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大膽買“贗品”,沒想鑑定卻是真國寶,引發專家高度關注

在我國的文物中,有一批文物受到特殊的保護,是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它們無比的珍貴,大多是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碎品。2002年,我國文物局印發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在規定裡一共有64件(組)文物不能運出境內參展,“晉侯蘇”編鐘就是其中一件。

古玩市場大膽買“贗品”,沒想鑑定卻是真國寶,引發專家高度關注

說到編鐘,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聞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鐘,其實,歷史上還有另外一套比曾侯乙鍾早出四百多年,同樣具有不菲的價值,那就是“晉侯蘇”編鐘。晉侯蘇,史學家結合考古發現和史料推斷,他便是西周時期諸侯國晉國的早期國君晉獻侯。位於今山西省侯馬市曲沃縣一個叫曲村的小村莊,在上個世紀80年代偶然發現了晉國9代19位晉侯及其夫人古墓,其中包括編鐘的主人晉侯蘇。該遺址冠名“晉侯墓地遺址”,也叫曲村天馬遺址,墓葬規模宏大,時間上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因此是一個非常複雜而費時的考古工程。然而,90年代時,該地的盜墓活動十分猖獗,由於保護得不周到,晉侯墓地8號墓遭到了盜掘,其中很多隨葬品被竊取,其中就包括這套14件晉侯蘇編鐘。

按照正常的邏輯,被盜走的文物一般都會很快找到買家銷往各地,可奇怪的是偏偏這套編鐘無人相中,久而久之還流落到了香港的古玩市場。

古玩市場大膽買“贗品”,沒想鑑定卻是真國寶,引發專家高度關注

明明是國寶,難道玩古董的人當真就沒一個人識貨?原來,這套編鐘一直被所有“行家”都當成了贗品,其中包括當時擁有這件寶貝的文玩店老闆!在出土的所有青銅器中,銘文和花紋都是事先鐫刻在陶範上,然後在鑄造的過程中再自然留在了青銅器上。這套編鐘可好,不僅表面蒙了一層新鮮的土鏽,而且上面的銘文也是用利器刻上去的,刻痕至今還非常明顯,這“造假”的痕跡也太過了。所以,當時無論是個人收藏家還是博物館都認為它是假貨,根本無人問津。

直到後來,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無意中看到了它,他帶著疑問詢問時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長期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鑑定,練就了一雙鑑定文物“火眼金睛”的人馬承源先生。馬承源幾乎半輩子都在跟文物打交道,根據自己長期浸淫青銅器的經驗,單根據張教授從網上傳過去的照片就隱約感覺到可能是真品。

古玩市場大膽買“贗品”,沒想鑑定卻是真國寶,引發專家高度關注

後來他又仔細研究了每一個鐘,發現每個編鐘上的銘文都不是單獨成篇的,銘文上共刻有300多個字,上一個鐘的內容銜接著下一個鐘的內容,表達的是完整的敘事,連起來講的就是周厲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晉侯蘇受命征伐夙夷的全過程。如果文物販子要偽造,也沒必要大費周章用金文寫上這些連史料都沒有記載的事件,另外,他們就算要造假,也應該造得更逼真才對,這樣的贗品未免也太糊弄了。判定出這些編鐘貨真價實後,馬承源當即對此事表示高度關注,決定在古玩市場大膽買回這些“贗品”。申請上海市領導後,他緊急聯繫了遠在香港的張光裕,讓他馬上和老闆協商,無論如何也要“搶到”這套編鐘。這老闆當然是不知道真相的,有人肯買,價格又不錯,自是願意出手。就這樣,14件鐘被裝進了14個箱子,連夜寄往了上海。除去編鐘表面的鏽跡,“晉侯蘇”三個字顯露了出來,令人喜出望外,上博的專家們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古玩市場大膽買“贗品”,沒想鑑定卻是真國寶,引發專家高度關注

​流浪在外的瑰寶終於重見陽光,喑啞了三千多年的編鐘,再次發出了聲音。後來,在山西省晉侯墓地又出土了兩件小編鐘,大小和文字都能與前面14件連綴起來,這也再次證明了被當贗品的14件編鐘真的是國寶,而原套編鐘一共有16件。如今,其中14件館藏在上海博物館,另兩件在留在了山西博物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