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

大約在清末的同治、光緒年間,登州府福山縣的一位楊姓銀匠,攜妻帶子,漂洋過海,加入了當時很流行的闖關東行列中,幾經輾轉,來到了現在的吉林省吉林市,安穩了下來,定居落戶,後代繁衍至今。

剛才這段故事,是楊玉久小時候就從長輩那裡聽來的。他今年69歲,故事裡的那位福山縣的楊姓銀匠,是他的曾祖父。

時光荏苒,代代傳承。小時候常聽長輩講家族往事的楊玉久,現在也已經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他也打算像前輩們那樣,多給後輩們講一講,家族的根在哪裡。

"

大約在清末的同治、光緒年間,登州府福山縣的一位楊姓銀匠,攜妻帶子,漂洋過海,加入了當時很流行的闖關東行列中,幾經輾轉,來到了現在的吉林省吉林市,安穩了下來,定居落戶,後代繁衍至今。

剛才這段故事,是楊玉久小時候就從長輩那裡聽來的。他今年69歲,故事裡的那位福山縣的楊姓銀匠,是他的曾祖父。

時光荏苒,代代傳承。小時候常聽長輩講家族往事的楊玉久,現在也已經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他也打算像前輩們那樣,多給後輩們講一講,家族的根在哪裡。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不過,家族的根具體在哪裡呢?楊玉久只知道登州府福山縣這個大致的範圍,精確的村莊名稱,長輩沒有傳下來相關的說法,他並不知曉。於是,尋根這個想法,很快在他的心頭縈繞起來。

清末至今,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常理推斷,尋根的難度要比那些在乾隆年間以前就闖關東的家族低一些。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雖然年代相對較近,且名諱清晰,但因為沒有完整的輩分用字,楊玉久尋根的時候頗為不易。

根據他提供的資料,曾祖父名為楊坤,祖父名為楊萬祥,父親名為楊國泰(曾取名楊泰)。從以上名字的結構來看,似乎沒有傳統的“詩句”輩分用字,倒是有點像“二三二三”的簡單排輩方式。

"

大約在清末的同治、光緒年間,登州府福山縣的一位楊姓銀匠,攜妻帶子,漂洋過海,加入了當時很流行的闖關東行列中,幾經輾轉,來到了現在的吉林省吉林市,安穩了下來,定居落戶,後代繁衍至今。

剛才這段故事,是楊玉久小時候就從長輩那裡聽來的。他今年69歲,故事裡的那位福山縣的楊姓銀匠,是他的曾祖父。

時光荏苒,代代傳承。小時候常聽長輩講家族往事的楊玉久,現在也已經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他也打算像前輩們那樣,多給後輩們講一講,家族的根在哪裡。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不過,家族的根具體在哪裡呢?楊玉久只知道登州府福山縣這個大致的範圍,精確的村莊名稱,長輩沒有傳下來相關的說法,他並不知曉。於是,尋根這個想法,很快在他的心頭縈繞起來。

清末至今,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常理推斷,尋根的難度要比那些在乾隆年間以前就闖關東的家族低一些。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雖然年代相對較近,且名諱清晰,但因為沒有完整的輩分用字,楊玉久尋根的時候頗為不易。

根據他提供的資料,曾祖父名為楊坤,祖父名為楊萬祥,父親名為楊國泰(曾取名楊泰)。從以上名字的結構來看,似乎沒有傳統的“詩句”輩分用字,倒是有點像“二三二三”的簡單排輩方式。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通常來說,小姓尋根易,大姓尋根難。楊姓為大姓,在如今福山境內也分佈較廣,大楊家、小楊家、諸留楊家以及城區周邊村莊,均有楊姓居住。並且清末的福山縣,範圍要比現在的福山區大不少,芝罘區、煙臺開發區當時主要都是老福山縣的地界。

楊玉久曾嘗試在其中的大楊家村尋找線索,但因為輩分用字不一致,暫未得到有效的反饋。

從楊姓村莊直接入手,難度較大,楊玉久還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從曾祖母和祖母的姓氏側面尋找。據他介紹,自己的曾祖母和祖母都姓方,來自同一個村莊(應該也在福山境內),曾祖母是祖母的姑媽,也就是老輩所說的“姑做婆”。

"

大約在清末的同治、光緒年間,登州府福山縣的一位楊姓銀匠,攜妻帶子,漂洋過海,加入了當時很流行的闖關東行列中,幾經輾轉,來到了現在的吉林省吉林市,安穩了下來,定居落戶,後代繁衍至今。

剛才這段故事,是楊玉久小時候就從長輩那裡聽來的。他今年69歲,故事裡的那位福山縣的楊姓銀匠,是他的曾祖父。

時光荏苒,代代傳承。小時候常聽長輩講家族往事的楊玉久,現在也已經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他也打算像前輩們那樣,多給後輩們講一講,家族的根在哪裡。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不過,家族的根具體在哪裡呢?楊玉久只知道登州府福山縣這個大致的範圍,精確的村莊名稱,長輩沒有傳下來相關的說法,他並不知曉。於是,尋根這個想法,很快在他的心頭縈繞起來。

清末至今,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常理推斷,尋根的難度要比那些在乾隆年間以前就闖關東的家族低一些。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雖然年代相對較近,且名諱清晰,但因為沒有完整的輩分用字,楊玉久尋根的時候頗為不易。

根據他提供的資料,曾祖父名為楊坤,祖父名為楊萬祥,父親名為楊國泰(曾取名楊泰)。從以上名字的結構來看,似乎沒有傳統的“詩句”輩分用字,倒是有點像“二三二三”的簡單排輩方式。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通常來說,小姓尋根易,大姓尋根難。楊姓為大姓,在如今福山境內也分佈較廣,大楊家、小楊家、諸留楊家以及城區周邊村莊,均有楊姓居住。並且清末的福山縣,範圍要比現在的福山區大不少,芝罘區、煙臺開發區當時主要都是老福山縣的地界。

楊玉久曾嘗試在其中的大楊家村尋找線索,但因為輩分用字不一致,暫未得到有效的反饋。

從楊姓村莊直接入手,難度較大,楊玉久還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從曾祖母和祖母的姓氏側面尋找。據他介紹,自己的曾祖母和祖母都姓方,來自同一個村莊(應該也在福山境內),曾祖母是祖母的姑媽,也就是老輩所說的“姑做婆”。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相對於楊姓來說,方姓在福山的規模就比較小。根據福山地名資料記載,當地方姓多分佈於小河子汪家村,而小河子汪家村距離大楊家和小楊家村恰好不遠。在過去,農村娶親的距離都比較近,以此推斷,楊玉久的祖籍,在這一帶的可能性比較大。

關於字輩的問題,楊玉久猜測,可能是因為當時兵荒馬亂,曾祖父與老家音訊不同,作為銀匠,他的文化水平或許不高,就沒有把老家的輩分帶到關外。不過,楊玉久聽長輩講過,曾祖父的兄弟姐妹當時仍留在福山老家,如果能找到他們的後人,兩支人一比對,應該很快就就有結果。

"

大約在清末的同治、光緒年間,登州府福山縣的一位楊姓銀匠,攜妻帶子,漂洋過海,加入了當時很流行的闖關東行列中,幾經輾轉,來到了現在的吉林省吉林市,安穩了下來,定居落戶,後代繁衍至今。

剛才這段故事,是楊玉久小時候就從長輩那裡聽來的。他今年69歲,故事裡的那位福山縣的楊姓銀匠,是他的曾祖父。

時光荏苒,代代傳承。小時候常聽長輩講家族往事的楊玉久,現在也已經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他也打算像前輩們那樣,多給後輩們講一講,家族的根在哪裡。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不過,家族的根具體在哪裡呢?楊玉久只知道登州府福山縣這個大致的範圍,精確的村莊名稱,長輩沒有傳下來相關的說法,他並不知曉。於是,尋根這個想法,很快在他的心頭縈繞起來。

清末至今,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常理推斷,尋根的難度要比那些在乾隆年間以前就闖關東的家族低一些。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雖然年代相對較近,且名諱清晰,但因為沒有完整的輩分用字,楊玉久尋根的時候頗為不易。

根據他提供的資料,曾祖父名為楊坤,祖父名為楊萬祥,父親名為楊國泰(曾取名楊泰)。從以上名字的結構來看,似乎沒有傳統的“詩句”輩分用字,倒是有點像“二三二三”的簡單排輩方式。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通常來說,小姓尋根易,大姓尋根難。楊姓為大姓,在如今福山境內也分佈較廣,大楊家、小楊家、諸留楊家以及城區周邊村莊,均有楊姓居住。並且清末的福山縣,範圍要比現在的福山區大不少,芝罘區、煙臺開發區當時主要都是老福山縣的地界。

楊玉久曾嘗試在其中的大楊家村尋找線索,但因為輩分用字不一致,暫未得到有效的反饋。

從楊姓村莊直接入手,難度較大,楊玉久還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從曾祖母和祖母的姓氏側面尋找。據他介紹,自己的曾祖母和祖母都姓方,來自同一個村莊(應該也在福山境內),曾祖母是祖母的姑媽,也就是老輩所說的“姑做婆”。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相對於楊姓來說,方姓在福山的規模就比較小。根據福山地名資料記載,當地方姓多分佈於小河子汪家村,而小河子汪家村距離大楊家和小楊家村恰好不遠。在過去,農村娶親的距離都比較近,以此推斷,楊玉久的祖籍,在這一帶的可能性比較大。

關於字輩的問題,楊玉久猜測,可能是因為當時兵荒馬亂,曾祖父與老家音訊不同,作為銀匠,他的文化水平或許不高,就沒有把老家的輩分帶到關外。不過,楊玉久聽長輩講過,曾祖父的兄弟姐妹當時仍留在福山老家,如果能找到他們的後人,兩支人一比對,應該很快就就有結果。

這位69歲的楊姓“闖關東”後人,想找到在老福山縣的祖籍地

在此,也希望福山楊姓、方姓以及其他了解情況的朋友,多提供線索,幫助楊玉久找到自己家族的根源所在。如此執著尋根,楊玉久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我就是想給後代有個交代。”他這麼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