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記者詩一般的夢——楊鳳山著《鐵骨金魂》

一位老記者詩一般的夢——楊鳳山著《鐵骨金魂》

鳳山與我的人生經歷頗多共同點。年輕同在山東大學中文系讀書,只是因為相差幾個年級,交往不多。這個缺憾後來得年補償,畢業後我們先後走進新華社從事新聞採編工作,就有了較多的往還,逐漸相熟相知,在採編業務及人生追求方面多有交流,切磋。上個世紀末我們先後退休,共同面對著如何有意義地度過人生最後這個階段的許多問題。

退休,確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大轉折。發揮“餘熱”再幹點事是我們共同的選擇,但幹什麼?怎麼幹?確實頗費躊躇,當時有一種很流行的論語:作家退休了可以繼續寫作,工作不會有什麼影響,而記者退休了工作便幹到頭了。這種讀法自有它的道理,新聞的生命是真實,新聞寫作最本質的特點是“用事實說話”。記者的寫作是建立在採訪基礎上的。退休後如果還要像在崗時走南闖北地採訪寫新聞,顯然是沒有條件了。即使勉強去做,人老了體力、精力、激情和對實際生活的敏感都已減弱,難以再有什麼作為。

但是,若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的認識,記者工作緊張繁雜,但有一個突出的優勢,通過自己的採訪實踐,有機會見證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結識社會各界精英人士,這些經歷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人們常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過去我們幾十年的採訪不是在親歷著一個大時代的歷史嗎?如果我們對當前新聞事件的追逐,變為對新經歷的歷史的反思,那就有作不完的工作,而且有可能大有作為。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記者退休後都可能有新作為,當然,這只是客觀上存在著這種可能性,而能不能有新作為,還要看每個人退休後的心態和他付出的努力,反思歷史,寫文章著書立說,是個苦差事。在今天市場經濟大潮的形勢下,能夠老而不倦,甘於寂寞,心無旁鶩,排除塵世的喧囂,固守書齋的清靜。專心致志地讀書著文,是很不容易的,我以為這是一種值得讚美的高尚的追求,是文人的一種雅興,所以,每當收年老朋友退休後的著作我都會為之興奮不已!

一位老記者詩一般的夢——楊鳳山著《鐵骨金魂》

近來引起我興奮的是鳳山在濟南打來的一通電話。他告訴我,從2001年開始,他從再一次深入採訪開始,經過幾年苦幹,終於完成了一部近五十萬字的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老英雄,特級傷殘軍人朱彥夫事蹟和精神的長篇紀實小說。北京和山東的兩面家出版社已決定同時出版,他要我為這部大作寫一篇“序”。他激情滿懷,從電話裡就能切實感受到。說這是他晚年的一個夢!

對朱彥夫,我早有新聞,那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一個超越了極限的頑強生命,這位出生在沂蒙山區貪寒農家的老英雄,14歲參軍,解放戰爭中從山東打鬥江南,之後又走上衛國保家的朝鮮戰場,在一次慘烈的戰鬥中他身負重傷,他昏迷93天之後,甦醒過來,發覺自己的一雙手及雙腿全被截掉,只剩下頭和上身一段身軀,成了一個“肉轉輾”,成了特級傷殘,這個山東漢子哭了,他對醫生說,你們快想辦法把我弄死!我這樣還活下去幹什麼!是啊,一個剛過20歲的年輕戰士,不用說無法再回戰場衝鋒陷陣,連自己生活都完全無法自理了!此時的他真的是求死而不得,後來他勇敢地走出黑暗,而對現實,要堅強繼續活下去!經過幾個月的多次手術,他經於藉著一雙假肢和一雙柺杖,又堅強地站立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適應,他可以在醫護人員幫助下正常生活了。

但是,就這樣靠別人活下去嗎?朱彥夫說我不能讓國家像這樣養我一輩子,他要求回沂蒙山區老家,跟母親一起去過普通農民的日子,一個特級傷殘人回沂蒙山裡農村生活,那要面臨許多的困難,不言自明。但朱彥夫不僅去村裡住了下來,而且又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拖著假肢,拄著雙柺,頑強地走在家鄉大地上,帶領鄉親們治山治水,改造家鄉山河舊貌,苦幹25年,在沂蒙山裡又創造一個人生奇蹟,把一個過去連人畜飲水都十分困難的貧困山村,建設成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位老記者詩一般的夢——楊鳳山著《鐵骨金魂》

在經過多年的奮鬥之後,朱彥夫漸入老境,不能在農業第一線奮戰了,他退出村裡的領導職務。這時的朱彥夫卻想,難道自己的人生再沒有什麼價值了嗎?我還能幹些什麼?他的心上萌生出一個念頭:寫一本書!不僅寫自己一生的經歷,也是紀念那過去的烽火歲月及眾多犧牲了的戰友,一個從小沒上過學,只在作戰間隙裡學的那些文化,寫書讀何容易,連他的妻子都阻止他,勸他放棄這個“古怪心思”。但朱彥夫認定的事,天大的困難也擋不住,但是,他沒有手,只能用嘴含住筆,或用一雙殘肢夾住筆去寫。不會寫的字很多,要用嘴一頁頁地翻閱字典,一個字一個字地查找。一句話寫出來,已累得渾身大汗淋漓,有時好幾天才能寫出一行字。這位鐵打的漢子硬是堅持寫了下來,前後寫了七年,熟過二千多個日日夜夜,寫的紙堆積如山,終於完成了四十萬字的紀實作品《極限人生》。

這就是朱彥夫!當年把他從死神手中奪出來的善良的醫生們曾預言,朱彥夫能活過來已是奇蹟,也許他能再活個三年!可朱彥夫在沂蒙山區農村奮鬥了25年,再用七年時間寫出一部大書,他一次次地創造人們無法想象的人生奇蹟!朱彥夫,一個令人仰視的頑強,崇高的生命!他是中國軍人的驕傲也是我們整個民族的驕傲!

1996年,楊鳳山初識朱彥夫,1997年寫出長篇通訊《他依然是戰士》,新華社播發後全國幾十家省市報刊刊載,同時他還為《人民日報》寫了專訪《無悔的人生》。兩篇稿件把朱彥夫獨特的人生和精神介紹給全國人民。一時間朱彥夫的事蹟廣為傳頌,在山東更是家喻戶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朱彥夫的影響漸漸淡化,新的一代人成長起來,他們很少有人知道朱彥夫。楊鳳山對此深感痛惜!新聞作品的影響力很大,但難以持久。我們應當使用多種宣傳形式來介紹朱彥夫的事蹟和精神。他說,幾十年來,一位蘇聯英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蹟,就寫成一本小說的傳記體《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後還拍電影、電視,甚至編入小學生的課本,使保爾和他的崇高精神在中國生了廣泛反響影影,響了幾代人。為什麼就不能採取更多的宣傳更深入廣泛地自己的英雄朱彥夫的事蹟和精神呢?朱彥夫這種精神至少可以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的保爾·柯察金的事媲美,我們應該讓朱彥夫事蹟和精神成為永遠照耀中華民族前進的燈塔!

朱彥夫的事蹟和精神感動了楊鳳山,他以宣傳英雄的事蹟及精神為已任。退休之後,楊鳳山在規劃自己晚年生活時,自然放不下朱彥夫事蹟,精神的宣揚,新世紀來臨後,鳳山便行動起來了。2001年,他再次來到朱彥夫的家鄉沂源作更加深入地採訪,在中共建黨80週年的日子裡,他寫出長篇報告文學《朱彥夫》,之後再反覆修改、補充,2006年10月在一個文學網站上推出長文《中國當代保爾朱彥夫》。這兩篇長文發表之後,鳳山意優末盡,決心再進一步,改進自己的寫作,寫一部長篇紀實小說,用文學的手法更生動,濃刻全面地介紹朱彥夫。

一位老記者詩一般的夢——楊鳳山著《鐵骨金魂》

寫長篇小說,不象寫自已熟悉的新聞通訊那樣駕輕路熟。文學作品與新聞寫作雖都是運用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生活,但手段很不相同。文學要原於生活高於生活,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而新聞要用事實說話,習慣了新聞的人要張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創造典型人物形象,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年輕時我也做過幾年不醒的作家夢,也曾出版式過中篇小說集和一部長篇,但進入新華社後。逐漸被新聞“改造了”。再拿起筆來為文時,離開“事實”便幾乎說不成話了,所以退休後有人勸我再寫寫小說,我都沒有動心,我這是知難而退。鳳山幹了幾十年記者,卻從來沒寫過小說,到老來卻要寫長篇而且一出手就弄四、五十萬字的長篇鉅製,其面臨的困難不難想象。但鳳山是知難而上,他廣泛閱讀文學作品,特別是長篇小說,人物傳記,用心研究小說的結構,語言及人物形象創造。同時,他潛心研讀朱彥夫經歷過的抗美援朝時期的歷史文獻,更深入地瞭解朱彥夫的事蹟,特別是那些感人的生活細節。從2006年以來的三、四年間,鳳山夜以繼日,白天多方奔走彙集素材,夜間研讀,幾乎沒有在夜間12點之前上床睡覺,完全忘記了自己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

一位老記者詩一般的夢——楊鳳山著《鐵骨金魂》

瞭解這一切之後,我深深地被鳳山的這個夢打動了。雖然我不是為這本書寫序的合適人選,卻沒有勇氣推,只有鼓起勇氣,勉力為之,我一口氣讀完這部作品,深感鳳山的努力有了可貴的收穫。比起前幾年他寫的長篇通訊,保持了新聞作品的真實性。準確地記述了朱彥夫光輝的事蹟及精神,而且通過生動細微的描寫,使朱彥夫的英雄形象更加鮮明,實出,豐滿,一個活生生的,感人肺腑的英雄形象站在我們的面前,如見其面,如聞其聲。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它肯定會吸引更多的讀者閱讀這部作品,朱彥夫的英雄事蹟和精神必將在全社會產生更廣泛更積極的影響。朱彥夫精神象一場春雨地,在神州大地上滋潤一代代中國人的心田,那作用將會難以估量的。

一位老記者詩一般的夢——楊鳳山著《鐵骨金魂》

這本書是一部紀實小說,它還有一個實出特點,它較好地處理了“紀實與小說的關係”,它以完全真實的朱彥夫為基礎,沒有因為是“小說”而隨意虛構所謂的感人的英雄事蹟,也沒有刻意諱言英雄內心世界的種種活動及矛盾,沒有迴避英雄成長及人生道路上的種種的矛盾與鬥爭。這樣做沒有削弱朱彥夫這個英雄的“高度”,相反,使它更豐富多彩,更親切可信,更有感人的力量。

鳳山這樣做,是從實際出發的,朱彥夫的事蹟及精神已達到極高的境界,任何虛構的情節都無法比擬。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即使如此,何必再寫小說?其實鳳山之所以要寫小說並不是為了虛構情節,編造故事,而是要使用文學更生動入微的形象描寫更豐富生動地塑造英雄人物形象避免新聞作品只講準確、真實,而細節描寫不足而缺乏感染力的缺欠,我覺得鳳山雖初涉小說創作,但是這方面的探索有成的,值得重視的。

一位老記者詩一般的夢——楊鳳山著《鐵骨金魂》

相當時間以來,所謂報告文學,紀實小說,被弄得面目可憎,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即打著真實人物或事件的旗號,卻根本不尊重真實的原則,隨意宣揚情節,編造故事,,把一個本來高崇感人的英雄形象或典型事件弄得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莫辯,實在是文學的一個悲劇,這樣作,既失去了新聞的作品真實表現的生命力,也根來沒有文學的感染力。鳳山在“文學”與“紀實”這兩結合上的探索是積極的、有意義、有成效的。

鳳山滿懷激情一寫再寫朱彥夫,是一名老記者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的表現,是值得褒揚的。他把這說成是自己晚年一個最大的夢。那麼,我說鳳山的這個夢象詩一般的美,讓我心潮起伏,激動不已,激動之餘,寫出這點感想。話無疑是發自內心的真誠,但作為“序”恐怕就很不合構了。

2010年7月1日前夕

一位老記者詩一般的夢——楊鳳山著《鐵骨金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