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析小說《陸犯焉識》,兼粗評電影《歸來》

文學 小說 歸來 嚴歌苓 何蔑武 2017-05-18

幾年前,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歸來》,原著是旅美女作家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張藝謀聲名在外,電影的熱度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時無兩,這自然不必說。但其實,旅美作家這個群體裡,嚴歌苓可是首屈一指的作家,然而《陸犯焉識》卻鮮為人知,實在是瀚海遺珠,實為可惜。

在中國近現代的女作家中,能將上海這個城市寫得有味道的,首先是張愛玲,其次是王安憶,最後則是嚴歌苓。張愛玲寫的一系列發生在上海和香港的愛情故事,纏綿悽切、繾綣愛恨,自然不必多說,畢竟聲名在外,有一批忠實擁躉;王安憶一部《長恨歌》將上海的弄堂、上海的歷史變遷、上海的風土人情寫得饒有韻味,而王安憶本身也是知名作家,獲得過茅盾文學獎,其作品廣為人知;嚴歌苓遠居海外,相比之下,無論是作家本人的熱度還是作品的傳播度,與前面二者相比,稍稍遜色。

但這並不意味著嚴歌苓作品的遜色,相反,更有穿透力。劣析小說《陸犯焉識》,兼粗評電影《歸來》


小說《陸犯焉識》

劣析小說《陸犯焉識》,兼粗評電影《歸來》

一、小說梗概

在《陸犯焉識》劇照新版的封面,寫著一句話——“翻手為繁華,覆手為蒼涼”,這句話高度凝練的概括出了小說的精髓。

小說講述了出身顯貴的知識分子陸焉識一生的經歷,他出身闊綽人家,少年得志,留洋海外,年紀輕輕就成了大學教授,後由於家庭壓力,娶了自己母親侄女馮婉喻。由於新青年遇到包辦婚姻,他對馮婉喻討厭至極,二人之間溝通極少。後來因為年少,沒有人情世故的經驗,在文革中被誣陷為反革命,判了無期,被押送到西北荒漠,一去二十年。

在服刑期間,他像一頭老牛一樣,忍受著罪犯勞動和心理的折磨,逐漸反芻自己的家庭,並愈發深入。恍然間才發現,馮婉喻是他一生的摯愛,但由於自己自身的境地,剩下的只是無奈、更甚的相思。其間他幾次逃跑,越過千山萬水,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難回家看望馮婉喻和自己的孩子。

等到文革結束,他終於被恢復名譽,終於可以回家的時候,卻發現,這二十年期間,歷史已經將他所有的東西都奪去了。心心念唸的妻子馮婉喻老年痴呆,已經老邁得認不出他;自己的兒子對自己百般利用;女兒也因為陸焉識帶給她的出身,對自己的父親愛恨交加……

二、“翻手為繁華,覆手為蒼涼”

這是印在《陸犯焉識》封面上的一句話,說的其實是嚴歌苓在這部小說上的敘事藝術。

在整部小說中,最為顯著的敘事特點有兩個:“打亂時空順序”和“心理描寫”。

打亂時空順序。法國知名小說家巴爾扎克曾說道:“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祕史”,我國唐代學者唐代賈公彥疏:“掌其敘事者,謂陳列樂器及作之次第,皆序之,使不錯繆”。不難發現,小說無疑承載著講述一個故事的重任。中國的傳統小說都喜歡按照事情發展的邏輯順序來講述,但嚴歌苓沒有這樣做。

嚴歌苓在敘事的時候,採用了順敘、倒敘、平敘、插敘的方式進行敘事。也就是說,她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並沒有按照固定的因果邏輯、時間邏輯,而是將以前發生的、現在發生的、未來發生的事情互相穿插,並在其中恰當的加入了蒙太奇的藝術手法,將時間、空間順敘打亂。

而之所以說“翻手為繁華,覆手為蒼涼”,也是結合小說主人公的處境來說的。當你看到陸焉識處境還不錯的時候,立馬給一段發生在其他時間、空間的事件,打破現在所有的處境,二者相互比較,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帶給了作者反覆變化的思考,使讀者的審美情緒急劇轉變。

用這種獨特的敘事藝術,一方面完整的呈現了主人公的一生,也激發了受眾對於人物的思考,從而也講完了整個故事;在另一方面,將小說的藝術層次提升,帶給受眾不一樣的審美感受。達到了好的敘事的標準——突破時間、空間、邏輯的限制。

心理描寫。無疑,一個優秀的作家,必定是一個優秀的心理揣摩者,不然無法塑造出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那麼通過心理描寫,能起到一種什麼樣的效果呢?筆者說兩點最重要的。

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豐滿。無疑,一個人做什麼事情,首先要從心理髮端,認識一個人,只要看清了他的心理,那麼對整個人的判斷,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比如吳承恩在《西遊記》裡,描寫孫悟空流淚的細節,讓讀者領略到,這個天不怕地不怕、滿身是膽的英雄人物,其實也有內心的驕傲和無奈,這樣一來,人物就有了雙重定義,形象也就更加的豐滿,距離真實的生活也就越來越近。所謂“內秀於心、外化於形”,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人性。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就是人性。而一個作家的使命,其實就是通過典型人物蘊含的人性來達到普世的作用。文以載道,這是所有作家都想達到的境界。就《陸犯焉識》而言,嚴歌苓深挖陸焉識的人性,就是為了體現知識分子在政治力量下的渺小,在磨難中仍然不失人性的溫暖。可以說,人性是一部作品裡面永遠都不能缺少的東西,無論在哪一步作品裡。

嚴歌苓在《陸犯焉識》中,著重刻畫了陸焉識和馮婉喻的心理,先寫的陸焉識,後寫的馮婉喻。其中最為精彩的當屬陸焉識逃跑時的心理和馮婉喻後來的內心獨白——

陸焉識在逃跑中,擔心被人抓到,但他對馮婉喻的思念超脫了前者,愈發的思念促使了自己逃跑的腳步,中途哪怕刀山火海,他也毅然前行。甚至忘卻了被抓的危險,這就是人性的光輝。

有意思的是,陸焉識在農場改造的時候,竟然有意識的結巴,一來不以快語得罪人,遭受折磨,在結巴的時間給了自己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該說話的分寸、用詞;二來給人一種溫順的形象,唯唯諾諾,誰能看出你有造反之心呢?這是知識分子的投機,也是文人的悲哀。

馮婉喻的心理描寫,則主要集中於他對陸焉識戰戰兢兢的保護。一來她擔心陸焉識討厭她,畢竟她深愛陸焉識;二來在陸焉識悄悄回來看她、又怕她被牽連,所以故意裝著沒看到他。其實,她早就看到他了,她真的好擔心、好心疼他啊!可是她不敢說,一直到最後……讀來使人落淚。

三、《陸犯焉識》簡評

這是一部充滿了溫情的作品。

這是一部飽含知識分子血淚的作品。

同時,這也是一部優秀的小說。


電影《歸來》

劣析小說《陸犯焉識》,兼粗評電影《歸來》

看完電影,其實我是非常失望的。失望在好多東西沒有呈現出來,只是粗略的講了一個故事,缺少鋪墊。

一、電影梗概

電影選取了小說的兩個部分:陸焉識逃回上海被抓捕;陸焉識被平反回來和馮婉喻相依為命。

二、電影的閃光點

老謀子是拍文藝片的老手,對於《歸來》而言,定義為文藝片毫不為過。

不過整部電影的閃光點,除了演員的演技之外,則在於細節的處理和結尾的設置。

細節處理。張藝謀將逃亡的苦楚和人性的溫暖,蘊藏在一個細節裡,那就是陸焉識淋著雨像個乞丐一樣藏在接頭,偷偷觀察馮婉喻;而張藝謀將這種夫妻之間的愛意,則蘊藏在他陪著馮婉喻一起做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加上燈光設置,增強了畫面感,確實很令人感動。

結尾的處理。之前沒有去看電影,同學去了,回來給我講了一個梗概,說到結尾的時候,朋友賣了個關子,問我:你猜老謀子會讓馮婉喻想起陸焉識嗎?我說,如果想起來了的話,那電影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在做無用功。的確,電影的結尾是陸焉識陪著馮婉喻在火車站等候“歸來的陸焉識”。這樣一個處理,也就延伸了電影的維度,達到的效果也相對極限。

三、電影的不足

電影的不足,在於鋪墊不夠。

電影的主題是愛情,所以在劇中演繹了陸馮之間深深的愛意。

但這種愛意之深,從何表達?

愛是要經過許多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苦難、互相的理解、不斷的深思總結,至少也要經歷時間的磨合,才會變得愈加醇厚。但電影一上來就跳過了經歷,直接來到了深厚的愛意。

那麼,這種愛意的深厚,基礎在哪裡呢?如何培養起來的呢?

所以,少了一點鋪墊,就少了一點真實,一點維度。

《陸犯焉識》和《歸來》的比較

小說側重點在於三個方面:命運、人性和情愛。

電影的側重點在於一個點:愛情。

側重點不同,切入點不同。

小說自然沒有條件限制,可以無時空、無控制的書寫、表達、堆積,自然就有更加豐滿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主題。

但電影的限制卻很多,也難得多,別的不說,就只說時間限制,就會導致很多事情不能做。就比如鋪墊這塊,聰明的老謀子會不明白?


綜合二者敘事的完整度、思想深度、畫面感等因素的考慮,看書整體審美感受大於看電影,獲得的東西也許會更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