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林:願獻青春綠邊疆

五家渠 天津 兵團日報 2019-07-09


徐長林:願獻青春綠邊疆

1973年夏,徐長林(右)和同為天津支邊青年的韓惠民在五家渠八一影劇院門前合影。王新林 提供

●徐長林 口述 張樂 整理

每當夜幕降臨,霓虹燈流光溢彩,加之景觀燈亮起,五家渠市宛如白晝。作為一名老支青,我的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1966年8月5日,我響應祖國建設邊疆的號召,離開了渤海之濱的天津,登上了西行的列車,經過漫長的5天路程,到達西北邊陲的六師五家渠。

一下車,大家都傻了眼,四處都是白茫茫的鹽鹼地,腳下的路一經走過,就蹚起細細的塵土,風一來,塵土飛揚。路的兩旁只有稀疏幾顆沙棗樹掙扎著生長,沒有花草,一片荒涼。

唯一有生氣的地方是六師師部東面的“八一俱樂部”,它像羊群裡的駱駝那樣坐落在荒漠裡。周邊都是低矮潮溼的土坯房和地窩子,路上行人極少,一片荒涼。

我和一起來的50位支青一起被分配到六師聯合加工廠。當天晚上,女青年住在了食堂的土臺子上,鋪上了一些麥草,算是受到了優待。男青年被分配到地窩子和馬號(餵馬的地方)住宿。我被分配到草料房住宿,這樣的條件已經讓很多人羨慕了。

第二天,我們開始自己打土塊蓋房子,帶隊的領導給我們下達了工作任務,男青年每天打300塊土塊,女青年每天打250塊土塊,剛開始我每天只能打190多塊,完不成任務,過了幾天,找到了竅門,天天超額完成任務,最多時,我能打到近500塊。

1966年11月,我們蓋好了第一棟土坯房,門上掛了一條棉簾子,窗戶上釘了一塊塑料布。儘管如此,當我們搬進自己親手蓋的土坯房時,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大家不約而同地提筆給遠在天津的父母寫信,告訴家人,我們有房子住了,請父母放心。

那時生活異常艱苦,每人每月只有百分之十的細糧,其他的都是粗糧,還有150克清油,每頓吃白水煮飯,很少炒菜。好在我們廠有製革車間,經常會有新鮮的羊皮、豬皮、馬皮等運來。於是家家戶戶都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小刀,拉鮮皮的車一到,大夥蜂擁而至,幫忙卸車。用鋒利的小刀割下皮子上少得可憐的油,拿回家洗乾淨,開始煉油,就這樣解決了吃油的問題。不久,我們有油吃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了五家渠市,就連師裡的工作人員都無比羨慕我們。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西北邊陲,我們從每人每月百分之九十的粗糧改變為百分之八十的細糧,食用油從原來的150克增長為500克,再也不用到鮮皮上刮油、煉油吃了。住宿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棟棟低矮的土坯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磚木結構和磚混結構的平房。住房面積增大了,地上還鋪了紅磚,市區裡,一幢幢樓房接連拔地而起。1988年,我們全家搬進了水電暖齊全的樓房,搬家那天,我們就像過節一樣高興,全家人那夜都失眠了。

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路寬了,樹多了,人們搬進水電暖齊全的樓房,再也不用秋天買煤,冬天生火,倒爐渣了。每當夜幕降臨,霓虹燈流光溢彩,加之景觀燈亮起,五家渠市宛如白晝。作為一名老支青,一名五家渠市人,我的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去年鬱金香節,我與幾個退休老黨員一起站在五家渠市猛進水庫的大堤上,看著五彩繽紛的花海,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我們和共和國一起成長,親眼見證了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我們要永遠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