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還有唐朝的大將李季。李季得了病,據說龍鬚可以做藥引子,唐太宗說我是真龍天子啊,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燒成灰給李季做藥引子,可見唐太宗多麼欣賞他。他立的家訓,是我們家的後代,有誰貪贓枉法,當場打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酷的家訓呢?他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子孫,因為守不住他們的家業而被我笑話,我可不願意你們因為不守規矩,將來讓人家笑話我,那我的一世英名豈不是白費?所以中國古代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出現了很多英才,也跟這些家訓有關係。

自律的原則是對自律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

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自律的目的、目標有充分的認知,並且認為這個目的和目標對自己有重大意義。如果你能認知到某個目標的重要性,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甚至自覺。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曾國藩,他給家人寫的信裡面都體現出極度的自律。為什麼說極度?因為他說有三件事,他一輩子每天都要做:第一,把茶餘飯後跟別人的交談記下來;第二,看十頁史書;第三,寫日記。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還有唐朝的大將李季。李季得了病,據說龍鬚可以做藥引子,唐太宗說我是真龍天子啊,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燒成灰給李季做藥引子,可見唐太宗多麼欣賞他。他立的家訓,是我們家的後代,有誰貪贓枉法,當場打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酷的家訓呢?他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子孫,因為守不住他們的家業而被我笑話,我可不願意你們因為不守規矩,將來讓人家笑話我,那我的一世英名豈不是白費?所以中國古代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出現了很多英才,也跟這些家訓有關係。

自律的原則是對自律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

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自律的目的、目標有充分的認知,並且認為這個目的和目標對自己有重大意義。如果你能認知到某個目標的重要性,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甚至自覺。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曾國藩,他給家人寫的信裡面都體現出極度的自律。為什麼說極度?因為他說有三件事,他一輩子每天都要做:第一,把茶餘飯後跟別人的交談記下來;第二,看十頁史書;第三,寫日記。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曾國藩的目標是要做文武全勝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你們可能做不到我這個程度,但起碼要做到“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所以說,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自律之人,而且還是一個能很好地引領他人自律的人,這對形成曾家良好的家風非常重要。 就因為曾國藩開頭開得好,從他開始定了很多規矩。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也是。他的家訓、家書,代代相傳,影響了曾家幾代後人。曾家後來出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古人提倡的四慎含義

一個是慎獨。即“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事實上,絕對的人所不知的“獨”是不存在的,因為再“獨”、再無人注意,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俗話講,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因此,不要寄望於一時之事無人得知,要多想一想家庭、父母和子女,想一想世隔兩重天的淒涼,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苟,切莫伸手。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還有唐朝的大將李季。李季得了病,據說龍鬚可以做藥引子,唐太宗說我是真龍天子啊,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燒成灰給李季做藥引子,可見唐太宗多麼欣賞他。他立的家訓,是我們家的後代,有誰貪贓枉法,當場打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酷的家訓呢?他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子孫,因為守不住他們的家業而被我笑話,我可不願意你們因為不守規矩,將來讓人家笑話我,那我的一世英名豈不是白費?所以中國古代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出現了很多英才,也跟這些家訓有關係。

自律的原則是對自律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

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自律的目的、目標有充分的認知,並且認為這個目的和目標對自己有重大意義。如果你能認知到某個目標的重要性,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甚至自覺。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曾國藩,他給家人寫的信裡面都體現出極度的自律。為什麼說極度?因為他說有三件事,他一輩子每天都要做:第一,把茶餘飯後跟別人的交談記下來;第二,看十頁史書;第三,寫日記。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曾國藩的目標是要做文武全勝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你們可能做不到我這個程度,但起碼要做到“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所以說,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自律之人,而且還是一個能很好地引領他人自律的人,這對形成曾家良好的家風非常重要。 就因為曾國藩開頭開得好,從他開始定了很多規矩。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也是。他的家訓、家書,代代相傳,影響了曾家幾代後人。曾家後來出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古人提倡的四慎含義

一個是慎獨。即“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事實上,絕對的人所不知的“獨”是不存在的,因為再“獨”、再無人注意,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俗話講,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因此,不要寄望於一時之事無人得知,要多想一想家庭、父母和子女,想一想世隔兩重天的淒涼,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苟,切莫伸手。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二是要慎初。凡事初為始,所以要重慎初。有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穿了雙新鞋在雨地走,開始總是擇地而行,後來不小心踩到了泥,於是就無所顧忌地在泥水裡走下去。“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犯錯誤由量變到質變的基本規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幹部落馬,都是突破了“初”這一防線,經過量的積累,最終滑向深淵。所以說,初之不慎,後患無窮,要堅持自身清正,必須嚴格把好開始的第一個關口。

三是要慎微,必須慎小事、慎小節,重點是慎習慣、慎嗜好。良好的習慣和嗜好是存在於人們自身的道德資本,慎用,可以增值,一生受益;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貶值,禍及終身,小則傷身、大則喪志、重則丟命。很多人的違法,大多是從個人的習慣、嗜好等一些小事小節上被人打開缺口、乘虛而入的。要正確處理好個人的習慣、嗜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不留神,出事悔已晚。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還有唐朝的大將李季。李季得了病,據說龍鬚可以做藥引子,唐太宗說我是真龍天子啊,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燒成灰給李季做藥引子,可見唐太宗多麼欣賞他。他立的家訓,是我們家的後代,有誰貪贓枉法,當場打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酷的家訓呢?他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子孫,因為守不住他們的家業而被我笑話,我可不願意你們因為不守規矩,將來讓人家笑話我,那我的一世英名豈不是白費?所以中國古代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出現了很多英才,也跟這些家訓有關係。

自律的原則是對自律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

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自律的目的、目標有充分的認知,並且認為這個目的和目標對自己有重大意義。如果你能認知到某個目標的重要性,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甚至自覺。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曾國藩,他給家人寫的信裡面都體現出極度的自律。為什麼說極度?因為他說有三件事,他一輩子每天都要做:第一,把茶餘飯後跟別人的交談記下來;第二,看十頁史書;第三,寫日記。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曾國藩的目標是要做文武全勝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你們可能做不到我這個程度,但起碼要做到“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所以說,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自律之人,而且還是一個能很好地引領他人自律的人,這對形成曾家良好的家風非常重要。 就因為曾國藩開頭開得好,從他開始定了很多規矩。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也是。他的家訓、家書,代代相傳,影響了曾家幾代後人。曾家後來出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古人提倡的四慎含義

一個是慎獨。即“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事實上,絕對的人所不知的“獨”是不存在的,因為再“獨”、再無人注意,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俗話講,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因此,不要寄望於一時之事無人得知,要多想一想家庭、父母和子女,想一想世隔兩重天的淒涼,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苟,切莫伸手。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二是要慎初。凡事初為始,所以要重慎初。有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穿了雙新鞋在雨地走,開始總是擇地而行,後來不小心踩到了泥,於是就無所顧忌地在泥水裡走下去。“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犯錯誤由量變到質變的基本規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幹部落馬,都是突破了“初”這一防線,經過量的積累,最終滑向深淵。所以說,初之不慎,後患無窮,要堅持自身清正,必須嚴格把好開始的第一個關口。

三是要慎微,必須慎小事、慎小節,重點是慎習慣、慎嗜好。良好的習慣和嗜好是存在於人們自身的道德資本,慎用,可以增值,一生受益;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貶值,禍及終身,小則傷身、大則喪志、重則丟命。很多人的違法,大多是從個人的習慣、嗜好等一些小事小節上被人打開缺口、乘虛而入的。要正確處理好個人的習慣、嗜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不留神,出事悔已晚。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四是要慎欲“欲多則心散,則志衰,則思不達”。對待個人的私慾,人一定要有所節制,無欲則剛,要保持一顆平常心、進取心,做到抗得住生活中的寂寞,抗得住物質上的清貧,抗得住酒色利祿的誘惑,抗得住不正之風的襲擾,抗得住庸俗關係的侵蝕。有底線。有做人基本準則。

人生在世,誰都想取得成功,獲得幸福。有的人雖然想方設法,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得取不不義之財。雖然你可能暫時成功,但是結果常常適得其反,成功、幸福總是與他們擦身而過。究其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自律和慎獨。

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天,風箏和線手牽手在天空中飛翔,過了一會兒,風箏不耐煩的對線說:“老兄,請放開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動的空間。”線勸道說:“老弟,不行啊!我的責任就要限制你。否則,你就會失去飛翔的自由。”,風箏不聽勸告,拼命的擺脫線的束縛,然而就在它將線掙斷後不久,便一頭栽進了無底的深淵。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還有唐朝的大將李季。李季得了病,據說龍鬚可以做藥引子,唐太宗說我是真龍天子啊,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燒成灰給李季做藥引子,可見唐太宗多麼欣賞他。他立的家訓,是我們家的後代,有誰貪贓枉法,當場打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酷的家訓呢?他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子孫,因為守不住他們的家業而被我笑話,我可不願意你們因為不守規矩,將來讓人家笑話我,那我的一世英名豈不是白費?所以中國古代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出現了很多英才,也跟這些家訓有關係。

自律的原則是對自律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

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自律的目的、目標有充分的認知,並且認為這個目的和目標對自己有重大意義。如果你能認知到某個目標的重要性,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甚至自覺。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曾國藩,他給家人寫的信裡面都體現出極度的自律。為什麼說極度?因為他說有三件事,他一輩子每天都要做:第一,把茶餘飯後跟別人的交談記下來;第二,看十頁史書;第三,寫日記。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曾國藩的目標是要做文武全勝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你們可能做不到我這個程度,但起碼要做到“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所以說,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自律之人,而且還是一個能很好地引領他人自律的人,這對形成曾家良好的家風非常重要。 就因為曾國藩開頭開得好,從他開始定了很多規矩。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也是。他的家訓、家書,代代相傳,影響了曾家幾代後人。曾家後來出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古人提倡的四慎含義

一個是慎獨。即“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事實上,絕對的人所不知的“獨”是不存在的,因為再“獨”、再無人注意,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俗話講,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因此,不要寄望於一時之事無人得知,要多想一想家庭、父母和子女,想一想世隔兩重天的淒涼,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苟,切莫伸手。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二是要慎初。凡事初為始,所以要重慎初。有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穿了雙新鞋在雨地走,開始總是擇地而行,後來不小心踩到了泥,於是就無所顧忌地在泥水裡走下去。“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犯錯誤由量變到質變的基本規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幹部落馬,都是突破了“初”這一防線,經過量的積累,最終滑向深淵。所以說,初之不慎,後患無窮,要堅持自身清正,必須嚴格把好開始的第一個關口。

三是要慎微,必須慎小事、慎小節,重點是慎習慣、慎嗜好。良好的習慣和嗜好是存在於人們自身的道德資本,慎用,可以增值,一生受益;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貶值,禍及終身,小則傷身、大則喪志、重則丟命。很多人的違法,大多是從個人的習慣、嗜好等一些小事小節上被人打開缺口、乘虛而入的。要正確處理好個人的習慣、嗜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不留神,出事悔已晚。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四是要慎欲“欲多則心散,則志衰,則思不達”。對待個人的私慾,人一定要有所節制,無欲則剛,要保持一顆平常心、進取心,做到抗得住生活中的寂寞,抗得住物質上的清貧,抗得住酒色利祿的誘惑,抗得住不正之風的襲擾,抗得住庸俗關係的侵蝕。有底線。有做人基本準則。

人生在世,誰都想取得成功,獲得幸福。有的人雖然想方設法,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得取不不義之財。雖然你可能暫時成功,但是結果常常適得其反,成功、幸福總是與他們擦身而過。究其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自律和慎獨。

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天,風箏和線手牽手在天空中飛翔,過了一會兒,風箏不耐煩的對線說:“老兄,請放開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動的空間。”線勸道說:“老弟,不行啊!我的責任就要限制你。否則,你就會失去飛翔的自由。”,風箏不聽勸告,拼命的擺脫線的束縛,然而就在它將線掙斷後不久,便一頭栽進了無底的深淵。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風箏的不幸,是對自由的真正意義不瞭解,而自律對於自由有著緊密的關係。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沒有任何限制,不約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這是自律中的一個重要的知識。

龍應臺曾經給兒子寫過一封信,大意是說,我希望你自律地學習,不是說我想拿你的成績去跟別的孩子比、去炫耀,而是希望你以後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什麼自由呢?你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這個職業是你喜歡的,可以帶給你成就感的,這個職業是不剝奪你的時間的,是給你尊重的。自由和自律雖然看上去矛盾,但其實是有共通點的。我們說自由,是說你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比如說我要去讀哪個大學,而自律就可以幫助我們持之以恆地在這條路上堅持下來。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還有唐朝的大將李季。李季得了病,據說龍鬚可以做藥引子,唐太宗說我是真龍天子啊,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燒成灰給李季做藥引子,可見唐太宗多麼欣賞他。他立的家訓,是我們家的後代,有誰貪贓枉法,當場打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酷的家訓呢?他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子孫,因為守不住他們的家業而被我笑話,我可不願意你們因為不守規矩,將來讓人家笑話我,那我的一世英名豈不是白費?所以中國古代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出現了很多英才,也跟這些家訓有關係。

自律的原則是對自律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

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自律的目的、目標有充分的認知,並且認為這個目的和目標對自己有重大意義。如果你能認知到某個目標的重要性,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甚至自覺。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曾國藩,他給家人寫的信裡面都體現出極度的自律。為什麼說極度?因為他說有三件事,他一輩子每天都要做:第一,把茶餘飯後跟別人的交談記下來;第二,看十頁史書;第三,寫日記。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曾國藩的目標是要做文武全勝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你們可能做不到我這個程度,但起碼要做到“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所以說,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自律之人,而且還是一個能很好地引領他人自律的人,這對形成曾家良好的家風非常重要。 就因為曾國藩開頭開得好,從他開始定了很多規矩。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也是。他的家訓、家書,代代相傳,影響了曾家幾代後人。曾家後來出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古人提倡的四慎含義

一個是慎獨。即“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事實上,絕對的人所不知的“獨”是不存在的,因為再“獨”、再無人注意,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俗話講,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因此,不要寄望於一時之事無人得知,要多想一想家庭、父母和子女,想一想世隔兩重天的淒涼,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苟,切莫伸手。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二是要慎初。凡事初為始,所以要重慎初。有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穿了雙新鞋在雨地走,開始總是擇地而行,後來不小心踩到了泥,於是就無所顧忌地在泥水裡走下去。“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犯錯誤由量變到質變的基本規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幹部落馬,都是突破了“初”這一防線,經過量的積累,最終滑向深淵。所以說,初之不慎,後患無窮,要堅持自身清正,必須嚴格把好開始的第一個關口。

三是要慎微,必須慎小事、慎小節,重點是慎習慣、慎嗜好。良好的習慣和嗜好是存在於人們自身的道德資本,慎用,可以增值,一生受益;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貶值,禍及終身,小則傷身、大則喪志、重則丟命。很多人的違法,大多是從個人的習慣、嗜好等一些小事小節上被人打開缺口、乘虛而入的。要正確處理好個人的習慣、嗜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不留神,出事悔已晚。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四是要慎欲“欲多則心散,則志衰,則思不達”。對待個人的私慾,人一定要有所節制,無欲則剛,要保持一顆平常心、進取心,做到抗得住生活中的寂寞,抗得住物質上的清貧,抗得住酒色利祿的誘惑,抗得住不正之風的襲擾,抗得住庸俗關係的侵蝕。有底線。有做人基本準則。

人生在世,誰都想取得成功,獲得幸福。有的人雖然想方設法,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得取不不義之財。雖然你可能暫時成功,但是結果常常適得其反,成功、幸福總是與他們擦身而過。究其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自律和慎獨。

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天,風箏和線手牽手在天空中飛翔,過了一會兒,風箏不耐煩的對線說:“老兄,請放開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動的空間。”線勸道說:“老弟,不行啊!我的責任就要限制你。否則,你就會失去飛翔的自由。”,風箏不聽勸告,拼命的擺脫線的束縛,然而就在它將線掙斷後不久,便一頭栽進了無底的深淵。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風箏的不幸,是對自由的真正意義不瞭解,而自律對於自由有著緊密的關係。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沒有任何限制,不約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這是自律中的一個重要的知識。

龍應臺曾經給兒子寫過一封信,大意是說,我希望你自律地學習,不是說我想拿你的成績去跟別的孩子比、去炫耀,而是希望你以後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什麼自由呢?你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這個職業是你喜歡的,可以帶給你成就感的,這個職業是不剝奪你的時間的,是給你尊重的。自由和自律雖然看上去矛盾,但其實是有共通點的。我們說自由,是說你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比如說我要去讀哪個大學,而自律就可以幫助我們持之以恆地在這條路上堅持下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在沒有人約束你的時候,你也可以約束自己。這個窮不是說家裡特別貧窮,而是不得志、不得意。如果我有機會,我就會為社會做貢獻,為他人奉獻我的能力;如果我沒有獲得這個機會,我也並不沮喪,我可以做好我自己,努力完善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成為周圍人的榜樣,也可以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這是自律的最高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無論是白居易還是蘇東坡,他們都有這種很自覺的精神。

自律的人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是自律的

西周時有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周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東漢〕曹操《短歌行》)講的就是他。周公的兒子叫伯禽,周公寫過一封《誡伯禽書》,裡面有兩句話特別重要,就是“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意思是說,德行廣大的人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擁有廣袤富饒的土地而用節儉的方式生活的人,便會永遠平安。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還有唐朝的大將李季。李季得了病,據說龍鬚可以做藥引子,唐太宗說我是真龍天子啊,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燒成灰給李季做藥引子,可見唐太宗多麼欣賞他。他立的家訓,是我們家的後代,有誰貪贓枉法,當場打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酷的家訓呢?他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子孫,因為守不住他們的家業而被我笑話,我可不願意你們因為不守規矩,將來讓人家笑話我,那我的一世英名豈不是白費?所以中國古代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出現了很多英才,也跟這些家訓有關係。

自律的原則是對自律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

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自律的目的、目標有充分的認知,並且認為這個目的和目標對自己有重大意義。如果你能認知到某個目標的重要性,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甚至自覺。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曾國藩,他給家人寫的信裡面都體現出極度的自律。為什麼說極度?因為他說有三件事,他一輩子每天都要做:第一,把茶餘飯後跟別人的交談記下來;第二,看十頁史書;第三,寫日記。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曾國藩的目標是要做文武全勝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你們可能做不到我這個程度,但起碼要做到“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所以說,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自律之人,而且還是一個能很好地引領他人自律的人,這對形成曾家良好的家風非常重要。 就因為曾國藩開頭開得好,從他開始定了很多規矩。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也是。他的家訓、家書,代代相傳,影響了曾家幾代後人。曾家後來出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古人提倡的四慎含義

一個是慎獨。即“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事實上,絕對的人所不知的“獨”是不存在的,因為再“獨”、再無人注意,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俗話講,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因此,不要寄望於一時之事無人得知,要多想一想家庭、父母和子女,想一想世隔兩重天的淒涼,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苟,切莫伸手。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二是要慎初。凡事初為始,所以要重慎初。有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穿了雙新鞋在雨地走,開始總是擇地而行,後來不小心踩到了泥,於是就無所顧忌地在泥水裡走下去。“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犯錯誤由量變到質變的基本規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幹部落馬,都是突破了“初”這一防線,經過量的積累,最終滑向深淵。所以說,初之不慎,後患無窮,要堅持自身清正,必須嚴格把好開始的第一個關口。

三是要慎微,必須慎小事、慎小節,重點是慎習慣、慎嗜好。良好的習慣和嗜好是存在於人們自身的道德資本,慎用,可以增值,一生受益;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貶值,禍及終身,小則傷身、大則喪志、重則丟命。很多人的違法,大多是從個人的習慣、嗜好等一些小事小節上被人打開缺口、乘虛而入的。要正確處理好個人的習慣、嗜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不留神,出事悔已晚。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四是要慎欲“欲多則心散,則志衰,則思不達”。對待個人的私慾,人一定要有所節制,無欲則剛,要保持一顆平常心、進取心,做到抗得住生活中的寂寞,抗得住物質上的清貧,抗得住酒色利祿的誘惑,抗得住不正之風的襲擾,抗得住庸俗關係的侵蝕。有底線。有做人基本準則。

人生在世,誰都想取得成功,獲得幸福。有的人雖然想方設法,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得取不不義之財。雖然你可能暫時成功,但是結果常常適得其反,成功、幸福總是與他們擦身而過。究其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自律和慎獨。

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天,風箏和線手牽手在天空中飛翔,過了一會兒,風箏不耐煩的對線說:“老兄,請放開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動的空間。”線勸道說:“老弟,不行啊!我的責任就要限制你。否則,你就會失去飛翔的自由。”,風箏不聽勸告,拼命的擺脫線的束縛,然而就在它將線掙斷後不久,便一頭栽進了無底的深淵。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風箏的不幸,是對自由的真正意義不瞭解,而自律對於自由有著緊密的關係。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沒有任何限制,不約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這是自律中的一個重要的知識。

龍應臺曾經給兒子寫過一封信,大意是說,我希望你自律地學習,不是說我想拿你的成績去跟別的孩子比、去炫耀,而是希望你以後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什麼自由呢?你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這個職業是你喜歡的,可以帶給你成就感的,這個職業是不剝奪你的時間的,是給你尊重的。自由和自律雖然看上去矛盾,但其實是有共通點的。我們說自由,是說你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比如說我要去讀哪個大學,而自律就可以幫助我們持之以恆地在這條路上堅持下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在沒有人約束你的時候,你也可以約束自己。這個窮不是說家裡特別貧窮,而是不得志、不得意。如果我有機會,我就會為社會做貢獻,為他人奉獻我的能力;如果我沒有獲得這個機會,我也並不沮喪,我可以做好我自己,努力完善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成為周圍人的榜樣,也可以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這是自律的最高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無論是白居易還是蘇東坡,他們都有這種很自覺的精神。

自律的人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是自律的

西周時有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周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東漢〕曹操《短歌行》)講的就是他。周公的兒子叫伯禽,周公寫過一封《誡伯禽書》,裡面有兩句話特別重要,就是“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意思是說,德行廣大的人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擁有廣袤富饒的土地而用節儉的方式生活的人,便會永遠平安。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伯禽跟他的父親周公一樣,也是特別勤儉的君子。他當時被封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他就用這樣的態度來治理國家,使魯國民風大變。好的民風會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好的社會風氣會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所以,自律的意義就像《誡伯禽書》裡講的那樣,不管你地位多高,不管你的財富有多多,你都應該保持卑微、勤儉的態度,這就是自律。

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也不管你有多少財富,只有做到自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你若有公權力,就更要自律,自律能讓你心胸坦蕩,受人尊重,一路坦途……總之,自律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還有唐朝的大將李季。李季得了病,據說龍鬚可以做藥引子,唐太宗說我是真龍天子啊,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燒成灰給李季做藥引子,可見唐太宗多麼欣賞他。他立的家訓,是我們家的後代,有誰貪贓枉法,當場打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酷的家訓呢?他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子孫,因為守不住他們的家業而被我笑話,我可不願意你們因為不守規矩,將來讓人家笑話我,那我的一世英名豈不是白費?所以中國古代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出現了很多英才,也跟這些家訓有關係。

自律的原則是對自律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

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自律的目的、目標有充分的認知,並且認為這個目的和目標對自己有重大意義。如果你能認知到某個目標的重要性,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甚至自覺。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曾國藩,他給家人寫的信裡面都體現出極度的自律。為什麼說極度?因為他說有三件事,他一輩子每天都要做:第一,把茶餘飯後跟別人的交談記下來;第二,看十頁史書;第三,寫日記。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曾國藩的目標是要做文武全勝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你們可能做不到我這個程度,但起碼要做到“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所以說,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自律之人,而且還是一個能很好地引領他人自律的人,這對形成曾家良好的家風非常重要。 就因為曾國藩開頭開得好,從他開始定了很多規矩。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也是。他的家訓、家書,代代相傳,影響了曾家幾代後人。曾家後來出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古人提倡的四慎含義

一個是慎獨。即“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事實上,絕對的人所不知的“獨”是不存在的,因為再“獨”、再無人注意,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俗話講,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因此,不要寄望於一時之事無人得知,要多想一想家庭、父母和子女,想一想世隔兩重天的淒涼,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苟,切莫伸手。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二是要慎初。凡事初為始,所以要重慎初。有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穿了雙新鞋在雨地走,開始總是擇地而行,後來不小心踩到了泥,於是就無所顧忌地在泥水裡走下去。“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犯錯誤由量變到質變的基本規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幹部落馬,都是突破了“初”這一防線,經過量的積累,最終滑向深淵。所以說,初之不慎,後患無窮,要堅持自身清正,必須嚴格把好開始的第一個關口。

三是要慎微,必須慎小事、慎小節,重點是慎習慣、慎嗜好。良好的習慣和嗜好是存在於人們自身的道德資本,慎用,可以增值,一生受益;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貶值,禍及終身,小則傷身、大則喪志、重則丟命。很多人的違法,大多是從個人的習慣、嗜好等一些小事小節上被人打開缺口、乘虛而入的。要正確處理好個人的習慣、嗜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不留神,出事悔已晚。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四是要慎欲“欲多則心散,則志衰,則思不達”。對待個人的私慾,人一定要有所節制,無欲則剛,要保持一顆平常心、進取心,做到抗得住生活中的寂寞,抗得住物質上的清貧,抗得住酒色利祿的誘惑,抗得住不正之風的襲擾,抗得住庸俗關係的侵蝕。有底線。有做人基本準則。

人生在世,誰都想取得成功,獲得幸福。有的人雖然想方設法,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得取不不義之財。雖然你可能暫時成功,但是結果常常適得其反,成功、幸福總是與他們擦身而過。究其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自律和慎獨。

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天,風箏和線手牽手在天空中飛翔,過了一會兒,風箏不耐煩的對線說:“老兄,請放開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動的空間。”線勸道說:“老弟,不行啊!我的責任就要限制你。否則,你就會失去飛翔的自由。”,風箏不聽勸告,拼命的擺脫線的束縛,然而就在它將線掙斷後不久,便一頭栽進了無底的深淵。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風箏的不幸,是對自由的真正意義不瞭解,而自律對於自由有著緊密的關係。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沒有任何限制,不約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這是自律中的一個重要的知識。

龍應臺曾經給兒子寫過一封信,大意是說,我希望你自律地學習,不是說我想拿你的成績去跟別的孩子比、去炫耀,而是希望你以後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什麼自由呢?你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這個職業是你喜歡的,可以帶給你成就感的,這個職業是不剝奪你的時間的,是給你尊重的。自由和自律雖然看上去矛盾,但其實是有共通點的。我們說自由,是說你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比如說我要去讀哪個大學,而自律就可以幫助我們持之以恆地在這條路上堅持下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在沒有人約束你的時候,你也可以約束自己。這個窮不是說家裡特別貧窮,而是不得志、不得意。如果我有機會,我就會為社會做貢獻,為他人奉獻我的能力;如果我沒有獲得這個機會,我也並不沮喪,我可以做好我自己,努力完善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成為周圍人的榜樣,也可以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這是自律的最高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無論是白居易還是蘇東坡,他們都有這種很自覺的精神。

自律的人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是自律的

西周時有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周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東漢〕曹操《短歌行》)講的就是他。周公的兒子叫伯禽,周公寫過一封《誡伯禽書》,裡面有兩句話特別重要,就是“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意思是說,德行廣大的人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擁有廣袤富饒的土地而用節儉的方式生活的人,便會永遠平安。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伯禽跟他的父親周公一樣,也是特別勤儉的君子。他當時被封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他就用這樣的態度來治理國家,使魯國民風大變。好的民風會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好的社會風氣會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所以,自律的意義就像《誡伯禽書》裡講的那樣,不管你地位多高,不管你的財富有多多,你都應該保持卑微、勤儉的態度,這就是自律。

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也不管你有多少財富,只有做到自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你若有公權力,就更要自律,自律能讓你心胸坦蕩,受人尊重,一路坦途……總之,自律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春上春樹從準備成為職業作家開始,他就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跑步、寫作、作息計劃——每年跑一次全馬,每天跑步十公里。幾十年如一日,就像他說的,“持之以恆,不亂節奏”。這樣的堅持,不僅讓他成為一個非常穩定和高產的優秀作家,也讓他成為“自律”的代名詞。一夜成名可能跟才華有關,但持續的創造力,卻源於自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自律的,可是堅持下來真的好難。跑步很無趣,每天早睡早起也沒有說起來那麼容易,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每個人的自律是不一樣的。很多人之所以覺得自律難,是因為他首先想到的是“律”,而忘了更重要的“自”。自己沒有目標,沒有計劃,只是因為要自律,就開始跟自己的天性鬥爭,辛苦而徒勞。

"

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一貫提倡慎獨和自律。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自活動時,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道德規範去做事,沒有任何有違法律或有悖道德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有自律,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環節。

自律就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從古至今,自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歷代名門望族的家訓當中都有提及。孔子就說過,“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句話非常深刻,我到七十歲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很多事情,但我卻不會逾越規矩。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規矩已經內化於心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這裡舉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孫悟空。你看孫悟空在《西遊記》裡,大鬧天宮的時候,他腦袋上什麼都沒有,無法無天。後來,為讓他乖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觀音菩薩就給了他一個緊箍咒。因為他這時候還沒到自律的程度,首先要對他進行他律。到後來,取得真經,孫悟空跟菩薩說:“菩薩,我都成佛了,這頭上的箍是不是也該去了,要不然忒沒面子。”菩薩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說你都成佛了,那箍就沒了。孫悟空一摸,果然箍沒了,這時候他的緊箍咒已經內化了,根本用不著任何人提醒他,這就是深刻的自律,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我國古代很多家訓中,有很多戒條,非常嚴厲。這些戒條其實就是他律,逼著你必須這樣做,你做著做著,就會自覺遵守,形成自律了。中國古代類似的這種家訓特別多。比如包拯立的家訓就很嚴厲,大意是說,做我子孫者,不得貪贓枉法。誰要貪贓枉法,第一,不能進家門,就是不能再姓包,不是包家的人;第二,死後不能進祖墳。而且他把這家訓就刻在他們家堂屋的牆壁上。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還有唐朝的大將李季。李季得了病,據說龍鬚可以做藥引子,唐太宗說我是真龍天子啊,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燒成灰給李季做藥引子,可見唐太宗多麼欣賞他。他立的家訓,是我們家的後代,有誰貪贓枉法,當場打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酷的家訓呢?他說,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子孫,因為守不住他們的家業而被我笑話,我可不願意你們因為不守規矩,將來讓人家笑話我,那我的一世英名豈不是白費?所以中國古代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的後代出現了很多英才,也跟這些家訓有關係。

自律的原則是對自律的目的有充分的認識

自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自律的目的、目標有充分的認知,並且認為這個目的和目標對自己有重大意義。如果你能認知到某個目標的重要性,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律甚至自覺。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說曾國藩,他給家人寫的信裡面都體現出極度的自律。為什麼說極度?因為他說有三件事,他一輩子每天都要做:第一,把茶餘飯後跟別人的交談記下來;第二,看十頁史書;第三,寫日記。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曾國藩的目標是要做文武全勝之人,所以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他給弟弟曾國荃寫信說:你們可能做不到我這個程度,但起碼要做到“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所以說,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自律之人,而且還是一個能很好地引領他人自律的人,這對形成曾家良好的家風非常重要。 就因為曾國藩開頭開得好,從他開始定了很多規矩。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也是。他的家訓、家書,代代相傳,影響了曾家幾代後人。曾家後來出了很多的人才,比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

古人提倡的四慎含義

一個是慎獨。即“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事實上,絕對的人所不知的“獨”是不存在的,因為再“獨”、再無人注意,那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俗話講,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因此,不要寄望於一時之事無人得知,要多想一想家庭、父母和子女,想一想世隔兩重天的淒涼,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苟,切莫伸手。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二是要慎初。凡事初為始,所以要重慎初。有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穿了雙新鞋在雨地走,開始總是擇地而行,後來不小心踩到了泥,於是就無所顧忌地在泥水裡走下去。“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犯錯誤由量變到質變的基本規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幹部落馬,都是突破了“初”這一防線,經過量的積累,最終滑向深淵。所以說,初之不慎,後患無窮,要堅持自身清正,必須嚴格把好開始的第一個關口。

三是要慎微,必須慎小事、慎小節,重點是慎習慣、慎嗜好。良好的習慣和嗜好是存在於人們自身的道德資本,慎用,可以增值,一生受益;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貶值,禍及終身,小則傷身、大則喪志、重則丟命。很多人的違法,大多是從個人的習慣、嗜好等一些小事小節上被人打開缺口、乘虛而入的。要正確處理好個人的習慣、嗜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不留神,出事悔已晚。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四是要慎欲“欲多則心散,則志衰,則思不達”。對待個人的私慾,人一定要有所節制,無欲則剛,要保持一顆平常心、進取心,做到抗得住生活中的寂寞,抗得住物質上的清貧,抗得住酒色利祿的誘惑,抗得住不正之風的襲擾,抗得住庸俗關係的侵蝕。有底線。有做人基本準則。

人生在世,誰都想取得成功,獲得幸福。有的人雖然想方設法,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得取不不義之財。雖然你可能暫時成功,但是結果常常適得其反,成功、幸福總是與他們擦身而過。究其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自律和慎獨。

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天,風箏和線手牽手在天空中飛翔,過了一會兒,風箏不耐煩的對線說:“老兄,請放開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動的空間。”線勸道說:“老弟,不行啊!我的責任就要限制你。否則,你就會失去飛翔的自由。”,風箏不聽勸告,拼命的擺脫線的束縛,然而就在它將線掙斷後不久,便一頭栽進了無底的深淵。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風箏的不幸,是對自由的真正意義不瞭解,而自律對於自由有著緊密的關係。只有自律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沒有任何限制,不約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這是自律中的一個重要的知識。

龍應臺曾經給兒子寫過一封信,大意是說,我希望你自律地學習,不是說我想拿你的成績去跟別的孩子比、去炫耀,而是希望你以後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什麼自由呢?你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這個職業是你喜歡的,可以帶給你成就感的,這個職業是不剝奪你的時間的,是給你尊重的。自由和自律雖然看上去矛盾,但其實是有共通點的。我們說自由,是說你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比如說我要去讀哪個大學,而自律就可以幫助我們持之以恆地在這條路上堅持下來。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在沒有人約束你的時候,你也可以約束自己。這個窮不是說家裡特別貧窮,而是不得志、不得意。如果我有機會,我就會為社會做貢獻,為他人奉獻我的能力;如果我沒有獲得這個機會,我也並不沮喪,我可以做好我自己,努力完善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成為周圍人的榜樣,也可以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這是自律的最高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無論是白居易還是蘇東坡,他們都有這種很自覺的精神。

自律的人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是自律的

西周時有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周公,“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東漢〕曹操《短歌行》)講的就是他。周公的兒子叫伯禽,周公寫過一封《誡伯禽書》,裡面有兩句話特別重要,就是“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意思是說,德行廣大的人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擁有廣袤富饒的土地而用節儉的方式生活的人,便會永遠平安。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伯禽跟他的父親周公一樣,也是特別勤儉的君子。他當時被封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他就用這樣的態度來治理國家,使魯國民風大變。好的民風會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好的社會風氣會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所以,自律的意義就像《誡伯禽書》裡講的那樣,不管你地位多高,不管你的財富有多多,你都應該保持卑微、勤儉的態度,這就是自律。

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也不管你有多少財富,只有做到自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你若有公權力,就更要自律,自律能讓你心胸坦蕩,受人尊重,一路坦途……總之,自律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春上春樹從準備成為職業作家開始,他就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跑步、寫作、作息計劃——每年跑一次全馬,每天跑步十公里。幾十年如一日,就像他說的,“持之以恆,不亂節奏”。這樣的堅持,不僅讓他成為一個非常穩定和高產的優秀作家,也讓他成為“自律”的代名詞。一夜成名可能跟才華有關,但持續的創造力,卻源於自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自律的,可是堅持下來真的好難。跑步很無趣,每天早睡早起也沒有說起來那麼容易,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每個人的自律是不一樣的。很多人之所以覺得自律難,是因為他首先想到的是“律”,而忘了更重要的“自”。自己沒有目標,沒有計劃,只是因為要自律,就開始跟自己的天性鬥爭,辛苦而徒勞。

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屬於他律,最終目的是促成子孫後代能夠自律成才

“自律”跟“夢想”一樣,是一個充滿蠱惑力的詞。自律可以讓你離夢想更近。自律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真正的自由。在某種程度上,自律是一種必備的職業精神,其背後的支撐或者目的,是各司其職的擔當和為追求成功而努力的自覺。生活不僅僅是修行,也還有享受和快樂。自律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要記得自己是誰,無論多麼成功,都要保持一種謙遜的態度。很多人的錯失機會或者最後失敗,往往都是因為忘了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堅守不變,這是真自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