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人類DNA的大規模基因研究,揭開了一段以色列地區的流動往事

數千年前,在今天的以色列北部地區,大量外來人口自北面和東面(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和土耳其)洶湧而至,改造了當地的新興文化,影響深遠。

最新研究顯示,這些遷入者不僅帶來新式文化習俗,還引入新的基因,比如說導致藍色眼眸的基因變異,這種瞳色之前在當地聞所未聞。

考古學家分析了以色列一個洞穴中的骸骨DNA,發現了這場歷史性的人口流動。研究人員表示,洞穴位於以色列北部,洞內有幾十個葬坑和600多具6500年前的骸骨。

DNA檢測表明,洞中埋藏的這些骸骨基因特殊,跟世代居住於此地的人不一樣。研究還發現,骸骨的某些基因差異,與附近安納托利亞和扎格羅斯山脈的居民(今天的土耳其和伊朗)相吻合。

以色列在六千多年前叫加利利(Galilee),位於黎凡特地區以南。昔年遼闊的黎凡特地區包括東地中海的全部國家。研究人員指出,公元前4500~3800年,也就是銅石並用時代晚期,黎凡特地區南部發生了深刻的文化變革——聚居更為緊密、公眾儀式更頻繁,包括有意識地在葬禮籌備時使用骨棺。

此前有專家認為,是土身土長在黎凡特南部地區的居民推動了這場文化變革。然而,近期研究推測,變革可能要歸因於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為了求證這一假設,科學家將目光轉向了以色列碧奇洞穴(Peqi’in Cave)的一處葬坑,也就是6500年前上加利利地區(Upper Galilee)的舊址。

對古人類DNA的大規模基因研究,揭開了一段以色列地區的流動往事

圖中的骨棺出土於以色列北部碧奇洞穴,時銅石並用時代用來盛裝人骨的容器。供圖:以色列文物局

破解先祖來源之謎

碧奇是一個長約17米、寬達5-8米的天然巖洞,內飾有各式陶罐和隨葬品——以及上百具骸骨。這些證據表明,在銅石並用時代,當地人曾用碧奇洞穴來存放屍體。

但是,以色列海基尼烈學院加利利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報告合作者迪娜·莎勒姆(Dina Shalem)在通告中指出,碧奇洞穴並非全都是在地之物。

對古人類DNA的大規模基因研究,揭開了一段以色列地區的流動往事

碧奇洞穴

“有的文物帶有明顯的當地特徵,有的則體現了邊遠地區的文化交流,”莎勒姆表示。哈佛大學有機體與生物演化學系博士生、報告第一作者艾竇因·哈納(Eadaoin Harney)表示,這些文物的藝術風格與近東地區以北一帶的風格更為貼近。

科學家提取了48具骸骨的骨粉樣品,分析其DNA構成,重構了洞中22人的染色體序列。報告稱,此舉堪稱近東地區古人類DNA的一次大規模基因研究。

藍眼睛與白皮膚

科學家發現,這22人的基因特徵與黎凡特北部居民有相似之處,而與南部牧民則沒有這層關係。例如,有49%的骸骨樣本顯示出了控制藍眼睛的等位基因(染色體某特定座位上兩個或多個基因中的一個),說明藍眼睛是上加利利地區居民的常見性狀。報告還列舉了控制白皮膚的等位基因,並據此推測白皮膚也是普遍特徵。

“眼睛和皮膚都是由多組等位基因的複雜互動決定的。我們已經找到了很多等位基因,但尚未窮盡。”哈納博士稱。

她表示:“我們報告集中闡釋的兩組等位基因是已知與眼睛顏色和膚色強烈相關的兩組,常在古DNA研究中用於預測不同人種的外貌。”

她又補充說,必須要指出的是,還有其他很多等位基因也在影響個體的眼睛顏色和膚色,因此“科學家不能精確預測某一個體的色素情況。”

科學家還發現,群體內的基因多樣性隨時間推移而上升,群體間的基因差異隨時間推移而減少。研究人員稱,這種範式常出現在人口遷移之後。

一段流動的往事

伊利諾伊惠頓學院考古學教授丹尼爾·馬斯特(Daniel Master)表示,從遙遠過去取來的DNA,為認識那個流動的古代世界及棲居其中的各色人種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對古人類DNA的大規模基因研究,揭開了一段以色列地區的流動往事

碧奇洞穴裡的骨灰龕

沒有參與此次研究的馬斯特教授在答覆生命科學網的郵件中指出,“加利利居民與貝爾謝巴河谷居民、約旦河谷居民、戈蘭高地居民之間存在何種程度的聯繫,始終是銅石並用時代的一個關鍵問題。”

他說:“碧奇洞穴的文物表明,上述地區之間存在多種文化關係。至於是否與基因有關,這是未來有待研究的問題。”

莎勒姆在通告中指出,此次研究還終結了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爭議,即究竟是什麼改變了銅石並用時代人民獨特的文化軌跡。

她說:“我們現在知道了,答案是遷徙。”

  • 上述研究成果已於8月20日發表於《自然通訊》網站。

翻譯:李蕪

審校:李莉

編輯:漫倩

來源:LiveScience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藍字“瞭解更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