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數據傳輸及聯網方式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作為一個B端產品經理,往往需要關注很多來自終端的數據,那麼瞭解物聯網相關的數據傳輸及聯網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物聯網的數據傳輸及聯網方式

一、NFC

NFC實質是脫胎於無線設備間的一種“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及互聯技術,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

  • 支持拓撲結構:點對點結構
  • 使用距離:近距離
  • 應用場景:掃碼、刷卡等

二、藍牙Bluetooth

藍牙是一種通用的短距離無線電技術,藍牙5.0藍牙理論上能夠在最遠 100 米左右的設備之間進行短距離連線,但實際使用時大約只有 10 米。

其最大特色在於能讓輕易攜帶的移動通訊設備和電腦,在不借助電纜的情況下聯網,並傳輸資料和訊息。目前普遍被應用在智能手機和智慧穿戴設備的連結以及智慧家庭、車用物聯網等領域中。

  • 支持拓撲結構:點對點結構
  • 使用距離:近距離(< 100 m)
  • 應用場景:移動設備、智慧穿戴設備等

三、WiFi

Wi-Fi被廣泛用於許多物聯網應用案例,最常見的是作為從網關到連接互聯網的路由器的鏈路。然而,它也被用於要求高速和中距離的主要無線鏈路。

WiFi無線技術並不是為了取代藍牙或者其他短距離無線電技術而設計的,兩者的應用領域完全不同,雖然在某些領域上會有重疊。WiFi設備一般都是設計為覆蓋數百米範圍的,若是加強天線或者增設熱點的話,覆蓋面積將會更大,甚至是整幢辦公大樓都不成問題。

WiFi無線技術主要為移動設備接入LAN(局域網)、WAN(廣域網),以及互聯網而設計。

基本上來說,在WiFi標準中,移動設備扮演的是客戶端角色,而服務端是網絡中心設備;與NFC、藍牙技術的兩移動設備互聯互通在點對點(peertopeer)結構上有著巨大的區別。

  • 支持拓撲結構:星型結構
  • 使用距離:近、中距離(數百米)
  • 應用場景:移動設備等

四、ZigBee

ZigBee,也稱紫蜂,是一種低速短距離傳輸的無線網上協議,底層是採用IEEE 802.15.4標準規範的媒體訪問層與物理層。

主要特色有低速、低耗電、低成本、支持大量網上節點、支持多種網上拓撲、低複雜度、快速、可靠、安全。

傳輸範圍一般介於10~100m之間,在增加發射功率後,亦可增加到1~3km。這指的是相鄰節點間的距離。如果通過路由和節點間通信的接力,傳輸距離將可以更遠。

  • 支持拓撲結構:星型、樹形、網狀形結構
  • 使用距離:近、中距離(10m – 數km)
  • 應用場景:移動設備等

五、LoRa

LoRa的名字就是遠距離無線電(Long Range Radio),它最大特點就是在同樣的功耗條件下比其他無線方式傳播的距離更遠,實現了低功耗和遠距離的統一,它在同樣的功耗下比傳統的無線射頻通信距離擴大3-5倍。

  • 支持拓撲結構:星型結構
  • 使用距離:遠距離(典型2km – 5km,最高可達15 km)
  • 應用場景:物流跟蹤等

六、NB-IoT

窄帶物聯網(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成為萬物互聯網絡的一個重要分支。

NB-IoT構建於蜂窩網絡,只消耗大約180KHz的帶寬,可直接部署於GSM網絡、UMTS網絡或LTE網絡,以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滑升級。

NB-IoT的特點是低頻段、低功耗、低成本、高覆蓋、高網絡容量,也被稱作“窄帶物聯網”。

一個基站就可以比傳統的2G、藍牙、WiFi多提供50-100倍的接入終端,並且只需一節電池設備就可以工作十年。

  • 支持拓撲結構:星型結構
  • 使用距離:遠距離(10km以上)
  • 應用場景:智慧城市、共享單車等

在很多場景下,我們需要考慮多重因素,比如客戶數據量、數據傳輸距離、成本等因素。因此,根據場景進行選擇,才是最明智的決定。

本文由 @行走在牆上的貓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