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

《水滸傳》中的“行者”武松這個角色是深入人心,即便是沒有讀過《水滸傳》原著的朋友也一定聽過“武松打虎”的故事,他在景陽岡上十八碗酒下肚,接著徒手打死猛虎,能夠達成如此成就已然證明武松驚為天人,至此提起“打虎”這事便讓人不由的想起武松的大名,甚至武松的名氣早已超過《水滸傳》本身,比如“武松單臂擒方臘”這橋段就完全是民間地方戲曲所創,《水滸傳》原著中並無這段故事,真正擒拿方臘的乃是“花和尚”魯智深,原著道:“方臘肚中飢餓,卻待正要去茅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可見武松這人物的形象好到讓人不禁想多為他“加點戲份”。

"

《水滸傳》中的“行者”武松這個角色是深入人心,即便是沒有讀過《水滸傳》原著的朋友也一定聽過“武松打虎”的故事,他在景陽岡上十八碗酒下肚,接著徒手打死猛虎,能夠達成如此成就已然證明武松驚為天人,至此提起“打虎”這事便讓人不由的想起武松的大名,甚至武松的名氣早已超過《水滸傳》本身,比如“武松單臂擒方臘”這橋段就完全是民間地方戲曲所創,《水滸傳》原著中並無這段故事,真正擒拿方臘的乃是“花和尚”魯智深,原著道:“方臘肚中飢餓,卻待正要去茅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可見武松這人物的形象好到讓人不禁想多為他“加點戲份”。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武松、魯智深劇照)

​事實上《水滸傳》原著中武松這人的形象並非是單純的“好漢”,當然,筆者指的是多數人理解的“好漢”,書中的“好漢”指的不過是一幫為了活命而不擇手段的亡命之徒,講義氣、武藝不俗,這就是好漢,而部分讀者理解的“好漢”就是“愛打抱不平的好人”,顯然這是對書中“好漢”二字的一種曲解,否則董平、鮑旭、李逵這種草菅人命的惡人也自稱好漢,這又作何解釋?

書中的武松遠比部分讀者所理解的要更加的立體,並非一個臉譜化的“好人”,他也是有自己的缺點的,甚至這個角色會讓人有一種衝突感,覺得這人的行事風格毫無章法可循。

先說說書中武松的好壞吧,武松好的一面大家都瞭解了,他在景陽岡打虎,為了替兄長武大郎報仇怒殺嫂嫂,乃至幫施恩打蔣門神也都是十分正面的形象,多數人也記住的就是這些,卻忽略了武松也有壞的一面,比如他在十字坡遇上張青、孫二孃之時是差點被他們害死,並且張青一五一十的將自己過往的行徑說了出來,是典型的惡人,武松聽了卻不直接殺了他們,反而與他們結拜,又如武松得了張青送的鑌鐵雪花刀之後到了蜈蚣嶺居然以“試刀”為由殺了無辜的小道童,這是多數讀者選擇性忘記的,就作者本意來看,他塑造的武松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臉譜化的“機器”。

"

《水滸傳》中的“行者”武松這個角色是深入人心,即便是沒有讀過《水滸傳》原著的朋友也一定聽過“武松打虎”的故事,他在景陽岡上十八碗酒下肚,接著徒手打死猛虎,能夠達成如此成就已然證明武松驚為天人,至此提起“打虎”這事便讓人不由的想起武松的大名,甚至武松的名氣早已超過《水滸傳》本身,比如“武松單臂擒方臘”這橋段就完全是民間地方戲曲所創,《水滸傳》原著中並無這段故事,真正擒拿方臘的乃是“花和尚”魯智深,原著道:“方臘肚中飢餓,卻待正要去茅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可見武松這人物的形象好到讓人不禁想多為他“加點戲份”。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武松、魯智深劇照)

​事實上《水滸傳》原著中武松這人的形象並非是單純的“好漢”,當然,筆者指的是多數人理解的“好漢”,書中的“好漢”指的不過是一幫為了活命而不擇手段的亡命之徒,講義氣、武藝不俗,這就是好漢,而部分讀者理解的“好漢”就是“愛打抱不平的好人”,顯然這是對書中“好漢”二字的一種曲解,否則董平、鮑旭、李逵這種草菅人命的惡人也自稱好漢,這又作何解釋?

書中的武松遠比部分讀者所理解的要更加的立體,並非一個臉譜化的“好人”,他也是有自己的缺點的,甚至這個角色會讓人有一種衝突感,覺得這人的行事風格毫無章法可循。

先說說書中武松的好壞吧,武松好的一面大家都瞭解了,他在景陽岡打虎,為了替兄長武大郎報仇怒殺嫂嫂,乃至幫施恩打蔣門神也都是十分正面的形象,多數人也記住的就是這些,卻忽略了武松也有壞的一面,比如他在十字坡遇上張青、孫二孃之時是差點被他們害死,並且張青一五一十的將自己過往的行徑說了出來,是典型的惡人,武松聽了卻不直接殺了他們,反而與他們結拜,又如武松得了張青送的鑌鐵雪花刀之後到了蜈蚣嶺居然以“試刀”為由殺了無辜的小道童,這是多數讀者選擇性忘記的,就作者本意來看,他塑造的武松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臉譜化的“機器”。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柴進劇照)

但武松這人“人設崩塌”的點並不在此,一個正面負面都有的人設是合理的,而真正人設崩塌的點在於武松在柴進莊上的表現和他後來完全判若兩人,在柴進莊上遇上宋江之時你看看他是啥樣?原著道:“那廊下有一個大漢,因害瘧疾,當不住那寒冷,把一杴火在那裡向。宋江仰著臉,只顧踏將去,正在火杴柄上,把那火杴裡炭火,都掀在那漢臉上。那漢吃了一驚,驚出一身汗來。那漢氣將起來,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麼鳥人?敢來消遣我!’宋江也吃一驚。”此時的武松十分頹廢,儼然一個混吃等死的姿態,怎麼後來變得明事理了?

"

《水滸傳》中的“行者”武松這個角色是深入人心,即便是沒有讀過《水滸傳》原著的朋友也一定聽過“武松打虎”的故事,他在景陽岡上十八碗酒下肚,接著徒手打死猛虎,能夠達成如此成就已然證明武松驚為天人,至此提起“打虎”這事便讓人不由的想起武松的大名,甚至武松的名氣早已超過《水滸傳》本身,比如“武松單臂擒方臘”這橋段就完全是民間地方戲曲所創,《水滸傳》原著中並無這段故事,真正擒拿方臘的乃是“花和尚”魯智深,原著道:“方臘肚中飢餓,卻待正要去茅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可見武松這人物的形象好到讓人不禁想多為他“加點戲份”。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武松、魯智深劇照)

​事實上《水滸傳》原著中武松這人的形象並非是單純的“好漢”,當然,筆者指的是多數人理解的“好漢”,書中的“好漢”指的不過是一幫為了活命而不擇手段的亡命之徒,講義氣、武藝不俗,這就是好漢,而部分讀者理解的“好漢”就是“愛打抱不平的好人”,顯然這是對書中“好漢”二字的一種曲解,否則董平、鮑旭、李逵這種草菅人命的惡人也自稱好漢,這又作何解釋?

書中的武松遠比部分讀者所理解的要更加的立體,並非一個臉譜化的“好人”,他也是有自己的缺點的,甚至這個角色會讓人有一種衝突感,覺得這人的行事風格毫無章法可循。

先說說書中武松的好壞吧,武松好的一面大家都瞭解了,他在景陽岡打虎,為了替兄長武大郎報仇怒殺嫂嫂,乃至幫施恩打蔣門神也都是十分正面的形象,多數人也記住的就是這些,卻忽略了武松也有壞的一面,比如他在十字坡遇上張青、孫二孃之時是差點被他們害死,並且張青一五一十的將自己過往的行徑說了出來,是典型的惡人,武松聽了卻不直接殺了他們,反而與他們結拜,又如武松得了張青送的鑌鐵雪花刀之後到了蜈蚣嶺居然以“試刀”為由殺了無辜的小道童,這是多數讀者選擇性忘記的,就作者本意來看,他塑造的武松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臉譜化的“機器”。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柴進劇照)

但武松這人“人設崩塌”的點並不在此,一個正面負面都有的人設是合理的,而真正人設崩塌的點在於武松在柴進莊上的表現和他後來完全判若兩人,在柴進莊上遇上宋江之時你看看他是啥樣?原著道:“那廊下有一個大漢,因害瘧疾,當不住那寒冷,把一杴火在那裡向。宋江仰著臉,只顧踏將去,正在火杴柄上,把那火杴裡炭火,都掀在那漢臉上。那漢吃了一驚,驚出一身汗來。那漢氣將起來,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麼鳥人?敢來消遣我!’宋江也吃一驚。”此時的武松十分頹廢,儼然一個混吃等死的姿態,怎麼後來變得明事理了?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張青、孫二孃劇照)

武松這人是入不得柴進的眼的,柴進之所以收留他是因為柴進樂善好施,對各路好漢都一視同仁,照理說武松應該識趣自己離去,但他並沒有,反而是留在柴進莊上,時不時喝了酒還亂打人,所以沒人喜歡他。

到了後來打虎回鄉之後,武松似乎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喜歡懲奸除惡起來,打虎、殺嫂等行為,從一個頹廢的混子成為了英雄般的人物,其實這才是武松人物性格比較脫節的點。

"

《水滸傳》中的“行者”武松這個角色是深入人心,即便是沒有讀過《水滸傳》原著的朋友也一定聽過“武松打虎”的故事,他在景陽岡上十八碗酒下肚,接著徒手打死猛虎,能夠達成如此成就已然證明武松驚為天人,至此提起“打虎”這事便讓人不由的想起武松的大名,甚至武松的名氣早已超過《水滸傳》本身,比如“武松單臂擒方臘”這橋段就完全是民間地方戲曲所創,《水滸傳》原著中並無這段故事,真正擒拿方臘的乃是“花和尚”魯智深,原著道:“方臘肚中飢餓,卻待正要去茅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可見武松這人物的形象好到讓人不禁想多為他“加點戲份”。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武松、魯智深劇照)

​事實上《水滸傳》原著中武松這人的形象並非是單純的“好漢”,當然,筆者指的是多數人理解的“好漢”,書中的“好漢”指的不過是一幫為了活命而不擇手段的亡命之徒,講義氣、武藝不俗,這就是好漢,而部分讀者理解的“好漢”就是“愛打抱不平的好人”,顯然這是對書中“好漢”二字的一種曲解,否則董平、鮑旭、李逵這種草菅人命的惡人也自稱好漢,這又作何解釋?

書中的武松遠比部分讀者所理解的要更加的立體,並非一個臉譜化的“好人”,他也是有自己的缺點的,甚至這個角色會讓人有一種衝突感,覺得這人的行事風格毫無章法可循。

先說說書中武松的好壞吧,武松好的一面大家都瞭解了,他在景陽岡打虎,為了替兄長武大郎報仇怒殺嫂嫂,乃至幫施恩打蔣門神也都是十分正面的形象,多數人也記住的就是這些,卻忽略了武松也有壞的一面,比如他在十字坡遇上張青、孫二孃之時是差點被他們害死,並且張青一五一十的將自己過往的行徑說了出來,是典型的惡人,武松聽了卻不直接殺了他們,反而與他們結拜,又如武松得了張青送的鑌鐵雪花刀之後到了蜈蚣嶺居然以“試刀”為由殺了無辜的小道童,這是多數讀者選擇性忘記的,就作者本意來看,他塑造的武松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臉譜化的“機器”。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柴進劇照)

但武松這人“人設崩塌”的點並不在此,一個正面負面都有的人設是合理的,而真正人設崩塌的點在於武松在柴進莊上的表現和他後來完全判若兩人,在柴進莊上遇上宋江之時你看看他是啥樣?原著道:“那廊下有一個大漢,因害瘧疾,當不住那寒冷,把一杴火在那裡向。宋江仰著臉,只顧踏將去,正在火杴柄上,把那火杴裡炭火,都掀在那漢臉上。那漢吃了一驚,驚出一身汗來。那漢氣將起來,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你是甚麼鳥人?敢來消遣我!’宋江也吃一驚。”此時的武松十分頹廢,儼然一個混吃等死的姿態,怎麼後來變得明事理了?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張青、孫二孃劇照)

武松這人是入不得柴進的眼的,柴進之所以收留他是因為柴進樂善好施,對各路好漢都一視同仁,照理說武松應該識趣自己離去,但他並沒有,反而是留在柴進莊上,時不時喝了酒還亂打人,所以沒人喜歡他。

到了後來打虎回鄉之後,武松似乎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喜歡懲奸除惡起來,打虎、殺嫂等行為,從一個頹廢的混子成為了英雄般的人物,其實這才是武松人物性格比較脫節的點。

武松人設前後不符?開始脾氣很壞,離開柴進就變好了?答案很現實

(宋江劇照)

為何武松人設前後差距如此之大?其實這個關鍵的轉折在於宋江,當時落魄的武松是人見人厭,只有宋江不僅僅沒有怪他冒犯了自己,反而還給他錢,再加上打虎這事讓他受萬人敬仰,讓他的人生出現了希望,所以才會讓離開柴進之後的武松像換了個人一般,試想如果武松一直在柴進莊上混著,並且沒有遇上宋江,只怕他就不會成為後來的武松了,也許這也是為何武松對宋江服氣的原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