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時魏趙關係惡化,中山復國,齊國北擴

魏文侯之世,團結三晉,先攻秦(公元前419——前408年),而後滅中山(前408年——前406年),再擊齊(前405——前404年),最後伐楚(前400年——前391年),魏國領土得到極大擴張,韓趙也得到了部分土地。這從三國遷都能看出來。韓國於公元前424年從平陽遷都宜陽,公元前408年遷都陽翟,公元前375年又遷都新鄭,可見韓國的一路東進。趙國於公元前424年從晉陽遷都中牟又於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趙國也在東進。魏國在公元前430年左右遷都到今河北臨鄣、或是河北魏縣一帶,公元前361年遷都大梁,魏國也是在一路東進。大家可以詳看筆者文章:《魏國霸業之建立——魏文侯,從戰爭看魏國佔領了哪些地方》

本文我們接魏文侯之世,看一下魏武侯時期魏國的領土變化情況。《史記》記載魏武侯在位十六年,從公前386年到公元前370年在位,他是魏文侯的兒子,名擊。魏武侯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君主,在文侯之時他就多次領兵出征,公元前412年,也就是魏文侯十三年,公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公元前408年擊守中山。另外我們從他的諡號“武”也能看出來他是能征善戰的,漢武帝不是諡號武嗎?不過在魏武侯時,魏國疆土是在變小的。下面我們通過魏武侯時期的戰爭做一分析。魏武侯時魏趙關係惡化,中山復國,齊國北擴

魏武侯

魏武侯之世,先是公元前386年與趙戰,干涉趙君繼位,埋下魏趙交惡之因。《史記魏世家》記載:“(前386年)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為亂,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趙世家》記載:“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趙始都邯鄲。”魏世家與趙世家所記載的趙敬侯元年作亂之人不一樣,一個是公子朔,一個是公子朝。但過程是一樣的。公子朔(朝)在趙敬侯即位那一年在趙都中牟發動叛亂想奪取君位,但沒有成功,逃到魏國得到魏國支持,魏國出兵攻打邯鄲(可見趙敬侯當時在邯鄲),幫公子朔奪取君位,但沒有成功。這件事造成兩個後果:一是魏趙交惡;二是趙國在這一年遷都邯鄲,因公子朔為亂,可能中牟遭到戰爭破壞,也有可能是因為中牟是突出於魏國包圍之中的一塊土地,趙敬侯擔心自身安全,所以遷都邯鄲。
魏武侯時魏趙關係惡化,中山復國,齊國北擴

公子朔為亂,不克奔魏,魏與之攻邯鄲,趙遷都邯鄲

公元前385、384年魏趙與齊戰,其間魏得趙援助。《魏世家》:(前385)二年,城安邑、王垣。《古本竹書紀年輯證–魏紀》:城洛陽及安邑、王垣。《趙世家》: (前385年)敗齊於靈丘(今河北省蔚縣);前384三年,救魏於廩丘(今山東鄆城縣鄆城鎮西北19公里水堡),大敗齊人。從上邊的記載,我們能看出,齊國看到魏趙交惡,趁機北擴,一直到原來中山國最北端之靈丘,也就是後來的代地,中山國本來被魏國於公元前406年所滅,也就是說靈丘這個地方應該是魏國的領土,現在齊國軍隊被趙國軍隊敗於靈丘,說明魏國已經從靈丘撤出,趙與齊在爭奪靈丘,魏國的撤出、趙與齊的爭奪都為中山復國創造了條件,所以中山國於此後復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