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學無止境為報國

1928年,張壽榮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時局動盪,幼年的他曾親眼目睹了日軍侵佔濟南的慘狀,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依稀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時起,就在心中埋下了實業救國的種子。

求學期間,張壽榮一門心思專注於學業,他以自己的志向為目標,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小養成了自律學習的好習慣。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學無止境為報國

1928年,張壽榮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時局動盪,幼年的他曾親眼目睹了日軍侵佔濟南的慘狀,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依稀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時起,就在心中埋下了實業救國的種子。

求學期間,張壽榮一門心思專注於學業,他以自己的志向為目標,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小養成了自律學習的好習慣。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北洋大學畢業登記照

1945年,他考入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翌年,他從數萬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北洋大學的招生考試,由此躋身這所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名校,成為該校1945級冶金系的17名學生之一。這是他向工業救國目標邁出的人生第一步。

大學期間,老師魏壽昆的教導對張壽榮的影響很大,他對學生有五條"訓誡",至今張壽榮還牢記心中。即要愛國、要認真讀書、要為人正派、要不怕失敗、要把握機遇。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學無止境為報國

1928年,張壽榮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時局動盪,幼年的他曾親眼目睹了日軍侵佔濟南的慘狀,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依稀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時起,就在心中埋下了實業救國的種子。

求學期間,張壽榮一門心思專注於學業,他以自己的志向為目標,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小養成了自律學習的好習慣。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北洋大學畢業登記照

1945年,他考入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翌年,他從數萬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北洋大學的招生考試,由此躋身這所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名校,成為該校1945級冶金系的17名學生之一。這是他向工業救國目標邁出的人生第一步。

大學期間,老師魏壽昆的教導對張壽榮的影響很大,他對學生有五條"訓誡",至今張壽榮還牢記心中。即要愛國、要認真讀書、要為人正派、要不怕失敗、要把握機遇。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大學時代留影

【魏壽昆:中國冶金學和冶金物理化學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張壽榮牢記恩師教誨,將學習貫徹人生始終,在武鋼工作期間,為更好的學習國外引進技術,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俄語和日語。

如今,已邁入耋耄之年的他每天還會抽出時間看英語文章。張壽榮說:"我們唸書的時候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英文的,講課也是英文。我現在怕時間久了會忘記,就經常閱讀英語書籍。"

百鍊成鋼,建設武鋼

1949年,張壽榮畢業後服從國家安排,前往鞍山鋼鐵公司參加恢復生產工作,後因工作表現突出,調入武鋼工作,就此開始了他的鋼鐵人生之路。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武漢和濟南又相距甚遠,由於工作繁忙,張壽榮無暇回家探望雙親。每月他都會從微薄的工資中抽出部分寄給父母,以彌補自己對父母缺少的陪伴。自古忠孝兩難全,好在有父母的理解,他才能安心在武鋼工作。

在武鋼工作期間,張壽榮擔任鍊鋼籌備組組長,分管鍊鋼、燒結、焦化方面的事務,承擔指導創建1號高爐的重任。他針對蘇聯提供的高爐及配套的礦山、焦化、運輸等設計方案,提出了符合我國現狀的改進意見,不僅為國家1號高爐建設節省了投資成本,還縮短了建設工期。

1958年9月13日,武鋼1號高爐順利出鐵,這標誌著武鋼第一次創業的成功,揭開了武鋼歷史新的一頁。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學無止境為報國

1928年,張壽榮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時局動盪,幼年的他曾親眼目睹了日軍侵佔濟南的慘狀,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依稀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時起,就在心中埋下了實業救國的種子。

求學期間,張壽榮一門心思專注於學業,他以自己的志向為目標,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小養成了自律學習的好習慣。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北洋大學畢業登記照

1945年,他考入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翌年,他從數萬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北洋大學的招生考試,由此躋身這所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名校,成為該校1945級冶金系的17名學生之一。這是他向工業救國目標邁出的人生第一步。

大學期間,老師魏壽昆的教導對張壽榮的影響很大,他對學生有五條"訓誡",至今張壽榮還牢記心中。即要愛國、要認真讀書、要為人正派、要不怕失敗、要把握機遇。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大學時代留影

【魏壽昆:中國冶金學和冶金物理化學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張壽榮牢記恩師教誨,將學習貫徹人生始終,在武鋼工作期間,為更好的學習國外引進技術,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俄語和日語。

如今,已邁入耋耄之年的他每天還會抽出時間看英語文章。張壽榮說:"我們唸書的時候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英文的,講課也是英文。我現在怕時間久了會忘記,就經常閱讀英語書籍。"

百鍊成鋼,建設武鋼

1949年,張壽榮畢業後服從國家安排,前往鞍山鋼鐵公司參加恢復生產工作,後因工作表現突出,調入武鋼工作,就此開始了他的鋼鐵人生之路。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武漢和濟南又相距甚遠,由於工作繁忙,張壽榮無暇回家探望雙親。每月他都會從微薄的工資中抽出部分寄給父母,以彌補自己對父母缺少的陪伴。自古忠孝兩難全,好在有父母的理解,他才能安心在武鋼工作。

在武鋼工作期間,張壽榮擔任鍊鋼籌備組組長,分管鍊鋼、燒結、焦化方面的事務,承擔指導創建1號高爐的重任。他針對蘇聯提供的高爐及配套的礦山、焦化、運輸等設計方案,提出了符合我國現狀的改進意見,不僅為國家1號高爐建設節省了投資成本,還縮短了建設工期。

1958年9月13日,武鋼1號高爐順利出鐵,這標誌著武鋼第一次創業的成功,揭開了武鋼歷史新的一頁。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武鋼冷軋廠生產一千萬噸紀念合影,二排左七為張壽榮

上世紀60年代,張壽榮被調任武鋼中央實驗室擔任鍊鐵室主任職位,他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完成了高爐風口取煤氣樣和測溫、爐頂取煤氣樣和爐料、1:1布料模型試驗等試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性的重大成果。

尤其是針對當時國內外鍊鐵學界頗有爭議的高爐"布料反常"現象的研究,他正確揭示了其根源在於燒結礦平均粒度小、含粉率高、堆角小等問題的存在,客觀闡明瞭武鋼高爐特殊的"布料反常"規律,解決了生產難題,促進了武鋼生產技術的發展。

【高爐布料能夠改變高爐產量水平,改善順行,降低燃料消耗。"布料反常"會造成高爐工作期間原燃料的塌料頻繁,不接受風量、風溫,爐缸出現堆積現象。】

根據多年的高爐建設與生產實踐,張壽榮主張採用1513立方米高爐設備改進方案建設武鋼4號高爐。1970年,投產容積為2516立方米的武鋼4號高爐順利建成,這是當時國內自行設計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高爐,它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設計和建設高爐的先河,為後來的高爐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要爭氣,解決"一米七"軋機系統

20世紀70年代,我國斥巨資從國外引進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目的在於改變國內鋼鐵行業難以生產優質鋼材的短板,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於高端鋼材的需求。

當時,"一米七"軋機系統是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但是受制於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我國的"一米七"軋機無法達到設計使用能力。當時,甚至有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

技術難題、外界壓力、國家急需,一個個困難擺在張壽榮和所有武鋼工作人員的面前。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他們立志要將"一米七"系統的難題解決,證明中國人的實力。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張壽榮經常被深夜裡的電話鈴聲喚起,緊急趕赴現場處理問題。為此,他搬進了離車間更近的老辦公樓住宿,這一住就是好幾年。他說,多虧了妻子在身後默默的支持與付出,自己才能全身心的投身工作。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學無止境為報國

1928年,張壽榮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時局動盪,幼年的他曾親眼目睹了日軍侵佔濟南的慘狀,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依稀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時起,就在心中埋下了實業救國的種子。

求學期間,張壽榮一門心思專注於學業,他以自己的志向為目標,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小養成了自律學習的好習慣。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北洋大學畢業登記照

1945年,他考入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翌年,他從數萬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北洋大學的招生考試,由此躋身這所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名校,成為該校1945級冶金系的17名學生之一。這是他向工業救國目標邁出的人生第一步。

大學期間,老師魏壽昆的教導對張壽榮的影響很大,他對學生有五條"訓誡",至今張壽榮還牢記心中。即要愛國、要認真讀書、要為人正派、要不怕失敗、要把握機遇。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大學時代留影

【魏壽昆:中國冶金學和冶金物理化學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張壽榮牢記恩師教誨,將學習貫徹人生始終,在武鋼工作期間,為更好的學習國外引進技術,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俄語和日語。

如今,已邁入耋耄之年的他每天還會抽出時間看英語文章。張壽榮說:"我們唸書的時候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英文的,講課也是英文。我現在怕時間久了會忘記,就經常閱讀英語書籍。"

百鍊成鋼,建設武鋼

1949年,張壽榮畢業後服從國家安排,前往鞍山鋼鐵公司參加恢復生產工作,後因工作表現突出,調入武鋼工作,就此開始了他的鋼鐵人生之路。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武漢和濟南又相距甚遠,由於工作繁忙,張壽榮無暇回家探望雙親。每月他都會從微薄的工資中抽出部分寄給父母,以彌補自己對父母缺少的陪伴。自古忠孝兩難全,好在有父母的理解,他才能安心在武鋼工作。

在武鋼工作期間,張壽榮擔任鍊鋼籌備組組長,分管鍊鋼、燒結、焦化方面的事務,承擔指導創建1號高爐的重任。他針對蘇聯提供的高爐及配套的礦山、焦化、運輸等設計方案,提出了符合我國現狀的改進意見,不僅為國家1號高爐建設節省了投資成本,還縮短了建設工期。

1958年9月13日,武鋼1號高爐順利出鐵,這標誌著武鋼第一次創業的成功,揭開了武鋼歷史新的一頁。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武鋼冷軋廠生產一千萬噸紀念合影,二排左七為張壽榮

上世紀60年代,張壽榮被調任武鋼中央實驗室擔任鍊鐵室主任職位,他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完成了高爐風口取煤氣樣和測溫、爐頂取煤氣樣和爐料、1:1布料模型試驗等試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性的重大成果。

尤其是針對當時國內外鍊鐵學界頗有爭議的高爐"布料反常"現象的研究,他正確揭示了其根源在於燒結礦平均粒度小、含粉率高、堆角小等問題的存在,客觀闡明瞭武鋼高爐特殊的"布料反常"規律,解決了生產難題,促進了武鋼生產技術的發展。

【高爐布料能夠改變高爐產量水平,改善順行,降低燃料消耗。"布料反常"會造成高爐工作期間原燃料的塌料頻繁,不接受風量、風溫,爐缸出現堆積現象。】

根據多年的高爐建設與生產實踐,張壽榮主張採用1513立方米高爐設備改進方案建設武鋼4號高爐。1970年,投產容積為2516立方米的武鋼4號高爐順利建成,這是當時國內自行設計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高爐,它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設計和建設高爐的先河,為後來的高爐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要爭氣,解決"一米七"軋機系統

20世紀70年代,我國斥巨資從國外引進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目的在於改變國內鋼鐵行業難以生產優質鋼材的短板,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於高端鋼材的需求。

當時,"一米七"軋機系統是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但是受制於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我國的"一米七"軋機無法達到設計使用能力。當時,甚至有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

技術難題、外界壓力、國家急需,一個個困難擺在張壽榮和所有武鋼工作人員的面前。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他們立志要將"一米七"系統的難題解決,證明中國人的實力。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張壽榮經常被深夜裡的電話鈴聲喚起,緊急趕赴現場處理問題。為此,他搬進了離車間更近的老辦公樓住宿,這一住就是好幾年。他說,多虧了妻子在身後默默的支持與付出,自己才能全身心的投身工作。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與女兒、外孫合影,右為張壽榮

針對鍊鐵廠落後的工藝技術,張壽榮組織了大規模的改造,包括礦山系統弱磁、強磁工藝改造,高爐大修增設燒結礦下過篩,料場增加礦石退勻設施等,提高了高爐精料水平和技術經濟指標,從源頭上為接下來的鋼鐵生產作了必要的鋪墊。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學無止境為報國

1928年,張壽榮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時局動盪,幼年的他曾親眼目睹了日軍侵佔濟南的慘狀,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依稀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時起,就在心中埋下了實業救國的種子。

求學期間,張壽榮一門心思專注於學業,他以自己的志向為目標,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小養成了自律學習的好習慣。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北洋大學畢業登記照

1945年,他考入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翌年,他從數萬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北洋大學的招生考試,由此躋身這所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名校,成為該校1945級冶金系的17名學生之一。這是他向工業救國目標邁出的人生第一步。

大學期間,老師魏壽昆的教導對張壽榮的影響很大,他對學生有五條"訓誡",至今張壽榮還牢記心中。即要愛國、要認真讀書、要為人正派、要不怕失敗、要把握機遇。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大學時代留影

【魏壽昆:中國冶金學和冶金物理化學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張壽榮牢記恩師教誨,將學習貫徹人生始終,在武鋼工作期間,為更好的學習國外引進技術,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俄語和日語。

如今,已邁入耋耄之年的他每天還會抽出時間看英語文章。張壽榮說:"我們唸書的時候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英文的,講課也是英文。我現在怕時間久了會忘記,就經常閱讀英語書籍。"

百鍊成鋼,建設武鋼

1949年,張壽榮畢業後服從國家安排,前往鞍山鋼鐵公司參加恢復生產工作,後因工作表現突出,調入武鋼工作,就此開始了他的鋼鐵人生之路。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武漢和濟南又相距甚遠,由於工作繁忙,張壽榮無暇回家探望雙親。每月他都會從微薄的工資中抽出部分寄給父母,以彌補自己對父母缺少的陪伴。自古忠孝兩難全,好在有父母的理解,他才能安心在武鋼工作。

在武鋼工作期間,張壽榮擔任鍊鋼籌備組組長,分管鍊鋼、燒結、焦化方面的事務,承擔指導創建1號高爐的重任。他針對蘇聯提供的高爐及配套的礦山、焦化、運輸等設計方案,提出了符合我國現狀的改進意見,不僅為國家1號高爐建設節省了投資成本,還縮短了建設工期。

1958年9月13日,武鋼1號高爐順利出鐵,這標誌著武鋼第一次創業的成功,揭開了武鋼歷史新的一頁。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武鋼冷軋廠生產一千萬噸紀念合影,二排左七為張壽榮

上世紀60年代,張壽榮被調任武鋼中央實驗室擔任鍊鐵室主任職位,他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完成了高爐風口取煤氣樣和測溫、爐頂取煤氣樣和爐料、1:1布料模型試驗等試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性的重大成果。

尤其是針對當時國內外鍊鐵學界頗有爭議的高爐"布料反常"現象的研究,他正確揭示了其根源在於燒結礦平均粒度小、含粉率高、堆角小等問題的存在,客觀闡明瞭武鋼高爐特殊的"布料反常"規律,解決了生產難題,促進了武鋼生產技術的發展。

【高爐布料能夠改變高爐產量水平,改善順行,降低燃料消耗。"布料反常"會造成高爐工作期間原燃料的塌料頻繁,不接受風量、風溫,爐缸出現堆積現象。】

根據多年的高爐建設與生產實踐,張壽榮主張採用1513立方米高爐設備改進方案建設武鋼4號高爐。1970年,投產容積為2516立方米的武鋼4號高爐順利建成,這是當時國內自行設計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高爐,它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設計和建設高爐的先河,為後來的高爐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要爭氣,解決"一米七"軋機系統

20世紀70年代,我國斥巨資從國外引進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目的在於改變國內鋼鐵行業難以生產優質鋼材的短板,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於高端鋼材的需求。

當時,"一米七"軋機系統是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但是受制於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我國的"一米七"軋機無法達到設計使用能力。當時,甚至有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

技術難題、外界壓力、國家急需,一個個困難擺在張壽榮和所有武鋼工作人員的面前。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他們立志要將"一米七"系統的難題解決,證明中國人的實力。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張壽榮經常被深夜裡的電話鈴聲喚起,緊急趕赴現場處理問題。為此,他搬進了離車間更近的老辦公樓住宿,這一住就是好幾年。他說,多虧了妻子在身後默默的支持與付出,自己才能全身心的投身工作。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與女兒、外孫合影,右為張壽榮

針對鍊鐵廠落後的工藝技術,張壽榮組織了大規模的改造,包括礦山系統弱磁、強磁工藝改造,高爐大修增設燒結礦下過篩,料場增加礦石退勻設施等,提高了高爐精料水平和技術經濟指標,從源頭上為接下來的鋼鐵生產作了必要的鋪墊。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雙七百技術改造研究會,左六為張壽榮

"一米七"系統各廠投產後,結合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以及技術上的薄弱環節,他積極推行創新攻關,為武鋼二次創業的實現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他主持的武鋼"'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項目,也於199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科技界最高榮譽。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學無止境為報國

1928年,張壽榮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時局動盪,幼年的他曾親眼目睹了日軍侵佔濟南的慘狀,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依稀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時起,就在心中埋下了實業救國的種子。

求學期間,張壽榮一門心思專注於學業,他以自己的志向為目標,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小養成了自律學習的好習慣。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北洋大學畢業登記照

1945年,他考入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翌年,他從數萬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北洋大學的招生考試,由此躋身這所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名校,成為該校1945級冶金系的17名學生之一。這是他向工業救國目標邁出的人生第一步。

大學期間,老師魏壽昆的教導對張壽榮的影響很大,他對學生有五條"訓誡",至今張壽榮還牢記心中。即要愛國、要認真讀書、要為人正派、要不怕失敗、要把握機遇。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大學時代留影

【魏壽昆:中國冶金學和冶金物理化學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張壽榮牢記恩師教誨,將學習貫徹人生始終,在武鋼工作期間,為更好的學習國外引進技術,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俄語和日語。

如今,已邁入耋耄之年的他每天還會抽出時間看英語文章。張壽榮說:"我們唸書的時候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英文的,講課也是英文。我現在怕時間久了會忘記,就經常閱讀英語書籍。"

百鍊成鋼,建設武鋼

1949年,張壽榮畢業後服從國家安排,前往鞍山鋼鐵公司參加恢復生產工作,後因工作表現突出,調入武鋼工作,就此開始了他的鋼鐵人生之路。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武漢和濟南又相距甚遠,由於工作繁忙,張壽榮無暇回家探望雙親。每月他都會從微薄的工資中抽出部分寄給父母,以彌補自己對父母缺少的陪伴。自古忠孝兩難全,好在有父母的理解,他才能安心在武鋼工作。

在武鋼工作期間,張壽榮擔任鍊鋼籌備組組長,分管鍊鋼、燒結、焦化方面的事務,承擔指導創建1號高爐的重任。他針對蘇聯提供的高爐及配套的礦山、焦化、運輸等設計方案,提出了符合我國現狀的改進意見,不僅為國家1號高爐建設節省了投資成本,還縮短了建設工期。

1958年9月13日,武鋼1號高爐順利出鐵,這標誌著武鋼第一次創業的成功,揭開了武鋼歷史新的一頁。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武鋼冷軋廠生產一千萬噸紀念合影,二排左七為張壽榮

上世紀60年代,張壽榮被調任武鋼中央實驗室擔任鍊鐵室主任職位,他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完成了高爐風口取煤氣樣和測溫、爐頂取煤氣樣和爐料、1:1布料模型試驗等試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性的重大成果。

尤其是針對當時國內外鍊鐵學界頗有爭議的高爐"布料反常"現象的研究,他正確揭示了其根源在於燒結礦平均粒度小、含粉率高、堆角小等問題的存在,客觀闡明瞭武鋼高爐特殊的"布料反常"規律,解決了生產難題,促進了武鋼生產技術的發展。

【高爐布料能夠改變高爐產量水平,改善順行,降低燃料消耗。"布料反常"會造成高爐工作期間原燃料的塌料頻繁,不接受風量、風溫,爐缸出現堆積現象。】

根據多年的高爐建設與生產實踐,張壽榮主張採用1513立方米高爐設備改進方案建設武鋼4號高爐。1970年,投產容積為2516立方米的武鋼4號高爐順利建成,這是當時國內自行設計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高爐,它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設計和建設高爐的先河,為後來的高爐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要爭氣,解決"一米七"軋機系統

20世紀70年代,我國斥巨資從國外引進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目的在於改變國內鋼鐵行業難以生產優質鋼材的短板,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於高端鋼材的需求。

當時,"一米七"軋機系統是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但是受制於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我國的"一米七"軋機無法達到設計使用能力。當時,甚至有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

技術難題、外界壓力、國家急需,一個個困難擺在張壽榮和所有武鋼工作人員的面前。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他們立志要將"一米七"系統的難題解決,證明中國人的實力。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張壽榮經常被深夜裡的電話鈴聲喚起,緊急趕赴現場處理問題。為此,他搬進了離車間更近的老辦公樓住宿,這一住就是好幾年。他說,多虧了妻子在身後默默的支持與付出,自己才能全身心的投身工作。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與女兒、外孫合影,右為張壽榮

針對鍊鐵廠落後的工藝技術,張壽榮組織了大規模的改造,包括礦山系統弱磁、強磁工藝改造,高爐大修增設燒結礦下過篩,料場增加礦石退勻設施等,提高了高爐精料水平和技術經濟指標,從源頭上為接下來的鋼鐵生產作了必要的鋪墊。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雙七百技術改造研究會,左六為張壽榮

"一米七"系統各廠投產後,結合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以及技術上的薄弱環節,他積極推行創新攻關,為武鋼二次創業的實現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他主持的武鋼"'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項目,也於199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科技界最高榮譽。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武鋼幹部視察團參觀新日本製鐵大分制鐵所紀念照,二排左五為張壽榮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張壽榮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前20年學習,後70年是工作加學習。他這一生忙碌於為國奉獻,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好在妻子張好學明白,對丈夫而言,小家和大家,哪個對他都很重要。張壽榮將自己的全部交給了國家的鋼鐵事業,家庭只能退居其次。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學無止境為報國

1928年,張壽榮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時局動盪,幼年的他曾親眼目睹了日軍侵佔濟南的慘狀,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依稀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時起,就在心中埋下了實業救國的種子。

求學期間,張壽榮一門心思專注於學業,他以自己的志向為目標,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小養成了自律學習的好習慣。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北洋大學畢業登記照

1945年,他考入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翌年,他從數萬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北洋大學的招生考試,由此躋身這所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名校,成為該校1945級冶金系的17名學生之一。這是他向工業救國目標邁出的人生第一步。

大學期間,老師魏壽昆的教導對張壽榮的影響很大,他對學生有五條"訓誡",至今張壽榮還牢記心中。即要愛國、要認真讀書、要為人正派、要不怕失敗、要把握機遇。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大學時代留影

【魏壽昆:中國冶金學和冶金物理化學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張壽榮牢記恩師教誨,將學習貫徹人生始終,在武鋼工作期間,為更好的學習國外引進技術,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俄語和日語。

如今,已邁入耋耄之年的他每天還會抽出時間看英語文章。張壽榮說:"我們唸書的時候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英文的,講課也是英文。我現在怕時間久了會忘記,就經常閱讀英語書籍。"

百鍊成鋼,建設武鋼

1949年,張壽榮畢業後服從國家安排,前往鞍山鋼鐵公司參加恢復生產工作,後因工作表現突出,調入武鋼工作,就此開始了他的鋼鐵人生之路。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武漢和濟南又相距甚遠,由於工作繁忙,張壽榮無暇回家探望雙親。每月他都會從微薄的工資中抽出部分寄給父母,以彌補自己對父母缺少的陪伴。自古忠孝兩難全,好在有父母的理解,他才能安心在武鋼工作。

在武鋼工作期間,張壽榮擔任鍊鋼籌備組組長,分管鍊鋼、燒結、焦化方面的事務,承擔指導創建1號高爐的重任。他針對蘇聯提供的高爐及配套的礦山、焦化、運輸等設計方案,提出了符合我國現狀的改進意見,不僅為國家1號高爐建設節省了投資成本,還縮短了建設工期。

1958年9月13日,武鋼1號高爐順利出鐵,這標誌著武鋼第一次創業的成功,揭開了武鋼歷史新的一頁。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武鋼冷軋廠生產一千萬噸紀念合影,二排左七為張壽榮

上世紀60年代,張壽榮被調任武鋼中央實驗室擔任鍊鐵室主任職位,他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完成了高爐風口取煤氣樣和測溫、爐頂取煤氣樣和爐料、1:1布料模型試驗等試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性的重大成果。

尤其是針對當時國內外鍊鐵學界頗有爭議的高爐"布料反常"現象的研究,他正確揭示了其根源在於燒結礦平均粒度小、含粉率高、堆角小等問題的存在,客觀闡明瞭武鋼高爐特殊的"布料反常"規律,解決了生產難題,促進了武鋼生產技術的發展。

【高爐布料能夠改變高爐產量水平,改善順行,降低燃料消耗。"布料反常"會造成高爐工作期間原燃料的塌料頻繁,不接受風量、風溫,爐缸出現堆積現象。】

根據多年的高爐建設與生產實踐,張壽榮主張採用1513立方米高爐設備改進方案建設武鋼4號高爐。1970年,投產容積為2516立方米的武鋼4號高爐順利建成,這是當時國內自行設計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高爐,它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設計和建設高爐的先河,為後來的高爐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要爭氣,解決"一米七"軋機系統

20世紀70年代,我國斥巨資從國外引進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目的在於改變國內鋼鐵行業難以生產優質鋼材的短板,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於高端鋼材的需求。

當時,"一米七"軋機系統是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但是受制於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我國的"一米七"軋機無法達到設計使用能力。當時,甚至有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

技術難題、外界壓力、國家急需,一個個困難擺在張壽榮和所有武鋼工作人員的面前。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他們立志要將"一米七"系統的難題解決,證明中國人的實力。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張壽榮經常被深夜裡的電話鈴聲喚起,緊急趕赴現場處理問題。為此,他搬進了離車間更近的老辦公樓住宿,這一住就是好幾年。他說,多虧了妻子在身後默默的支持與付出,自己才能全身心的投身工作。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與女兒、外孫合影,右為張壽榮

針對鍊鐵廠落後的工藝技術,張壽榮組織了大規模的改造,包括礦山系統弱磁、強磁工藝改造,高爐大修增設燒結礦下過篩,料場增加礦石退勻設施等,提高了高爐精料水平和技術經濟指標,從源頭上為接下來的鋼鐵生產作了必要的鋪墊。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雙七百技術改造研究會,左六為張壽榮

"一米七"系統各廠投產後,結合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以及技術上的薄弱環節,他積極推行創新攻關,為武鋼二次創業的實現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他主持的武鋼"'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項目,也於199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科技界最高榮譽。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武鋼幹部視察團參觀新日本製鐵大分制鐵所紀念照,二排左五為張壽榮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張壽榮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前20年學習,後70年是工作加學習。他這一生忙碌於為國奉獻,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好在妻子張好學明白,對丈夫而言,小家和大家,哪個對他都很重要。張壽榮將自己的全部交給了國家的鋼鐵事業,家庭只能退居其次。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1994兩岸鋼鐵工業暨金屬材料發展研討會合影,前排右二為張壽榮

在妻子張學好去世後,張壽榮曾在日記中寫到:"你先走我一步,我還有些事情沒做完,還要為中國的鋼鐵工業做一些事情,你就先安心地走吧,我先把這些事情做一做,做完了我就隨你而去。"簡單的話語中透露出夫妻間樸實深厚的情感。

1995年,張壽榮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由此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唯一一位鍊鐵院士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他的每一天,按分鐘規劃,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上班,從早忙到晚,22點準備睡覺,生活"簡直就像機器人一般"簡單,他卻用自己的簡單人生豐富了我國鋼鐵事業的發展。

上個世紀,我國進口的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曾被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而他實力闢謠,證明了中國人的實力。

垂垂老矣,仍堅持在工作崗位,他將自己的一片熱忱注入冰冷的鋼鐵中,他是我國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學無止境為報國

1928年,張壽榮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時局動盪,幼年的他曾親眼目睹了日軍侵佔濟南的慘狀,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依稀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時起,就在心中埋下了實業救國的種子。

求學期間,張壽榮一門心思專注於學業,他以自己的志向為目標,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小養成了自律學習的好習慣。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北洋大學畢業登記照

1945年,他考入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翌年,他從數萬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北洋大學的招生考試,由此躋身這所被譽為"東方康奈爾"的名校,成為該校1945級冶金系的17名學生之一。這是他向工業救國目標邁出的人生第一步。

大學期間,老師魏壽昆的教導對張壽榮的影響很大,他對學生有五條"訓誡",至今張壽榮還牢記心中。即要愛國、要認真讀書、要為人正派、要不怕失敗、要把握機遇。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大學時代留影

【魏壽昆:中國冶金學和冶金物理化學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張壽榮牢記恩師教誨,將學習貫徹人生始終,在武鋼工作期間,為更好的學習國外引進技術,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俄語和日語。

如今,已邁入耋耄之年的他每天還會抽出時間看英語文章。張壽榮說:"我們唸書的時候所有的教科書都是英文的,講課也是英文。我現在怕時間久了會忘記,就經常閱讀英語書籍。"

百鍊成鋼,建設武鋼

1949年,張壽榮畢業後服從國家安排,前往鞍山鋼鐵公司參加恢復生產工作,後因工作表現突出,調入武鋼工作,就此開始了他的鋼鐵人生之路。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武漢和濟南又相距甚遠,由於工作繁忙,張壽榮無暇回家探望雙親。每月他都會從微薄的工資中抽出部分寄給父母,以彌補自己對父母缺少的陪伴。自古忠孝兩難全,好在有父母的理解,他才能安心在武鋼工作。

在武鋼工作期間,張壽榮擔任鍊鋼籌備組組長,分管鍊鋼、燒結、焦化方面的事務,承擔指導創建1號高爐的重任。他針對蘇聯提供的高爐及配套的礦山、焦化、運輸等設計方案,提出了符合我國現狀的改進意見,不僅為國家1號高爐建設節省了投資成本,還縮短了建設工期。

1958年9月13日,武鋼1號高爐順利出鐵,這標誌著武鋼第一次創業的成功,揭開了武鋼歷史新的一頁。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武鋼冷軋廠生產一千萬噸紀念合影,二排左七為張壽榮

上世紀60年代,張壽榮被調任武鋼中央實驗室擔任鍊鐵室主任職位,他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完成了高爐風口取煤氣樣和測溫、爐頂取煤氣樣和爐料、1:1布料模型試驗等試驗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性的重大成果。

尤其是針對當時國內外鍊鐵學界頗有爭議的高爐"布料反常"現象的研究,他正確揭示了其根源在於燒結礦平均粒度小、含粉率高、堆角小等問題的存在,客觀闡明瞭武鋼高爐特殊的"布料反常"規律,解決了生產難題,促進了武鋼生產技術的發展。

【高爐布料能夠改變高爐產量水平,改善順行,降低燃料消耗。"布料反常"會造成高爐工作期間原燃料的塌料頻繁,不接受風量、風溫,爐缸出現堆積現象。】

根據多年的高爐建設與生產實踐,張壽榮主張採用1513立方米高爐設備改進方案建設武鋼4號高爐。1970年,投產容積為2516立方米的武鋼4號高爐順利建成,這是當時國內自行設計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高爐,它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設計和建設高爐的先河,為後來的高爐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要爭氣,解決"一米七"軋機系統

20世紀70年代,我國斥巨資從國外引進軋鋼設備"一米七"軋機系統。目的在於改變國內鋼鐵行業難以生產優質鋼材的短板,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於高端鋼材的需求。

當時,"一米七"軋機系統是世界最先進的鋼鐵冶煉技術,但是受制於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我國的"一米七"軋機無法達到設計使用能力。當時,甚至有外國專家斷言,這套機器在中國人手裡過不了三年將成為一堆廢鐵。

技術難題、外界壓力、國家急需,一個個困難擺在張壽榮和所有武鋼工作人員的面前。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他們立志要將"一米七"系統的難題解決,證明中國人的實力。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張壽榮經常被深夜裡的電話鈴聲喚起,緊急趕赴現場處理問題。為此,他搬進了離車間更近的老辦公樓住宿,這一住就是好幾年。他說,多虧了妻子在身後默默的支持與付出,自己才能全身心的投身工作。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與女兒、外孫合影,右為張壽榮

針對鍊鐵廠落後的工藝技術,張壽榮組織了大規模的改造,包括礦山系統弱磁、強磁工藝改造,高爐大修增設燒結礦下過篩,料場增加礦石退勻設施等,提高了高爐精料水平和技術經濟指標,從源頭上為接下來的鋼鐵生產作了必要的鋪墊。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雙七百技術改造研究會,左六為張壽榮

"一米七"系統各廠投產後,結合生產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以及技術上的薄弱環節,他積極推行創新攻關,為武鋼二次創業的實現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他主持的武鋼"'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項目,也於199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科技界最高榮譽。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武鋼幹部視察團參觀新日本製鐵大分制鐵所紀念照,二排左五為張壽榮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張壽榮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前20年學習,後70年是工作加學習。他這一生忙碌於為國奉獻,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好在妻子張好學明白,對丈夫而言,小家和大家,哪個對他都很重要。張壽榮將自己的全部交給了國家的鋼鐵事業,家庭只能退居其次。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1994兩岸鋼鐵工業暨金屬材料發展研討會合影,前排右二為張壽榮

在妻子張學好去世後,張壽榮曾在日記中寫到:"你先走我一步,我還有些事情沒做完,還要為中國的鋼鐵工業做一些事情,你就先安心地走吧,我先把這些事情做一做,做完了我就隨你而去。"簡單的話語中透露出夫妻間樸實深厚的情感。

1995年,張壽榮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由此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唯一一位鍊鐵院士

我國進口軋鋼設備曾被斷言將成廢鐵,他實力闢謠

張壽榮在濟鋼指導工作

如今,已是91歲高齡的張壽榮,依舊風雨無阻,堅守崗位。他說,"作為長期從事鋼鐵冶金的工程技術人員,我必須奮發圖強,為建設鋼鐵強國努力奮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參考資料:

[1] 科學網《張壽榮:鋼鐵無情人有情》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7/337132.shtm?id=337132

[2] 湖北日報 《鋼鐵驕子張壽榮》 2014年7月9日 湖北日報第九版http://xy.cnhubei.com/hbrb/hbrbsglk/hbrb09/201407/t2979567.shtml

[3] 世界金屬導報《張壽榮院士的鋼鐵人生》

http://www.worldmetals.com.cn/viscms/jinritoutiao2308/20190108/246688.html

[4] 本文圖片均來自採集工程、中國科學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