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葉泳湘:真正的太極拳絕非花拳繡腿,出手必見紅

武術 楊氏太極拳 武俠 楊露禪 文匯網 2017-04-12
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葉泳湘:真正的太極拳絕非花拳繡腿,出手必見紅

葉泳湘

說到武林,大家首先浮現腦海的一定是影視劇中的各類武俠形象或場景,飛簷走壁,仗劍天涯,隔空取物,摘葉傷人,輕功水上漂……武俠世界中一直都是人們想象中的奇幻之地,江湖中的各種武功更是令人神往,那麼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武功和武林呢?如果存在,它到底又是怎樣的?

上週,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2014年香港國際武術節太極拳劍刀三項金牌得主葉泳湘做客上海,為大家揭開一個真實武林的神祕面紗。

血腥和潦倒的武林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是李白在《俠客行》中對遊俠的描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似乎非常符合人們心中對俠的想象,但“真實的武林並不那麼詩意,它可能充斥著血腥和潦倒。”葉泳湘說道。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很多遊俠與刺客,如任俠的郭解,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等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刺客。他們的下場普遍悽慘,郭解被誅了九族,聶政為了怕連累面容相像的姐姐不惜毀容挖眼剖腸而死(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荊軻為了刺秦,用了樊於期的人頭。

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葉泳湘:真正的太極拳絕非花拳繡腿,出手必見紅

人們一般認為,師父教人武功是無償教學的,否則就被認定是“武德”有問題。“這種認識極大地制約了武術的傳播,因為師父也是要養家吃飯的。”葉泳湘說道。所以在歷史上,學武通常意味著生活潦倒。據瞭解,即使到現在,像葉泳湘這樣一個成年的門派傳承人也是非常少見的。

徐皓峰整理編寫的《逝去的武林》,就為大家呈現了一位形意拳傳承人李仲軒的當代生活,34歲退隱江湖,曾經遭受迫害。誰也想不到,在西單守門近50年的一位老者卻是中國武術界的一位至尊前輩。

傳統武術門規極嚴厲,像李仲軒這樣一位形意拳大師卻因為死守門規,一生不收弟子,這也極大制約了武術的發展。

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葉泳湘:真正的太極拳絕非花拳繡腿,出手必見紅

形意拳嫡傳 李仲軒

就像書中作序者擔憂的那樣:“中華武學經過戰亂、抗戰等,至今已經是青黃不接。技術與學術,文化與歷史均出現嚴重斷層,挖掘搶救刻不容緩,在這一時刻,出來為斷層接續的人,就是武術界的英雄。”

太極拳的武力值:從“楊無敵”到“養生操”?

提到太極拳,讀過金庸武俠的人都知道,太極拳由武當派張三丰創立,事實是否如此呢?其實張三丰確有其人,他出生於1248年南宋年間,是道教武當派內家拳的祖師爺,並且創立了太極拳。“我們傳說中的武俠世界有時和現實是有聯繫的,從宗譜上看,我們的太極拳的確源自張三丰。”

太極拳在傳承中派系眾多,葉泳湘所練的楊氏太極可追溯至清朝楊露禪,楊露禪在練習陳氏太極之後,到北京授拳。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自己所學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後來經過其子孫的修改,才將他的拳法定型成楊氏太極。目前國家體委正式公佈的48式、24式太極拳,都是這種楊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

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葉泳湘:真正的太極拳絕非花拳繡腿,出手必見紅

楊露禪

而對於這種演化,人們產生了質疑。太極拳是否在變化過程中失去了其競技性,而純粹成為了一種表演性質的養生拳呢?據說,楊露禪在北京時,每在擂臺上與別家武者較量,出手即見紅,一響必成功,因武藝高超,被譽為打遍京城"楊無敵"。可如今,太極拳給人的印象就是街頭公園裡老頭老太太的“養生操”。這是怎麼回事呢?

據瞭解,太極拳和太極操還是不一樣的,太極拳有它的技擊性,而太極操由太極拳簡化而來,降低了練習的門檻。“但這種簡化並不是太極拳本身的問題,讓它能夠更為普及,讓更多的人接觸到,讓人動起來總是好事。”葉泳湘說道,“實戰跟養生不是一對反義詞,實戰的反義詞是演習,養生的反義詞是傷身,好的武術,既能養生又能防身。太極拳通過牽引周身關節和肌肉來讓它們保持年輕,好的健康狀態就是防身之基。”

而對於楊露禪將之前所學太極拳進行變化,教授王公大臣、貝勒貴族,那會不會有損太極拳的“武力”呢?“變化有好的變化和壞的變化,王公貴族們平時所見的都是最好的,怎麼可能會接受不好的東西?這是不可能的。”

對於“太極拳淪為表演形式”的言論,葉泳湘也有自己的看法,她曾在採訪中說道,“只要有審美,所有東西都能看成表演形式,把太極拳看成表演也行,但我希望人們能看到拳法中的古人智慧、道法真理,它不是花拳繡腿。”

武林的凋零與重生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上可追溯至古人類的生產勞動,經過各代演變到明清時期最為繁盛,拳、械的繁衍發展,逐步形成流派,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但武術作為一項有技擊性質的活動,它的發展就得面臨近代以來船堅炮利的拷問。“武功再高,一槍放倒”,這的確是個問題。

又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以武犯禁”大概就是大多數人對武學的印象,韓非子這句話是帶著貶義的。覺得好好的社會秩序都被這些人給搞壞了,而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應該是高於一切的。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在和平年代,武又何為呢?

“武術當然沒有電影或小說中的那麼神奇,沒有金剛不壞也沒有輕功水上漂,但它的一招一式都融入在生活當中,我們的起勢、坐姿、步伐,抑或生活態度當中都有武學的呈現。”話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身空”,這裡的功指的是什麼呢?

葉泳湘解釋道,這裡的功不是大家所想像的神奇的內功,也不是所謂的“內勁”,這裡指的是一種“心法”,鍛鍊的是人的心性。“從武術到武藝到武功、武道、武學,這個不斷提升的過程就是心性的提升。武學不是站著的才能說話,不是一招一式的勝利,所以贏了說一聲‘承讓’,輸了道一聲‘佩服’,這才是我理解的功夫。”

“除了武,我們很難找到一種渠道,既能鍛鍊我們的身,又能鍛鍊我們的心,把所知所想體會到身上去,既要有領悟,也要有體悟。”所以葉泳湘認為,“學武不是為了功利之用,不是為了拳腳之間的勝負,而是為了心性的修煉和人和人之間環環相扣的紐帶,它是中華文明精神傳承的寄託。”

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葉泳湘:真正的太極拳絕非花拳繡腿,出手必見紅

李小龍和葉問

“武人文相”是一個好的狀態,葉泳湘現場展示了兩幅圖,一張是李小龍的電影海報,硬漢形象,一張是其與葉問的合照,文質彬彬。“學武並不是教人好勇鬥狠,以武犯禁,而是教人體悟,提升心性,自然能夠文質彬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