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所有人展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忘不了餐廳》提供了一種如何積極面對疾病的態度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25期,原文標題《輕度認知障礙,<忘不了餐廳>》

《忘不了餐廳》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展示,是一種理想圖景的展示,但它的確提供了另外一種態度,即如何積極面對疾病。

記者/王海燕

向所有人展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忘不了餐廳》提供了一種如何積極面對疾病的態度

《忘不了餐廳》劇照。店長黃渤和服務員“公主”

遺忘與記憶

胡公英在2009年就被確診為老年失憶症,當時她69歲,是一名教師,會三門外語,英語、法語和日語。她是人群中少有的那種對疾病有警惕性的人,發現自己開始忘事後,很快就去醫院就診。隨後,她說自己被確診為“那個病”,那個病指的是阿爾茲海默病,當時醫生判斷她可能只有5年的壽命了。

但與死亡比起來,胡公英可能更害怕的是遺忘。她女兒記得,患病後,胡公英很快就把自己跟女兒的照片從相冊裡拿出來,壓在書桌的玻璃板下。她害怕忘記女兒,胡公英的丈夫早年去世,女兒是她最親的親人。

如今,胡公英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蒲公英”,那是她參加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時用的名字。《忘不了餐廳》是一檔關注認知障礙的網絡節目,胡公英和另外四位老人是這家餐廳的服務員,餐廳店長是演員黃渤,節目記錄的是幾位老人在餐廳裡工作的故事。除了來自廣州的胡公英,另外四位老人分別來自哈爾濱、上海和深圳,年齡最大的已經81歲了,都患有輕度認知障礙,認知障礙症指的是大腦受損導致的各種功能障礙,阿爾艾海默病是認知障礙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

五位老人中,來自東北的孫麗君最活潑,她曾是一家醫院的婦產科主任,兩年前還在醫院坐診,但確診認知障礙無法讓她再正常工作,她變成了童心滿溢的小女孩,走路蹦蹦跳跳,喜歡粉紅的東西,家裡買了許多玩偶,她讓別人叫她公主。

《忘不了餐廳》製片人林愛西告訴我,剛剛接觸時,孫麗君看不出太大的異常,愛跳秧歌舞,餐廳開業第一天,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到餐廳就餐,孫麗君還熱心地教小女孩跳秧歌。問題出現在第二天,當時那位媽媽帶著小女孩到餐廳跟孫麗君道別,其他人都呈現出重逢的喜悅,唯獨孫麗君一臉茫然,看起來,那些歡快的舞步、熱烈的互動,在24小時內已經從她的腦海裡消失殆盡了。

這一個片段後來出現在正式播出的節目中,鏡頭最後定格在孫麗君困惑的表情上,節目導演王童告訴我,那一天的實際情況是,後來節目組的人給孫麗君做了詳細的提示,比如小女孩頭一天穿什麼衣服、坐在哪一桌、孫麗君跟她說了什麼,這些記憶的線頭讓孫麗君終於在腦海裡勉強拼出了頭一天的場景,還重新邀請小姑娘跟她扭了一段秧歌,但當天營業結束後,大家問起她,那個小姑娘又再次消失在了孫麗君受損的大腦中。

這種遺忘並不止發生在陌生人身上,在忘不了餐廳短暫營業的日子裡,一些特別的顧客也來到餐廳。其中一位是服務員李君滬的老友王作雨,節目中的場景是,王作雨夫婦已經坐在餐廳裡了,李君滬客氣地為他們點菜,斟茶,查看菜品,詢問服務需求,餐廳裡其他人都知道真相,努力製造更多機會讓李君滬和老友面對面,但他臉上的表情始終是疏離而淡漠的。王作雨的夫人數次想要叫住李君滬,提醒他,王作雨都微笑著擺擺手,他相信“他(李君滬)會想起來的”。

但這是一廂情願,最後在其他人引導下,李君滬去和王作雨聊天,兩人聊到一起居住的街區,共同工作過的菜場,李君滬顯示出一種見到家鄉親人的熱情,但依然一臉平靜,顯然,他依然把對方當陌生人。一頓飯快吃完,王作雨最後實在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姓氏,李君滬才如同夢中驚醒,認出面前的人,他幾乎是撲過去擁抱了老友,嘴角抖動,說不出話來。節目裡給出的信息是,兩人曾在同一個單位工作50年,相知相惜,互相把對方當作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上次見面就在一年之內。節目沒有展示的部分是,王作雨出發前,還跟李君滬數次通話,猝不及防展現的遺忘幾乎如同一記悶棍,讓他在走出餐廳後頓時泣不成聲。

出人意料的並不只是遺忘。在節目第二集,為了鼓勵老人,黃渤以店長的身份將李君滬評為當天的優秀員工,原因是李君滬當天數次在收銀臺口算為客人結賬。但第二天,來自東北的孫麗君為此一夜沒睡好覺,她認為自己在餐廳裡不停教客人扭秧歌,同樣貢獻很大,為什麼自己不能得到優秀員工稱號。很難說這是表演的成分,在後來的採訪中,孫麗君說,她自己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要為這樣的小事糾結。王童告訴我,實際上,在拍攝中,還有一次,幾乎是毫無緣由地,孫麗君突然就變得情緒低落,想哭,節目組隨後讓她休息,好好把情緒哭出來。後來孫麗君告訴節目組,患病後她就常常如此,她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輕度患者的生活

作為國內首檔關注認知障礙的紀錄觀察類公益節目,《忘不了餐廳》不是一檔純粹綜藝節目,但也很難說是紀錄片,它實際上是提供了一個環境,讓人們有機會觀察和知道輕度認知障礙可以如何面對自己接下來的人生,他們的親人又如何面對他們。

節目導演王童以前曾執導過其他醫療題材影視作品,如《急診室故事第二季》和《生機無限》,鏡頭對準急診科、婦產科和兒科病房,都是故事激烈的地方,小小的空間裡,瞬息之間,生與死撲面而來,那種場合下,主角是病痛,具體的人反而退後了。

但認知障礙顯然不同,這種疾病在人身上的作用是緩慢的、悄無聲息的,也幾乎是無可逆轉的。

在節目裡,胡公英已經有10年病史,法語和日語她早已忘記,但還能流利地用英語為外國客人點單,介紹菜品,甚至聊天。其背後是胡公英本人積極的治療,她依然在老年大學任教,上英語課,學習鋼琴和畫畫,在家裡組織音樂會,其餘的老人同樣屬於輕度,可以生活自理,依然有良好的專業能力,比如來自上海的李君滬可以飛快地口算為客人買單,一輩子都在婦產科工作的孫麗君看到孕婦就忍不住上前搭訕,摸摸孕婦的肚子,猜對方几個月了。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掌控病情的能力。節目製片人林愛西告訴我,在節目前期調研時,他們在東北就遇到過一位老爺爺,性格活潑,很適合上鏡,也願意參與節目,但初步選角完成兩週後,節目組再去回訪,老人的病情已經急劇惡化,無法出門,甚至無法生活自理了。這是疾病不可控制的地方,也是殘酷的地方,認知障礙並不只是喪失記憶或走失,而是伴隨著語言、行為、情緒控制能力的全面蛻化。

毫無疑問,《忘不了餐廳》並沒有展現認知障礙的全部,但它的確提供了一個視角,即初期患者可以過怎樣的生活。事實上,中國的認知障礙患者漏診率非常高,很多病人確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在節目第二期中,就有一位老人,被女兒帶到餐廳吃飯,女兒像店中的老人請教,如何讓媽媽意識到,她可能患了認知障礙,如何帶她去就診,女兒說她為這件事已經糾結很久了。結果店中的一位老人告訴她說,她媽媽肯定早就察覺了,只是和女兒在互相隱瞞而已。很多時候,正是這種互相隱瞞,讓疾病在不知不覺中就快速蠶食了老人的大腦。

同樣參與節目的黃渤就在節目中透露,他父親也患有認知障礙,錄節目時,他父親已經完全不認得他了。黃渤說,和大多數人一樣,在老人輕微忘事的開始,他只是將老人的狀態看成是“老了,記憶力衰退”,直到有一天,黃渤發回家時,他父親客氣地給他倒茶,打招呼,指著黃渤回答黃渤媽媽的問題,“又考我,這不是我老戰友嗎!”黃渤形容自己那一刻的感受,“我的天,頭髮都豎起來了”。他很快就意識到,晚了,如今回想起來,他特別希望自己的父親尚在病情初期,這樣他也許能陪伴父親參加這個節目,陪伴本身不一定能夠阻止老人惡化,但也許能夠減緩病情發展,至少讓老人的疾病生活更有質量。

這或許也是這些老人願意參加節目的原因,在節目中,胡公英的女兒談到,最開始接到節目邀請時,胡公英並不想參加,她怕被人笑話,更怕老年大學瞭解她的情況後,再也不聘她為老師了,但她的醫生說服了她參加節目。王童在拍節目的過程中也觀察到,對節目組來說,餐廳的盈利並不是最重要的,但老人們知道餐廳盈利會捐獻給一個關愛認知障礙的公益項目後,卻非常在意客人多不多,甚至因為一開始餐廳客流不大,主動跑到大街上發傳單。其中一次,患有風溼性關節炎的胡公英自己對自己嘀咕“腿好痛”,通過身上的耳麥被連線導演聽到了,過去叫她休息,胡公英卻堅持要求把工作做完。

後來在服務一桌外國客人時,胡公英提到自己後來願意參加節目的原因,她說:“我們來這裡工作的原因……(想)展示給和我們一樣的老人,我們不能在家裡等著死亡,我們想要投身社會,我們想向你們展示,這批老人不是沒有用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