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對一個武漢人來說,一般遇到小病會就近去周邊的醫院;而一旦遇到較為嚴重的病痛,其第一選擇就是去協和醫院,或者就是去同濟醫院

而對於武漢周邊的地市以及華中各省市的人民來說,依託華科大同濟醫學院的同濟醫院似乎更深入人心,以至於每天在同濟醫院如潮的就醫人群中,你能聽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方言,但卻很難聽到武漢本地的口音。而這並不是因為去同濟醫院看病的武漢人太少,而是因為去同濟醫院看病的人太多了......

作為一個武漢人,無論自己還是身邊人,幾乎都與同濟有過或多或少的交集。

引子

2015年10月,武漢市礄口區政府明確提出建設“環同濟健康城”。規劃中的“環同濟健康城”將以同濟醫院同濟醫學院為核心,在東至青年路、南至中山大道、西至寶丰路、北至建設大道的區域範圍內,探索建立健康服務業體系。規劃中將建立包括高端醫療中心、醫技研發中心、健康金融中心、特色服務中心等四大功能中心,總投資將超過150億元。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環同濟健康城規劃圖

類似這樣以一座醫院、一座醫科大學為核心的醫療健康城規劃,放眼全國也極其少見。那為什麼同濟醫院以及同濟醫學院能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可以成為礄口區政府規劃建設的重點核心?僅僅只是因為每天同濟醫院門口前的車水馬龍?還是因為同濟醫學院的來自世界各地各色皮膚的殷殷學子?這些說服力好像並不足夠。

或許我們應該回到同濟醫院背後的校園,讀一下靜靜肅立在那裡的寶隆塑像、裘法祖塑像下的銘文內容,回味一下“格物窮理,同舟共濟”的同濟醫院院訓,回望一下百年同濟的滄桑歷史,或許我們能找到合適的答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德人建院,傳播西醫,聲名鵲起上海灘

“同濟”二字寓意“同舟共濟”,也是“Deutsche”(德意志、德文)的諧音,同時也就有了“人們遇到困難時相互幫助”和“體現中德合作精神”的詮釋。

1870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經濟、科技迅速發展,醫學技術亦處於世界前列。1892年8月13日,德國駐香港領事佈德勒爾建議德國首相卡普里維派一些德國醫生到中國。在這一背景下, 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Erich Paulun)與同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組成“德醫公會”,希望以此為基礎創建一所純醫療學術性事業的現代醫院,並多方爭取德國政府及清政府的支持。

十九世紀後期,西學東漸,西方近代各種學術上的新成果湧入中國,中國人對西學的態度由最初的排斥轉變到逐漸接受,清王朝的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學習並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西方醫學作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開始傳入中國。早期的醫院基本為西方國家教會所辦,醫教合一,傳教是行醫的主要目的。

1900年,以“同濟”為院名的中國第一家無教會背景的西醫醫院誕生, 德國醫生寶隆任院長。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同濟醫院門前的寶隆塑像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 中國最早的德式醫學教學醫院

寶隆認為:要辦好同濟醫院,必須建一所培養中國醫生的學校。1907年,在中德各持下,寶隆以同濟醫院為基礎創建了上海德文醫學堂,仿效德國醫科大學分設前後期的制度,分為醫預科(兩年)和醫正科(三年),此前先修德文科三年。

1908年,上海德文醫學堂更名為上海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醫院始終作為教學醫院承擔醫正科學生課堂教學及臨床實習任務。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1909年3月,寶隆因感染傷寒而後併發腎出血去世。為了紀念他創辦醫院和醫學堂的功績,同濟醫院更名為“寶隆醫院”。

醫院從事臨床工作的醫師和負責人早期主要是德醫公會會員和從德國聘請的醫生。同濟德文醫學堂有了中國畢業生以後,部分畢業生開始留院工作。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17年更名為同濟醫工學校;1924年由華人自辦成為私立同濟大學;1927年由民國政府收歸國有,改為國立同濟大學。寶隆醫院為德產,未受學校更迭影響。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醫院經過數次擴建,至1927年寶隆醫院已建成A、B、C、D、E四面合圍的5座樓房,中間為長方形庭院。醫院擁有蔡司公司的顯微鏡20架、西門子公司的X線診斷機以及電氣治療設備如高山太陽燈等。

  • 德人為主的師資力量

寶隆醫院時期,先後有36位德國教授任職醫正科教學及醫療工作,不少醫正科教授同時也是醫院臨床科室負責人,且多是德國醫界的知名或著名專家。1930年,同濟醫科正式改名為同濟大學醫學院,柏德任醫學院院長兼寶隆醫院院長。

1915年,德國教育部正式承認同濟醫科畢業生與德國國內醫科大學水平相當。1912到1937年,經寶隆醫院實習畢業學生達395人。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同濟醫學院被譽為中國現代醫師的搖籃,為新中國的醫藥衛生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曾經很多早期的經典醫藥教學叢書都出自同濟醫學院的教授們之手。特別是同濟醫學院德系背景,嚴謹地工匠精神培養了中國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也讓同濟醫學院成為中國外科大夫們學習和朝聖的地方。

  • 最初的科研

寶隆醫院創辦之初就以純粹的醫療、學術事業為目標,不靠教會做背景以德國傳統的求實、嚴謹的氣質從事醫療、教學工作。因此,醫院極為注重學術活動,學術氣氛十分濃厚。

1912年,醫院即設有病理、衛生、藥理、細菌四大學館等醫學研究機構。樑伯強、韓法周30年代分別在病理學館和藥理學館任副教授。 寶隆醫院規定總住院醫師晉升主治醫師,必須提交一篇科研論文。

1912年,在國內醫院率先設立圖書室,並一直延續至今。

1925年德英文藏書已達5000冊,專門醫學刊物20餘種。據日本同仁會1931年《上海醫藥界之現狀》記錄:“該醫院圖書室藏書之多,在中國醫學界尚未見到能與它相抗衡的圖書館”。

  • 創辦《同濟醫學月刊》

1925年10月,內科教授費尼熙和生理學教授史圖博等創辦了《同濟醫學月刊》,開創中外醫學交流之先河。

1931年又發行《同濟醫學季刊》,中德兩國文字對照編印,兩刊曾一度並行出版,由寶隆醫院在國內外連續發行13年,抗日戰爭前夕停辦(1940年上海德國醫學院亦按《同濟醫學季刊》內容和形式出版《醫學與文化》雜誌,於1945年停刊)。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 病理研究館

1912年,寶隆醫院建立病理研究館,至1927年已發展成為遠東地區的病理研究中心,上海、廣州、漢口及德、奧、俄、美、菲律賓等國將疑難材料寄來檢查(會診),研究院設有實驗室、儲藏室、洗滌室、解剖室、標本室,儲存有各種器官病理標本千餘具、顯微鏡標本萬餘種。歐本海《在上海剖驗一百具華人屍體之所得》、樑伯強《中國人之血型與地理關係》、海涅《在歐洲癌瘤研究之歷史》等一批有影響的論文發表在中、德醫學刊物上,開中國病理學研究之先河。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 寶隆醫院的社會影響

寶隆醫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中外人士所矚目的現代醫院。1931年出版的《上海醫藥界之現狀》一書如此評介當時的寶隆醫院:“通過該項事業,已充分發揚了德國醫學的優點。該院不但獲得了上海和長江流域的好評,而且還引起了中國各階層的注目”,“籍此一舉德國傳統的醫學已在中國國土上佔據了重要位置,可以預期今後德國醫學將會因此牢固紮根於中國”。

由於寶隆醫院屬德國人管理,即是在當年白色恐怖下,也無人盤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地下組織經常在此傳遞情報。方誌敏烈士在獄中撰寫的《可愛的中國》的手稿就是從這裡輾轉送到中共中央。此外,中共中央和新四軍的負責人也常在寶隆醫院治療傷病。據準確資料,當時中共主要負責人瞿秋白以及我黨有名的陳賡和程子華將軍都曾由組織安排在寶隆醫院治療。被譽為“中國紅色衛生事業奠基人”,兩次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長的錢信忠回憶說:“我考入同濟大學附屬寶隆醫院。在上海寶隆醫院3年多的奮鬥使自己學有所成。這裡的確是一個能激勵學習的場所……。在這裡,不僅使我的文化知識、醫學理論、外文等得到了空前提高,而且醫學基礎知識、臨床經驗和技能積累也比較厚實,這是我個人生涯的第一個里程碑。”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寶隆醫院逐步成為上海聲名卓著、獨具德國醫學傳統的西醫醫院和現代醫學人才培養的搖籃,併成為中德醫學文化交流最早的橋樑。


八年抗戰,六次遷校,矢志不渝濟世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寶隆醫院醫後期師生隨同濟大學醫學院撤離上海內遷,輾轉於浙、贛、湘、粵、桂、滇、川七省,跋涉數千裡,於1940年秋遷至四川李莊、宜賓,,期間曾短暫遷徙至越南河內。德籍教授於途中陸續返回上海寶隆醫院,並開設德國醫學院。1946年11月,中國師生返回上海,接收由中美合作所控制的中美醫院(寶隆醫院),1951年更名為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1937-1945年,同濟醫院、同濟大學西遷圖

  • 輾轉遷徙

1937年,同濟大學由吳淞遷至上海市內,在戈登路(今江寧路)玉佛寺附近一家民房內建立了紅十字會臨時傷員醫院,設120張病房,專門收治湘滬前線的受傷士兵和南京路上被炸傷的市民。在金華,醫院一批青年醫生組成南京軍醫署第五重傷醫院,前往蘇州救死扶傷;81名師生組成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重傷醫院及若干個醫療救護小組沿浙贛線,分散為抗戰受傷將士服務。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1937年被日軍飛機炸燬的同濟校舍

同濟師生西遷期間,沿途堅持教學和醫療救助。1937年12月,同濟師生與其他學校一些師生在浙江金華參加抗戰救亡工作。

1938年4月8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和第五重傷醫院合辦的診療所在江西吉安開診,服務當地病人,並未後期學生提供臨床實習教學,開創了中國人自辦實習醫院的先例。外科主任黃榕增、教授章元瑾等主持外科醫療教學工作,這是醫院歷史上首批由中國人組成的外科技術隊伍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同濟醫院西遷途中

1939年春,醫學院遷至雲南昆明,醫院設在昆明翠湖南路4號趙公祠。1940年冬天,由於日軍不斷侵擾昆明,醫院隨同濟大學再次遷至四川宜賓李莊鎮。遠離前線的戰火紛飛,李莊以一紙電文“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迎來同濟大學,這裡也成為了抗戰後方的學術重鎮。10月,同濟醫學院師生先期到達李莊鎮。李莊有不少廟宇,“九宮十八廟”成為當時同濟師生們上課生活的地方,醫學院醫前期教學就設在祖師殿。

隨後,為便於醫院為民眾服務同時讓醫學院後期學生進行各種臨床實習,師生們在宜賓選址開始建設實習醫院。同濟人共在此開設兩處門診、兩處住院部。宜賓西郊苗圃、西郊花園開設醫院第一住院部、第二住院部,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和五官科、皮膚科、精神科;兩處共約100張床位;在宜賓保安路警察局開設醫院第一門診部;在女學街女中對面四合院開設醫院第二門診部。

同濟醫院遷至江西贛州時,除史圖博(H. Stübel)外其餘德國教授全部返回上海,意味著德國人放棄了同濟醫院的管理權。同濟醫學院在宜賓時只有教師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人,多數是同濟自身培養出來的中國教師和醫師。正是由這些中國人,開始了對同濟醫學院及附設醫院全新的管理,為中國培養了眾多的醫學精英。

醫院在宜賓時間也稱為“醫學後期”,但在社會服務及與其他單位往來中使用“同大附院”或“同濟醫院”之名。宜賓的五年八個月,同濟附設醫院作為教學醫院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醫學人才,在校學生包括醫學院前期學生共800餘人,其中189名醫學生在宜賓畢業,並從這裡走向全國,成為中國現代醫學發展的骨幹和棟樑。此外,在宜賓期間,同濟還恢復了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專設助產護士班,還在中國首創“高級醫事檢驗職業科”,即同濟醫學院醫事檢驗學校。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1944 年冬天,抗戰勝利前夕,窮途末路的日軍孤注一擲,四川震動,國家告急。在此危局下,國民政府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動員口號,號召大中專知識青年投筆從戎,組建青年遠征軍擔負驅逐敵寇收復失地的重責。同濟報名從軍的男女同學近700人,約佔在校學生三分之一,創造了全國高校參軍報名的紀錄。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1944年冬部分志願從軍學生在同濟大學校門前合影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抗戰勝利當天,同濟醫院在《戎州日報》上登載啟示,8月11日至13日,為當地居民免費義診3天,歡慶抗戰勝利!

  • 留駐上海的寶隆醫院,同濟醫院歷史上的“一脈兩支”

1937年11月,同濟大學醫學院醫後期在浙江金華復課,柏德辭去醫學院院長職務,返回上海繼續擔任寶隆醫院院長和外科主任。醫學院繼續內遷至江西贛州時,德籍教授絕大多數取道香港返回寶隆醫院。

柏德與原藥理學館主任歐特教授在上海石門一路82號開設德國醫學院,每年招生25人,寶隆醫院仍為教學醫院。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1945年5月,德國戰敗頭像,德國醫學院宣佈停辦,學生後轉入同濟大學醫學院相應年級。寶隆醫院被日軍接管並改名為日本陸軍醫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日軍撤離醫院。

  • 中美醫院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美合作所接受美國107艦隊設在日本沖繩島海軍醫院包括600張病床在內的全部設備器材,並徵借寶隆醫院籌辦醫院,於1946年6月正式開診,定名為“中美醫院”。

同濟大學返滬後,經教育部長朱家驊面陳蔣介石確認“該寶隆醫院原址系同濟大學實習醫院......該項房屋應交還同濟大學”後,同濟大學於中美合作所就移交達成協議。

1946年11月28日,同濟大學派樑舒文接受中美醫院並擔任院長,仍沿用中美醫院院名。原中美醫院醫生、科主任全部離院,行政人員大部分離職。同濟人開始自行管理、建設新型醫院。

1947年,林競成擔任中美醫院院長,聘任大批畢業於德、英、美、日等過的醫學界翹楚來院擔任各科負責人,建立以中國人為主的雄厚技術隊伍,計有教授20人,副教授10人,科室設置逐步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1947年的中美醫院

中美醫院參照美式管理,設置院務委員會、醫務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實習醫師教育委員會、藥局管理委員會等。同時編輯《院務手冊》,各科制訂“診療常規”、“護理常規”,建立“病史書寫及管理”制度,開始實行“總住院醫師”制度。

中美醫院普外科當時已能開戰全麻下胃切除術、甲狀腺亞全切除術、脾切除術、直腸癌根治術等,並予以規範、普及和推廣,使這些熟手成為常規術式,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1951年後裘法祖教授在我國首先開展並報告了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治療膽石症。

1948年,謝毓晉、金問淇、過晉源、裘法祖、陳任等創辦了深受讀者歡迎的《大眾醫學》,開創了我國醫學科普傳播之先河。此後,又相繼編寫了一系列通俗易懂、傳播醫學知識的科普讀物。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近二十年的歲月蹉跎,同濟人不斷積聚力量,摸索前行,愛國報國,矢志不渝,開創了中國人自行建設、管理醫院的歷史局面。

  • 解放初的同濟醫院

上海解放前夕,醫院已有地下黨員十多名,在中共地下黨支部的領導下,進步醫務人員和職工積極參加救護隊和人民保安隊,日夜守護,參與護院護校,防止破壞,確保了醫院財產安全。

1949年5月7日,全院職工和上海市人民一起歡慶解放,中美醫院派出屠開元教授帶領醫師到九兵團20軍醫院協助醫治傷員,並在同孚路82號(原德國醫學院舊址)開設解放軍傷員病房。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1949年6月25日,上海市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

1950年,院長林競城出席全國首屆衛生工作會議,參與討論制訂國家衛生工作方針,在懷仁堂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1951年5月25日,“中美醫院”更名為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 防治血吸蟲運動和支援抗美援朝

1949年8月,根據華東衛生部要求,中美醫院派出邵丙揚等等多人先後調查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感染血吸蟲病的情況。其後華東衛生部高度重視,隨即抽調上海1260名醫務人員組成血防大隊,邵丙揚任大隊長。同濟大學醫學院暨中美醫院組成太倉中隊,下設四個分隊共計262人,開創了空前規模的防治血吸蟲病運動,在中國醫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中美醫院血防大隊歷時三個月,檢查9336人,治療4665人,並在國內率先開展“銻劑三日療法”。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全國掀起了抗美援朝運動。上海醫務界成立了上海志願醫療手術對支援前線,中美醫院113人組成了抗美援朝第一手術大隊,1951年2月3日到達長春軍醫大學(後為白求恩醫科大學),每天衝壓濾江邊收治傷病員。同時以醫帶教,幫助長春軍醫大學培養醫學人才,建立骨庫解決了戰傷修復植骨難題。同時建立了外科常規制度、醫生查房制度、總住院醫生制度等,開展骨科、腹部外科、腦外科、額面外科手術等。

1951年8月8日,中美醫院組織了第二批醫療隊,稱為上海市志願醫療手術隊第六大隊,洪寶源擔任大隊長,屠開元等參加了此批醫療隊。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遷漢建院,輻射示範,綜合實力冠中南

1949年全國解放,作為中南地區最高行政機構的軍政委員會首先考慮的是儘快恢復當地的經濟建設和保障人民的生活與健康。中南地區包括湘、粵、桂、豫、贛6省,人口一億四千萬,是全國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但醫藥衛生條件非常落後,遠不能適應本區經濟發展和億萬民眾的需求,尤其中心城市武漢,不僅規模型的醫院極少,而且醫學人才十分缺乏。於是,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向中央政務院要求:將醫藥衛生髮達地區上海的一所醫學院校包括附屬醫院內遷武漢。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遷往武漢。這是應中南軍政委員會的要求,並經華東軍政委員會研究後做出的新中國的首個關於高校及醫療衛生單位成建制跨區調整部署,因而得到教育部、衛生部和華東、中南兩地軍政負責人的高度重視。國際、國內頗具名氣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和已有50年建院歷史的附屬中美醫院(1951年恢復同濟醫院名)從上海遷駐漢口荒廢的昔日華商跑馬場另建新院,從醞釀到完成動遷歷時5年。

1950年4月19日,華東教育部召集同濟大學校務委員會全體成員,包括校長夏堅白、醫學院院長唐哲、同濟醫院院長林竟成傳達政務院決定。翌日,唐守愚副部長到同濟大學口頭宣佈中央決定: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遷武漢。這一消息即刻在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據林竟成教授後來回憶:同濟的大多數教職員工不理解決定的目的與意義,不僅領導層中有不同意見,而且教授中的多數不支持搬遷。

同濟大學教師對遷校問題的反應引起中央教育部的高度重視,1950年7月12日專門下達《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同濟大學遷校問題的決定》。文件指出:“同濟大學醫學院包括附屬醫院遷往武漢是符合國家需要和同濟本身的發展利益的,但這一正確原則的執行需要取得師生極大多數的同意,在條件沒有具備以前,需要等待和進行說服工作。學校遷移的實際進行,應在學校方面及中南軍政委員會對於各項有關問題有充分準備之後妥為實施”。

1950年6月,同濟大學醫學院遷校(至武漢)委員會成立,開始著手醫學院及醫院的遷移工作。委員會派出代表團從1950年5月26日至6月5日在漢考察11天,前5天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主要是中南、重點是武漢地區的衛生、教育狀況;武漢市的經濟發展、居民生活狀況,衣食住行,物價水平,與社會各界作廣泛交流。當時,武漢市居民1008195人。全市有公立醫院3所(2所市立醫院、1所傳染病院)。

代表團在於中南軍政委員會的負責同志的坦誠交談中得知:武漢在三五年內一定要發展成為現代化的都市,第一步的計劃是人口由一百萬增加到三百萬,第二步增至五百萬,最後的目標要發展至一千萬。武漢市政府正在設計大規模的市政建設,橫跨長江聯繫武漢的大鐵橋正在測量;中南區要大力發展工業,如銅、鎢、銻、錫等採礦工業;鐵路方面正擬修築襄花,川漢等鐵路。所以,武漢市的繁榮發展,具有充分的條件,中南的衛生建設,亦將配合著全區的經濟建設而有極大發展。作為中南地區中心的武漢亟須大量培植醫學人才,全面展開衛生建設。同濟內遷將與武大醫學院合作,目的即在穩步發展,達到能共同肩負起領導全中南醫藥建設的任務。

同濟醫科教職員工遷漢後的生活也是代表團關注的問題,他們或徜徉於大街,或行走於小巷。親眼看到了武漢市街整潔,頗具現代化都市之規模,主要街道都為柏油馬路,日間市容雖不及上海熙攘繁華,但夜市至十一時前還很熱鬧。物資豐富,除少數工業日用品外,物價平均比上海低。實在的數據,打消了一些人擔心遷移來漢後會降低生活水平的顧慮。

從5月29日起,連續4天的會談,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武漢大學醫學院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的負責人及代表們很快就同濟遷移武漢達成共識並形成決議。

1951年9月同濟大學醫學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在武漢組建“中南同濟醫學院”,後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55年,同濟醫院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醫院遷移的首要任務是加速完成建築一期工程即容500張病床的住院部大樓,新醫院選址擇定漢口北原華商跑馬場為醫事中心建設基地和1000張床位的附屬醫院,佔地面積約420畝,計30萬平方米。

早在1951年8月,院長林竟成從東北抗美援朝救護前線歸來後,即著手研究武漢醫院的建築問題,與醫學院唐哲院長商定請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馮紀忠主持設計,他拿出自己早年保存的從美國、德國收集來的多家醫院建築設計圖供馮教授參考,又親自帶隊考察了北京、上海、大連等地的數十家醫院建築。最終,參照德國的一份圖案,結合各臨床和醫技科室需求繪製出一張四翼形醫院建築圖形,即人們所說“飛機大樓”,也被譽為“東亞第一樓”。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新醫院1953年5月動工興建,面臨漢口解放大道,佔地面積約95904平方米,住院部大樓1000張床位,首期500張(實際投入600張)。全部工程設計由馮紀忠先生領導的群安事務所承擔,中南建築公司武漢第二公司承建,工程師項學漢負責工程監造,林竟成作為項目負責人,將上海同濟醫院的管理委託給副院長,自己吃住工地,夜以繼日。1955年春,醫院一期工程竣工,外部形體簡潔美觀、內部空間組織功能實用便捷,成為我國醫院的“典範型建築”,被譽為“中國現代醫院建築的開端”,國際著名的Sir.Banister Fletcher(弗萊徹建築史)第20版將其收錄。

同濟醫院遷至武漢後,優秀的醫學人才、先進的醫院管理、精湛的醫療技術由此輸送到中南地區,充分發揮了中心、示範、輻射作用。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改革開放,蓬勃發展,世紀名院譽神州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放成為主旋律,推進發展成為主基調。伴隨著改革大潮的風起雲湧,同濟醫院步入了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醫療、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各項工作蓬勃發展。

  • 改革管理

1989年,同濟醫院升級為副廳級單位。

1981年至1996年,醫院黨委分別召開了醫院第三屆至第七屆黨員代表大會,貫徹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撥亂反正恢復秩序,改善知識分子工作和生活條件。

1997年,時任黨委書記、院長的黃光英主持在國內醫療機構率先開展“全成本核算”改革 ,《人民日報》予以重點報道。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 科研創新

1978年,醫院正式成立科研科,一系列科研機構相繼建立。此後召開了多次科研工作專題會議,實施了一系列激勵措施,有效地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科研熱情。

1979年,器官移植研究所經過衛生部批覆於同濟醫院成立,1986年成為衛生部首批重點實驗室,1989年普外-器官移植入選首批國家重點學科,是中國最早成立,也是國內最大的從事器官移植研究的綜合性服務與醫療機構。

1983年,王泰儀教授等研製成功“純鋼玉-金屬複合人工關節”,它是我國人工關節置換領域的主要開創者之一。

1986年成立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李鳴真、葉望雲等首次揭示了中醫“清熱解毒”原理,即中藥直接破壞毒素並保護組織細胞器,間接對抗毒素的綜合效應。

1989年成立肝病研究所。

呼吸內科實驗室對農村人口進行普查、診斷、治療、干預,開展了長達20年的農民肺、慢阻肺及肺動脈高壓測定等研究。1992年,成為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 完善教學

改革開放後的同濟醫學院也逐步進入正軌,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並獲得首批醫學博士授予點。1988年在全國首批開展七年制教學,並在原國家教委組織的教學評估中獲得綜合第一名。

1985年,原同濟醫科大學在同濟醫學院成立醫學二系,1992年改為第二臨床學院。逐步形成了以本科生、七年制、研究生教育為主,專科生、進修生為輔的教學體系。

  • 立足華中,面向全國

1986年,由外科開始,各臨床科室向專科化發展,1987年建立專家門診。1990年起,年門診量連續十年突破百萬次。

1991年12月,武漢發生特大車禍,45名傷員經同濟醫院全力搶救,全部脫離生命危險。湖北省衛生廳向醫院頒發旌旗。

80年代,同濟醫院以心電向量圖為代表的心功能檢測在全國率先形成完善體系。

1987年,心胸外科開展了華中地區首例冠脈搭橋手術。

1995年,全國首例腹腔鏡配子輸卵管移植女嬰在同濟醫院誕生。

1998年,華中地區首家細菌耐藥性監測網在同濟醫院成立。

1991年,同濟醫院成為全國首批分級管理試點單位,1992年12月在湖北省首家通過國家三級甲等醫院評審。

1999年,同濟醫院被評為全國百佳醫院。

  • 基本設施,不斷改善

改革開放以後,同濟醫院的醫療基本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 對外交流

歷史上的同濟醫院與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有著較深的淵源。改革開放後,同濟醫院迅速成為中國醫療衛生領域對外學習與交流的窗口。

1979年,過晉源作為中國醫學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

1980年,同濟醫院宋名通作為團長的中國首個赴民主德國醫學代表團與該國專家進行學術交流。

1980年,同濟醫學院重新招收六年制德語班。

1981年,同濟醫學院開始接受短期交流外籍學生臨床實踐教學;1990年起承擔“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的留學生臨床教學任務。

1982年,金士翱作為我國與聯邦德國建交十年後排出的第一個醫生代表團成員訪問該國。

1987年,聯邦德國駐華大使和同濟醫院創始人寶隆的女兒參加同濟醫院外科大樓奠基典禮。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1989年起,同濟醫院連續五次被認定為世界衛生組織康復培訓研究與合作中心,多年來培訓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名專業骨幹康復醫師。

1991年,同濟醫院與前蘇聯莫斯科市立15醫院簽定院際交流協議。

1994年,首屆中德心胸外科學和麻醉學學術研究研討會在同濟醫院召開。

1994年,同濟醫院與德國巴姆貝克醫院簽定合作協議。

1995年,蘇丹總統巴希爾訪問同濟醫院。

1996年,德國駐華大使訪問同濟醫院。

得益於科研基地和人才優勢,改革開放後的同濟醫院不僅在管理上領先於全國,在各類科研、臨床研究領域也不斷獲得衛生部國家級各類科技進步獎,同時也在各類臨床醫療上保持領先地位。而建國後的武漢在人口、交通、工業、科研、教育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其地處華中核心位置的優勢和輻射周邊的能力不斷增強。1955年遷址武漢的同濟醫學院和同濟醫院與武漢榮辱與共,相得益彰。


志存高遠,追求卓越,闊步邁向國際化

  • 合併與發展

2000年5月,根據教育部關於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建學院等合併的意見,組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依託華中科技大學強大的綜合實力,同濟醫院以創建國際一流醫院為發展目標,醫院站在了新世紀、新騰飛的起點上。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合校大會

2000年10月28日,同濟醫院舉行隆重的建院100週年慶祝大會,院長陳安民在國內率先提出“力爭有20年左右的時間,將同濟醫院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現代化綜合性大醫院”的戰略發展目標。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2010年,同濟醫院落實衛生部醫改精神,組建了武漢城市圈同濟醫院聯盟。2011年成功託管咸寧中心醫院,2014年成功託管黃州區人民醫院。

2012年,同濟醫院成為亞洲首家通過德國KTQ質量認證的中國醫院,標誌著同濟醫院的管理水平和運行狀態達到了德國先進醫院標準,也是同濟創建國際一流醫院的重要成果。

2000年至2012年,同濟醫院總計獲得各類課題2665項,經費6.1234億元,發表國內外論文總數21639篇,其中論文1498篇,影響因子最高達32分。2004年至2007年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數連續4年排名全國第二。

  • 全球視野下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2000年以來,同濟醫院以全球視野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至2012年總計約2130位國外專家來院訪問,進行學術交流。醫院於2006年成為中德-德中醫學協會理事長單位,在我國對德醫學交流合作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樞紐和平臺作用。

2006年,同濟醫院分別與德國漢諾威醫科大學、德國德爾門霍斯特醫院簽署合作協議。

2007年,中德-德中醫學協會聯合年會暨首屆中德醫院管理高層論壇召開。

2007年、2008年,德國衛生部常務副部長施羅德、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訪問同濟醫院。

2006年至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官員、非洲17國醫療衛生代表團訪問同濟醫院多次訪問同濟醫院。

2008年,與俄羅斯莫斯科衛生局第一醫學院簽署合作協議。

2009年,與美國芝加哥兒童醫學中心簽署合作協議。

2010年,同濟醫院舉行建院110周邊慶典,德國、美國、法國駐華使領館官員,來自十二個國家的134名國際知名醫學專家及各兄弟友好單位1000多人蔘加大會。期間舉辦了85場高水平學術會議。

2011年,中德醫學協會理事長、同濟醫院院長陳安民率國內43家醫院院長赴德國柏林參加中德-德中醫學協會年會。

2011年,中德災難醫學研究所成立。

2011年,與法國波爾多大學醫院簽署合作協議。

2011年,與巴西聖保羅波多卡大學醫院簽署合作協議。

2012年,中德臨床藥物實驗中心成立。

2012年,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分別通過英國皇家愛丁堡外科學院培訓基地認證。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2012年同濟醫院全景圖


穩步發展,佈局三鎮,秣馬厲兵正當時

  • 漢口本部

2000年以來,同濟醫院先後建成了外科二號樓、內科大樓,實時開展兩期遷居工程,騰出發展用地並建成了新外科大樓,在孝感設立科技產業園區、在漢南建立教育園區、在蔡甸設立同濟醫院分院,為國際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2002年,建成新內科大樓;2004年,建成“外科二號樓”;2009年,同濟醫院專家樓遷居至“同馨花園”。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2012年4月28日,高24層,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集現代化、智能化、數字化、人性化於一體的10萬平米的新外科大樓正式啟用。德國設計師科索按德國風俗向陳安民院長贈送大樓“金鑰匙”。大樓實際開放病床1590張,設有29間現代化手術室。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2012年啟用的外科大樓

2019年2月2日,總投資3億元,佔地面積1437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為103707平方米的25層高並有2層地下車庫的同濟醫院內科綜合大樓正式啟用。大樓位於同濟醫院漢口本部行政樓旁,分南北兩翼,北翼為內科病房及檢查治療功能區,南翼為綜合醫療科病房和特需門診。

同濟漢口本部內科綜合大樓的正式啟用,是同濟醫院第三次創業取得的標誌性成果,極大地提升了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2019年2月同濟醫院漢口本部新啟用的內科綜合大樓

  • 光谷院區

2015年10月28日,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正式啟用,院區總體規劃36萬平方米,一期啟用的綜合醫療樓建築面積達18.4萬平方米,62個臨床醫技科室俱全,設置病床1000張,日門診可接待3000人次,並建有3000多個停車位。

2013年7月23日正式破土動工,2015年10月8日醫務人員進駐。一座現代化醫院在光谷拔地而起,僅用時兩年三個月,建設進程之快被譽為“光谷中的光谷速度”。

光谷院區的設計突出以人為本理念,一條長達180米的“醫療街”貫穿院區南北,將門急診、醫技樓和南北兩座10層高的住院樓連接起來,更加方便患者就醫。

光谷院區與同濟醫院本部實行一體化管理,同濟醫院近60名教授、600餘位專家,每週至少有一個單元時間在光谷院區看門診“專家號”。在光谷院區就診的人群中,不僅有光谷及武昌地區的市民,還有約一半病患來自黃石、鄂州等周邊城市。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2015年9月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鳥瞰,可見周邊的停車場、人工湖、綠化都還在建設中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2018年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鳥瞰,一座花園式的醫院已經完成

2018年10月24日,東湖高新區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簽約,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用地範圍內合作共建兒童醫院和國際醫療部項目,項目當日奠基,預計2020年建成投用。

兒童醫院暫定名“光谷同濟兒童醫院”,設計床位800張,是目前同濟醫院兒科床位數量的約2.5倍。醫院同時作為“同濟——海德堡兒童醫院”合作項目。光谷同濟兒童醫院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十層,以同濟醫院兒科為技術及人員班底組建,與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共享醫學檢驗、影像等醫技設施設備,建成後將成為同濟醫院兒科發展的主陣地。

國際醫療部暫定名為“同濟醫院光谷國際醫療部”,建築面積約12000平方米,按照國際一流水平建設,配置國際高端醫療設備,為外籍人士、企業高管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2017年,光谷實有人口已突破168萬人,平均年齡年齡30歲左右,是名副其實的“青年之城”。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光谷將長期保持生育高峰,2017年,東湖高新區的人口出生率為達到千分之21.15,不僅為全市最高,而且超過全市平均水平近10個點,產科及兒科醫療需求更加旺盛。光谷同濟兒童醫院的的落地,正當其時。

該項目旨在完善東湖高新區城市功能配套,進一步提升光谷投資發展環境和國際化水平,是2018武漢市和東湖高新區“十件實事”之一。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光谷同濟兒童醫院規劃效果圖,同濟光谷院區的“另一半”也要補齊了


  • 蔡甸中法新城院區

2016年10月27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在武漢市蔡甸區正式啟用。中法新城院區地處武漢西大門,位於中法生態示範城的核心地帶, 。院區大樓由德國設計師科索先生設計,院區規劃總面積185畝,總建築面積15萬㎡,設置床位1000張,規劃日門診量3000人次。該院區以腫瘤、兒科、急救醫學為特色,同光谷院區一樣,實行“一體化管理、同品質醫療”,所有教授、專家及醫務人員均從主院區選派並定期輪崗,所有檢查設備和項目與主院區一致。

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正式啟用,改變了蔡甸區及其周邊地區沒有大型的三級甲等醫院,醫療資源配置不足的現狀,對於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改善中法生態新城投資環境,促進中法生態示範城的建設都將意義重大。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2016年10月,一位因交通事故受嚴重創傷的患者由空中救援直升機從咸寧轉至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和中法新城院區的相繼建成和啟用,使同濟醫院“一體兩翼”、三個院區相互配合、協調發展、交相輝映的戰略格局正式形成。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同濟醫院已在武漢三鎮完成佈局,還將繼續發展和完善醫療配套,全力支持武漢的經濟建設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2019年,鳥瞰同濟醫院漢口院區,新建成的內科綜合樓十分醒目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同濟醫院漢口本部最新平面圖


一所百年老院,沉澱著物茂風華;一個新的世紀,激盪著意氣風發。沐浴著新世紀的曙光,百年同濟綻將放出無盡的光彩。在未來,立足大武漢這座醫療資源豐富的“中部醫都”,同濟醫院將不斷推進科研、教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醫院管理等各項工作,將繼續踐行健康中國戰略,為最終實現建成國際一流醫院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紮根武漢,輻射中南,走向世界——百年同濟醫院歷史發展小計

同濟醫院漢口本部一角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