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名寺古剎:榆林石佛堂禪寺陝北最古老石窟之一

文物 建築 佛教 北魏 西安綠地筆克會展中心 2017-04-29

陝西名寺古剎:榆林石佛堂禪寺陝北最古老石窟之一

石佛堂禪寺位於陝西省佳縣城西北角6.5公里處佳縣蘆河畔石咀峰村,始建於北朝北魏拓跋氏年代,既公元386—543年間,距今約1500多年。是陝北最古老的石窟之一。

寺院簡介

石佛堂禪寺始建於北朝北魏拓跋氏年代,既公元386—543年間,距今約1500多年。是陝北最古老的石窟之一。唐朝開元盛世重修,宋代建四年再次較大規模地擴建。據說當時方圓5裡殿宇林立松柏環繞,香火旺盛僧眾千人,徹夜燈通明,晝夜佛樂不斷,白雲常繞松柏峰,彩虹時插聖水間。是北方最清淨的禪宗修道場。可惜,南宋末年蒙古遊牧南侵寺院被毀,僅有兩處石窟菩薩殿免於火焚。清朝康熙年間第三次小規模重修,同治年間又遭戰火摧毀。請末民國前,第四次重修無量殿供奉阿彌陀佛,當時有五個常駐僧人自耕自食,維艱修行。

現在遺留的遠古建築只有石窟兩處,建築大小不一,1號窟室面積9平方米,2號窟6.3平方米,全部窟區面積約680平方米。其中留存遠古文物有摩崖石刻造像2件;摩崖題記一處,石刻造像殘件1尊,石刻仿木簷頭結構一處,尤為珍貴的是石窟頂部石刻蓮花藻井天花板一處.這些1500多年前建造的石窟及摩崖石刻遺產,為研究佛教歷史和石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非常有價值的物質依據。

陝西名寺古剎:榆林石佛堂禪寺陝北最古老石窟之一

一九八一年第五次重修,請回佛菩薩石像6尊,新修會窯三孔,建造戲臺1處。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佳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九四年,高愛蓮、常孝娥居士初次發起供奉願行,高炳忠、六翻利及七名居士自發組成法器組,無償地定期不定期地在寺院贊唱誦經,祈求社會和諧,人民安居了業,利益一方眾生。同年縣宗教局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一九九九年間各處居士及周邊群眾佈施一部分資金,修建石窟三孔。

石佛堂禪寺的佛寺院建築,基本上都是漢式建築,其建築形式來源於佛教濫觴時期的洛陽鴻臚寺。眾所周知,鴻臚寺是東漢專管朝祭禮儀的官署,只因西域來的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用白馬馱經書來此翻譯和傳法,中原人便效仿他們住的地方建築了後來的佛教道場一一寺廟。因此,可以這麼說,石佛堂禪寺是飛簷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陝西名寺古剎:榆林石佛堂禪寺陝北最古老石窟之一

寺院格局

石佛堂禪寺的佈局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佈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佈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陝西名寺古剎:榆林石佛堂禪寺陝北最古老石窟之一

寺院景觀

寺廟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簷,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麼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群才會有那麼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託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