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曆史叢考:峴山之石與曾侯乙編磬

文物 民族樂器 樂器 音樂 書山文社 書山文社 2017-08-01

“壯哉峴,脊南北”。這是《襄陽銘》中的前兩句,雖僅六字,卻把峴山地處中原的地理位置及其險要性,說的甚為明白,堪稱言簡意賅。

襄陽曆史叢考:峴山之石與曾侯乙編磬

襄陽城南諸山統稱峴山,是荊山山脈向北延伸的餘脈,包括峴山主峰、峴首山、鄭家山、羊枯山、真武山、琵琶山、虎頭山、鳳凰山、鐵帽山及石匠山等,面積約15平方公里。

襄陽曆史叢考:峴山之石與曾侯乙編磬

在諸峰中,蜆山為最,海拔363米,山腰岩石上刻“峴石”二字,是識別登臨之標誌。自漢唐以來,即為登遊宴飲之地,古蹟名勝頗多。也是襄陽之天然屏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襄陽曆史叢考:峴山之石與曾侯乙編磬

峴山滿山蒼翠,以蘊藏石灰岩最為豐富,現已大量開採,除可作各種建築材料外,還可用於音樂方面,經雕鑿製成樂器,能發出美妙的金石之聲。

襄陽曆史叢考:峴山之石與曾侯乙編磬

1978年夏天,隨縣擂鼓墩,發現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結構墓——曾侯乙墓。伴隨編鐘出土的還有用石片磨製的古樂器編磬,由大小各異、厚薄不同的三十二塊組合而成。

襄陽曆史叢考:峴山之石與曾侯乙編磬

在清理過程中,做了記錄和實測,但有的已破裂,不能象銅質編鐘那樣直接演奏,必須複製。經過研究,發現石灰岩是製作編磬的主要原料。

襄陽曆史叢考:峴山之石與曾侯乙編磬

哪裡有這種質地的石灰石呢?專家們幾經輾轉來到襄陽,訪問、考察、研究,最後選定峴山之石複製編磬。但峴山之石,也不是所有的石料都可制磬。經省、市科研人員的努力,對石料做了比較,並與本市老石工合作,唯獨峴山支脈石匠山石料最適宜。其石質純正,細膩、色青、音脆。石工按出土編馨的實測記錄,鍛制、研磨而成,再經專家的反覆校音、細磨,然後編組再校、再磨,苦戰數月,最後懸繫於馨架之上,按原樣編為兩層四組,一臺古編馨,就此複製成功。

襄陽曆史叢考:峴山之石與曾侯乙編磬

隨後不久,文化部文物局於武漢主持的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的編鐘、編馨複製品鑑定會上,鍾、磬與樂隊演奏了十一首中外樂曲,震驚武漢。接著湖北省博物館、湖北藝術學院又舉辦了曾侯乙編鐘、編磬(複製品)演奏會。

編馨還獨奏了“梅花三弄”(節選)。在演奏會上,編鐘其聲宏渾,重撞似滾滾雷鳴,徐擊如雨打芭蕉。編磬聲音清脆,疾時猶如高山流水,緩時甚似泉水叮咚。與會專家、學者為之稱讚不絕。

襄陽曆史叢考:峴山之石與曾侯乙編磬

編鐘、編馨鑑定會,宣揚了古老的富有特色的楚文化。這時,有志於古老民族文化遺產的“湖北省歌舞劇團”,又創作出反映楚文化的“編鐘樂舞”,曾在首都上演,得到首長和外國朋友的好評;也曾在南國的深圳、廣州進行演出,獲得很大成功。

省歌舞劇團所用這套編馨,亦是用峴山支脈石匠山之石所複製。編鐘與編磬合之,不僅奏出了楚文化的風貌,編馨同時也奏出了襄陽人民獻石之豪情。

峴山壯哉!馨聲美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