恩他為我們留下一個江湖!

今天,我們把他的這些故事講給孩子!

01

出身書香世家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寧的一個書香世家。

海寧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進入近現代,査家還出現過實業家査濟民,教育家査良釗,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詩人查良錚(穆旦)。

金庸家族六百年傳奇:什麼樣的家庭培育出一代武俠大師?看完收藏

資料圖:穆旦 來源:人民政協報

而金庸族譜旁系姻親關係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蔣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軍事家蔣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錢學森——金庸的表姐夫(蔣百里的女兒蔣英是“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功勳錢學森的妻子)瓊瑤——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瓊瑤的三舅袁行雲)……


在書香環境的薰陶下,金庸度過了安逸的童年時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3歲的金庸隨學校南下,開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沒有在戰亂的顛簸流離中頹喪。

15歲的時候,金庸和兩位同學一起合作,編了一本《獻給投考初中者》,根據招考的題目,做些模範答案給學生看,大概相當於今天《五年模擬三年高考》這類的參考書。這個書做得很成功,讓他們賺了很多的錢。

有人說,金庸是最會賺錢的文人俠客,這一點,金庸在中學時候就已頗顯鋒芒。而看起來溫和寬厚的金庸,年少時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學時,因不滿學校的某些行為,他寫文諷刺過訓導主任,也在大學時與訓導長爭辯過,結果便是遭遇了兩次被學校開除的命運。最慘的是第二次被開除後,因為沒有錢,他衣食都沒了著落。金庸向一位蔣姓表哥求助,才解決了生計問題。

求學期間的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想成為一個外交官。但因歷史原因,他還是跟外交官的夢想擦肩而過。後來,金庸在另一所學校念起了國際法,而這段法學知識背景以及他後來的經歷與聲望,為他謀得另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1985年他被聘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02

在藏書堆里長大

金庸小時候,家裡住在海寧縣的袁花鎮上,沒有學區房,但是有三間書房。

那裡面有很多線裝書。據他弟弟回憶,這裡面有《荒江女俠》《封神演義》《兒女英雄傳》《明史》《水滸》……這些書,小金庸早早地就看完了。

不止是舊書,金庸家裡還到處是新文藝作品。

他的父親和哥哥有鄒韜奮的《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等世界各地的旅行記,天南地北,無所不包。還有鄒韜奮主編的《生活週報》。這些都成了小金庸的讀物。

金庸的父親給他送禮物,動不動就送書。10歲那年的聖誕節,父親送給了小金庸一本狄更斯的《聖誕頌歌》。

這本書對金庸的影響,怎麼說都不過分。他說這是“一個偉大溫暖的心靈所寫的一本偉大的書”。很多年後,每到聖誕節,金庸都還要翻出這本書來,讀上幾段,懷念父親。

那麼金庸小時候的玩具又是什麼呢?

有一個故事: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緒丙戌年的進士,做過丹陽知縣,後來不當官了,回家編書。

他編了一部“海寧查氏詩鈔”,規模很大,有好幾百卷之多,但是雕版還沒完工就去世了,書也沒印出來。這些雕版放了兩間屋子,後來都成了小金庸的玩具。

金庸家裡的男性長輩喜歡讀書,女性長輩也一樣。

他的母親徐祿,也就是徐志摩的姑姑,後來《書劍恩仇錄》裡陳家洛的母親徐潮生的原型。她讀過私塾,喜歡詩文,平時手不釋卷。徐祿的書法也好,會寫一筆漂亮的小楷。

金庸回憶說,小時候母親和姊妹、姑嫂們喜歡讀《紅樓夢》,大家經常比賽背誦《紅樓夢》的回目詞,贏了的就得一粒糖。

03

“報人”是不可磨滅的標籤

作為武俠小說大家,這個身份或許是他享譽最盛的。而另一個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滅的標籤,便是報人,一個傑出的報人。

1947年,他進入上海《大公報》,從三千名投考者脫穎而出。第二年,《大公報》香港版創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歲。當時的香港與上海相比,並不發達,但金庸說,“我一生很喜歡冒險,過一點新奇的生活。”

1959年,35歲的金庸創辦《明報》,便是看不慣《大公報》所報道的“虛假事實”。他說:

“我辦《明報》的時候,就是希望能夠主持公正,把事實真相告訴給讀者。”
金庸家族六百年傳奇:什麼樣的家庭培育出一代武俠大師?看完收藏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他的社評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俠小說,幾乎也是以日更的節奏推進,數十年間無間斷。

在這般工作狀態下,還有個頗有趣的故事。當年《天龍八部》在《明報》連載時,金庸曾數次離港外遊。小說連載不能斷,他便請好友倪匡代筆。在小說第89回中,阿紫的雙眼被丁春秋戳瞎,這個情節其實是倪匡寫的。後來,金庸則以換眼治療手段讓阿紫復明了。


金庸家族六百年傳奇:什麼樣的家庭培育出一代武俠大師?看完收藏

電視劇《天龍八部》劇照

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奠定此生基業,30年時間,金庸將《明報》塑造成香港極具影響力的報紙。

而這份報紙開辦之初,只有六千份的發行量。在困難的時候,所有職員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說,“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來。”


04

八十歲的學生

金庸寫了十四部武俠小說,部部經典。但金庸的名氣雖響徹中外,而且博古通今,歷史、政治等知識信手拈來,他依然覺得自己學問不夠。

因此即使是在獲得劍橋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後,金庸堅持選擇作為普通學生申請就讀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那時的他已經是81歲高齡。

金庸家族六百年傳奇:什麼樣的家庭培育出一代武俠大師?看完收藏

在劍橋讀書時,金庸同普通學生一樣。揹著雙肩包,裡面放滿了課本。有一段時間金庸還會騎著車上課,但因為太太擔心會發生危險而就此作罷。

在劍橋上學,金庸又變成了那個別人不太關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環、不再是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他做的一切都“不為學位,只為學問”。

有學生想找金庸拍照,簽名。金庸說:“我現在是學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學生的時候,我再和你坐下來一起吃飯、喝茶。”

金庸家族六百年傳奇:什麼樣的家庭培育出一代武俠大師?看完收藏

在金庸眼裡,在任何時候學習都不算晚。永遠保持謙卑的態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負,驕傲而不自滿,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必須修煉的一部武功祕籍。


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老先生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個人的一生,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俠小說,前半生縱情恣意、灑脫妄為,後半生心懷敬畏,有不斷向學之心。就如查大俠的人生,可敬,可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