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建築保護“三駕馬車”之“力挽狂瀾的鬥士”——羅哲文

文物 羅哲文 樑思成 建築 傳統建築調研員一肖迪 2017-05-06

如果不是因為1940年抗日戰爭的硝煙瀰漫,中國營造學社也不會輕易隨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而遷往四川宜賓南溪縣的李莊,而也恰恰正是由此,對一個青年的命運軌跡發生了重大影響,同樣也影響著中國當代現存古建築的命運,這個青年就是——羅哲文。中國文物建築保護“三駕馬車”之“力挽狂瀾的鬥士”——羅哲文

青年時期的羅哲文

一、遙想當年

1940年,已入住李莊的中國營造學社在當地招生,當時已經16歲的少年羅哲文便報名考試,但他當時並不瞭解營造學社的招生情況和學習內容以及學社的具體工作,但見到考題中有寫字、畫畫等內容,很有興趣,最終,也成為了眾多考生中惟一一名被錄取者,從此,羅哲文踏進了古建築學之門。在營造學社裡,他先是為劉敦楨先生抄寫整理《西南古建築勘查》,並協助繪製部分插圖。半年後,樑思成見羅哲文在繪圖方面的潛力,便把他收作弟子,為自己繪圖和整理資料。

羅老曾回憶說,樑思成先生對自己的關懷是方方面面的,不僅是學習,還包括生活等。連“羅哲文”這個名字,都是樑先生幫自己起的,原來,羅哲文原名叫羅自福,常被人取笑為“羅斯福”,於是,樑先生給他改名為“哲文”。

二、力保古建築——不光是保護中國,日本古建築也因羅老得以倖存

樑先生曾囑咐羅哲文:文物、古建築是全人類的財富,沒有階級性,沒有國界,在變革中能把重點文物保護下來,功莫大焉。誠然,羅老也謹遵師囑,竭力而為。

1944年夏,羅哲文跟隨樑思成抵達重慶,樑先生用鉛筆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標出盟軍轟炸敵佔區時需要保護的古建築,並特別提出了需要保護的日本京都和奈良古建的位置,由羅哲文用繪畫墨水把鉛筆所畫的位置描繪清楚,並將地圖交到美軍手中,從而,也間接保護了京都和奈良的20餘座國寶古建,戰後樑思成被稱為“日本古都的恩人”。

建國後,羅老也一直在為國寶長城的保護而奔波操勞,時刻保護著萬里長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後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同時,羅老還直接保護了北海的團城、主持了大運河的申遺工作等等,對於我國近代的古建築保護,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影響。

三、筆者感懷

羅老的一生,可以說為中國古建築,奉獻了一生,用鞠躬盡瘁來形容,也並不為過,如羅老這樣的古建築保護者,在中國其實還有很多,他們都在默默無聞地守護著古建築。

雖然羅老已經仙逝,但羅老的精神,就如同燈塔一樣,照耀和指引著我們這些後輩學人的方向,想著羅老,我們後輩心中的理想和歷史使命感也堅定了不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