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文化遺產獲專家認可 文物將回瓊辦展

文物 博物館 故宮 民俗 南海網 2017-06-16
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文化遺產獲專家認可 文物將回瓊辦展

昌江縣製陶館,黎族原始製陶。 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6月15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陳望 實習生 連蒙)6月15日,為期5天的“重走史圖博之路——海南島大型民族學調查”活動結束。來自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20餘位專家組成的考察組沿著“史圖博之路”探訪海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珍,同時專家們也為海南傳統文化保護提供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值得一提的是,省博物館通過這次調查活動,將來自德國的民俗學家史圖博在上世紀30年代徵集的一批珍貴民俗文物請回海南辦展。

《海南島民族誌》記錄海南黎族民俗 海南啟動重走史圖博之路

1931年至1932年間,德國學者史圖博徒步踏入昌江黎族同胞的原始村落,深入黎村腹地,足跡踏遍牙營、雞心、烏烈、七差、重合、王下鄉、牙迫村等。他的里程碑式貢獻《海南島民族誌》,為1931年至1932年昌江黎族同胞生活生產的原生態風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影像及歷史資料。

據悉,史圖博在對海南黎族民俗進行文字、照片記錄的同時,還廣泛地徵集了黎族、苗族、客家人等300餘件民俗文物,這批珍貴的文物先後輾轉被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三個收藏單位收藏。

今年是中德建交45週年,省博物館根據史圖博所著《海南島民族誌》,勾勒史圖博考察足跡,實地走訪,對書中明確記錄的地點進行重點考察,重點徵集民族文物文獻,並利用攝影攝像設備實時記錄保存田野資料。此次活動省博物館聯合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單位開展,按照民族學調查方法,以世居海南島的少數民族為研究對象,關注民族社會的全貌,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建築、生活禮儀、人際交往和日常活動等方面,對比1931-1932年史圖博的調查記錄,探究社會變化,進行科學的民族學田野調查。

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文化遺產 專家建議開發相關旅遊路線

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文化遺產獲專家認可 文物將回瓊辦展

黎族燒陶舉辦祈禱儀式。 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是第一次來到海南島。他稱,現實與《海南島的黎族》中的敘述已然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村莊聚落上,就連人的生活狀況都有很大改變。從成片的傳統船型屋聚落消失,到現在的鋼筋水泥房,令船型屋成為“文化標本”。“也有很多東西不變,比如有些屬於文化精神上的唱歌、跳舞,比如釀酒、織錦等都很頑強地保留了下來。”

“史圖博的貢獻不單是寫下了《海南島的黎族》這本書,他當年尋訪海南所收集的黎族生產生活用具一件都沒有帶出中國,並留下了珍貴的圖片資料。”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馮昆思認為,史圖博不僅是個文化人,更是中國的國際友人。

馮昆思還指出,史圖博的貢獻不僅僅在於寫下《海南民族誌》,還有當年在海南島兩次調研活動中徵集了以黎族為主的300多件文物並沒有帶回國外去,史圖博留下了一批特別珍貴的影像資料,對影視人類學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他建議,伴隨海南國際旅遊島發展,相關市縣可以開發與史圖博考察有關的旅遊路線,讓遊客探訪少數民族生態。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們發延告訴記者,史圖博所收集的300多件黎族文物於1946年由當時的中央博物院收購,後來被分散收藏,如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藏有其中的200多件,“史圖博為海南黎族保留了大批文化遺產。”

史圖博徵集文物將回海南辦展

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文化遺產獲專家認可 文物將回瓊辦展

白沙縣黎錦傳習所。 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史圖博堪稱海南黎學研究方面的鼻祖。”海南省博物館徵集部主任王輝山介紹,因為史圖博最早從民族學學術上,比較深入地研究和探討了黎族文化和苗族文化,並出版《海南島民族誌》一書,用260多幅當年的照片,記錄了30年代黎族人的生產、生活情況和服飾穿著、文化情況。

王輝山透露,省博物館的提議得到了相關收藏單位的認可和支持,目前,展覽正在籌備階段,屆時或將展出200件文物,史圖博徵集收藏的文物將與省博物館現有的民俗文物一同展出,形成對比,讓參展觀眾更加了解海南少數民族民俗魅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