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你讀微沙龍活動回顧|創意讀寫之享受彼此的共振

6.16你讀微沙龍活動回顧|

創意讀寫之享受彼此的共振

6.16你讀微沙龍活動回顧|創意讀寫之享受彼此的共振

微沙龍的空間設置與來訪者的共振關係

在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裡,通過交流(口頭與書寫),得以被互相理解和看見。創造力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它能深深地影響自己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通過對過往的經驗敘述、探索與表達,而不僅僅是講演式的陳述介紹。

本期活動主題與互動

環節一

對話

:我對詩集的瞭解僅限於顧城和泰戈爾的《飛鳥集》,我特地找了馮唐的譯本(所謂情色譯本),我倒覺得馮唐翻譯得更好。 (此處表示贊同)

:我剛從手機鏡頭裡看見你們倆,我覺得你們很美。

交流

介紹瓦爾特·惠特曼其人其詩的背景,我們今天著重點不過多從詩歌藝術的角度來分析評論詩作。我們就來主要聊聊“惠特曼”這個人——他是一個很粗糙的男人,有人從他的詩歌中分析出他的性向(同性或無性)。瓦爾特·惠特曼的詩歌對於他自己生命的影響是絕對的:一個很難被找到的寫作者的純粹個例惠特曼的童年生活異常黑暗艱苦,在這樣的情況下,惠特曼的自我創造(self-creation)顯示的是一個奇蹟。(布魯姆語)這樣的一位詩人在美國文學史上為何會留下很獨特的印記? 1855年,惠特曼自費出版了第一版的《草葉集》(Leavesof Grass)。在這部詩集裡出現了一種植物(TALLY),即我們本次活動的主題,對於這個“Tally”有很多的解讀,並把它喻為某種象徵。

Tally之為今晚的主題即好奇心與生命力:有人評論tally是否意味著一種“生殖崇拜”,我是怎樣呼之欲出、我是怎樣要活出自己、我如何在生命成長週期(即使成年以後)也能保持一個“好奇心”來看待這個世界以及自己。

多元互動

1.在你們面前有一個玻璃瓶,裡面有插花與草本植物,大家根據自己喜好隨意選一支。選好之後,請大家閉上眼睛,聞聞它、摸摸它——感受這株植物的根莖、花瓣和味道。(室內光線調暗5分鐘)

6.16你讀微沙龍活動回顧|創意讀寫之享受彼此的共振

2.睜開眼睛之後,請凝視(看著)你面前的這種植物、仔細地去看它哦(5分鐘)

3.對眼前的這種植物,大家有什麼感受呢?(取出手機,用app識別花朵),我們觀察到自己在智能化時代,第一反應是取出手機來進行交際互動,比如剛才這株植物的名稱、定義、物理屬性。現在我想問問大家,究竟我們對它觸碰的“感覺”是什麼樣的?現在請大家在自己的書寫紙上隨意寫下自己剛才觸碰植物的感受,寫下你即興想表達的感受,不需要過度關注句法、文法、措辭等等,就是寫你自己此刻想表達的東西,寫成句子的形式。

4. 第一次書寫(15-20分鐘)

5. 朗讀彼此的初稿(經個人意願)並互相交流看法與心聲。(此處具體略去)

6.16你讀微沙龍活動回顧|創意讀寫之享受彼此的共振

交流

除了文本,每個人朗讀的聲音,於聽者來說亦截然不同又充滿妙趣。惠特曼的粗糙可能也在於他自發立刻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這與經過刻意構思的抒情詩不一樣)。這樣的粗糙是真實而動人的。我們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物的感受、視角不相似,思維認知模式也不同,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增進了對與他者“關係”的認識。

環節二

交流

惠特曼詩歌中的原始意象(My Soul\Myself\ the real me(the me myself))構成了他的一個心靈地圖他通過寫詩,喚醒了一個“Spontaneous Me”(一個瞬時的自己),這個即刻的我是特別即興自我的,就像小易剛一進來,看見書架上的一本熟悉的書,很開心自然地說出“哎,我也看過這本書呢。那本我知道,但是還沒有看過呢。”這是很難能可貴的,特別是當我們已經是一個經過社會化的成年人,因為我們不得不戴上面具去在這個社會立足、打拼、追逐慾望、野心、夢想,不得不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來確認自己的存在,所有這些現實的、世俗生活中的面向其實都會構成我們成年以後的人格之主體,在這些外部的壓力下,我們都焦慮、挫折、妥協著。不過,似乎還有一種方式,成年以後的我們如何即能秉持本性有所追求又能與世俗化價值共存呢?這種平衡狀態是可以達到的,雖然與個體的自覺意識高低有關,但也可以通過一些有意識地自我訓練來加以補充。“被誤讀的尼采:其實尼采的核心在於他是一個大地的人、自然的人”——孫周興),這樣我們可否就不用總被深淵論所牽引,其實本質上和惠特曼詩學上的“保持成年後的好奇心”是一致的,即我們普通人也可以通過文字、繪畫、攝影、音樂、舞蹈等多重形式來激發與表達自己的創造力。而對於那些想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他或她人生出場的姿態以及在面對質疑時的自我堅持(不在意世俗眼光),那確乎可以稱得上“異”。在此,我們需要把這兩種情況區分對待,各有人生所得所需。

惠特曼的自我與他者——

自我的人是不是就是自私的人?我們發現惠特曼詩歌中不僅有一個“我我我”式的自我之人,還有“他人”,最終是“人類”。一個沒有自我價值的人是永遠不可能真正“看見”他者的,他或她幫助別人的動機很可能基本就是以純粹利益驅動的。(純粹利益驅動是惡嗎?這裡不過度深入討論)。我們如何去確立一個不自戀化的“自我”,不物化自己的世俗成功學意義上的“自我”(這與追求現實成功並不衝突)。惠特曼式(通過詩歌藝術形式)的自我——他者——世俗與靈性的逐層遞進和共處是值得參考與借鑑的。

多元互動

發給每人一張打印有惠特曼的三首詩,這三首詩分別是有“自我”“他者”“普世”(超我)的心理模式。請自選喜歡的來讀,這不是詩歌朗誦分享會,只需要按照你自己真實的狀態來讀就行哦。

1.

有一個孩子

他每天都要出去

他看到什麼東西

什麼東西就會變成他

持續一整天或某段時間

伴其多年乃至終身

2.

To You

Stranger, if you passing meetme and desire to speak to me,

Why

Should you not speak to me?

And why should I not speak toyou?

3.

大山上長出的作物,上方懸浮著疾病、悲傷,

一隻未被浸染的鳥,一直在孤飛、盤旋,

高高地在更清純,更灑脫的空中。

缺陷猶如昏黑的雲層,從中,

常能射出一束完美的光束,

那是天堂的榮耀閃現。

風尚參差,習俗相異,

瘋狂莫辨的噪聲,震耳欲聾的狂歡

每當暫得寧靜,恰能聽見的樂段飄飄入耳

從遙遠的海岸,傳來曲終的合唱。

哦,神佑的眼睛,歡樂的心

看見了,領悟了,纖細的嚮導線路

穿過龐大的迷宮

大家各自朗讀所選的詩歌,讀完之後,分享各自感受——

對話

E:我讀第二首“Stranger”,我每次路過樓道,總是能遇見一個阿姨,我每次心裡都想和她打招呼,但是始終說不出來,所以這首詩讀來有共鳴。

:我讀的這首,對它並沒有過多的理解。第一首,我聯想到小時候的抓週儀式,兒童時期的體驗會影響人比較深。

:我讀的是第一首,這是我們一個自由朗讀的互動環節,第一首詩是一個純粹自我的遊戲,一個孩子的純真忘我的遊戲狀態;第二首詩,他已經成年了,他發現這個世界不僅有我,還有別人。這個“陌生人”,可能是和我們熟悉的人哦,但是我們會發現彼此之間的心靈距離如此遙遠;也可能這個陌生人就是徹徹底底的不認識的人。第三首詩呢,是有一種超我意識在其中,“一隻未被侵染的鳥”隱喻:有時我們能飛得鬥志昂揚,有時我們又非常的脆弱。後面的幾句需要結合整部詩集(第三首選自“普世歌”)以及惠特曼的一生來看:一個純粹天然的孩子慢慢成長,逐漸地社會化,與別人進行交際溝通,發現在社會中不是一個single人,需要通過什麼合理恰當的方式與別人交際。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如何不失去自我的與社會共榮。這裡有不同情況區分,有一種類型人的自我意識比較強,總是想實現自己的一些價值,這種類型的人就會在集體中產生不融入的感受,那關鍵在於如何發現自己的天然優勢、發展一項專精的職業技能進而確立自己的目標和價值。不過這是需要一個艱辛、反覆、觀察的過程,特別是做一個流水線上螺絲釘的過程也是有必要的,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磨鍊耐心,才能知道並確立自己的真正需求。再以後我們可能就會產生stranger式的疑問——

“我為何不能主動開口去和你交流?雖然我內心深處是渴望的。我們揣測著、不能以真誠的透明的方式去交流。”

那這是一段非常變化的人生旅程了,你會發現曾經有交集的、有共同價值的人有可能不再同步了,於是有了陌生之感。那麼最終,我發現還是需要發展出一個人獨自去面對未知的勇氣。惠特曼的這首詩也透露出如何走出被自我矇蔽(缺陷)的狀態,看向這個世界的他者,所以這三首詩是呈現了一個人的個人成長。

對話

:我覺得這種特質不能被稱作缺陷,如果一個人不是很敏感,沒有對痛苦的感受,那是創作不出什麼的。比如喬布斯。

:是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既能有所創造、把經驗痛苦的感受與自己分享、與自己化解,並與外界和諧?

6.16你讀微沙龍活動回顧|創意讀寫之享受彼此的共振

(photo by easy)

(茶歇、休息)

6.16你讀微沙龍活動回顧|創意讀寫之享受彼此的共振

第二次書寫——請在記錄紙上寫出一段話:在你心中浮現出一個陌生人的形象,你想對TA說點什麼呢?縱橫你的想象,TA是一個他者的形象,可能是真實遇見的,也可能是你夢境中出現過的,也可能就是你憑空幻想的。寫出你的感受和觀點。(15分鐘)

交流

互相讀自己的文字。彼此評價交流各自的讀感。

第三次書寫——請在第一次寫植物的段落裡挑選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再在第二次書寫(陌生人)的段落裡選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把這些句子拼湊在一起,看似表面沒有聯繫的兩個主題,當我們重新憑藉直覺組合,再調整語序,來觀察最後的成型文字,它想透露出何種訊息呢?(15分鐘)

互相讀自己的文字

猶滴解讀之一

“黛玉葬花”的這個意象反覆出現在這位來訪者的文字段落之中。繁盛與枯萎、伯牙與子期,這些文字究竟在傳遞何種訊息?在TA人生此刻生命階段中律動著什麼?TA反覆提到的黛玉葬花的這幅圖景,是否只是傷春悲秋的抒情?通過前面的交流,從字裡行間的文字裡透露出的訊息是:我此刻的心聲有誰能聽見和聽懂,就像黛玉之敏感以及絕世才華的不被懂得。很有可能黛玉的形象是目前TA內心一個碎片人格的顯化,而我正在憐惜此刻的自己。

當文字被書寫出來之後,我們發現“文字只是一個承載體”,它類似一種工具,用來探索此刻的自己。比如,一個外向樂觀的人同時也可能是一個內傾敏感的人。一個人目前的人格狀態不代表下一階段的人格風貌。(越是年輕越是如此)

對話

:今天我的解析觸碰的有些深,感覺有所沉重。

:不,我覺得你說得蠻好的,我蠻開心。

(此處笑聲。。。哈哈哈哈)

6.16你讀微沙龍活動回顧|創意讀寫之享受彼此的共振

小結

通過書寫,我們真實地看見了一次自己,那我們可不可以允許自己努力一下去跳出過往的慣性,去嘗試突破一下自己,這種突破的含義不是尋找刺激、滿足獵奇心理繼而再刷一下存在感以獲得滿足。這種突破是打破一種舊有模式,是對舊自己的挑戰。比如,我很難和那個“陌生人”開口打招呼,但是今天我就主動要求自己去和她打一次招呼,突破自己的認知和心理侷限。——我覺得在最日常中的這種突破,才是真正的冒險。這種突破冒險所帶來的挑戰和提升是穿透心理層面的某種摧毀和重塑,誠實的說,它不是輕鬆的,而刺激獵奇的冒險行為雖然身體上可能會痛苦,但是心理上本質是輕鬆的,當然同時也意味著繼續停留在過去的舊模式和安全區之內。(說明:這屬於個人生活方式選擇,沒有孰優秀孰劣的評判,個人觀點的陳述)

人的情緒

尤如變幻的多元稜鏡

如果能識別這些情緒

被誤讀的尼采即:

與其深淵

不若大地

推巨石的西西弗斯

能否不是抵抗“虛無”而是擁抱“虛無”

生活旨趣和自我價值實現能否平衡?

在堅持的“做”中,同時觀看 -----

寧芙的無名狀態也許可以解毒被誤用的技術。

相關閱讀

你讀微沙龍4.13活動回顧 | 支點在你的內在,需要你睜開眼睛去看見

你讀微沙龍•3.24活動回顧 | 勿著急害怕以及背叛自己

你讀微沙龍12.29活動回顧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那是一個彼岸圖景

點擊閱讀原文 豆瓣閱讀“以詩見己”

閱讀 身心 沙龍

[email protected]

你讀文藝沙龍

6.16你讀微沙龍活動回顧|創意讀寫之享受彼此的共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