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雲叩玄門 啟匣窺太極——道教太極拳探隱

武術 道教 楊氏太極拳 武當山 路邊風景線 2017-06-19

在讀文章之前您可以點擊下方超鏈接,閱讀武功祕籍。

武術大師們一致推崇的練武要訣請點擊:練武要訣。

道教太極拳淵源已久,自古隱沒於宮觀,與外界少有沾染。筆者好道求玄,從八十年代起五嶽尋仙,探訪山林高隱,對此略有所獲。

道教武技不尚華飾,乃前人生死互克經驗所匯,重於養御二法。“養”是攝養,以形神導氣調和氣血筋經,以求祛疾長生;“御”是御製,用技擊末術抵禦鄉匪地痞侵擾,有制而不傷之能。在過去,道教工夫多擇人陰授,蛛絲嗣守,一線相傳,故世人祕而難窺。

撥雲叩玄門 啟匣窺太極——道教太極拳探隱

在八十年代的一次訪談中,與長春觀一位掛單老道長聊到他在武當山幾十年的修煉經歷,談到本山拳術的傳承流佈情況,偶然得知武當山清末民初時期有幾種好像太極拳一樣的拳術隱祕流傳。在我看來,“好像”就代表不確定,儘管他把人名和宮觀說得很詳細,我還是沒太留意。直到數年後與黃鍊師閒聊時,才無意中再次牽涉到這個話題。

原湖北省道教協會祕書長黃宗勝老前輩,是本地區民國以來道教發展的見證者。黃鍊師從民國時期就擔任漢陽玄妙觀知客,接待十方道友不計其數,對各宮觀人員情況爛熟於胸。深談中他明確提及解放前僅武當山裡的太極拳就有幾支,還知道陝西那邊也有一支教內太極拳,它們或架勢緊小,或肆意隨心,但共同特點是拳功兼練,一旁的長春觀監院何八爺也對這個說法表示認同。何爺雖不懂武術但見聞廣博,並且兩人同時向我推薦了另知他情的張風良老人。

從漢陽玄妙觀門前住了一輩子的張風良老人口中得知:剛解放不久,玄妙觀裡來了一位叫徐教寧的山東籍道長。那時廟上生活艱難,徐道長就配合黃爺靠診病維持廟業。他每晚戌時要在廟後的那棵大樹下練一個時辰的拳功,收功前還要盤盤兩百多斤的石柱條,次年飄然而去。後來他從監院李崇欽那裡得知這種拳名為“清微太極拳功”,是解放前與漢口大道觀的王至暠道長一起在武當山青微鋪學回來的,言此道子絕非俗類,萬勿輕鄙!據筆者查閱資料顯示,武當山青微鋪在元代是全國清微派的兩大傳播地之一,清微派早期在武當山一直佔有主導地位,直至現在武當山還有一個清微鋪村。這條重要信息為我們推測這種拳術的淵源和時代背景,提供了一個基礎參考範圍。

撥雲叩玄門 啟匣窺太極——道教太極拳探隱

八十年代中期,武昌長春觀有一位值守山門的清瘦老道——王爺。王爺晚年只練楊式太極拳或做做吐納,平常清居緘言少與人往。王爺早年接觸過不少教內高士,詳細敘述了衡山龍教鎮道長所瞭解的三種道教太極拳。後經多次請教才知道龍教鎮道長本人也練習太極,他說的三支太極拳,一支在長沙鬥姆觀裡流傳,一支在京都白雲觀,另一支就在衡山。只是教內對這些東西不太重視,所以後來也再沒聽人說起。

前些年有緣接觸到原湖北省武術挖整組的陳流沙老師,陳老是道教雲房太極拳的重要傳人,他傳承的太極拳內容主要有云房太極拳一百三十六式、雲房八卦、雲房劍和雲房雜修術。該拳步法重心後坐,演練難度較大,招數大形與楊氏接近,但步型不同,拳架低小。雲房太極講究煉筋柔膜,運化精氣,體用雙兼,頤養身體。

筆者經年挖整道教武術遺存,有一套夾雜在龍門派系統裡學到的《蠶絲化形手》亦稱作“丹房太極”。只惜當年此拳學得匆忙,得到的拳理零碎不全,故認識淺薄。由於教內傳承規矩很大,所以不便詳敘之處暫不展開,謹將概貌饗於同仁。

《蠶絲化形手》共分兩個套路。第一套是經傳數代的原架,共三十六式,上應天罡之數。拳勢緩和,裹藏纏卷,形不露體,柔若無骨。第二個套路七十二式,是在原拳基礎上融煉生成的,呈現出明顯的太極技法特徵。七十二式下限傳承年代不晚於抗戰前,形成時代不詳。功者每於丹房斗室之中行練,不受日月精光,只若蠕蠶蝕桑之寂,兼託蛇雀龜鶴之形,虛敏至微,浩氣騰盈。斯與丹功默契相介,一動一靜,攝煉餘工,陰陽循行。終而退形化神,返虛合道,故有“丹房太極”之稱。

《蠶絲化形手》由中宮啟式,四面設伏。或蟄蜷縮放、抽纏旋展;或鬆掙牽懸、脫骨化形。它與世傳太極拳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它的形架差異和特殊功力訓練。還體現在它的三種演練方式上:一種是在30°—40°的斜坡地面行拳,做到三盤一體,輕靈渾沉,難度頗大;另兩種就是在窄小的丹房石室或1.6平方米的“罡單”上行練,謂之拳不出斗室。

撥雲叩玄門 啟匣窺太極——道教太極拳探隱

“蠶絲”諧通“纏絲”之意,喻丹氣內外纏轉,手步開闔抽絲之意;“化形”,則是求水之質,得水之能,舍架棄骨,空梢去根。唯以丹氣充化拳形,形牽氣乘,斂神藏相,最終化形退跡,以返虛靈自然之境。

《蠶絲化形手》第一套拳法步型低矮,屈膝起腿,開闔升降,沉纏柔滑,結構緊湊實用。此拳注重拳功兼修,以功力修煉為主。功法從脫化身體死點和增強功力的器械練法,到行定樁步、伸筋脫骨、運手練氣功法均有涉及,與外界練法迥異。第一套拳法在行架時講究化稜斂形,藏頭合峰,吞吐沉浮,放神含氣。形若蛇臂雀手、螳步蟒身;狀如猴靈鰍滑、蠕蠶抽絲。下盤落步似新履踩水,提腳若狸貓行壁。運步念腳下螻蟻,立足如螞蟥吸血。步法虛可鞋底抽紙,實若飴糖粘底。運身時身纏六關,七峰相合,周身混元靈滑,內氣騰循,充布形骸,兼得楊柳之柔、燕掠之輕。運手時敏如貓須觸洞,沉如毛氈裹鐵。內勁渾樸,雷氣奔騰,勁磨螺旋。出手若一繩牽牛,搭手如附骨之蛆,接手必改力向,罩力像仙人披衣。三盤混化一體,周身節節相應。

撥雲叩玄門 啟匣窺太極——道教太極拳探隱

第二套則在原拳基礎上體現出大量的太極技法,不同之處是以“抖”代“肘”,身變藏為立、手變裹為舒,勁由沉轉鬆,架升高代低。其步法以魚眼為軸,前足為機,後足為樞。神形百隨百合,勁力沛貫如瀉。虛以形體,空以精神,拳架較第一套舒展。其暗含內外上下拔掙之意,鬆沉蓬散至透。收控發化,洞徹消息,八節尋應,提魂罩神。拳意剝束守樸,柔化脫骨,神氣內蘊,淨徹靈透,有上領下隨中關提之說。第二套拳減少了身體起伏變化,一舉一動皆含陰陽開闔之道,風格閒逸靜穆,飄然空靈,然絕無今人隔空放人之說。

《蠶絲化形手》歌訣簡明,言喻曲深,窮理髮微,一境一悟。舊抄曰:身手陰陽綿纏,膝下五行滲環,沛神罩體守中,精炁百骸貫串。樞心密圓盈勢,開闔伏應餈感。淨形去根尋微,虛靈混樸無端……

《蠶絲化形手真義》

蛇臂蟒腰 龜背鶴脛

螳步雀手 虎氣龍神

浪卷電掣 鰍滑糯餈

蠶蠕蟒扭 猴藏貓行

絲纏絲抽 水柔水循

風和風阻 炁蒸氣渾

形馳架緊 首尾相應

節節環纏 寸膚微敏

炁騰百骸 形減神生

二炁交合 去象化形

武術大師們一致推崇的練武要訣請點擊:練武要訣。

撥雲叩玄門 啟匣窺太極——道教太極拳探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